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她喜歡去長城怎麼翻譯
『壹』 你可以去觀看長城用英語
按字面意思翻譯的話
You can go to visti the Great Wall.
告訴她去看長城是個不錯的選擇
Go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is a good choice.
『貳』 因為我想去爬長城用英語怎麼說
翻譯如下
因為我想去爬長城
Because I want to climb and walk along the great wall.
『叄』 如果她去北京,她要去參觀長城。英語翻譯
If she goes to Beijing, she'll visit the Great Wall.
希望對你有幫助
『肆』 去長城,用英語翻譯
答案:【Go to the Great Wall 】抄
【數學襲輔導團榮幸為你解答】
【為了你寶貴的學習時間,我們將以最簡略的方式為你解答】
【不懂追問,幫到你的話望及時選為滿意答案,謝謝O(∩_∩)O~】
『伍』 長城英語怎麼說 長城怎麼就翻譯成了Great Wall
長城被翻譯成「Great Wall」,為什麼不翻譯成「Long City」?
以我CET-4的專業眼光,「長」對應「long」, 「城」對應 「city」,完美!
用網路翻譯驗證我的結論:結果「long city」被翻譯成了「龍城」!
改一下:以我CET-4的專業眼光,長城不應該被翻譯成「Great Wall」,長城應該被翻譯成「long wall」!
用網路翻譯驗證我的結論:結果「long wall」被翻譯成了「長牆」!
沒毛病,長城本來就是長長的牆。
又一個問題:長城既然是長長的牆,為什麼不叫長牆?
我困惑了!
第一個問題:
誰把「長城」翻譯成了「great wall」?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抵達非洲大陸,帶回了神獸麒麟,獻給了朱棣,朱棣很高興,認為這是天降祥瑞,命宮廷畫師畫下了《瑞應麒麟圖》。圖上畫的麒麟,其實就是長頸鹿!明朝人可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這就是神獸麒麟!
明代沈度作《瑞應麒麟圖》
試想:第一個看見長城的外國人,看到在崇山峻嶺中蜿蜒逶迤的長城,被長城的雄偉氣勢所震懾,他就稱其為「great wall」,不管中國人怎麼叫,他們覺得,這就是「great wall」。
1583年,西班牙傳教士門多薩拜見了羅馬教皇,當時天主教想在地廣人多的中國拓展勢力,於是要求門多薩編寫一本關於中國的書籍。
可是門多薩既不會中文,也從沒來過中國。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只能到處搜集有關中國的資料抄來抄去。於是在1585年,西班牙文的《中華大帝國史》問世。
也許因為抄來抄去,抄得門多薩自己都不滿意,於是就開始修訂。在1588年的英譯本中,第一次使用了「great wall」來稱呼長城。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了英文、法文、德文等版本,流傳很廣,成為西方人認識中國的啟蒙書。
《中國大帝國史》
門多薩到底抄了誰的書呢?
他主要抄了葡萄牙歷史學家巴洛斯在1539-1563年寫成的《亞洲史》。巴洛斯也不懂中文,也沒到過中國,可是他有個懂中文和葡文的華人奴僕做他的翻譯。在巴洛斯的《亞洲史》里,第一次提到了中國的萬里長城。只是在這本書里,「長城」並沒有和「偉大」直接關聯在一起。
巴洛斯的華人奴僕有沒有看過萬里長城不得而知,但至少,「great wall」這個詞,非常符合人們對長城的第一印象:氣勢恢弘的高大長牆。
但其實,就像初戀的根本不懂愛情,那時候的老外也根本不懂中國!
第二個問題:
為什麼「長城」不叫「長牆」?
因為「長城」的爺爺就是「城」!
「長城」的爸爸還是「城」!
他們全家都是城!
如果我們把長城分成原始型、初級型、基本型、完備型四個發展階段,或者我們乾脆就把它叫做長城的爺爺、長城的爸爸、長城自己、長城的兒子,從這一家一代更比一代強的脈絡里,你就會發現,長城他們一家真的是城,而不是牆!
3500-4000年前,長城的爺爺登場!
大約3500年-4000年前,在內蒙古赤峰市,就出現了氣勢恢宏的石城堡帶。它被歷史學家稱為夏家店下層文化。
注意,它是一個石城堡帶,可不是一個小城堡。因為在這里發現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青銅器,甚至還發現了完整的制陶流程,說明有人長期生活於此,享受著安寧的生活。
安寧的生活少不了城牆的保護!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群中發現的主要遺跡有城牆、馬面、壕溝、房址、院牆、灰坑、墓葬、排水設施、不明用途的石砌建築等。
石城的城牆一般依山勢而建,在開闊處修築石牆,其多呈不規則形,而且大多數都不是合圍封閉的。是不是已經有了長城的影子?
