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粗布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壹』 潑水節的來歷,用英文寫的來歷
只有中文的
潑水節的來歷
托缽僧講的典故:神童固夢和道士宋江打賭,宋江因賭輸而自刎。他的腦袋滾到哪裡哪裡著火。他的七個女兒只好輪流把腦袋端在手上。眾人向他的女兒潑水,企圖滅火解救。於是形成了潑水節。
努丹一口氣講完了他所聽到的潑水節的來歷,博得了車上男女老少的一片鼓掌和喝彩聲。大家都說:關於潑水節的形成,雖然人人都聽父母或長輩說過,而且內容很可能各不相同,但是沒有一人能夠說得這樣詳細,這樣生動。人人都誇獎努丹是個好口才,如果能夠上大學深造一番,一定是個文學家。
吳永剛說:「我和泰家一起生活了四五年,在泰家的村寨里過過四五個潑水節,卻不知道潑水節的來歷原來是這樣。剛才聽大家議論,說是潑水節的掌故,各人所聽的,內容很可能各不相同。在座的諸位,誰能夠給大家再說一個不一樣的故事呢?」
這時候,坐在邊廂的一個黃袍托缽老僧開口了:
「諸位要是有興趣,不嫌老僧口齒不清,不嫌老僧口才不好,待老僧來貢獻一個另一種說法吧。」
中國的和尚,穿「緇衣」也就是穿黑色和尚袍的居多,間或也有穿灰色或褐色的,從來不見有穿黃袍的和尚。這是因為中國一向把「黃色」看成是至高無上的高貴的顏色,只有皇族才能服用。到了清代,黃色的服裝,只有帝後太子才能穿,除了因功皇上作為「恩典」特別「御賜」的黃馬褂之外,連晉封為王爺的皇上的親兄弟都不許穿,穿了就是有反叛之心,罪在不赦,可以滿門抄斬的。禮制如此,更遑論和尚了。
泰國的和尚,可是人人必須穿黃袍,披紅色袈裟,而且大都是絲綢的。紅黃相間,十分醒目。中國的佛教,是從印度傳進來的大乘佛教,講究的是不殺生,佛教徒不但不許吃肉,因為絲綢是把蠶蛹煮死以後再繅的絲,做一件絲袍,不知道要死多少蠶蛹,因此穿絲袍罪孽太大,和尚是不許穿的。泰國的佛教是十三世紀從錫蘭(今斯里蘭卡)傳進來的小乘佛教,雖然也講究不殺生,還講究「放生」,到了一定的節日,家家戶戶都要買許多活魚到河邊去放;但是卻可以吃葷,連和尚都可以吃肉,條件只有一個:不是自己親手殺死的動物,都可以吃。所以泰國的佛教徒可以用雞鴨魚肉「齋僧」,到菜市場去買雞,則只能買殺好的,買魚也只能買那已經死了的。如果賣魚的小販只有活魚,他會叫你等一下再來。你到別的地方轉了三五分鍾回來,魚販子已經把活魚摔成死魚,你就可以買來吃了。佛教是泰國的國教,除了少數伊斯蘭教徒之外,幾乎人人都是佛教徒,卻不知道那些捕魚的、賣魚的,是佛教徒不是。
泰國的和尚自己不生火做飯,一早起來,手托盂缽,先到各村寨去「化齋」。因為當地人都認為:如果一早碰見和尚,就能給自己和全家帶來一天的好運,因此善男信女們,特別是有錢的富人,大都一清早就在自家門口准備好齋飯,等和尚們上門來求布施。齋飯以大米飯為主,也有米糕,還可以有豬羊雞鴨魚蝦之類的葷菜和瓜果蔬菜之類。
只有賭徒是例外。他們認為一早起來碰見和尚,准會輸得像和尚的腦袋一樣:光光的。因此,凡是賭徒,大都早上不出門,以免碰見和尚。
從陰歷①八月十六到十一月十五,這三個月內為「守夏節」,僧侶不許出門,只能在寺院中坐禪,等待施主上門來布施齋飯。到了十一月十五「解夏節」以後,就又可以沿門托缽了。
