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透析口语
㈠ 英语阅读理解10大高分技巧,透析出题套路!
解题流程
JUST
SO
英语老师普遍会提及这样的解题流程:
首先 01
读题干,画出关键词
快速扫描一遍,找到题干中提及的关键词,并圈出来。
其次
02
阅读全文,抓住中心
特别是首段、每段的首句与尾句要重点读,这几处一般会是中心句、提问点。
然后
03
再看题干,返回原文
在原文寻找与题干关键字相对应的段落。如何找?这里有个“ 定位原则” :
1、依照关键字定位:在原文中找寻与题干相同的关键字,如时间、地名、人名等。
2、依照题干顺序定位:一般而言,出题的顺序与行文的顺序基本上是一致的,通常一段对应一题。
最后
04
比对选项,得出答案
选项与选项之间比较不同,再与原文找出的段落比较不同,两方重叠下来,如果没找错段落,答案基本上能的出来了。
英语老师提出来的解颂枣题建议,希望学生们能多运用,毕竟是多年的经验所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比自己从底部摸索来的快捷有效。
除了解题思路,一些解题技巧也需要了解一下。
解题技巧
JUST
IT
初 中
1. 事实细节题
细节理解题有三种题型:纯细节题、计算题、细节推断题。细节理解题在阅读理解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涉及的内容很广,如时间、地点、人物、数字、原改樱宏因、结果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 How many/how much…?
(2) What color…?
(3) When do they…?
(4) What do they do in the evening?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Right/Wrong?
(6)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细节理解题属浅层理解,通过通读全文后可以直接找出答题依据。
2. 词义猜测题
词义猜测题主要考查文章中出现的词、词组或句子的含义。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 The word… in the passage means ________.
(2) The word “…”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________.
(3) The underlined word “…” means __________.
(4) What i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word “…”?
(5) The underlined part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means _______.
(6) The underlined sentences means ___________.
有些生词可从构词法角度分析判断词意,比如unlike一词,其中词根为like(像),un前核册缀是“不”的意思,因此可以猜知,此词词义为“不像……”。多数生词应根据上下文或前后句来推测其意义,少数陌生词应通过对全篇或全段文字的理解来猜测出他们的意思。
3. 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对作者的话进行推理判断,从而推断出未知的信息。此类题目在文章中没有明确的答案,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 From the story we can guess __________.
(2) The writer writes this text to ___________.
(3) The writer suggests that ____________.
(4) We can learn from this passage that ___________.
(5) We can infer (推断)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____.
(6)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___.
推测题在阅读理解中相对较难,不仅要求找到段落,还能读懂并归纳,在题干中往往会出现一下干扰项。
干扰项的特点是:
①绝对化:选项中出现绝对化的词汇,如only,all,any,every,always,never等,此时应格外小心;
②偷换概念:如扩大或缩小范围,要特别关注名词前有无修饰;
③片面化:以偏概全,以细节代主题等;
④串段现象:如某题考第二段内容,但把别的段落的信息放在选项中;
⑤无中生有:如加上级或性、虚假比较、无关话题等。
正确选项的特点有:
①正话反说;
②同义词替换;
③叙述角度转换意思不变。
4. 主旨大意题
主旨大意题所提问题主要涉及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主题、标题、作者的态度、文章的语气等。常见的提问形式有:
(1) What’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2) The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________.
(3)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4)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 ________.
(5) What’s the topic of the text?
