肠八迭球菌英语怎么说及英文单词
① 细菌分为几大类叫什么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三类,球菌、杆菌、螺形菌。
一、球菌(Coccus)
呈圆球形或近似圆球形,有的呈矛头状或肾状。单个球菌的直径约在0.8~1.2um左右。
由于繁殖时细菌细胞分裂方向和分裂后细菌粘连程度及排列方式不同可分为:
(一)双球菌(Diplococcus):在一个平面上分裂成双排列,如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二)链球菌(Streptococcus):在一个平面上分裂 ,成链状排列,如溶血性链球菌。
(三)四联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以四个球菌排呈方形,如四联加夫基菌。
(四)八迭球菌(Sarcina):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八个菌体重叠呈立方体状,如藤黄八叠球菌。
(五)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在几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则菌体多堆积在一起,而呈葡萄状排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球菌是细菌中的一大类。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us)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又称为化脓性球菌(Pyogenic coccus),其中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包括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等。
二、杆菌(Bacillus)
各种杆菌的大小、长短、弯度、粗细差异较大。大多数杆菌中等大小长2~5um,宽0.3~1um。大的杆菌如炭疽杆菌(3~5um×1.0~1.3um),小的如野兔热杆菌(0.3~0.7um×0.2um)。菌体的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微弯。菌体两端多呈钝圆形,少数两端平齐(如炭疽杆菌),也有两端尖细(如梭杆菌)或未端膨大呈棒状(如白喉杆菌)。排列一般分散存在,无一定排列形式,偶有成对或链状,个别呈特殊的排列如栅栏状或V、Y、L字样。
三、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
根据菌体弯曲程度,可分为:
(一)弧菌(Vibrio)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弧状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弧菌属(Vibrio)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以水中为多,有100多种。主要致病菌为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嗜盐菌)。前者引起霍乱;后者引起食物中毒。
(二)螺菌(Spirillum)菌体有数个弯曲。如鼠咬热螺菌。弯曲菌属(Camphlobacter)形态似弧菌,因G C含量与弧菌不同,因此另立新属为弯曲菌属。对人致病的主要是空肠弯曲菌和肠道弯曲菌。前者引起急性肠炎,较为常见;后者是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的机会致病菌,较少见。
②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辅导精华:盆腔炎
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盆腔炎的范围包括盆腔生殖器官(子宫体部、输卵管、卵巢)及盆腔腹膜与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的炎症。
根据病原体的差异,盆腔炎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特异性盆腔炎”,包括由淋球菌、结核杆菌以及由分娩所致的炎症(即产褥感染);另一类称为“非特异性盆腔炎”,指此类炎症的病原体与病因均无特异性。
盆腔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在一些性生活紊乱、性病泛滥的国家中,此症尤为常见。在我国性病虽已较少见,但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或对妇科小手术的无菌操作重视不足以及宫内节育器的广泛应用等原因,盆腔炎仍不罕见。