--------
① 陰歷——泰歷陰歷與中國的農歷陰歷不同。中國的陰歷,大約比公歷晚一個月,陰歷八月十六,大約在公歷9 月中下旬;泰國的陰歷,則比公歷早一個月左右,陰歷八月十六,大約在公歷的7 月中旬。
托缽僧出門,穿黃色僧袍。僧袍連束胸束腰一共六件,化齋的盂缽,裝在一個袋子里,用布帶掛在肩上,藏在僧袍內的右腋下;背一個包袱,裡面是一塊毛毯,以備席地而坐或早晚天氣突然轉涼的時候可以披一披;帶一把紅色布傘,天黑了,不論走到什麼地方,只要把傘一張,就可以席地過夜。有的和尚,還保留吃檳榔的習慣,手提一個小袋,那就是檳榔袋,裡面裝的,不是數珠,而是檳榔。
泰國的和尚,每天只吃兩餐:早上八點吃一餐,中午十一點半吃一餐,過午不食,但可以喝水。
佛教是泰國的國教,中央政府有宗教事務部,由王族中的有道高僧擔任部長,俗稱「和尚王」。成年的男子二十歲後人人必須在寺院中出家一次,連國王也不能例外。一般都在守夏節前由父母親友伴送,在鼓樂儀式下進入寺院中讀經修行,至少要住上三個月以後,才可以還俗完婚,不然連老婆也娶不到。出家幾年的和尚,也可以還俗娶妻成家。因此年老的托缽僧特別受人尊敬。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泰國人特別是大城市人對「出家」的儀式和時間也不太講究了,許多人只到寺院去住上三天,虛應一下故事,就算出過家,可以討老婆了。
泰國有和尚而沒有尼姑,女子不出家。女人不但不能出家,而且不能碰到和尚身上的任何部分,不然,女人要倒十年楣,和尚要倒楣十一年。因此,不論走到什麼地方,和尚是絕不能與女人並排而坐的。
1
今天,這個五六十歲的老年托缽僧要給大家講另一個潑水節的典故,大家先報以熱烈的掌聲,然後人人洗耳恭聽。下面就是老托缽僧講的故事。
潑水節又叫「宋江節」,也叫「宋江難」。中國來的華僑都以為與梁山泊好漢宋江有關,還編造了一個《水滸》阮氏三雄到越南為王的故事。其實,那是牽強附會。泰國的宋江,與水泊梁山上的宋江一點兒關系也沒有,只是名字音近而已。正確地說,應該叫宋干,不是宋江。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泰國有一對中年夫婦,家境富裕,樂善好施,齋僧禮佛,殷勤虔誠。可是也不知道為了什麼,他們夫妻雙雙年過四十,居然連一個兒子也沒有生養。他們每天朝朝暮暮晨昏兩次祭禱於日月之神,數年來如一日,從未失誤過一次,也依然無效。愁得夫妻兩人唉聲嘆氣,不知道自己是前世作的孽,還是今世無意中犯下了什麼過錯。
有一天,門前來了一個托缽僧。老兩口兒用自己家中最好的飯食齋了僧,又坐下來連連嘆氣。托缽僧問他們何事煩惱,老兩口兒也不隱瞞,把自己年過四十膝下無子的苦惱訴說了一番。托缽僧閉目一算,點了點頭,睜開眼睛,開導他們說:
「你們兩人,因為前世對佛祖不尊敬,說了褻瀆佛祖的言語,佛祖罰你們今世無子。不過又見你們今世齋僧禮佛,恭敬虔誠,下世命中註定有三個兒子。如果你們能夠繼續行善,老僧教你們一個法子,或許佛祖開恩,從你們下世的三個兒子中先借給你們一個,也是有可能的。」
老兩口兒聽說下世的兒子居然能在今世借出,非常高興,立刻向老僧禮拜,請他傳授這個妙法。老僧說:
「你們兩個,先齋戒沐浴三天,不得同房,然後取白米一笸籮,在清水中淘汰七次,入夜之後,供於山中的大榕樹下。一連七夜,不得間斷。七夜之後,你們同房。如果感應了樹神,也許一索得男;如果祈求無應,你們今生,大概子嗣無望了。」