(6) What/Which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对于主旨大意题,可以从文章首尾两段着手,中心思想往往会隐藏其中表达中心思想。
高 中
1.例证题 :
① 例证题的标记。当题干中出现example, case, illustrate, illustration, exemplify 时。
② 返回原文,找出该例证所在的位置,既给该例子定位。
③ 搜索该例证周围的区域,90%向上,10%向下,找出该例证支持的观点。例子周围具有概括抽象性的表达通常就是它的论点。
- 注意:举例的目的是为了支持论点或是为了说明主题句。举例后马上问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用例子中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④ 找出该论点,并与四个选项比较,得出选项中与该论点最一致的答案。
⑤ 例证题错误答案设计的干扰特征经常是:就事论事。
即用例子中的某一内容拉出来让你去选。(╳)
要求:在阅读中,遇到长的例子,立即给这个例子定位,即找出起始点,从哪开始到哪结束。
2.指代题 :
① 返回原文,找出出题的指代词。
② 向上搜索,找最近的名词、名词性短语或句子(先从最近点开始找,找不到再找次近的,一般答案不会离得太远)。
③ 将找到的词、词组或句子的意思代入替换该指代词,看其意思是否通顺。
④ 将找到的词、词组或句子与四个选项进行比较,找出答案。
3. 词汇题 :"搜索代入"法
① 返回原文,找出该词汇出现的地方。
② 确定该词汇的词性
③ 从上下文(词汇的前后几句)中找到与所给词汇具有相同词性的词(如一下子找不到就再往上往下找),代入所给词汇在文章中的位置(将之替换)看语义是否合适
④ 找出选项中与代替词意思相同或相近的选相,即答案
- 注意: a.如果该词汇是简单词汇,则其字面意思必然不是正确答案。 b.高考阅读不是考察字认识不认识,而是考察是否能根据上下文作出正确的判断。 c.词汇题的正确答案经常蕴藏在原文该词汇出现的附近。注意不能靠单词词义直接往下推。 d.寻找时要注意同位语、特殊标点(比如分号,分号前后两句话的逻辑关系不是形式上的并列就是语义上的并列,也就是两句话的意思相同,所以可用其中一句话的意思来推测 另一句话的意思从而推出所给词汇含义)、定语从句、前后缀,特别要注意寻找时的同性原则。比如:让猜一个名词词组(动词词组)的意思,我们就向上向下搜索名词词组(动词词组)。
隐蔽型词汇题:题干与原文的某句完全重合,只有一两个词被替换掉。隐蔽型词汇题的做法跟词汇题的做法几乎一样,往上往下找。
4.句子理解题 :
① 返回原文找到原句。
② 对原句进行语法和词义的精确分析(找主干),应该重点抓原句的字面含义。若该句的字面含义不能确定,则依据上下文进行判断。注意:局部含义是由整体决定的。
③ 一般来说,选项中的正确答案与原句意思完全相同,只不过用其他英语词汇换种表达而已。
④ 句子理解题的错误选项干扰项特征:推得过远。做题时应把握住推的度。
- 思路: 对句子微观分析? 不行就依据上下文? 选择时不要推得过远。
5.推理题 :"最近原则"
① 标志: learn, infer, imply, inform
② 看是否可以通过题干返回原文或依据选项返回原文。一般要围绕文中的一两个重点进行推理。推理题无论通过题干能不能定位,我们都要把它固化到文章的一两点上。
③ 依据原文的意思进行三错一对的判断。先不要进行推理,若有一个选项跟原文的意思一模一样,则该选项必然是正确答案。推理题不是考察我们的想象力,它实际是考察我们原文中的某几个点如一个、两个点所涉及的问题我们读透了没有。因此,不推的比推的好;推的近的比推的远的要好。
④ 推理题的最近答案原则:不推的要比推的好,推的近的要比推的远的好,直接推出的要比间接推的好。(原文的某句话变个说法)
- 注意:做题时不能想得太多,推得过远。是否把原文读懂才是关键。
6.主旨题 : "串线摘帽"
即在自然段少的时候串串线,串线法解不出来时,大帽子、小帽子摘一下。
① 主旨题的标志:mainly about, mainly discuss, the best title
② 串线法:抓首段和其余各段的第一句话,把其意思连接成一个整体。要注意总结性的提示词和转折词,特别要注意中心句。(主要针对自然段少的文章;针对自然段多的文章,主旨题联系中心句。找一个和中心句最贴近的)
③ 小心首段陷阱。
④ 主旨题错误选项的干扰特征经常是:
⑴ 局部信息,即选项的内容小于文章的内容;
⑵ 范围过宽,即选项的内容大于文章的内容。
⑤逆向思维法、快速作文法:在两个选项看上去都十分正确无法选择时,试着从选项出发,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以此选项来写文章会有那些内容,然后把它与文章的内容比较,接近的即为正确选项。
7. 作者态度题 :
① 标志:attitude
② 应精确理解四个选项的含义。
③ 不要掺杂自己的观点。
④ 可以寻找文中一些具有感*彩的词。如:fortunately, excessively, too many.
