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分级阅读的目标
1. 听说何其莘教授编写的《新国标英语分级阅读》是围绕中国元素来写的,是有什么目的么
围绕这些中国元素来写读物的目的有两个:(1)探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故事回之中的中国文化精神答,如愚公移山、木兰从军;(2)介绍一些学生听说过、但是并不熟悉的文化要素,如京剧、寒食节、文成公主、王昭君等,让学生学会直接用英文来表述。
2. 什么是英语的分级阅读
英语的分级阅读很好理解,简单来说,英语分级阅读是综合了孩子的英文专水平、兴趣爱好、心智等,属为孩子提供不同的英文读物,从而提高孩子的英语阅读能力。分级阅读得到了不少专家的认可,也有不少国家积极推广,乔希家的书是通过分级阅读来帮助孩子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导读师会给孩子做分级测试,测试不是英语考题。是对不同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测试维度,比如入阶级别的孩子会从社交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专注力等多进行考量,再决定适合孩子的读物。能让孩子有针对性的、科学的阅读图书,提升英语阅读能力。
3. 英语分级阅读怎么做
所谓分级阅读,就是按照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他内们提供的阅读计划。这容些阅读计划一般出自教育专家、专业出版社,比较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分级阅读的最大作用是帮助孩子们学习语言、培养阅读能力。
分级阅读,是不是充满激情地把头扎进书海、猛烈地海量地阅读就是最好的呢?不一定。如果漫无目的只是刷量,可能会看起来很厉害,但对孩子的英文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所以比起怎么选书、哪里买、怎么买便宜,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读、怎么读、怎么评估读的结果。
为了让孩子学英语更有兴趣、有动力,家长应该帮助孩子一步步制定学习目标和规划,真正把分级阅读落到实处。因此,我将一位妈妈为她的女儿精心制定的分级阅读的具体实践方法分享给各位,只有4步,但每一步都非常细致,收效也很不错,建议家长们收藏,和孩子积极实践起来!
4. 英语分级阅读有用吗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什么是分级阅读?
分级阅读,就是按照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而英文分级阅读读物,就是帮助刚开始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孩子们,走上自主阅读道路的分类书籍。
一、分级读物的特点
作为儿童自主阅读的辅助手段,分级读物的设计必须采用便于孩子们理解的儿童语言,所用的英语单词要尽可能的简单、易读,且符合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水平。
同时,分级读物的故事情节也要相对简单有趣,句式由每句两三个单词、每页两三句话,渐渐过渡到句子越来越长、每页句子越来越多、插图越来越小。其中尤其是插图的设计,不仅能丰富孩子们的想像力,更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其阅读的故事内容。
优秀的分级读物书中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环节,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互动性。有些读物也会在最后列出希望孩子掌握的词语、句式等内容。让家长和孩子们对该书的目的一目了然。也就更容易上手阅读和理解内容了。二、分级读物的优势
分级读物最初目的是用来帮助母语是英语的孩子学习和巩固自然拼读知识,并顺利过渡到自主阅读。因为分级读物在设计编写时,会着重突出情境对应的特点。所以大部分的单词、句子和插图都能够对应起来,因此当孩子们一看到图片,就算碰到一个新单词或者新句型,也能大概猜测和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而这个特点对于英语不是母语的孩子就更加适合了。在脑海里本身没有多少单词和句型储备的孩子,如果没有相应的插图解释,理解记忆起来会相对困难一些,而分级读物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让孩子们的英语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初中英语分级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分级阅读是指按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思维水平,根据语言学习规律而选择确定阶梯式系列读物,以推动和促进青少年阅读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他们在体验阅读过程和乐趣的同时学会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2017,王蔷)
2019年初带着学生开展英语分级阅读,从最初的简单导读,到尝试师生议读,再到精彩多样的读后分享,这个过程中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也在不断尝试、思考、总结中成熟起来,慢慢形成了一些适用于本校学生的经验。
一、创设良好的外围条件
