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孩子一起学英语怎么翻译
A. 把雪孩子翻译成俄语
雪孩子 俄文:Снег Дети。
B. 冰雪大世界英语简介
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 翻译为 The Harbin Ice and Snow World.
可以翻译为 The World of Ice and Snow
C.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初探
谈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林
��儿童文学是文学大系中的分支,小学语文教学是教育大系统中的分支,两者似乎分属不同的学科。但是,两者却又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儿童,相似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课程改革以后,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文大量进入教材,如果教师还是用以前的教学方式去处理这样的教材,难免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事实上,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还远不仅止于教材。本文拟从三个方面简单梳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这一点,在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儿童文学化”一度成为小学国语教材的主流。193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在“目标”的第三点即提出“欣赏相当的儿童文学,以扩充想象,启发思想,涵养感情,并增长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同时,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又推动了儿童文学创作,语文教育家、儿童文学家叶圣陶1932年编写《开明小学国语课本》时,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他说:“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占有比较高的地位。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的阅读都提出了具体建议。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的阅读文类被明确指定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这意味着儿童文学至少在小学低年段已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部分,也有多项涉及儿童文学作品。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实验教材,儿童文学作品成为低年级课文的主体。仅以人教版低年级课标实验教材为例,课文为儿童文学作品的:一年级上册有15篇,占全部课文的75%;一年级下册有25篇,占全部课文的73%;二年级上册有20篇,占全部课文的58%;二年级下册有17篇,占全部课文的53%。这个统计尚不包括拼音部分的儿歌和“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与之同时,市场上出现的大量“选本”、“读本”,儿童文学作品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
除了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外,还有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没能进入教材,但它们同样值得学生阅读,如图画书、儿童诗、少年小说。但是,由于教师普遍比较缺乏儿童文学素养,不知道推荐哪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给学生阅读,或者只知道推荐成人文学的经典名著给学生阅读,这些都可能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绝不只有《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有很多经典作品,同样经过时间和小读者的双重筛选,例如《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亲爱的汉修先生》、《夏洛的网》、《小王子》等。除了儿童文学课文,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进入语文教学领域,近年来在国内日益兴起的“班级读书会”就是很好的方式。它通过选书—阅读—讲座—拓展活动等环节,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
二、儿童文学阅读:作为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一般是作为阅读材料使用。但是,面对儿童文学的课文,教师应该有一些策略方式的调整,否则很难发挥这类课文的文学审美功能。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文学教育,一般来讲,有这样一些儿童文学教学的基本策略:① 保持阅读过程的新鲜感和完整性;② 分析性阅读不一定适应所有的文本;③ 将阅读过程处画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④ 鼓励学生提问题,而不是问问题和等待待定的答案;⑤ 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鼓励猜测、想象和假定;⑥ 避免课堂教学过分干扰学生的欣赏乐趣;⑦ 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阅读文本;⑧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⑨ 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效率;⑩ 运用有实际效果的教学手段,设计不同深度的活动;�B11�在实践中,调整并寻找新策略。这些阅读的基本策略在课内外都适用。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能深刻领悟上述策略,那么,遇到儿童文学课文时,我们不妨把思路打开一些,根据儿童文学文体设计教学重点。例如,儿童诗的重点是感受节奏感、音韵美、意象以及诗人的情感;童话的重点是体会幻想的乐趣、故事的奇妙、童话人物的性格。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看电视》一课,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童诗,写的是一家人看电视时互相谦让的关爱之情,“亲情”的思想一般教师都能抓住,但是,这篇课文如果只抓住“情”而不顾及“趣”,单纯从思想上“提拔”学生,则未免有些偏颇。本篇课文的“趣”首先表现在我们一家人对不同电视节目的态度上,爸爸、明明听不懂京剧,只好“打盹睡觉”,奶奶虽然看不懂足球,却“和我们一卢拍手欢笑”。课文中的“趣”还表现在音韵的和谐上,因此,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必不可少的。课文中“趣”支撑了“情”的流动,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可以开放一些。