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型生殖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❶ 英文單詞t0fel的譯文
在英語里沒有tyo這個字,只有termite這個字,意思是白蟻。
白蟻(termite, white ant),亦稱蟲尉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等翅目,類似螞蟻營社會性生活,其社會階級為蟻後、蟻王、兵蟻、工蟻。白蟻與螞蟻雖一般同稱為蟻(見蟻總科),但白蟻社會體系在分類地位上,白蟻屬於較低級的半變態昆蟲,螞蟻則屬於較高級的全變態昆蟲。根據化石判斷,白蟻可能是由古直翅目昆蟲發展而來,最早出現於 2 億年前的二疊紀。人們會誤認為白蟻就是螞蟻的一種,實際上白蟻和螞蟻是兩種不同物種。白蟻體軟而小,通常長而圓,白色、淡黃色,赤褐色直至黑褐色。頭前口式或下口式,能自由活動。觸角念珠狀,腹基粗壯,前後翅等長;螞蟻觸角膝狀,腹基瘦細,前翅大於後翅。中國古書所稱蟻、螘、飛螘、蚍蜉、蠡、螱等,都與螞蟻混同。宋代開始有白蟻之名,並確定為白蟻的別稱。 白蟻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以木材或纖維素為食。白蟻是一種多形態、群居性而又有嚴格分工的昆蟲,群體組織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繼續生存。全世界已知2000多種。中國除澳白蟻科尚未發現外,其餘4科均有,共達300餘種。分布范圍很廣。
白蟻是等翅目的昆蟲,因而具有昆蟲的基本特徵。其體軀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可以自由轉動,生有觸角、眼睛等重要的感覺器官,取食器官為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前口式。胸部分前胸、中胸、後胸三個體節,每一胸節分別生一對足。有翅成蟲的中、後胸各生一對狹長的膜質翅。前、後翅的形狀、大小幾乎相等,等翅目的名稱就由此而來。腹部10節,雄蟲生殖孔開口於第9與第10腹板間;雌蟲第7腹板增大,生殖孔開口於下,第8和第9腹板則縮小,多數種類有一對簡單的刺突,位於第9腹板中緣,第10腹板兩側生有一對尾須。白蟻體軀幾丁質化的程度隨著不同種類有不同變化,一般有翅成蟲的體壁幾丁質化高,且硬,工蟻體壁幾丁質化較淺,而軟。體軀的毛隨種類而異,有多有少,有的近於裸露。體色由白色、淡黃色、赤褐色,直到黑色不等。但大多種類的體色較淺淡,近於乳白色。白蟻體長一般由幾毫米到十幾毫米,有翅成蟲的長度約為10-30毫米,但多年生蟻後由於生殖腺的發達,腹部極度膨大,整個體長可達60-70毫米,有的種類的蟻後甚至可超過100毫米。其社會階級為蟻後、蟻王、兵蟻、工蟻。
生殖型又稱繁殖蟻,指有性的雌蟻和雄蟻,它們的職責是保持舊群體和創立新群體,分原始繁殖蟻和補充繁殖蟻兩類。體軀骨化,黃、褐或黑色,有兩對發達的翅。每年4-6月是其分飛高峰期,特別是在春夏雨後悶熱時,大量長翅繁殖蟻從蟻巢中飛出,在離巢不遠處的建築物附近低飛,飛行時間很短,這種現象稱為婚飛或群飛(分群)。群蟻在低空飛舞,好像在開舞會,各自毫無拘束地自由選擇對象。"情投意合者"飛落地面,各自脫掉翅膀,雌雄成雙追逐,通常為雌前雄後,完成"婚配"大事。配對後的雌雄成蟲經一段時間後,便開始尋找合適場所,建築新巢"定居"。入穴後,雄蟲常用口器舔舐雌蟲的腹部,有時雌雄蟲彼此舔舐,然後產卵,繁殖後代,另立新的群體。這對"新婚"的雌雄蟻,就是未來新群體的母蟻和父蟻,也就是新群體中的蟻後和蟻王。大多情況下,這對伴侶終身過著"一夫一妻制"的文明社會生活。但不是婚飛中的所有個體都能成雙建立新群,當它們大量飛出時,常被各種鳥類、捕食性昆蟲或其他動物吃掉,往往只有其中的少數能夠倖存下來,但盡管是少數,也足以維持其種族繁衍,並造成對木質建築物的危害的了,王後躺在王室中可是專門"生育"的,到一定時期又有成蟲出飛建立新的群體。
工蟻在蟻群中數量最多,占群體數量的絕大部分,形態與成蟲相似,通常體色較暗,有雌、雄性別之分。工蟻頭闊,復眼消失,有時僅存痕跡。工蟻往往還有大、小型之分,無生殖機能。擔任巢內很多繁雜的工作,如建築蟻冢,開掘隧道,修建蟻路,培養菌圃,採集食物,飼育幼蟻、兵蟻和蟻後,清潔衛生,看護蟻卵等。在無兵蟻的種類中,它們還要負責抵禦外敵。
