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暗的英语怎么翻译
① 微暗的火的小说梗概
诗作者是美国阿巴拉契亚州(虚构的州名)的著名诗人、华兹史密斯大学教授约翰·谢德。这首分成四章的诗一共有999行,谢德花了不到20天写完。后来有一名罪犯误认谢德是判他入狱的法官而将他枪杀。(谢德住在法官的隔壁,长相也有点像法官。)
真正住在法官房子里的另一个教授查尔斯·金波特实际上是遥远的“白色国度”赞巴拉国的前国王,1958年5月1日被废黜后隐姓埋名躲到这个美国大学里教书。他一天到晚沉浸于赞巴拉的历史之中,忧心忡忡地等着一个化名格拉杜斯的杀手来杀他。当他得知谢德在写一首长诗的时候,想让谢德把赞巴拉的历史写进这首诗里,让真实的赞巴拉永存于伟大的诗中。谢德很有名,在美国的诗人排名中“差一步排在弗罗斯特之后”。在遥远的赞巴拉,谢德的诗作也曾脍炙人口,连王后迪莎都曾把谢德的诗抄在自己的摘记本里。
金波特决心已下,题目都替谢德想好了,叫《孑然一身的国王》。但谢德虽然对赞巴拉的故事有兴趣听一听,却不想写进自己的诗里,对金波特的追问一直以哼啊哈的态度来打发。谢德去世之后,金波特拿到了手稿,读完之后,气愤地发现这首诗里,“我一直怀着催眠师的耐心和情人的激情催逼他接受我所提供的错综复杂的题材,根本就一点也没有。”这是首什么诗呢?金波特刻薄地说这是“一位阿巴拉契亚地区的知名人士模仿蒲柏的韵律风格写的一首相当老派的自传体叙事诗。”
金波特没有泄气,他决心利用他独有的财富——手稿来行使他的编辑权,撰写他独特的注释。他声称:“我在诗中,尤其是啊,尤其是在那些宝贵的异文中,这儿那儿都发现了不少我那种思绪的回响和彩饰亮片儿,我那光荣业绩泛起的一阵阵涟漪余波。”经过仔细地分析甄别,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异文”许多是金波特自己杜撰的。另外,据金波特自己解释,“我对这首诗的注释,不过是试图拣出那些回响,细致的火浪,微暗的点点磷光和无数潜在的受惠于我的地方罢了。”
② 关于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这本框架奇特的小说到底该怎么读啊,
估计你很难得来到满意的回源答,因为至今也没有人完全搞懂过。 没有搞懂,说明纳博科夫当初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个该死的老头),他不遗余力地挑战读者的智商。 你如果嫌注释不准确的话你先自己阅读一遍,毕竟注释也是他个人的理解,这本小说本来就说不清楚的,你怎样理解都好了。 另外,不要多想,免得把自己弄得太累
③ 微暗的火的小说结构
《微暗的火》是约翰·弗兰西斯·谢德(1898年 月5 日 -1959年7 月21日)
在他一生最后20天里所创作的一首英雄对偶句诗体的长诗,共4 章,999 行,写
于美国阿伯拉契亚州纽卫镇①他的住宅。这部由80张中号索引卡片构成的手稿,
大部分系誊清的定稿,本书诗文部分完全依据手稿予以忠实付印。在每张卡片上
面,谢德把粉红线上端留作写标题用(注明第几章和创作日期),14行浅蓝线部
分用来写诗文,全是用挺好的笔尖写的,笔迹纤细工整,异常清晰,空一行则表
示隔行,而且他总是利用一张新卡片开始撰写新的篇章。
本书中虚构的州和小城镇。 一, 我是那惨遭杀害的连雀的阴影,
凶手是窗玻璃那片虚假的碧空;
我是那污迹一团的灰绒毛——
而我曾经活在那映出的苍穹,展翅翱翔。
从这室内,我也会在窗玻璃上复印出
我的身影,我的灯盏,碟里一个苹果:
夜间敞着窗帘,我会让暗玻璃上现出
室内家具样样都悬空在那片草地上方,
多么令人高兴呵,室外大雪纷飞。
二, 遮蔽我对草坪的瞥视,高高积起,
使得床椅恰好矗立在皑皑白雪上,
矗立在外面晶莹明澈的大地上!
重摄那场大雪:雪片漫天飞舞,
缓缓而无形,乳浊而飘忽不定,
在那昼日苍白冷漠的落叶松树衬托下,
一个暗淡的白身影映现在灰色亮光里,
那亮光渐渐变得双倍的青灰昏暗,
黑夜使那观察者和景色浑然一体,
而黎明来临,晶莹的霜花,
三, 显得惊诧不已:谁的距足
从左到右越过纸般雪白的小径?
识破那段从左到右的冬日密码:
一个黑点儿,朝后指向的箭号;重复再现:
黑点儿,朝后指向的箭号……雉鸡的脚印!