托缽老僧說完了這一席話,念了一聲「阿彌陀佛」,繼續雲游去了。老兩口兒聽從老僧之言,當夜沐浴之後即分居齋戒,閉門誦經,三天之後,挑選上好白米一笸籮,汲取井中清水,仔細沖洗了七遍,直到一點兒渾水也沒有了,這才拿到山中的大榕樹底下用香燭供著,兩口子又默默地禱告了一番,這才回家,各自安寢。
一連供了七夜,第八夜夫妻同宿,為求子嗣,振作精神,顛鸞倒鳳,陰陽和合,幾乎一夜未睡。心心念念,但求一索得男。
榕樹樹神得到了老兩口兒七夜的供奉,很受感動,白之於佛祖,遣自己的神童下凡投胎,做了老兩口兒的兒子。
老兩口兒中年得子,高興非凡,三朝滿月,遍請賓朋,給兒子取名「固夢」。
小固夢是榕樹神童下凡,自然聰明伶俐,非比一般。長到七歲,就比人家十七歲的孩子還聰明。不用上學,就天生會讀會寫會算,禮佛拜懺,更不在話下。到了十歲,人間一切過去未來的事情,他全都知道。有人來問凶吉禍福,他一算一個准,不差分毫。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幾年之間,遠近的人們沒有一個不知道固夢的,都說他是個活神仙。人們尊稱他為「拍固夢」,意思就是「佛爺子」。千百里路之外的人有了疑難問題,也巴巴兒地趕來問訊。固夢的門前,簡直比市場還熱鬧,經常圍滿了人,擠也擠不進去。
遠處有一個道士,名叫「宋江」,自幼拜師學道,也有一些法力。本來人們有了疑難,都去求他的;自從出了個「拍固夢」,算得比他准得多,人們都去找固夢,漸漸地再也沒人去找他,不由得門庭冷落,生意清淡起來。
宋江不說自己本事不濟,倒埋怨固夢搶了他的生意。一天,他登門拜訪固夢,不懷好意地說:
「固夢先生,人人都說你聰明,能知過去未來之事,賽過活神仙。今天貧道特地登門求教。我這里有一道疑問,不太明白,請你解答:人的精靈,每天早午晚三個時候,各在身體的什麼地方?請以七日為期,七天之內,如果你答出來了,我將自刎相謝;如果你過了七天還答不出,說明你的『拍固夢』是假的,至少是欺世盜名,蒙蔽群眾,也請你自刎相謝。」
說完,也不顧固夢聽與不聽,大搖大擺地走了。
固夢得此難題,立即閉門謝客,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日夜冥思苦想。一連想了六天六夜,在房間里轉了一圈兒又一圈兒,頻頻捶自己的腦袋,可還是找不到正確的答案。
「看來,我的聰明才智已經枯竭。我比笨人還要愚蠢。像我這樣的傻瓜,還有什麼面目活在世上?與其明天讓人家來取我項上人頭,不如我自己找個清靜的地方自刎,倒也清脫。」
這樣一想,他就辭別父母,一個人進入深山,閉目打坐在一棵大榕樹底下,開動腦筋,繼續冥思苦想,作最後努力。
入夜之後,天上沒有月光,樹林里一片漆黑,四野萬籟俱寂,只有微風吹動樹梢的颯颯聲。固夢靠在榕樹的樹幹上,心想:這最後的一夜,我如果還想不出答案來,明天天一亮,我就自刎。
這時候,忽然聽見樹上兩只貓頭鷹「呱呱」地叫了兩聲,說起話來了。
「老婆子,咱們明天吃什麼呀?」
「老頭子,不是給你說過了嗎,咱們明天一早就可以吃到固夢的肉了。」
「固夢不是還沒死嗎?」
「他一直到現在,還沒有想出宋江給他出的那一道難題,明天就是第七天,他不想死也得死呀!」
「真可憐,像固夢這樣聰明的孩子,可真不應該這樣死呀!