⑤ 举例的方式。
⑥ 抓论述的主线。把第一段读透,把其他各段的段首段尾句拉出来,看整个文章的谋篇结构。
⑦ 做作者态度题时特别注意:首先看清楚是谁对谁的态度。
8. 判断题 :
①看可否通过四个选项具体化到文中一点或者根据自然段原则定位。
②每个选项都应返回原文,不能凭主观印象进行判断。
③要重点抓是"三错一对"还是"三对一错"的关系(做题是要看清题目)。
9. 细节题 :
看完题目回到原文,重叠原文,得出答案
10.重点题型中的几个问题:
① 词汇题: 字面意思不是答案,要根据上下文推测其深刻含义
② 句子理解题: 一般不要求推理,只看句子本身。
③ 推理题 :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原文的重现,不一定非要经过逻辑推理从原文中得出。
11. 正确答案的特征:
① 正确答案经常与中心思想有关。
② 正确答案的位置,最常见的三个位置是:段首段尾处、转折处、因果处。
③ 正确答案经常运用的原则是:同义替换、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④ 从语气角度来看,正确答案中经常含有不肯定的语气词和委婉表达的用词。如:can, may, might, possible, not necessarily, some.
⑤ 正确答案经常具有概括性、深刻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2. 错误答案的特征:
第一大层次:
① 无中生有 (未提及的概念);
② 正反混淆 (选项的意思跟原文的意思正好相反);
③ 所答非所问 (虽然选项的说法没有问题,符合原文,但和题干搭不上边)
第二大层次:
① 过分绝对;
② 扩大范围(注意隐蔽型的扩大范围mostly);
③ 因果倒置;
④ 常识判断;
⑤ 推得过远;
⑥ 偏离中心;
⑦ 变换词性。
常识判断: 如果一个选项仅仅符合常识,不一定是正确答案,还要看文章中类似的意思有没有出现;如果一个选项不符合常识,一定不是正答案。能够不由自主地按照正确的思路解题了,才表明我们正确掌握了这些技巧。
以上都是从题干出发来解决问题的,那么从原文该如何入手?通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呢?
通读技巧
一、强转折和强对比处常考
(1)“强转折”引导词:but,however,although等
攻略:引导词(比如but)之前不是重点
引导词(比如but)之后才是重点
(2)“强对比”常见引导词:unlike,but,however
攻略:A具有X属性,B与A不同,问B有什么属性?
答案:非X属性
二、列举处常考
列举是由and,or,aswellas,notonlyAbutalsoB等引导的并列成分。
Which题型——攻略:文章里面列举的去a,b,c的这种标示,a,b,c=名词
Except题型——攻略:给出一个(除了这一个,找到这个例外)
三、例子常考
例子的引导词是:for example等
攻略:找for example(前面的那句话:中心句)
四、数字和年代常考 (比较容易忽略的点)
攻略:先将数字圈起来
五、级的绝对含义常考
绝对含义引导词:never,all,only,no,none,always,must等级引导词:most,adj。+est,adv。+est
攻略:在阅读的时候就把包含绝对化或级的那句话标上小红旗
六、段落主题句常考
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往往是表达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常考主旨题(找到中心思想)
七、专有名词常考
专有名词特点:首字母大写
攻略:标上重点,易考,可以迅速定位
八、因果句常考
A到B:so,so that,then/(and有时也表因果),since
B到A:because,for
攻略:在表因果的这些词下画上重点符号,插上小红旗~
九、特殊标点常考
常于篇章结构或句子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常考细节
破折号、括号、冒号:表示解释,说明或补充
引号:表示强调
十、隐蔽处常考
同位语,插入语,长句后半句,从句后半句引导词如:that,where,when。
㈡ 怎样在“英语阅读”中学习和提高“英语口语
怎样在“英语阅读”中学习和提高“英语口语”?