多年来已知淋球菌、结核杆菌、较常见的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以及大肠杆菌等是导致盆腔炎的主要致病菌,但某些寄生虫如丝虫、血吸虫以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亦偶可感染盆腔生殖器官。近年来由于涂片、培养技术以及血清免疫学的改进和提高,对导致盆腔炎的病原体方面不断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目前一般认为盆腔炎的病原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1.内原性病原体:所谓内原性是指这些病原体在正常情况下即寄生于阴道中,但不致病。这是由于阴道内存在着大量革兰阳性、厌氧阴道杆菌,而这些杆菌通过对阴道黏膜细胞中糖原的发酵作用而产生大量乳酸,维持阴道在酸性(pH4~5)状态,从而使原可致病的病原体不产生危害,但一旦环境改变(如pH上升)或条件有利(如组织有损伤),这些病原体即活跃起来而产生破坏作用。此外,血供障碍及组织坏死则有利于厌氧菌的繁殖与生长,并起致病作用。
寄生于阴道及宫颈外口处的菌丛并常为盆腔炎的致病体者有:①需氧菌:表皮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中的B、D族、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八迭球菌属,变形杆菌。②厌氧菌:厌氧乳酸杆菌,厌氧链球菌,消化链球菌,消化杆菌,脆弱类杆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真杆菌属,韦永球菌,放线菌,克雷白气杆菌属,黑色素原杆菌等,此外人支原体属及丁型支原体属也是在正常人阴道内寄生,而导致盆腔炎的病原体。有些作者甚至发现人支原体是导致盆腔炎的较常见病原体。
2.外原性病原体:①细菌:常见的有与性生活有关的淋球菌、结核杆菌。在自然环境中常见的绿脓杆菌等均是常见的致病原。②沙眼衣原体:在某些发达及发展国家中,沙眼衣原体与淋球菌均属性病类,是导致盆腔炎的重要病原体。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急性输卵管炎患者的输卵管分泌物约有50%可培养出沙眼衣原体。③寄生虫:血吸虫、丝虫均可成为盆腔炎的感染原,但这类感染较为罕见,仅偶见于此类寄生虫病的高发地区。④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多年来已知此种病毒可致卵巢炎。腮腺炎较少发生在成年人,而腮腺炎患者合并有腮腺炎病毒卵巢炎者,仅占极少数且所引起的症状不明显,故易被忽视。
众多不同的病原体可以引起盆腔炎,这些病原体的到达盆腔生殖器官或组织可以经由以下几种途径:
1.经血液传播:大多数的盆腔结核感染,其结核菌是由肺或其他器官的结核灶经血液传播的。较罕见的流行性腮腺病毒所致的卵巢炎也是经血液传播,血吸虫卵之沉积于输卵管,也是血行感染的结果,而全身性的菌血症亦可导致盆腔炎症。
2.经淋巴传播:盆腔结缔组织炎,包括子宫旁炎,多与宫颈炎症有关。严重的宫颈炎,如宫颈癌所引起的炎症,往往通过淋巴而感染盆腔结缔组织。由于宫颈及阴道损伤而引起的炎症,也常导致盆腔结缔组织的感染。丝虫病亦可通过淋巴管而引起盆腔急性淋巴管炎甚至盆腔器官炎症,但这种情况较罕见。
3.直接蔓延:弥漫性腹膜炎、阑尾炎,以及急性肠憩室炎均可直接影响盆腔生殖器官。经腹进行的妇科手术,尤其是伴有结肠损伤时,可引起严重的盆腔感染。严重的直肠感染时,细菌亦偶可穿过肠壁而直接感染盆腔器官,即使是较简单的经腹全子宫切除术,亦可导致阴道残端上部的盆腔结缔组织炎。经阴道进行子宫切除术,则更有此种可能。
4.上行性感染:绝大多数盆腔炎系由阴道内的病原体沿黏膜上升而感染盆腔器官。不仅淋球菌是沿黏膜上升至输卵管,其他病原体也是如此。动物实验证实结扎输卵管即不再发生输卵管炎症。在正常情况下阴道及宫颈外口寄生有大量致病菌,但由于处在强酸性的环境中而不致病,宫颈内口以上则是无菌的。宫颈管经常为黏稠的黏液所堵塞,成为有效的屏障使阴道内的细菌不易上升至宫腔而致病。一旦阴道内的酸碱度发生改变或宫颈管的黏液变得稀薄或消失,则阴道内的细菌即可上升至宫腔。月经来潮时宫颈黏液被冲出,月经血中和了阴道的酸度,有利于阴道菌丛的活跃与上升。原仅停留在前庭大腺或宫颈处的淋球菌常在月经后沿黏膜上升而导致输卵管炎,即此之故。
近年来,对阴道细菌上升的机制又有新的阐释,认为细菌的上升可能与以下三种因素有关:
1.精子可成为携带病原体的媒介:近年来,一些国家的临床工作者注意到有些盆腔炎患者是有性交频繁或乱交史的已婚或未婚青年妇女,但并无性病感染,因而认为盆腔炎与过频的性生活有关。另一些作者则通过电镜检查在精子头部发现有大肠杆菌、淋球菌、支原体、弓形体或巨细胞病毒等可致病的病原体,而当精子通过宫颈屏障进入宫腔及输卵管时即将这些病原体带入而导致炎症的发生。
2.滴虫可作为媒介:一些学者在子宫腔、输卵管腔甚至在盆腔液中发现滴虫的存在。由电镜检查发现在滴虫的表面附着有大量细菌;在培养滴虫时可同时培养出大量革兰氏阴性或厌氧菌。这些事实更新了旧的概念,认识到滴虫感染并非是一种仅产生瘙痒而无足轻重的炎症;滴虫很可能是一种可携带其他病原体上升到宫腔及输卵管引起炎症的重要媒介。
3.被动运输:有人发现在阴道内放置的炭微粒可于短时间内进入宫腔甚至输卵管,认为子宫的收缩以及横膈呼吸运动所引起的腹腔负压可将阴道内的微粒吸入宫腔,因而推论出存在于阴道内的病原体也可能被这种负压吸入宫腔,从而导致盆腔炎。
但这些对盆腔炎发病机制的新概念尚有待在今后更大量的研究工作加以充实。