難道說,宋江的那道難題,真有那麼難么?「
「嗨,有什麼難的,有的人,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固夢他盡往那難處想,可不就越想越難了么?其實呀,這個題目最簡單不過的了。」
「那麼說,你是知道答案的啰?」
「這么簡單的題目,連想都不用想,誰不知道哇?」
「你倒是說出來給我聽聽。」
「你想啊,一個人清晨起來,先洗臉,精神就好了,精靈不是在臉上嗎?」
「對對對,是在臉上。那麼中午呢?」
「中午天氣熱,洗個澡,渾身清涼,心平氣和,精靈不是在心上么?」
「不錯,有道理。那麼晚上呢?」
「晚上入睡之前,人人都要洗腳,不洗腳心煩氣躁,睡不著覺的;洗過了腳,就渾身輕松,可見晚上精靈在腳上。這不是明明白白的事情嗎?」
「嗨,可惜固夢這樣聰明的孩子,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出,活該明天給咱們老兩口兒當早點。」
「你可輕點兒,別讓固夢聽見了,咱們明天的早點,可就飛啦!」
「啪嗒」,一顆露珠,正好落在固夢的的眉心,把他從睡夢中驚醒。啊,一連六天六夜的苦苦思索,他太疲倦了,往大樹上一靠,不知不覺地就睡熟了。睜眼一看,天色已經大亮。啊,是到了我的最後時刻了,我該結束自己這短暫的人生了。哦,不,他突然想起夢中兩只貓頭鷹的對話來了。這是自己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呢,還是榕樹媽媽看見我有難特地托夢來救我呢?不管是哪一種原因,貓頭鷹說的話,卻是完全對的。好,我不用去死了,我有救了。
固夢回到了自己的家,靜等宋江登門。當地凡是知道兩人打賭的,都在這一天早早地來到固夢家門前,要看一個誰勝誰敗的結果。
下午天黑之前,宋江如期而至,一進門,打了個稽首,問:
「聰明的固夢,我問你的那個問題,你能夠解答了么?」
固夢合掌還禮,淡淡地說:
「這樣簡單的問題,其實你不用等七天,當天當時,我就可以回答你的。只是不知道你說過的話,可還算數?」
「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當著這么多父老鄉親的面,我還是那句話:你猜對了,我自刎謝你;你猜不出呢,就自刎謝我。現在請說你的答案吧!」
固夢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說:
「人的精靈,早起洗臉,精靈在臉;中午沐浴,精靈在心;夜晚洗腳,精靈在足。請問宋江大師,是也不是?」
固夢每答一句,宋江的臉色倏地一變,先由黃變白,又由白變青,最後像烏雲籠罩,疾風暴雨就要來臨的樣子,神色愀然地說:
「固夢堪稱拍固夢,宋江愚魯不如君。我在人前所說,決不食言。現在我就自刎,以謝閣下。」
說罷,抽出佩劍往脖子上一橫,固夢要攔,已經來不及了。
宋江的腦袋一落地,滾到哪裡哪裡就著火,房屋化為灰燼,田地變為焦土;滾到河中,河水沸騰起來,片刻就乾涸了;滾到天上,天上多了一個太陽,赤日炎炎,大地如焚,立刻造成大旱。
老百姓陷入空前的災難。聰明的固夢,也無計可施了。
宋江有七個女兒,聽說父親自刎,遺下人頭繼續為害,急急趕來。大女兒用一個托盤把父親的腦袋盛起,捧在手上。火焰立刻布滿了她全身。為了父老鄉親們免遭塗炭,她沒有把托盤扔下,而是強忍著苦楚,牢牢地端住。眾姐妹趕緊用銅盆打水,往她身上潑去,以減少大姐的痛苦。鄉親們聞訊,也都紛紛端盆打水,往她身上潑。
從此,宋江的腦袋,就由他的七個女兒輪流捧著,一年一換。
每逢輪換的日子,姊妹們大開宴會,各路神道都來參加,大家都幫著一起潑水。——流傳至今,於是就形成了泰族人的節日:潑水節。
托缽僧的故事,同樣得到了大家的鼓掌稱贊。
潑水節又叫「宋干節」,華裔誤傳為「宋江節」。這本來是泰國舊歷的新年,自從1940年泰國改用公歷以後,把潑水節(公歷4 月13-16 日)定為本國的傳統節日,放假兩天, 連駐外使節也不例外。這一情況,與中國把舊歷的新年定為春節很相似。