小塘山遺址航拍
值得一提的是,這4000年前的文化遺址,城牆居然修築了馬面!
馬面是啥?
這個馬面不是閻羅殿里的牛頭馬面,而是古代城牆的馬面,也叫敵台、墩台。
馬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它的一般寬度為 12-20米,凸出牆體外表面8-12米,間距為20-250米,一般為70米。
在戰斗中,馬面上的守軍,可以和城牆正面的守軍,形成火力交叉,讓射擊沒有死角,讓攻城的敵人無處可躲。
馬面是一個非常科學的設計。此後3000多年修建的南京明城牆,就沒有設計馬面,所以朱棣後來遷都北京,在修築北京城牆時就增加馬面的構築。
平遙城牆的馬面
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起初是為了抵禦野獸侵襲,使城內居民的生命財產得到保證。隨著時代的發展,防禦對象由野獸轉變成了相鄰聚落的敵人,石城的數量與規模也隨之擴大,從而逐漸形成了今天所見到的氣勢恢宏的城堡帶。
2600多年前,長城的爸爸登場!
「長城的爺爺」,這個稱呼是我編的。
但「長城的爸爸」,卻是公認的稱呼,它就是「長城之父」——齊長城!
齊長城,顧名思義,就是齊國修建的長城,全長超過640公里,橫跨泰沂山脈,橫亘在齊魯大地,穿越8個市17個縣區,歷時170多年修建,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
齊長城
2600多年前的中國,諸侯征伐、兼並加劇。據統計在春秋戰國之間不到300年的時間內,就發生過規模不同的戰爭480多次。
從春秋時期190多個諸侯國,減少到戰國只剩下7個為主的十幾個諸侯國,戰爭的規模和次數越來越多。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一生滅國35個,但他還不是滅國最多的,滅國最多的是楚莊王,一生滅國36個。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林立
為了加強防禦,長城的大家庭里新增了很多同輩:如齊長城、楚長城、秦長城、趙長城、燕長城等等,可是只有楚長城和齊長城,是在春秋時間開始修建的,其他都是戰國時才開始修建。
齊長城可謂是長城家族裡的長兄,因為「長城」之名便源於齊長城。
在日本的一家博物館,收藏著一組14件編鍾,編鍾上有61個字的銘文,銘文中提到了一位將軍的名字——驫(音「標」)羌,因此這套編鍾被稱為驫羌鍾。
東周 驫羌鍾(圖片源自文藏)
驫羌鍾上的銘文記載的歷史事件:公元前404年,韓國、趙國、魏國聯合進攻齊國,一個名叫驫羌的韓國將領橫刀立馬,身先士卒,在這場戰爭中作戰勇猛,首先攻入齊國的長城。驫羌因而受到韓君、周天子的獎賞,特此鑄器表彰驫羌的卓著戰功。
這套編鍾銘文的亮點在於,最早出現有「長城」二字。
對於綿延640多公里的齊長城,作為防禦體系發展至此,已經相對完備,除了牆體,已經配備了關口、城寨、倉庫、復線以及場內外的陣地,形成了戰略縱深的防禦體系,就遠不是一道牆可以概括的了。
2000多年來,長城的晚輩陸續登場
從西周到戰國、從秦漢到明朝,萬里長城經歷了2000多年的營造,已成為完備的戰略防線體系。
秦始皇保留加固燕、趙、秦防禦北邊的舊牆,起臨洮(甘肅岷縣)至遼東。
漢長城因險制塞,以夯土長牆與不築牆連綴的墩台配合而成,向西延伸至甘肅敦煌,亭燧向西延伸至羅布泊以西的新疆庫爾勒。
明長城,明代大規模修築長城18次,東至鴨綠江,西至甘肅嘉峪關。
嘉峪關
除此之外,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長城已發展成為以垣牆為主體,包括城障、關隘、兵營、衛所、墩台、烽堠、道路、糧秣武庫等諸多軍事設施和生活設施在內的,龐大的國防工程體系。
雄偉的萬里長城
至此,長城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1987年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長城的總長度定格在21196.18公里,這一長度不僅包括雄偉的八達嶺長城、從嘉峪關到山海關的萬里長城,也包括齊長城等。
時代變遷、朝代更迭,長城的名字叫方城、塹、長塹、塞、亭障、界壕等,在大部分的時間里,長城都不稱為「牆」。
反觀「Great Wall」的譯名,「Great」的形容實至名歸,而至於「Wall」,也許只有在中國文化語境中才能體會「城」和「牆」內在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