1.英语阅读材料“选材”问题
2.如何“阅读”问题
。。。。。。。。。。。。。。。。。。。。。。。。。。。。。。。。。。。。。。。。
1.英语阅读材料“选材”问题
一说到使用“原版英语”材料做“英语阅读”,习惯了“应试英语”的英语学习者首先想到的是去读The Economist,Times,News Weeks之类经常被作为四六级考研英语考试“阅读理解”的阅读文章出题的“原版英语”。从应对“应试英语”讲,把“原版英语”阅读做这种“指向”无可厚非。但这种思维下的带有很“功利”思想的“英语阅读”一般只与“考分”有关,和真正的“英语阅读能力”无关,更和“英语口语能力”无关。
生活类的“主题原版英语”文章才是想把“英语阅读”与“英语口语”挂钩的正确选项。这跟你去找一些“主题英语情景对话”来练习和提高“英语口语”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要想通过“英语阅读”训练和提高“英语口语”,或者通过训练“英语阅读能力”训练和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对所谓的“原版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材很关键很重要。
其实,这也涉及一个什么是“原版英语”的界定问题。我们不要以为非得去读一些“原版英语”的英语经典文学作品,去读经常出现在四六级考研“阅读理解”题型中的取材于如上述所说的The Ecinomist等“原版英语”才叫做“原版英语”。我们往往忽略各种“主题原版英语”阅读材料其实同样是分类于“原版英语”之列。这也是所谓的“英语阅读”不能给我们的“英语口语”带来帮助的原因之一。
2.解决了“原版英语”材料划分后,如何“阅读”问题
这时会遇到一些“争论”,比如,“英语阅读能力”强并不代表“英语口语能力”也强。比如,有的人“英语阅读能力很强,可是口语却很弱,说明英语阅读不能促进英语口语能力”等等观点。这些都无可厚非。需要思考的,不是“阅读能力”强不强,而是你的“英语阅读”都是“怎么读”的?
从这个问题看出去,“英语阅读能力”与“英语口语能力”到底是什么关系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
把你是“怎么读”的问题剖析仔细。
1.“中文”式“英语阅读”,即“英译汉”式“英语阅读”基本无助于你的“英语口语能力”。你是为“英语考试”而读,为考试里的“阅读理解”答题而读(为了找到“答案”,全是变相的“中文阅读”)。这就基本解释了为什么有人持“他的英语阅读能力很强,可是口语很烂”的观点。
2.“中文”式“语法型英语阅读”,读的再多,基本还是让你的“英语口语”原地踏步。有的人英语水平还根本达不到阅读“原版英语”的程度,词汇量也罢,句子理解能力也罢,但却出于种种原因,也捧着一本“原版英语”在那“读”。结果是“怎么读”的呢?
一本英汉字典在侧:不断查生词,而且只是为了“懂得”它的中文什么意思啊!不断用来做英语语法的“长难句语法”分析:弄清楚句子结构,主语在哪,“副语”又在哪?借助这个“分析工具”,最后终于用中文“懂得”所读为何(中文)义。这就叫“英语阅读”吗?这样的“英语阅读”与“英语口语”有关吗?
3.“英语读英语”式“英语阅读”,即,阅读时不是把英语“翻译”成中文来读,而是把英语“翻译”成英语来读。一是首先让自己练就这样的“英语阅读能力”,二是只有做这样的“英语阅读”,才会给你的“英语口语”带来正比关系。
这是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升华,也是怎样在“英语阅读”中学习和提高“英语口语”的“正解”。
长期习惯于“英语阅读就是为了提高英语阅读理解得分,就是为了用中文懂得文章里的英语到底说了什么?”的“英语阅读”,这样的“英语阅读”能力再强,也不会导致“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㈢ 初中英语阅读课上怎样体现口语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目标作了分级描述,初中毕业应达到五级目标。其要求是: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能在口头表达中进行适当的自我修正;能有效地询问信息和请求帮助;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能用英语表演短剧;在以上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交往日益加深,英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随处可见,其中英语口语更是现代信息社会人们交流思想、传授技术、介绍经验、欣赏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手段。目前英语口语等级测试已进入了中考,说英语的能力也越来越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着力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是当前摆在中学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觉得以下三个方面对培养中学生的英语口语很有帮助。
一、培养兴趣,加强引导--让学生愿说、敢说。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有句名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赖于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要让学生从枯燥的英语学习中得到乐趣,得到享受,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变化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众所周知优美的音乐能吸引人、打动人。如果把音乐作为载体,把学习英语口语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定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记得每次接手初一新生,总会发现班内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份人还"金口难开",这势必给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带来困难。为了让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我就自编了音标拼读歌,让同学们在唱歌中熟记音标。当讲授一星期中的七天表达法时,我就教唱"Seven Days of a Week";当学生们要学英语数字时,我就收集"Ten Little Indians"歌曲来辅助教学,当圣诞节来临,就让学生听听"Silent night"歌曲等等,借助唱歌,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平时在英语课堂上,我时常见缝插针地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乐于开口讲英语,再逐步过渡到每节课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同学们说英语。