其實,潑水節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傳統宗教儀式:每年的某一日,教徒們都要到河邊去洗澡,以洗去身上的所有罪惡。行動不便的人和老人,由親屬把水從河邊挑回家來灑潑洗罪。這一儀式後來傳到了緬甸和泰國,時間在緬甸定在一年的最後三天,大約是公歷的四月上中旬;泰國則定在泰歷的新年,時間為公歷的4 月13-16日。
泰國的潑水節,活動豐富多采,並不僅僅限於潑水。在首都曼谷的皇家田廣場、考輦公園等地方,有歌舞表演,還有傳統的皮猴戲、傀儡戲表演。最熱鬧的地方是古城清邁,這里不但是泰族人從中國南遷以後建立的第一個國家,而且泰族人都認為清邁是宋乾的原居住地,因此也是宋干節的發源地。泰國發展旅遊業以後,清邁也成了重點旅遊區,每年的宋干節,都有大批的國外旅遊者來觀光,簡直就像伊斯蘭教徒到麥加朝聖一樣熱鬧。清邁本來就有火車與曼谷直通,為了發展旅遊業,還建立了飛機場。
潑水節的主要活動當然是潑水。除了潑水之外,還有如下一些活動:
最主要的活動是進行虔誠的「浴佛」儀式:齋戒沐浴後的善男信女們手捧香燭、鮮花、供品,成群結隊地到附近的寺院里去禮拜祈禱,聽僧侶誦經。僧侶用桃枝把浸著花瓣的香水灑到人們的頭上,然後把佛像從蓮花寶座上請到院子里,用黃姜水和香水淋灑。
其次是「堆沙」,人們到河邊用銀碗掏來沙子,送到寺廟的院子里,聚沙成塔,插上各色彩旗和鮮花,最後把沙子撒在整個院子中。
「放生」是修行行善的主要形式。宋干節期間,人們將自己喂養的或買來的魚和鳥送到河邊或野外去放生。
節日活動的最高潮,是慶祝遊行。其中以清邁的遊行為最精彩。清邁的遊行由政府組織,以民族樂隊為前導,樂師們穿著泰北特有的藍色粗布衫,邊走邊演奏優美動聽的泰族樂曲。遊行隊伍中有花車、巨象、歌舞等等。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潑水節皇後」,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坐在一輛繪有珍禽異獸的花車上。花車後面是一輛古色古香的巨大戰車,車上載著一尊大佛。戰車的後面,是一隊表演武功的「拳師」。武功隊的後面,是一群表演「指甲舞」的姑娘。這是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泰族歌舞。等候在路旁的觀眾,准備好了一桶桶清水,等遊行隊伍來到,就一勺勺地向他們盡情潑去。住在臨街樓房裡的居民,就在陽台上往下潑水。被淋得濕透了的遊行者,興高采烈地向潑水的人高歌致謝。因為誰被潑得最多最濕,誰就是最受歡迎、最最幸福的人。
潑水節不但在緬甸、泰國盛行,還在東南亞許多國家流行。
不過潑水的形式各地不同。泰國人除了對老人象徵性地灑少許香水之外,在同輩人中間,是端著大盆小盆的清水肆無忌憚地互相追逐互相傾潑的;在印度,人們互相噴射紅顏色的水,在柬埔寨,還要把對方整個兒浸入水中。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各地有許多不同的傳說,當然全都帶有神話色彩。
有的地方說:從前有一位美麗的公主,被魔王劫去,公主機智地殺死魔王,逃了回來。但她身上沾滿了惡魔的污血,於是人們就用清水向她身上潑去,為她洗凈身子。沿襲下來,從此有了潑水節。
有的地方說:在宇宙剛剛形成的時候,帝釋天與婆羅摩神比賽一個歷法數目的推算,商定以腦袋為賭注。經迦瓦羅密大師裁決,婆羅摩的推算錯誤,於是帝釋天就砍下了他的頭。沒想到他的頭像烈火一樣,放在地上,大地立刻枯焦;放進海里,海洋立刻乾涸。沒有辦法,人們只好不斷地向它潑水。沿襲下來,形成了潑水節。
有的地方說:某年的四月間,天氣奇熱,人們因中暑而死者不計其數。正好明代的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途經緬甸,向中暑的人們灑水,中暑的人病都好了。那一天是四月十五日,於是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互相潑水,以求消災納福。從此形成了潑水節。
