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狀熔岩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① 地理高人求助,有關熔岩
熔岩(Lava): 熔岩是指噴出地表的岩漿,也用來表示熔岩冷卻後形成的岩石。熔岩在熔融狀態下的流動性隨二氧化硅的增加而減弱,基性熔岩粘度小易於流動,酸性熔岩則不易流動。由於熔岩化學成分的不同或火山環境的差異,熔岩有多種表現形式。
熔岩流(Lava Flow)
呈液態在地表流動的熔岩被稱為熔岩流,熔岩流冷卻後形成固體岩石堆積有時也稱之為熔岩流。呈液態流動的熔岩溫度常在900°~1200°C之間,如熔岩中氣體的含量多,更低的溫度也能流動。酸性熔岩粘滯,流動不遠,大面積的熔岩流常為基性熔岩。溫度高、坡度陡時,熔岩流的流速可達每小時65公里。
熔岩流的形態取決於多個方面,如熔岩成分(玄武岩、鞍山岩、英安岩、流紋岩)、流量、地形和環境等。
Photograph by J.D. Griggs
熔岩穹丘(Lava Dome)
熔岩穹丘是圓形的、邊緣陡峭的丘狀物,是由於高粘度的火山熔岩(英安岩或流紋岩)堵塞噴火口所形成。熔岩穹丘頂端一般無火山口,從地下涌來的岩漿擠入熔岩穹丘內部,從而引起熔岩穹丘突起變形。熔岩穹丘的表面是已經冷卻的堅硬的熔岩,因此當深部岩漿不斷擠入,熔岩穹丘將會爆炸,形成碎屑坑。
Photograph by T.P. Miller
熔岩管道(Lava Tube)和熔岩隧洞(Lava Tube Caves)
熔岩管道是在熔岩流內部自然形成的管道。當液態的熔岩流流動時,由於表面冷卻較快,形成固體硬殼,在表層硬殼的保溫作用下,其內部溫度高、流速快,從而形成管道。一個大型的熔岩流常有一個主管道和若干小的分支。當火山噴發結束,熔岩供給終止,或上游熔岩流轉向,熔岩管道中的熔岩繼續向下流動,從而形成排空的熔岩隧洞。一般排空的熔岩隧洞底面平坦,頂部常懸掛熔岩鍾乳。
熔岩管道的存在增加了熔岩流流動的速度和距離。早期的熔岩隧洞可能被後期的熔岩流所利用。
Photograph by Yu Yong
渣塊熔岩(aa)
「aa」是夏威夷詞彙,音「阿阿」,用來描述表面粗糙的熔岩流。這種熔岩流中布滿多孔帶刺的熔岩碎塊,被稱為「渣塊」。
渣塊熔岩是因熔岩在流動過程中,表層熔岩不斷固結,固結的表層隨著熔岩的流動不斷發生脆性破裂,形成「渣塊」,「渣塊」又有隨同液體熔岩翻滾、粘結,形成翻花狀。因此渣塊熔岩由稱為翻花熔岩。
結殼熔岩(Pahoehoe)
「Pahoehoe」是夏威夷詞彙,用來描述一種有光滑表面的熔岩。這種熔岩有時呈圓丘狀或繩狀,也稱為繩狀熔岩。
結殼熔岩流動過程中表面冷卻形成塑性外殼,而內部的熔岩流又不斷的擠出形成新的殼體。結殼熔岩經常展現出奇形怪狀的形態,常被形容為熔岩雕塑。
結殼熔岩粘度小、易流動,熔岩流表面氣孔較少。
Photograph by J.D. Griggs
枕狀熔岩(Pillow Lava)
枕狀熔岩是火山在水下噴發形成的,外形渾圓形似堆疊在一起的枕頭。
當熔岩從水下流出時,由於快速的冷卻使熔岩流表面形成韌性的固體外殼。隨著熔岩流內部壓力增大,外殼破裂,就會象擠牙膏一樣,擠出新的熔岩,隨後再次形成外殼。如此循環往復,便產生的枕狀熔岩。
地球上的岩石都可以分為三類,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而熔岩是屬於火成岩的范疇。
因為岩漿在地幔和下地殼這個地方生成。這個時候,它是液態的,而因為巨大的壓力,所以不斷的在找尋這地殼的縫隙而沖上來。而當它變成岩石的過程中,是要經過地殼那麼遙遠的路程,有的時候,沖的不夠上來,那麼就成為了深成岩;沖的上來點,卻沒有到地表,那麼就成為了淺成岩;那麼比較厲害的,就從火山通道或者火山口噴出了地表,成為了噴出岩。而其中的深成岩和淺成岩在地球科學概論中稱為侵入岩。
熔岩是噴出岩的一種,是從噴出岩的產狀上來講的,(產狀簡單的說就是生成的狀態),噴出岩的產狀可以分成火山錐、熔岩流及熔岩瀑布、岩被(也稱熔岩被)。
其次,我們從熔岩的成分上來看,實際上也就是講的是岩漿岩的成分,不標準的說,也可以說是火成岩的成分。那麼從二氧化硅、氧化納和氧化鉀來看,可以按這個標准可以分成超基性岩類、基性岩類、中性岩類、酸性岩類、鹼性岩類。而剛才我們已經說過,火成岩有侵入岩(深成和淺成)和噴出岩分類,那麼它的命名也是要分的。我們只說噴出岩,而在熔岩也就是噴出岩中,相對應的是苦橄岩類、玄武岩類、安山岩類、流紋岩類、粗面岩響岩類等。那麼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又怎麼知道它是什麼岩呢,這個需要專業的鍛煉,當然,有個簡單的方法,緩緩流的是酸性岩漿,流的快的是基性的,因為粘度和岩漿本身溫度不同的問題咯,這也是為什麼黃山之類的會有岩柱岩針之類的東西,花崗岩是酸性岩漿,流的慢,然後一噴出來就固住了,成為了這種形狀。而在峨眉山之類的玄武岩(基性岩類)的就不會出現這種。
最後,回到那個最基本的問題,既然熔岩是從岩漿的概念中提煉出來的,那麼岩漿又是怎麼產生的呢?各類岩石在地下深處被高溫融化,又成為岩漿回到地球內部。我只能用這個比較簡單的答案來回答你。因為這個牽涉到的是板塊運動和岩石學的問題。
至於板塊運動,我們可以從太平洋板塊看到,洋中脊有岩漿湧出來,然後推動著板塊向邊緣移動,而在歐亞大陸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因為它移過來,我們的歐亞大陸板塊就忍讓著讓它往下俯沖,那麼俯沖下去的岩石怎麼辦呢,就在深層的地方融化成了岩漿,然後又往太平洋中間那個噴出的地方去補償,就成為了一個循環。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物質守恆,也想說明一下岩漿的生成過程的一個部分。因為岩漿不一定是火成岩變成的,也可能是變質岩也可能是沉積岩,這個在岩石學的混合岩這塊可以具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