美丽的颈环,雄伟的松鸡,
在我住所的后院寻觅果实。
莫非是《福尔摩斯》中那个家伙,
倒退他那革履,从而足迹朝后指向? 这部小说的结构确实十分奇特,全书是以“前言”、“诗篇”、“注评”和“索引”四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999行诗,仅占全书十分之一,后一部分则是对长诗所做的繁琐注释,“前言”和“索引”也纯属虚构。纳博科夫的意图是要读者与作者合作,通过反复对照阅读,自行在头脑中构成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这部作品恰恰又与纳博科夫自己的写作方法吻合。他一般在创作时并非按顺序一章接一章地写下去,而是零零碎碎地写在卡片上(《微暗的火》中的主人公谢德就是这样写诗),最后再把它们颠来倒去的整理安排成篇。纳氏还喜欢用冷僻的词藻,因此,有的西方评论家说他操纵笔下人物如操纵木偶,语言如蝶翼上绚丽的色彩(纳氏本人是位收集蝴蝶品种的业余爱好者),认为他是福克纳以来美国最重要的一位作家,或是乔依斯以来最有风格、最具独创性的作家。
④ 盛夏微暗写过什么小说
绝世皇帝
我家娘子是狐妖
⑤ 小说中“眼眸微微一暗”预示着什么
1 人物内心发生了变化 一般是指不好的
2 这人瞌睡了
3 这人要瞎了
4 这人暗中下了决心,比如杀人报复啥的
⑥ 既而谢日:"微二君子,几成老夫暗劣矣."中文翻译
于是感谢道:“如果不是两位高德先生,我差得成阴暗恶劣小人了”
⑦ 微暗的火的小说寓意
这本小说还有另几种读法,喜爱金波特的读者可以发现金波特可能是那家学府俄语系中的一个腐儒教授波特金,幻想自己成了赞巴拉国王。而喜爱谢德的读者可以发现书中虚构的阿巴拉契亚可能就是赞巴拉,长诗和注释也可能皆出自诗人谢德之手,等等。调皮的金波特最后还意味深长地说了:“我也许在另一个校园里,变成了一个上了年纪,快乐而健康,异性恋的俄国佬,一名流亡作家,没有名望,没有未来,任什么也没有,而只有他的艺术。”
《微暗的火》是对小说体裁的一次极为成功的颠覆,它的后现代性还表现在主旨的转变。它是一本绝对的认识论不确定性文本,对它至少有六种明晰的假设:
(1) 金波特一直在讲真话并只讲真话。谢德的诗《微暗的火》确实是金波特本人的传记,一部间接的,掩饰得很绝妙的传记。金波特就是查尔斯二世,赞巴拉前国王。
(2) 金波特确实是赞巴拉的流亡国王,他的故事是真实的,但是他错误地把谢德的诗当成他自己生活的曲折的反映。
(3) 金波特是俄国流亡者,本名叫波特金。关于赞巴拉的一切全是幻觉。不言而喻,谢德的诗肯定与赞巴拉国无关。
(4) 金波特是俄国流亡者,不仅赞巴拉是幻觉,连有关谢德的一切都是幻觉。
(5) 谢德没有死,因此也就没有什么金波特、波特金或查尔斯。
(6) 一切——赞巴拉及国王、谢德和他的诗是被一个既不叫谢德也不叫金波特的人构建出的。他是谁?或许是纳博科夫?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因此我们知道在发生一些事情,却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么大的认识困惑必然导致了认识的崩溃和对本体的质疑。如果我们相信前面两个假设,王国就存在;反之,就不存在。这样在《微暗的火》中,我们就从现代主义的“世界能否认识”转向了“世界是什么?”这一本体的问题。纳博科夫的三部作品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向:《塞巴斯提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一部现代主义的成熟作品,《洛丽塔》是过渡作品,而《微暗的火》则是典型的后现代作品,它正如玛丽?麦卡锡所说,“是一个玩偶匣,一块瑰丽的宝石,一个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难的棋局,一场地狱般的布局,一个捕捉评论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组织的小说。”
在这本小说里,纳博科夫的确什么也不在乎,他没有“总的思想要去开拓”,没有想把道德理想灌输给谁。在这里,所有的情节尚在熔铸之中,原生态的艺术全身心地展示了自身。纳博科夫把滚烫的乡愁、对艺术的迷恋、沉思的癖好、对痛苦的玩味全部包裹在热切的幽默里奉献给了20世纪。尽管20世纪的读者有他们自己读书的习惯,“不理解幽默本身是伟大的,不需要附加什么道德说教。”
纳博科夫由于1955年那部争议性很大的小说《洛丽塔》而遐迩闻名,当时西方一般读者大都视他为一部通俗畅销书作者,纳博科夫对此大不以为然。美国作家兼评论家怀特·麦克唐纳认为纳博科夫写《微暗的火》,好像是带着一种高傲的微笑,对广大读者说:“你们认为我是个畅销书制造者,那就请读读这部作品试试看!”
⑧ 女孩跟我说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
唐代元微之的一首诗,艳而不俗,懂我意思吧
⑨ 积少至巨,以微至显如何翻译
出处:《汉抄书 · 传 · 董仲舒传》
原文: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
翻译: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 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
求采纳,谢谢!
⑩ 求翻译古诗文三月三日忆微之
三月三日怀微来之作者:白居易自
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暗销。
忽忆同为校书日,每年同醉是今朝。
译文:
眼前的良辰美景被虚度过去,曾经的壮志豪情的岁月慢慢消失。
突然想起了和怀微一起做校书的日子,每年都会在今宵共同团聚共醉酒。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