例如,可以让学生读完诗后,用自己的话把课文转述成一个故事,这样一方面培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读诗时在头脑中形成诗歌画面(或抒情诗中的意象)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在转述成故事的过程中隐隐体会到诗歌分行排列的文体特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你觉得这篇课文最有趣的是什么?”而不要直接问:“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了哪些道理?”或者是还可以问学生:“用一个简单的词语表达你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因为诗歌是抒情性最直接的文体,对读者最强调的是感受。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达不同的感受,如快乐、有趣、温暖、感动等。上述教学,教师当然不必给学生讲儿童诗的特点,但应该围绕这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再如,《雪孩子》一课,是一篇蕴涵思想性(舍己为人)、知识性(水的转换)的优秀童话,教师一般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设计教学。但如果从童话角度解读,这篇课文可以有另一番趣味。比如这篇童话的奇特幻想。幻想是童话的主要特征,这篇课文除了小白兔一家是明显的拟人外,对本不能动弹的雪孩子也赋予了“动”的能力。因此,雪孩子在篇末化成了白云,同样是为了迎合孩子美好的想象,作者的用心并不在告诉读者水蒸发的知识,而是不愿把悲伤(看孩子的“死”)留给孩子,如同被狼吃掉的小红帽还能从狼肚子里跳出来一样,这是作品艺术化的处理方式,如果教师使劲让学生体会水循环的过程,则未免有些“舍本逐末”了。了解到这一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体会童话的幻想上下功夫,逆向提问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雪孩子如果不会动会怎么样呢?”有的学生可能回答他就不会和小白兔玩了,有的可能回答他就不能救小白兔了,从而让孩子领悟到作者的匠心所在。也可以让学生回答“你觉得课文有哪些奇妙之处”,或者“雪孩子都有哪些特点”,让学生从大处着手,从雪孩子的身体、行动、心理等方面略带拓展地思考。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课文删掉了原来童话中的大量细节,如小白兔和雪孩子一起玩的细节,雪孩子变成云飞到空中的细节,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先补充这两个细节,再把原文读给学生听,也是增加童话教学趣味性的一种方式。
三、儿童文学理念:作为教学思路
儿童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西方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综观中外儿童文学史,都有一个由“教育论”到“童心论”的转变过程,即儿童文学由早期的道德训诫工具逐步转向后期的尊重儿童的独特文化。儿童文学理念的转向对小学语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启示:
1、语文教育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小学生都是儿童,他们是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体验方式的群体。历史上存在着压抑儿童天性、束缚儿童成长的教训主义的儿童文学,都遭到了儿童的摒弃。优秀的儿童作家总能从容地把握儿童独特的精神世界,在作品中充分展现。例如,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和《小飞人卡尔松》,出版之初曾在瑞典教育界引起一片哗然,认为这是作家在“教唆”儿童干坏事。但是,这两部作品由于展现了儿童“狂野的想象力”,因而受到儿童热烈的喜爱。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观经历了“被‘遮蔽’的儿童——被‘发现’的儿童——被‘尊重’的儿童”这样几个阶段,语文教师也可以从这样的变化中重新考虑自己的学生观,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在习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表达出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见解。
2、语文教育要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而久远的,如同法国文学史家波尔·阿扎尔所说:“儿童阅读安徒生的美丽童话,并不只是度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也从中自觉到做人的准则和为人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发挥儿童文学的人文功能,不能靠道德教化和思想提纯,因为儿童文学是富于感性化表现的文学,它与儿童感性化的心理特点是相适应的。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人文性功能,还须通过审美的途径来达成,面对儿童文学类型的课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心灵,在感受和感悟中丰富情感,奠定人性的基础。
3、语文教育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儿童文学史中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有些并非专门为儿童写的作品却深受儿童喜爱,如《西游记》、《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量专门为儿童写的冠以“儿童文学”之名的作品却无法进入儿童的阅读视野。这一事实可以返现出:儿童有自己的阅读兴奋点和审美标准。当然,语文教学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顺应学生的阅读要求,但给予充分的尊重还是必要的。例如,有的教师在课文教学时,喜欢努力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努力补充帮助理解课文的知识材料。我以为,这既违背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阅读的特点。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小学语文教育所思考的问题,很多都和儿童文学界思考的问题“重叠”,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两个学科面对的群体都是儿童。语文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儿童文学素养是必备的。例如,我们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故事集《做人的故事》,从中获得的教育思想的启迪,丝毫不亚于读他的教育学名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通常也是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他们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对儿童形象的塑造、对儿童心理的刻画,往往比其他人更深刻、更全面。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还能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更能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福建教育》A版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