具体做法是:按学号每次轮流到讲台前说五分钟英语,要求声音宏亮,同学上台时,大家鼓掌欢迎,讲完时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然后老师点评,对学生的语言错误,用鼓励、肯定的态度给予纠正,以消除学生怕犯错误而不敢开口的心理顾虑。对个别性格特别内向和学习困难生可让他们自选一名嘉宾--本班同学一起组成二人小组以对话的形式来说英语,刚开始可以背诵原文,复述原文,以"模仿秀"形式为主,之后再渐渐步入"Free Talk"。如果有的学生用英语表述某个想法时感到困难,可以允许其先说出中文,然后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在他们说英语的过程中要侧重鼓励,正如查理·尼士曼夫人所说的"做一个风趣而讨人喜欢的人,鼓励他人(学生)去谈论、去发表,让自己专注地倾听并适时地加以由衷的赞美"。只要这样长期坚持,一定能让每个学生开口,愿说、敢说英语。
二、创设情景,主动参与--让学生能说、想说。
情景是指外语交际的环境氛围。语言是在情景中表达其意义的,情景是揭示语言所表述意义的基本因素之一。现代英语强调情景教学。外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要通过各种社会情景理解和掌握语言所含的意义,从而达到为交际运用语言的目的。为了让学生练习英语口语,英语课堂教学中,可营造生活中的情景,使课堂生活化,把学生置于一个切实可行、恰如其分的英语语言情景之中,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场所"。
例如,我在上牛津英语7BUnit3"Finding the way"一课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网上下载了"走遍美国"中的一段视频。在课堂上再现了一段真实的情景--在美国的某一车站附近两人有关"Asking the way"的对话,让学生耳濡目染英语国家人们的动作、表情、肢体语言等,身临其境地接触到英语口语。从栩栩如生的实景中感受英语口语,接着提问"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Where is the woman going to ?"。让学生模仿、表演对话。再把自己家乡的一张交通地图在电脑屏幕上展现出来,请学生两人一组编各种不同的对话。例:
StudentA: Excuse me,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eople's Park ?
StudentB: Go down the street . Cross the bridge. Take the third turning on the right. You'll see it.
StudentA: Thank you very much.
StudentB:You are welcome.
StudentC:Excuse me,Which is the way to No.1 Middle school /the bookshop /the No2Hospital?
…. ….
针对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开展"百家争鸣",适时地引入竞争机制。总之,让学生觉得有趣和有话可说是让学生说口语内容时需要考虑的两个因素,应避免学生觉得话题枯燥或没话可说而失去参与的热情。
另外需注意的是,大多数学生在英语课堂之外并没有多少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为此,英语教师在课堂外应多搭建让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口语交际的桥梁。记得学完了Halloween一单元后,恰逢当时的中秋节马上要来临了,我就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那天装扮成小记者,分成数组,对校内各年级的部分教师进行采访。事先向校内教师讲明该活动的目的,以便他们配合用英语接受学生的采访。活动时要求学生胸前佩带自做的小记者证,带好纸笔作好采访记录,并为被采访的老师送上一张同学们自己制作的贺卡以表示节日的祝贺。例如,某小组采访了张老师,此组选派的一名同学在全班的交流中作了如下Report(报告)。
Miss Zhang was born in ShangDong. She grew up in a small village and finished her college there. Then she came to Tai Cang .She has been in our school for about 3 years. She teaches Chinese. She thinks people in Tai Cang are very friendly and the food here is also delicious. She misses her parents very much. Her hobbies are reading, singing and chatting on the Internet. She is friendly and helpful……
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一些其他形式的口语实践,如教师可发动学生自己动手把课程表贴上英语标签;校园里的各部门配上英文名字;在班级网页上开辟英语角;给每个学生起一个英文名字,师生间见面、问候,教师带头用英语寒喧等等,创设良好的英语情景、营造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英语的存在。平时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中锻炼口语,让每个学生能说、想说英语。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不断提高又能促进教师的进步,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三、"说法"指点,拓宽渠道―――让学生善说、乐说。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对语言纯形式的理解都是不全面、不正确的。只有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会有对语言的真正把握。西利(Seelye)指出:"文化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在目的语社会中得体地行事并与其他人交际所必需的文化理解能力、态度和交际技能。"为了让学生们明白语言和社会习俗、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些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讨论。例如问:以下这些日常谈话规矩在中国可以被接受吗?在西方呢?