近年来,宫内避孕器的应用已成为最重要的节育措施之一,有关宫内避孕器的安放与盆腔炎的发生之间有密切关系的文献报道愈来愈多。据国外的大量统计数字表明安放宫内避孕器的妇女,其盆腔炎的发病率约5~10倍于不安放的对照组,炎症多发生在安放的初期。放线菌是较常见的致病菌。安放盾形或带尾丝宫内避孕器的妇女,盆腔炎的发病率又明显高于安放环形避孕器者。另一有意义的观察结果是采用阴道隔或宫颈帽避孕的妇女,其盆腔炎的发病率则低于用药物避孕者。这些事实说明宫内避孕器确系导致盆腔炎的重要诱因,而在性交时加一道宫颈屏障(采用宫颈帽、阴道隔)可以减少上行性感染的发生机会。
临床表现
1.询问病史时应注意了解患者是否带有宫内避孕器,并了解其性生活史,有无过频及乱交情况。
2.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痛、白带多。有时会伴有发热等。
3.慢性输卵管炎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物;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盆腔一侧或两侧可触到腊肠型、固定的囊性包块;如是盆腔结缔组织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压痛,骶骨韧带粗、硬、触痛。
医技检查
1.血常规:如果有盆腔脓肿,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血沉加速。
2.应将在宫颈口、后穹窿穿刺或腹腔镜检查所取得的分泌物做细菌涂片及培养(包括厌氧菌培养)检查,并做药敏试验以期能较准确地了解致病的病原体,采取针对性措施。应有关检查病原体的几个问题。
⑴取标本检查病原体可以通过:①做阴道后穹窿穿刺取盆腔液,或脓液,做培养或涂片检查,但经穿刺所发现的细菌有可能是阴道污染菌而非真正的致病菌;②做腹腔镜或剖腹探查,在直视下取输卵管伞端或盆腔脓肿的脓液做培养或涂片检查;③在宫颈管内取分泌物做培养或涂片检查,如发现有某种病原体亦可为盆腔炎的致病原提供一些线索;④对较严重的盆腔炎患者,应常规做血液培养检查,如能培养出细菌,则应认为是致病菌,因其受到污染的机会较少。
⑵近年来对厌氧菌的检查有了不少改进,如应用气体色谱法以辨认厌氧菌,方法简便而可靠;又如涂片染色的改进及免疫荧光检查法的应用均大大提高了发现厌氧菌的准确性。以往对盆腔内炎性液体的培养所得结果往往是“培养阴性”。这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脓液中的细菌确已不存在,另一种可能是培养技术有问题。目前一般认为拟杆菌属(尤其是脆弱拟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属,以及消化链球菌等均为导致严重盆腔炎的厌氧菌。因此不断改进厌氧菌的培养技术以提高其发现率,对正确诊断与有效治疗盆腔炎极为重要。
⑶盆腔炎症往往是由于一种以上病原体所致的混合感染,即使是所谓特异性盆腔炎,如淋球菌或结核杆菌所致的盆腔炎也往往并非单一的细菌感染,而很可能合并有其他病原体,常为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在所培养出的细菌中厌氧菌约占60%~70%。严重的盆腔炎症或已形成盆腔脓肿者常是大肠杆菌与某种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恶臭的脓液是由于厌氧菌而非大肠杆菌所致。在瑞典有人发现25%的淋菌性输卵管炎患者的脓液中可同时培养出沙眼衣原体。在其他国家亦有类似的报道。因此,在治疗急性盆腔炎时,应经常考虑到混合感染的存在,而合理使用抗生素。
3.超声检查:临床上怀疑为脓肿的包块,用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包块内有多种回声区,提示包块内有液体(脓液)。此法为非损伤性检查,简便易行,可靠性可高达90%以上。
4.放射性同位素扫描:近年来有人采用67镓或111铟标记的白细胞做扫描以诊断腹腔脓肿,取得较高的准确率,应用111铟做扫描,准确率可高达85~100%。但目前临床上尚少应用。
5.计算机断层扫描(CT):应用此法以诊断腹腔脓肿可获得100%的准确率。但此法费用昂贵,目前尚不能普遍应用。
诊断依据
1.盆腔蜂窝织炎(pelvic cellulitis)
⑴有分娩、流产或手术史。感染后7~l0d出现寒颤、高热、头痛等。下腹痛,伴恶心呕吐、腹胀及腹泻等。慢性期则为下腹隐痛、腰酸、月经失调、低热及白带增多等。
⑵下腹部压痛。
⑶妇科检查:子宫及宫旁组织明显压痛及增厚,严重时盆腔内充满坚硬肿块,子宫可包于其中,大小不易摸清。
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血沉加速。血培养以除外败血症。宫颈分泌物培养致病菌并做药敏试验。
2.盆腔腹膜炎(pelvic peritonitis)
⑴高热,寒颤,下腹剧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发生休克。
⑵下腹部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腹壁紧张,拒按。
⑶妇科检查不满意,宫颈及穹窿触痛明显。