分级阅读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是良好的外围条件。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四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1.确定固定共读时间
在学生对全英文桥梁书没有阅读体验进而产生阅读兴趣之前,前期的引导非常重要。开展分级阅读的初期,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做到自觉自主阅读,所以我们每周约定一个固定的时间,约30-40分钟,师生一起共读。这样不仅能保障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频率和阅读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后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2.指定专属共读空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浮躁、急功近利的心境不适合阅读。为了让学生暂时抛开一切作业和情绪,静下心来读读书,我们指定了专门的阅读空间。让学生们走出教室,仅带着指定书目在学校一楼大厅的学科空间进行阅读。学科空间没有教室那样的课桌椅,放有10张小长桌,更像一间真正意义上的书吧,而且环境也相对封闭,这里成为了我们阅读的专属空间。
3.成立阅读小组
阅读小组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人文环境,其主要作用是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本着“教师引领、同伴互补互助”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本人意愿、特长及性格特点等将同一班级的学生分成整体实力相当的几个6人小组,进行“捆绑式共读”。实践发现:同伴的影响是巨大的。 同龄人之间有自己的语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与互相帮助,有时甚至比教师的生硬说教更有意义。
4.选择适合的书目
分级阅读标准的主要功能是将读者的阅读水平和读物特征进行匹配,帮助教师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阅读材料。太难懂或太浅显的材料都不利于学生坚持长期阅读习惯的养成。所谓适合的材料是指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篇章结构、呈现形式等要素要符合学生总体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综合考虑我校学生的整体情况后,我们为八年级学生选择了黑布林丛书初一第1辑的六本书。
二、提供有力的阅读指导
确定书目后,根据读前、读中和读后这几个不同阶段,进行阅读指导所采用的方法和意义也所不同。
1.读前导读
开始真正阅读一本书前,课题组的老师们集体讨论如何去做这本书的导读。导读不仅要把书的写作背景、作者和书的结构等相关资料信息提炼介绍给学生,更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将导读称为“撩书”。“撩”表示用手去挑拨火堆,让火变得更旺。通过“撩书”让学生对这本书产生更多兴趣。如《渔夫和他的灵魂》的导读,以渔夫为中心,呈现他在不同时期遇到的不同人物,让学生猜他们的身份,预测渔夫和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这让学生兴趣大增,迫不及待想走进这本书。
分级阅读系列丛书的封面、封底、扉页及文中都附有精美的图片,我们平时最常用的导读就是带着学生一起观察图片,不断抛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预测书本内容,进而关注内容的走向和情节发展,最终完成阅读,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
2.读中推进
“推进”是指对事物的运动状态施加影响,使其继续朝一定的方向前进。根据我校学生的阅读节奏,一本书大约需要3-4个固定时间读完,前后近一个月的周期。学生的兴趣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退,所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兴奋点很有必要。
最简单的方式是根据阅读内容给出几个信息判断题来检测学生的读,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进度后,取中间值作为本次阅读的任务量,提醒未达到的同学抽时间赶上。但这种方式的弊端是学生是被动的。
如何变主动为被动呢?推进课也可以赏读课的形式进行:与学生交流这书里有哪些值得欣赏的地方,如《彼得潘》中Wendy开始想念妈妈的章节。或者选取书中的某个片段进行层层剥笋似的探究性阅读;还可以选择某个学生感兴趣的矛盾点展开辩论,如Peter和Wendy对于“是否长大”发生分歧时,你站在哪一边?为什么?遇到生动的对话可以开展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如Peter和Huck正面交锋的片段。这些都会推动学生进一步阅读并积极思考。
3.读后分享
书读完之后,师生可以一起来议论、畅谈、分享观点。读后分享课的教学模式类似于开放的小论坛,允许学生各说各话,互相补充互相指正,谈话内容可以聚焦主题,也可以聚焦作品语言,还可以聚焦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变化。如:你如何评价《赤诚之心》中的Blue Feather这个人物?把《寻找安乐窝》中Penny在学校、在家的状况和你自己作对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如果你是Penny,你会如何解决面临的这些问题?