(1)询问妇女的年龄状况。
(2)打听对方隐私,包括婚姻,家庭情况。
(3)问别人挣多少钱?
(4)初次见到年长者称其"阿姨"、"叔叔"、" 奶奶"、"爷爷"。
(5)碰见朋友时问"你去哪?"、或"吃了吗?"
(6)当你接到别人送你的礼物立即就打开看等等。
通过这些简单的学习讨论,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语言习惯上的差别。同时,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多渠道的英语学习活动,如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把讲英语国家的一些重要体育活动介绍给学生,把学生喜爱的迪斯尼电影公司制作的动画片推荐给他们,利用网络把国外同龄人常玩的填字游戏、英语猜谜收集来让同学们参与,收看英语电视新闻... …增加学生接触鲜活英语的机会,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和感受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在英语口语交际中引起文化冲突,让学生把英语学活。最终让学生更加善说、乐说英语。
总之,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communicate),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在于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英语口语交际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操练,在生活中得到体验,在实践中得到提高,让学生变"怕说"为"敢说"、"想说",变"能说"为"乐说"、"善说",只有这样,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㈣ 在阅读中促进儿童英语口语
一、借助阅读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可行性
1.小学阶段英语听、说、读、写技能之间的关系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
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小学阶段英语教学通常采取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策略,即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从听、说能力培养开始,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学生语言知识的不断积累,“读”与“听”共同形成语言输入的途径,引导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目标语言,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由于知识储备有限,此阶段的学生写的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语言输出还是以口语表达为主。阅读的任务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技能外,还需要教师利用所阅读的文本,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语言应用于实践,体验用语言做事的成功。
2.阅读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1)阅读适当减少了口语表达时的语言焦虑
语言焦虑是语言学习所特有的一种不安、烦躁和害怕犯错误的心理状态。这可能是最妨碍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语言焦虑不仅与外语能力的自我评价有密切关系,而且与语言习得成就有关。学生对自我外语能力的评价大多缘于自己对口语的驾驭能力,当学生通过阅读形成丰富的语言储备,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地应付各种口语交流场面时,他们的语言焦虑自然就消失了。
(2)学生们通过阅读可以积累大量的词块,为语言表达提供语言储备
词块教学法(The Lexical Approach)是Michael Lewis等人提出的一种英语教学法,为词块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语言的记忆和存储、输出和使用并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那些固定的和半固定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顾名思义,“词块”集中体现了词汇在形式上的整体性和语义上的约定性的特点。简单说,词块就是词与词的组合。词块分为四种类型:单词和短语、搭配、惯用话语和句子框架。在阅读学习中,学生可以在阅读材料所创设的语境中对词块的意思、使用场景及表达方式进行深度的学习和练习。小学英语教材中每个阅读篇章多是在单元话题下,每个单元涉及一个主题,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就可以掌握大量的与该主题相关的词块。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少不了大量的记忆和背诵,词块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理论分析
1.对阅读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中的价值重视不够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多数教师较多关注学生阅读方面不同技能的发展与提高,即跳读、略读、训读等策略。阅读前后的练习活动主要局限在通过选择填空、判断对错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正确与否。而对如何利用阅读文本,为学生创设口语表达的机会,发展口语技能重视不够。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在对话学习或功能句式的学习中进行的,而不必在阅读中进行。试想,学生在学习功能句和对话时往往更为关注的是语言结构,有时涉及一些交际策略,但是学生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导致他们口语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而阅读正好为此提供了良好的输入,书面文字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在的美好,为口语表达提供资源和素材。
2.对不同年段的目标定位及相关策略不清楚
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阅读对学生口语技能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其目标的定位及实现目标的相关策略还不清楚,更没能恰当地运用有效策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不同年段阅读与口语发展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运用阅读习得的语言,恰当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等。
3.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设”学说的启示
在理解阅读教学对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方面,克拉申(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学说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人们是通过接触并理解略高于自己目前已经习得的语言能力的材料输入而习得语言的(即i+1,i代表已经习得的语言能力),而提高目前语言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语言的意义而不是形式。只要输入能得到理解并有足够的输入,那么i+1会自动产生。所以只要学习者有了足够可理解的输入,即大量的阅读,口语的表达就会自然而然出现。因此输入第一,输出第二。阅读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种输入形式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英语阅读符合其有效输入的原则为:
(1)可理解性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备条件。图画故事具有图文并茂、相互补充的特点,特别有助于学习者的理解。即使学生对个别词语的意思有疑虑,也不影响其对整个故事情节的理解。
(2)趣味性和相关性
输入的语言材料既要有趣,又要与学习者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学习者就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习得语言,而英语图画故事能较好地为孩子们学习和使用英语创设情境。
(3)非语法程序安排
语言习得的内容不必按照语法程序安排,因为儿童的认识能力各不相同,图画故事教学没有必要把学生禁锢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图画故事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这种收获或是语言知识上的,或是语言能力上的,或是情感态度上的,或是学习策略上的,也可能是文化知识方面上的。
(4)足够的输入量
英语图画故事语言丰富,是教材的有益补充,保证了语言的输入量。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在学生口语发展期还是口语交际策略期,阅读都会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如何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
1.小学不同阶段英语阅读的基本任务
在小学阶段开展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一种途径。开展阅读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还要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听、说、写等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对小学阶段开展阅读教学的目标重新定位。
在参阅国内外阅读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阅读与学生口语发展的视角,笔者对小学阶段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有以下理解。
低年级段:阅读的起始阶段,阅读内容为图、文结合的故事,旨在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文字的帮助,理解故事的意思,培养阅读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借助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仔细倾听、细致模仿、自信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及拼读能力。
中年级段:文字的阅读量有所提高,但仍处于借助图片理解文字的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大量模仿、有感情的朗读,故事表演等活动提高学生语言的`流畅性。学生的拼读能力进一步提高,见到单词,就能主动尝试自己拼读。
高年级段:更丰富的阅读资源的输入,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持续默读,通过更多元的活动,如评价、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基于阅读文本设计口语练习活动,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将现实生活与文本相结合,为口语交际提供交际素材
教师需要认真挖掘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利用文本中提供的语言支架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如:在学习阅读材料“Food Pyramid”时,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饮食习惯作了调研,利用学情调研的结果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在理解文本后,引导学生用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结构I like… I often eat… Now I see I should… I shouldn’t…表达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既降低了文本的阅读难度,同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素材,引导学生用语言做事,用语言交流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2)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口语技能
朗读是学生口语表达的基础,学生的眼、口、耳、手等多个器官全部被调动,参与到清晰、洪亮的朗读过程中。与其他阅读形式如默读相比,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文本的每一个字、词理解得都更为全面。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将文本的内容与主题,人物情感变化,文本中的停顿、感叹等各种语气、语调及对声音的调控等都表现了出来。因此,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对口语表达中所需要的语气、语调、情感的调控等进行很好的练习。
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时,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有充分的听的输入,即通过教师范读或利用录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学生通过范读直接感受语音语调的变化、语言的抑扬顿挫,体会角色的特征和语言的情感色彩。在充分输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练习形式指导学生细致模仿。
3.通过表演和复述将阅读与口语练习有机结合
表演通常是指学习故事后,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以及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语句,将课文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述出来的一种形式。表演和复述都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练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
在组织学生进行故事表演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故事中的语言,然后根据角色进行表演分工。学生要将文本中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角色的特征,创造性地演绎出来。故事表演是小组团队每个成员共同参与、合作分享、相互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整个团队的成功展示会不断激励自己,反复练习,完成角色扮演的任务。
复述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具有一定的挑战,要求学生把所读的文本内容加以整理,有中心、有条理、有感情地复述出来。在复述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儿童尽量引用文本中所学的词语和典型的句式。由于复述需要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因此,通常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经常采用的口语表达练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