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血沉加速,血培养以除外败血症。宫颈分泌物培养致病菌并做药敏试验。
3.盆腔脓肿(pelvic abscess)
⑴高热,体温可达39~40℃,寒颤,脉搏快速,腹痛剧烈,排尿或排便时腹痛加剧。
⑵下腹部压痛明显,下腹一侧或两侧可扪及压痛的包块。
⑶妇科检查可扪及触痛及波动的盆腔肿块。脓肿位于子宫直肠陷窝时,后穹窿饱满,触痛明显。
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血沉加速。
⑸后穹窿穿刺可抽出脓液。
⑹超声检查协助诊断。
治疗原则
1.对急性盆腔炎患者,应给以积极、彻底的治疗,以防止炎症变为慢性,后者较顽固,且将影响生育功能。
2.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盆腔炎多为混合感染,如细菌培养阳性,可根据药敏试验而选用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如无培养条件,或无对厌氧菌做培养的条件,则可假定有该菌存在而选用可杀灭该菌的抗生素。近年来灭滴灵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此药杀菌力强,副作用少,价廉。对有炎性包块的患者(如盆腔脓肿),如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应即考虑手术治疗。
3.抗生素:治疗长期以来对盆腔脓肿的治疗主要依靠切开引流或将脓肿切除。由于广谱抗生素的不断出现,主要应用抗生素已成为另一种对某些盆腔脓肿的有效防治措施。
选用的药物应对厌氧菌(尤其是脆弱类杆菌)有效而且是广谱药。目前常用于治疗盆腔脓肿的药物是氯林可霉素,灭滴灵以及第三代的头孢菌素,如噻吩甲氧头孢菌素(cefoxitin)等(用药剂量见前)。厌氧菌对组织的破坏力甚大,使局部血循环受到损害以致药物很难达到病灶处。但有人发现氯林可霉素在脓肿内可达到较高的浓度,这是由于多核白细胞可以将此药带入脓肿中,从而使其发挥有效的作用。
药物的应用一般仅限于治疗较早期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所谓治疗有效是指症状消失或缓解,体温降至正常、包块缩小且触痛已不明显。据报道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可达70%左右。但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是否可达到根治目的,即包块完全消失,脓肿不再复发,则尚无定论。如经药物治疗,虽取得疗效,但所遗留的包块尚大时,常需再用手术将病灶切除。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必需随时警惕脓肿破裂的可能。如脓肿突然发生自然性破裂,脓液大量溢入腹腔中,可以危及生命,此时必须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4.手术治疗
⑴切开引流:对位置已达盆底的脓肿,常采用后穹窿切开引流方法予以治疗。脓液大量引流后,患者的症状可以迅速缓解。有人主张将后穹窿切开后可放置较粗的橡皮管,上端直达脓腔,下端留在阴道内,但如切口较大引流通畅,则不必加用橡皮管。亦有人主张用空针接注射器向脓腔内注入抗生素,反复吸、注亦可达到引流的作用。在应用引流法的同时可加用抗生素口服或肌注。
此种方法对治疗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所致的脓肿,尤其是对子宫切除术后所形成的脓肿,效果较好,一旦脓液全部引流,患者即可达到治愈的目的。如系腹腔内的脓肿,则引流只能达到暂缓解症状的目的,常需在以后剖腹探查将病灶切除,其时盆腔组织的急性炎症阶段已过,手术可以比较安全易行。
⑵手术切除脓肿:不少人认为除可以很容易经阴道引流的盆腔脓肿外,其他各类腹膜腔内的脓肿,包括输卵管积脓、卵巢脓肿以及输卵管卵巢脓肿等,进行手术切除是最迅速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入院经48~72小时的抗生素治疗后即可进行手术。
手术范围应根据患者情况而定。患者年轻、尚无子女者,应仅切除患侧的子宫附件,如对侧附件外观尚可,应予保留,使患者有生育的机会。如患者已有子女,且年龄较大,则应做双侧附件及全子宫切除术,使不再复发。如术时发现双侧附件均已严重破坏,则不论患者年龄大小均宜将双侧附件及全子宫切除。年轻者术后可用雌激素治疗以减轻人工闭经障碍。
采用此种方法除可以迅速取得疗效外,尚可避免脓肿破裂所引起的严重后果。但即使在术前采用抗生素治疗2~3天,手术时仍应注意操作轻柔,避免伤及肠道,或使脓液大量溢至腹腔内。
③ 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已知细菌分别是那几种
细菌种类多、繁殖快、适应环境能力强,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群微小生物。在水、土壤、空气、食物、人和动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常有各种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存在。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上起重要作用,不少是对人类有益的,对人致病的只是少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可概括为:“无孔不入,无处不有”。