当学生表达的观点与正确的价值观不符时,教师不必急于打断,应尊重其表达的权利。先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让他们争论,互相矫正,最后再从一个成熟阅读者的角度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保护学生参与分享的积极性。
三、开展多样的成果汇报
成果汇报即读完一本书后对这次阅读体验做一个总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以什么样的形式。形式多样不仅是让学生不轻易厌倦,更多的是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语言能力最弱的学生可以上交最简单的reading log, 只记录每次读书的起始时间、页码和读到的新词等;喜欢画画和设计的学生多选择制作reading poster, 画出故事主要人物和情节,配以简单的文字解释;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制作清晰的mind map, 提炼出故事梗概总结作者观点;语言功底强喜爱表达的学生可以尝试写一写reading report、reflection paper或rewrite;爱好表演的学生也可以将故事或其中的某些片段改编成剧本后,在学校每年的英语节或者社团汇报展演的舞台上一显身手。
天赋等于热爱,最初的热爱往往是做某件事时被激励的感觉。所以在学生达到较高的阅读素养前,激励比惩罚更重要。每完成一本书的阅读,教师都会对学生的各项作品包括阅读日志、笔记、报告、分享等作一个评比、评奖、展出,在每月的公众号上进行宣传,各班老师还会在班级群、自己的朋友圈、QQ日志或说说上对这些学生的作品和视频进行宣传和表扬。被肯定的学生会感受到极大鼓舞,其他学生也会被触动。
我们做分级阅读的“初心”是想办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让阅读真实地发生。我们不断尝试,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有欢喜心,自然就会去读。所谓“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6. 读王蔷《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后对教学活动设计的一些理解
一、教学目标适切。
教学目标的定位,它将故事教学定义为两个作用:一是辅助常规教学,二是单独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 辅助常规教学一般很少使用到,文中说可以利用故事引出学习主题,呈现和总结知识,或者辅助特定的教学活动。注意,这里有四个定义,他们定义了故事教学作为辅助常规教学的四个作用:一引,二呈现,三总结,四辅助。
所谓引,我认为作为辅助作用的故事是可以和学习的主题相关的类似的故事,也可以是相同的语法知识点,或者具有相同的教育意义。比如,在我们的译林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一个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这个故事来源于《伊索寓言》,但学生对这个故事其实并不熟知的,而大多数的孩子一定知道《农夫与蛇》这个故事,两个故事来源相同,我认为这便是引的第一个作用,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出处,导入也非常方便。引的第二个作用,相同的语法知识点。这个我觉得很好理解,不再赘述。第三是相同的教育意义。教育意义相对于语言知识而言,更有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教育是教人做人,学做真人的过程。例如,在译林版教材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几个小朋友在打乒乓球,球掉进了一个很深的小洞里,手无法够到球。在大家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拿来一盆水,倒进了洞里,洞里浮出了好多的球。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丢球的可不是就这群小朋友,但他们丢了也就丢了,没有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另一个故事,就是The crow and the pitcher,他们用了类似的方法达到了相同的目的,教育的意义也由此而出。
二是呈现。其实,我觉得用故事来呈现知识并不是一个好的处理方式,除非这个故事就是教学的内容,而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对故事的理解,而是对知识的传授。如果用教学内容外的故事来呈现知识,这显得有些喧宾夺主。教材的位置怎么定义?教材的作用如何体现?而如果故事就是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定义为知识的传授,倒并不是不可以。但故事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是需要进行思考的。如果用故事来进行知识的传授,故事本身的作用就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故事,陈述的是一件事情,说明的是一个道理。忽略了故事是件事情的实质、是个道理的本质,故事教学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
总结知识在我认为,可以是将有相同知识点的故事,在课的巩固部分,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去感悟知识在具体语篇中的运用,并领悟出其真实运用的状态。比如,我们教学了副词,可以让学生阅读一段含有副词的小故事,来领会副词的构成和运用。这样的总结,对于学生更有意义,比上教师的定义式的语法讲解,更有实际的运用意义。当然,教师的语法讲解还是需要的,这个可以作为一个补充,或者是在教师讲解之前,学生的一个自我领悟和发现。
四是辅助特定的教学活动。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如上几个小点都是在辅助特定的教学活动。我不知道李静纯在其专著《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是如何陈述这一点的,改天我去淘一本,看了再理解理解吧。