本來,像這樣的故事,一定還可以繼續演說下去的。因為關於潑水節的典故,各地不同的傳說實在太多了。但是這時候馬車停住。前面就是泥石流大塌方,一面是高山,一面是深淵,亂石、泥漿堵塞了道路,十幾個工人,正在用小車清理,馬車根本拉不過去,不得不讓所有的人都下車,把行李也搬下來,把馬卸了,把這一特製的馬車拆開,然後用馬一樣樣馱過去,再組裝起來。
車上所有的人都參加勞動,包括婦女在內。只有托缽僧按習俗不參加任何勞動,下車以後,卻拿一塊毯子墊著,盤腿打坐,手捻佛珠,閉目念經,像是求佛保佑順利通過這一險途。
等到馬車在泥石流的那一面重新組裝起來,大家都累了,時間也已經到了中午時分。趕車的從河裡提來清水飲了馬,又取出草料來喂牲口。大家也趁這時候就地打尖。
這一頓中午飯,吃什麼的都有。吳永剛吃的是罐頭;多數人吃的是糕餅;也有泰族人特有的「竹筒飯」。這是用一節毛竹,在節上開一小口,灌進大米和水,再把小口封住,放在火上直接燒烤。飯熟以後,因為是密封的,等於罐頭一樣,時間稍長也不會腐爛,吃起來帶有一股竹子的清香。吃的時候,用刀子把竹筒一破兩半兒,用手抓著吃,特別適合於出門食用。
人人都帶干糧,只有托缽僧不帶。他是吃四方的修行人,按照泰國「齋僧」的習慣,只要有別人吃的,就不愁沒有他吃的。
果然,大家在吃飯之前,除了吳永剛之外,都紛紛從自己的干糧袋裡拿出東西來布施給他。不一會兒,他的面前就堆成了一堆兒。
別看他年紀已經不小,卻吃得比誰都多。這是因為按照泰國和尚「過午不食」的規矩,這是他今天最後的一頓飯,再要吃,就要等明天早上了。
人馬吃飽喝足,各歸原位,繼續上路。
『貳』 企鵝英語讀物的《特里薩修女》《威廉王子》《海底2萬里》《逃命》和愛麗絲奇遇記》的原文或者翻譯拜託了
特里薩原名艾格妮絲·鞏霞·博傑舒,她誕生在馬其頓的斯科普里的一個富裕的阿爾巴尼亞人家庭,那一天是1910年8月27日。因為當時的馬其頓還是土耳齊人在統治著,所以在斯科普里這座城市裡,清真寺的尖頂和天主教的教堂並存共峙。居住在這里的阿爾巴尼亞人信奉天主教的不多,但艾格妮絲的父母不僅都是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並且熱衷於在全世界傳播天主教。艾格妮絲就是在濃郁的天主教生活氛圍中成長起來的。 在她高中畢業那一年,有一天教區的神父到她家裡,為羅列特修道院的修女們前往印度加爾各答佈道而募捐,順便給艾格妮絲講起修女們在印度佈道的種種情形。與神父的這次長談,點燃了特里薩長久積蓄在心中的意念:「一定要到印度去,為那裡的窮人做點事。」當艾格妮絲表白了自己的決定後,不僅得到了父母的同意,還得到了羅列特修道院院長的支持。不久,艾格妮絲就被送到印度的孟加拉傳教區(加爾各答)的羅列特修道院。那一年,她剛剛年滿18歲。 後來艾格妮絲在一位耶穌會修道士的輔助下,加入愛爾蘭修道會,這使她有機會來到都柏林修道會總部,接受為期一年的訓練。結業後,特里薩被派到印度加爾各答聖瑪利亞修道院的學校教書。按照教規,成為終身侍奉天主的修女需要經過兩次發誓。1931年,艾格妮絲第一次發誓時,自取教名「特里薩」,以此紀念被稱為傳教聖女的法國加爾默羅會修女聖·特里薩。在聖瑪利亞修道院的中學里,特里薩講授地理和歷史課長達17年之久,最後成為學校校長。 長期接受教會思想影響的特里薩,自稱她於1946年9月10日在一列前往大吉嶺的夜班火車上得到了耶穌基督的啟示。她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我聽到一個聲音,要求我放棄一切,跟隨基督進入貧民窟,以便我能在最窮的窮人當中服侍他。我知道這是他的意思,我要照辦。」然而,加爾各答的大主教最初拒絕了特里薩離開修道院的請求。特里薩沒有氣餒,一年後再次向大主教提出自己的請求,並向羅馬提出了申請。