第一节 土壤中的细菌
土壤是细菌生存的天然场所: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自然界中,以土壤的含菌量(种类)最多,土壤素有“天然培养基”之称。土壤也是一切自然环境中细菌的总发源地,也是人类利用细菌的主要来源。在肥沃的土壤中,每克土壤含菌量达几十亿-几仟亿(沙漠含菌量仅10万/g)。
土壤中的细菌来源:一是动物体,二是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和
腐物寄生菌。
细菌在土壤各层分布不均:表面含菌量少;距表面10-20cm土壤含菌
量最多。土层越深,菌数越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另外还有真菌、螺旋体等绝在多数为非病原菌,对人和动植物是有益的,它们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分解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固定大气中的氮,供给植物利用;土壤中可分离出许多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仅有少数病原菌,它们来自人和动物体(粪、尿、痰、尸体等)。进入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但是一些抵抗力较强的球功及能形成芽胞的细菌如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病原菌、肉毒杆菌、炭疽杆菌等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因此土壤与创伤及战伤
的厌氧性感染有很大关系,应严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感染。
第二节 空气中的细菌
一、空气中细菌来源
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的种类和数量因环境不同有所差别。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地面飘扬起来的尘埃。尤其是动物周围、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医院病房、门诊等处,容易受到带菌者和病人污染如飞沫、皮屑、痰液、脓汗和粪便等携带大量的微生物,可严重污染空气某些医疗操作也会液成空气污染,如高速牙钻修补或超声波清洁牙石时,可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穿衣、铺床时使织物表面微生物飞扬到空气中,清扫及人员走动尘土飞场也是医院空气中微生物的来源。
二、空气中的病原菌及空气感染
空气中因缺乏营养物及适当的温度和常因阳光照射和干燥作用而被消灭。只有抵抗力较强的细菌和真菌或细菌芽胞才能存留较长时间。室外空气中常见产芽胞杆菌、产色素细菌及真菌孢子等;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比室外多,室内空气中常见的病原菌有脑膜炎奈瑟氏菌、结核杆菌、溶血性球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等。空气中微生物污染程度与医院感染率有一定的关系。空气细菌卫生检查有时用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作为指示菌,表明空气受到人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
在疫区或患者周围空气中有大量病原菌。如乳牛的唾液沫(结核)随咳嗽或喷啑可喷射5m远,且飘浮很长时间。带有病原菌的尘埃也会飞扬到大中。
空气中非病原菌常常污染药物制剂、培养基、生物制剂(品),引起食品、饲料变质以及造成手术感染。所以在外科手术、细菌接种、制备生物药剂及生物制品等工作中,应严格无菌操作杜绝污染。
三、空气消毒法
1、紫外线照射:在工作前照射0.5-1h,停照后0.5h方可入内工作。
2、化学喷雾:用3-5%来苏儿或石碳酸(酚)或2%乳酸叶雾。
3、化学药物熏蒸:KMnO4+福尔马林按1:2混合熏蒸:1000m³用250g
(高)+500ml(福)→熏蒸24h;1-2ml乳酸/㎡熏蒸
第三 节水中的细菌
一、水中细菌来源
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环境,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空气、人畜排泄物及垃圾、工厂和生活污染水等。
二、水中的病原菌