2. 单独教学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故事可用来训练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其中阅读活动最为常见。
听、说、读、写是四项基本的语言技能,我且称之为“四基”,而阅读活动所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阅读能力是否包含着四基能力呢?那是当然的。阅读活动中学生阅读能力是四基能力的综合运用,缺一不可。再配合上阅读技巧和策略,那就完全构成了一个阅读活动。我们姑且不谈什么学生的阅读素养,那离我们的现实还是有点遥远,但在阅读的活动中,四基能力的操练和阅读技巧、策略的培养,我们是要逐步去尝试的。记得去石阡支教的时候,协助老师完成了一节课的设计。一开始热身是一首英文歌曲The sick song,除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外,对学生听的要求在一开始就提出了。其实,从这一课的设计来看,可以回到上一个话题,就是故事辅助常规教学的问题。The sick song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小故事引导出需要的主题,并且处理掉部分的语言知识。也就是我所阐述的用同类故事引出主题和用故事引出相关的语言知识,引的第一和第二点,完整结合在了一起。在进入文本的教学后,我在设计时先是一个看动画回答问题,这也就是听技能的训练,也是对文本的一个整体的感悟。然后,再以病历的形式,进入文本的分块阅读。这就是读技能的训练。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提供的阅读的指导,如“快速浏览全文,并找到对话中有关Patient’s statement(病人自述)的部分,完成填空。”,这就是阅读技能和策略的教学。学生完成病历的过程,就是写技能的体现。这里,对于技能和策略,我理解为方法。已经掌握,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潜意识使用的阅读方法为阅读技能,而还没有完全掌握,还需要他人去提醒,需要大脑去刻意操作的,则为阅读的策略。策略是可以向技能转换的,换句话说,技能就是熟练的策略。学生说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输出过程。说通俗一点,就是把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想法,用英语讲出来。在那课的设计中,Let’s talk环节,就是起到一个说技能的操练。说技能也是石阡学生最弱的一个能力。
二、遵循认知规律。
1. 学生的背景知识。在说这个之前,我需要再重复一个知识——图式。其实,我们对事物的记忆是采用图式的方式来存储在大脑中的。比如,说到apple大家会想到什么?颜色red, green,味道sweet, sour,形状round, big, small。还有吗?还能想到什么呢?其实还有很多哦,产地Shandong, Shanxi,品种Fuji, Gala,价格,副产品apple juice等。所有这些认知都是围绕apple这一个中心点展开,这就是图式记忆。现在有个新单词iphone需要记忆,我们也会先将有关apple的图式激活,然后再加入iphone,也就是说我们把上面以apple为中心点的图式,再加入了一个分支,这时候,这个新图式又扩大了,再重新记忆在大脑中。所以,我们可以说记忆的过程就是图式建构的过程。那么,学生的背景知识是什么呢?说白了,不就是学生已有图式吗?学生背景知识的激活,就是激活学生大脑中已有的图式。再以石阡的那节课为例,需要激活学生怎样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是已有图式呢?当然是有关病痛的相关知识。那这些相关的知识,我们采用了何种方式去激活呢?采用了让学生听歌、观看动画的形式。当然,背景知识的激活有很多的手段,如图片、头脑风暴、主题式提问等都可以有效激活图式。
2. 生词的预教。其实,这一句话的表达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是不全面的。我们在阅读前除了生词的预教,我们对一些新的句型结构也会让学生有一个提前的感知。注意,是感知而不是教学。感知是一个粗浅层面的了解,教学是一个全面的了解过程。但在故事的教学中,我是从来主张对句型结构的感知的,我一直觉得句型不应该在故事教学中进行教学,只要感知就可以了。故事教学是学生阅读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再如我在石阡协助设计的那节课,通过那个baby,我们已经把妨碍学生阅读的词汇进行了预教,对句型进行了感知。但我们并没有把所有词汇进行预教,而留下了部分词汇,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猜测或者直接提示,这些词汇对学生的阅读不会造成太大的障碍。
3. 故事的呈现。文中说:呈现故事时,教师首先应特别强调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语言情境,因为意义建构依赖情境。什么是情境?在英语课堂,就是语言发生的一个真实且符合语言特征的一个环境。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所谓情境就是一种环境,说得更明白些,就是一种氛围。在这一点上,石阡那节课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情境的渲染,就是baby的引入。文中还提出: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达想法和情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观察、思考和体验故事中的语言。这一个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体现。因为问题的设置没有做到很开放。什么叫开放性的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天马行空的答案都可以,就怕你想不到。例如,What do you think of me?你可以说You’re handsome/helpful/tall/fat/clever/kind…开放的问题,才能真正让学生的语言得到有效的表达,但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文中还提出:教师可结合图片和肢体活动,读故事或讲故事。所谓结合图片,就是利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来复述课文或表演课文。而肢体活动,一般是学生脱离文本后,进行的表演,同时可以加入学生对文本自我理解的表情和动作。