這一次很快就得到了答復,教皇庇護十二世贊揚了她的想法很好,同意她到窮人中去生活。 特里薩永遠也忘不了1948年4月12日這一天,她獨自一人站在修道院外邊,沒有金錢,沒有居所,什麼也沒有,只有一個清晰而堅定的聲音響在耳邊:「天主和我一起去,這也是他的工作!」 -為黑暗中的人群點燃希望的明燈- 離開修道院後,特里薩來到位於加爾各答沿恆河的一所美國醫療傳教會開設的大醫院里,花了半年時間學會了本應花兩年時間才能掌握的基本衛生知識。回到加爾各答之後,特里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脫掉藍色的修女袍,換上印度平民婦女常穿的白色粗布棉紗麗。為了時刻記住自己的職責,她特意在紗麗的肩上綉了一個十字架,又用三條藍色的布條縫在廉價的紗麗邊上。特里薩設計的這種紗麗,後來成為修女們最喜歡也最常穿的制服。特里薩就穿著這樣一身獨具一格的修女服,在加爾各答聲名最臭的貧民區開始了她的慈善生涯。從此以後,在當時被稱為噩夢之城的加爾各答的大街小巷,只要有窮人的身影,人們就會看到穿著白色紗麗的特里薩出現在他們的身邊。 最初特里薩和修女們幫助窮人、收養棄嬰並建立「兒童之家」的善行並不是廣為人知的,在她們為那些流落街頭的貧病者和一些只能再活幾個小時的垂死者建立「臨終關懷院」之事被廣泛報道以後,全世界人民才知道在印度的土地上,有一個對所有窮苦人都無條件尊重的特里薩修女。特里薩產生創建「臨終關懷院」的念頭也是偶然的。那一天特里薩去巴特那醫院開會,路過車站的廣場邊時,看到一個垃圾桶里有個老婦女在痛苦地掙扎並呻吟著。她趕緊近前,發現老婦女渾身爬滿了螞蟻和老鼠,頭上被老鼠咬了一個洞,傷口布滿了蒼蠅和蛆蟲,特里薩不顧一切地抱起這個老婦女,直奔醫院。雖然特里薩後來救愈了這位老婦女,但這件事對她震動很大,聯想到每天早晨都有人推著車子像清理垃圾一樣在街道上收集那些貧苦人的屍體,特里薩開始頻繁奔波於加爾各答市的各個部門。在市衛生部門的幫助下,特里薩終於在因供奉印度教女神卡里而著名的卡里寺院,找到了她的「臨終關懷院」的理想場所。之後沒用半天時間,修女們就送來了幾十位最貧困、最痛苦的病人。其中就有一個老人在住進來的當天晚上就去世了。臨終前,這個老人拉著特里薩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你,修女。」 特里薩創建的「臨終關懷院」於1952年8月正式成立,大門口掛著一塊寫著「尼奴瑪魯·希爾德」的牌子,其孟加拉語的意思就是「清心之家」。不久特里薩又創辦了以救助麻風病人為主的「麻風病康復中心」。 在她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仁愛傳教會。特里薩也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仁愛傳教會基地。迄今為止,特里薩所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已在100多個國家設立了500多家慈善機構和場所,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從中得到了幫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82年,當她得知黎巴嫩貝魯特一所前線醫院有60餘名巴勒斯坦弱智兒童處在生死關頭時,她便冒著生命危險趕到那裡,勸說以色列軍隊和巴勒斯坦游擊隊暫時停火,使她進入醫院,把那些兒童一一抱上車,轉移到安全地帶。當時有一名隨行的西方記者在後來的報道中寫道:「她那因為孩子們得救了而顯出的自豪神情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里。我曾經和許多國家的總統、女王有所來往,但卻從來沒有像那天那樣對一個人如此敬畏。」 -身後殊榮,遺愛與人類- 為表彰特里薩修女致力於解除貧困促進和平所作出的努力,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把1979年度的和平獎授予了這位身高不足1米5的矮小修女,並在授獎時這樣贊美她:「最孤獨的人、最可憐的人和快要死了的人都得到了她的同情與幫助,而這種同情與幫助不是以恩賜的態度,而是以尊重人的與生俱來的尊嚴與價值為基礎的。」在接受獎金時,已經69歲的特里薩修女恭謙地說:「作為我個人,這份獎金我受之有愧;今天,我以全世界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的名義接受這份榮譽!」 特里薩所從事的慈善事業在全世界影響重大,她一生因此獲獎無數,而且遍及幾十個國家。當她於1997年9月5日走完87歲的人生歷程時,印度政府特地為她舉行了在印度只有總統和總理才有資格舉行的國葬。前往參加她的葬禮的有20多個國家的400多位政府要人,其中包括三位女王與三位總統。在特里薩的葬禮上,加爾各答大主教說:「或許她給我留下的最重要啟示就是生命的價值和尊嚴。」 http://www.yilin.net.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028 威廉王子的文章網址 http://www.5156e.com/page/06-06-05/9551.html 和 http://www.5156e.com/page/06-06-05/9551.html 是「海底兩萬里」的文章網址。 《愛麗絲奇境歷險記》講述了小姑娘愛麗絲追趕一隻揣著懷表、會說話的白兔,掉進了一個兔子洞,由此墜入了神奇的地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喝一口水就能縮得如同老鼠大小,吃一塊蛋糕又會變成巨人,在這個世界裡,似乎所有吃的東西都有古怪。她還遇到了一大堆人和動物:渡渡鳥、蜥蜴比爾、柴郡貓、瘋帽匠、三月野兔、睡鼠、素甲魚、鷹頭獅、醜陋的公爵夫人。兔子洞里還另有乾坤,她在一扇小門後的大花園里遇到了一整副的撲克牌,牌里粗暴的紅桃王後、老好人紅桃國王和神氣活現的紅桃傑克(J)等等。在這個奇幻瘋狂的世界裡,似乎只有愛麗絲是唯一清醒的人,她不斷探險,同時又不斷追問「我是誰」,在探險的同時不斷認識自我,不斷成長,終於成長為一個「大」姑娘的時候,猛然驚醒,才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自己的一個夢境。 《愛麗絲穿鏡奇幻記》講述的是小姑娘愛麗絲剛下完一盤國際象棋,又對鏡子里反映的東西好奇不已,以致穿鏡而入,進入了鏡子中的象棋世界。在這里,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棋盤,愛麗絲本人不過是這個棋盤中的一個小卒。小姑娘從自己所處的棋格開始,一步一步向前走,每一步棋都有奇妙的遭遇:愛麗絲會腳不沾地地飛著走路,那裡的花朵和昆蟲都會說話,白王後變成了綿羊女店主,她手中的編織針變成劃船的槳,等等。鏡中的故事大多取材於英國傳統童謠,作者通過自己的想像加以展開,並詳細敘述,童謠里的人和物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為一丁點兒小事打架的對頭兄弟,行止傲慢的憨蛋和為爭奪王冠而戰的獅子和獨角獸。看來只有發明家兼廢品收藏家白騎士無法歸類,但他恰好是作者本人的化身。等到愛麗絲終於走到第八格,當了王後之後,為所有這些人准備了一次盛大的宴會,宴會上的烤羊腿會鞠躬,布丁會說話,盛宴最終變成了一片混亂,忍無可忍的愛麗絲緊緊捉住搖晃的紅後最後變成了一隻小黑貓,愛麗絲也在搖晃中醒來,開始追問這到底是自己的夢呢,還是紅國王的夢? 我很費心才找到這些資料的呦!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