水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因水源不同而异。一般地面水比地下水含菌数量多,并易被病原菌污染。水中的病原菌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等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粪便及污染物。因此,粪便管理在控制和消灭消化道传染病有重要意义。
三、水的自洁作用
在自然界中,水源虽不断受到污染,但也经常地进行着自净作用。
1、水中泥沙沉降作用;
2、水面日光紫外线照射;
3、水中有机物分解营养物耗尽;
4、水中生物拮抗作用;
5、水中噬菌体灭菌作用;
6、原生生物吞(藻类和噬菌)噬作用;
7、水源清洁支流冲淡作用。
四、水的细菌学检查
水的细菌学检查,是水质卫生评定的中心环节。因为水源,在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对人畜健康的威胁上均占有重要的作用,水质污染常常可引起消化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因此,必须对水源进行微生物学(细菌学)检查。但直接检查水中的病原菌是比较困难的。水的微生物学检查,以大肠杆菌为指标。
水的微生物学检查常用测定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菌群数来判断水的污染程度,目前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标准为(水质细菌学检查三项指标):
①菌总数:1m1水中各种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
②大肠杆菌价:检测出1个大肠杆菌的最小水量不超过300 m1。
③大肠杆指数:每1000 m1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
第四节细菌在动物体的分布
一、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的分布(见表)
部 位
常 见 菌 种
皮肤
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耻垢杆菌等
口腔
链球菌(甲型或乙型)、乳酸杆菌、螺旋体、梭形杆菌、白色念球菌、(真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奈瑟氏球菌、类白喉杆菌等
胃
正常一般无菌
肠道
类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厌氧性链球菌、粪链球菌、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乳酸杆菌、变形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
鼻咽腔
甲型链球菌、奈氏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乙型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
眼结膜
皮表葡萄球菌、结膜干燥杆菌、类白喉杆菌等
阴道
乳酸杆菌、白色念球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
尿道
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耻垢杆菌等
二、正常菌群的概念
人和动物自出生后,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渐进入机体。在正常人和动物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控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着对机体无害且有益和必需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它们在与宿主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群的内部及其与宿主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能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交流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习惯称之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菌群大部分是长期居留于机体又称为常居菌,也有少数微生物是暂时寄居的,称为过路菌。
三、正常菌群与机体的意义
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利作用;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1.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利作用
①促消化作用:降解食物残渣。肠道中正常菌群可互相配合,降解末
被机体消化食物残渣,将不溶必蛋白和糖类转化为可