4. 知识的学习。文中提到,知识的学习涉及这几个方面。一是细节,二是意义。在细节上,文中提出了三个方面:解释词汇和句型,分析故事脉络和主要冲突,学生理解的评估。在故事教学中,对词汇和句型的解释,我在前面已经表达过我的观点。故事教学是学生阅读的活动,词汇和句型的解释不应该放在这样的课堂之上。即使要解释,也是点到即止、适可而止的。当然,在常态的课堂之上,我们也是可以进行深入的解读,毕竟我们的课时是有限的。但故事教学中,故事脉络的理清是一定的。在石阡那节课,我们是通过让学生填写病历的活动,完成故事脉络的。在故事教学中,故事的脉络应该板书到黑板之上,方便学生的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将一些词汇和句型融合到故事脉络的板书中,强化学生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故事冲突的分析,这不是小学英语的范畴,更多涉及的是初中的文本。学生理解的评估方式,那节课有很好的体现。从选择到填空,采用了多种的形式展开。二是意义。意义就是故事对学生的教育性。我在前面已经有过提及。我们通常可以采用这样的问题进行提问,如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What do you think of …?也可以理解为情感的导出,即情感教育。知识的学习和故事的呈现,一般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融合的。
5. 知识的消化。知识的消化就是知识内化产出的过程。说明白点,就是学生用今天学到的东西,进行表达的过程。学生的复述,学生的表演,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即情感的输出都是知识内化的体现。
6. 活动拓展。其实,最后的两点是可以合并在一起的,知识的消化在活动拓展中得到展现,活动拓展也正是知识消化的过程。对于故事教学,我们的活动拓展除了表演、复述等,还可以进行故事的续编或者是同类故事的阅读。这样的话,我们又可以回到故事用来辅助常规教学这一节。故事辅助常规教学,其可以存在于课堂的开始,当然也可以存在于课堂的收尾。
三、强调学生参与。
课堂是师生交互的过程,是双方、多方的互动。有几个要点,我还是要提醒一下。文中说,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阅读故事,让学生预测故事内容和情节走向。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呈现故事,让学生把故事内容和他们的生活进行联系。学生对故事内容的预测和情节走向,一般可以让学生通过文中插图的形式来开展。当然,如果是绘本的话,可以通过绘本的标题和封面来进行揣测。语言是用来运用的,生活中的语言是最为真实的。因此,故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也是需要思考的。
7. 为什么要让孩子进行英语分级阅读
1,建议用专门的英文阅读测评体系客观测试下孩子的英文阅读水平,然后针对孩子专的英文等属级,选择适合孩子的读物; 2,根据英文读物的篇幅,设定具体的目标,和孩子一起享受阅读时光; 3,孩子读完一本以后,和孩子一起分享书本中的故事和主要情节。
8. 英语分级阅读是什么
英语分级阅读是:
分级阅读是按照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展程度,为他们提供的阅读计划,由具体的分级读物组成。
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有助于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英文阅读水平,最终实现自主阅读。
英语分级阅读起源
分级阅读起源于发达国家,它是基于对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所形成的阅读解决方案。
它在香港、台湾地区已经发展了十几年,大多数学校都会使用某种分级阅读体系作为孩子课外阅读的主框架。
9. 该如何给孩子正确设置阅读分级目标
第一. 这类文章转述的都是英语国家针对自己孩子打造的阅读方法和体系,语言环境和系统不同,很难完全照搬过来。它适用于英语母语国家的孩子,或者是国内启蒙得很好,与英语国家同龄人水平相当的孩子。也就是说,孩子要先有大量的听力积累,听说能力已经很不错了,要步入自主阅读这个阶段了,才能按照这些方法开始分级阅读。但据我所知,国内很多家庭都是在启蒙初期就引入了分级阅读。原因大概是:1.分级从最简单的入门,作为亲子阅读的材料,家长比较容易hold得住。2.分级词汇量大,知识面广,用来给孩子打基础和拓宽知识面都很合适。3.很多家庭启蒙不是很早,大多会听力积累和认读同时进行,不可能等到自然拼读学到中后期了才开始。
那么分级阅读到底该怎么读,我觉得不需要太多的折磨人的技巧。分级一般都有很好的图文对应功能,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看图,说英文给他听,加上一些表情和肢体动作的配合,即便是小朋友还不认识字,看到图片能记住它的名字,这就是第一步,而且随着看字的次数增多,字也能认识了,毕竟都在同一个页面上,不可能完全屏蔽掉,这是个很自然的习得过程。
等孩子真正可以自主阅读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按照国外分级体系提供的难度系数来选书。不过我比较偷懒,不喜欢测词汇量,测等级之类的,都是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在大概的范围内随意选择,一本书适不适合,孩子会不会喜欢,还是要把书拿给他们看了才知道。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具体的方法还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偏好来作调整。做个总结,个人认为,对于启蒙阶段来说,重要的不是分级阅读的专业技巧,重要的是家长引领孩子兴趣的技巧,让学习变成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启蒙就事半功倍了。家庭里创造一个立体的语言环境很重要,而只要是孩子读了,看了,听了,就是积累了,在我看来,这样的积累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