溶性状态,便于机体进一步吸收。
②营养作用: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维生素,如核黄素、生物素、叶酸、吡哆醇及维生素K等,供机体吸收利用。如大肠杆菌及乳链球菌能合成VitB1、B12泛酸、叶酸及VitC、K等,供机体利用;双岐杆菌产酸造成酸性环境可促进对VitD、Ca、Fe的吸收。
③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通过粘附和繁殖能形成一层自然菌膜,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保护膜,可促机体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及定植,从而对宿主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正常菌群除与病原菌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位置外,还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以及产生抗生素、细菌素等起作用。如大肠菌素可抑制痢疾杆菌生长;唾液链球菌产生的H2O2抑制脑膜炎球菌生长。可以说正常菌群是人体防止外袭菌侵入的生物屏障。
④免疫作用:微生物具有免疫原性、促分裂和佐剂的作用。可剌激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和成熟。如正常菌群释放的内毒素等物质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保持活跃状态,是非特异免疫功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病原菌
正常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与机体之间的生态平衡可被破坏。
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性致病的特定条件通常是:
①机体免疫机能低下:例如皮肤粘膜受伤(特别是大面积烧伤)、身
体受凉、过度疲劳、长期消耗性疾病等,可导致正常菌群的自身感
染。
②正常菌群寄居部位发生变迁:正常菌群发生定位转移也可引起疾
病。例如外伤,手术,留置导尿管等使大肠杆菌进入腹腔或泌尿
道,可引起腹膜炎、泌尿道感染。
③不适当的抗菌素药物治疗:如长期或滥用抗菌素治疗。
3、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在正常情况下,机体、正常菌群和环境三者之间,保持一
定的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发生改变,将导至体内某一
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
变化,这种生态体系表现出的不平衡状态,称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的常见诱因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同位素、激素、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功能失常也是重要原因。去除诱因后一般可使菌群复常,也有长期失调难于逆转的情况。
菌群失调症:指严重的菌群失调使机体发生功能紊乱表现出明显临床
症状者。菌群失调症又叫菌群交替症(二次感染或二重
感染)。
临床上常见的菌群失调症有:①耐药性葡萄球菌繁殖成优势菌而发生腹泻,偶尔发生致死性葡萄球菌脓毒血症;②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生长旺盛并侵入组织发生肾炎或膀胱炎;③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引起肠道、肛门或阴道感染,也可发展成全身感染;④艰难梭菌在结肠内大量繁殖,并产生一种肠毒素及细菌毒素,导致假膜性肠炎。
菌群失调经常发生而菌群失调症则少见。患二重感染的机体抵抗力很弱,细菌对抗菌素药物不敏感,治疗难度大,应严加预防,避免发生。
第五节畜产品中的细菌
一、乳汁中的细菌
健康动物乳汁中细菌数量和种类少。乳汁易被污染,其原因(来源)有:皮毛、容器工具、挤奶员卫生习惯及挤奶前的尘埃等。传染病和乳房炎病畜带金葡、rts、结核、布氏杆菌等。
肉(蛋)中的细菌:健康肉(蛋)无菌。但污染环节多。传染病肉含相应病原菌(尤其是沙门氏菌)。
第六节细菌在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蛋白质是动物生命的基础,CHO是动物能量的来源。
有机物的彻底分解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任何生命现象,都是有机元素在物质循环中不断发展的结果。正是这一循环的不断发展,才使得自然界有限的营养物质变成了无穷无尽的来源可以说,假若地球上没有微生物,那么,其它生物的存在是不可思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