兵蟻是群體的防衛者,雖有雌雄之分,但不能繁殖。兵蟻的頭部長而高度骨化,上顎特別發達,但已失去了取食功能,而成為御敵的武器,還可用上顎堵塞洞口、蟻道或王宮入口。兵蟻大致可分上顎型和象鼻型2類,前者有強大的上顎,好似一把二齒的大叉子。後者有發達的額鼻,頭延伸成象鼻狀,當它與敵搏鬥時,可噴出膠質分泌物,塗抹敵害。
母音字母組合er在單字里發捲舌長母音/ɝ/的音,發音時,舌端離開下齒,並盡量向上齒齦後部捲起來,舌中部隆起,舌位接近半高,是三個中母音中舌位最高的一個,牙床接近半合,雙唇略扁平,向左右兩邊拉開些,呈微笑狀,這個音出現在字首、字中和字尾位置,如:
term 學期
fern 蕨類
herb 葯草
clerk 職員
servant 僕人
verb 動詞
herd 一群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❷ 求大量行動名同型的英語單詞四級以上
那啥樓主,我給你發過來附件了,開頭是hafu的
很多咧
有manifold,loose神馬的都是
浩如煙海啊
❸ 求與克隆有關的英語單詞
A
activation domain 活化結構域
adapters 連接物
adenine 腺嘌呤
adenosine 腺
ADP (adenosine diphosphate) 腺二磷酸
affinity column 親和柱
AFLP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增值性斷片長度多態現象
agrobacterium 農桿菌屬
alanine 丙氨酸
allele 等位基因
amber mutation 琥珀型突變
AMP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腺一磷酸
ampicillin 氨?青黴素
anchor primer 錨狀引物
annealing 退火
annealing temperature 退火溫度
anticodon 反密碼子
AP-PCR (arbitrarily primed PCR) 任意引物聚合?鏈反應
arbitrary primer 任意引物
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 腺三磷酸
autosome 常染色體
B
baculovirus 桿狀病毒
base pair �基對
base sequence �基順序
beta-galactosidase β-半乳糖?
beta-glucuronidase β-葡糖醛酸糖?
bioluminescence 生物發光
bioremediation 生物降解
biotechnology 生物技術
blotting 印跡法
blue-white selection 藍白斑篩選
blunt end 平(整末)端
C
catalyst 催化劑
cDNA library 反向轉錄DNA庫
centromere 著絲體
centrosome 中心體
chemiluminescence 化學發光
chiasma 交叉
chromomere 染色粒
chromoplast 有色體
chromosomal aberration 染色體畸變
chromosomal plication 染色體復制
chromosomal fibre 染色體牽絲
chromosome 染色體
chromosome complement 染色體組
chromosome map 染色體圖
chromosome mutation 染色體突變
clone 克隆
cloning 無性繁殖系化
codon 密碼子
codon degeneracy 密碼簡並
codon usage 密碼子選擇
cohesive end 黏性末端
complementary DNA (cDNA) 反向轉錄DNA
complementary gene 互補基因
consensus sequence 共有序列
construct 組成
cosmids 黏性質粒
crossing over 互換
cyclic AMP (cAMP) 環腺酸
cytosine 胞嘧啶
D
dark band 暗帶
deamination 脫氨基作用
decarboxylation 脫羧基作用
degenerate code 簡並密碼
degenerate PCR 退化性聚合?鏈反應
dehydrogenase 脫氫?
denaturation 變性
deoxyribonucleoside diphospahte 脫氧核糖核一磷酸
deoxyribonucleoside monophospahte 脫氧核糖核二磷酸
deoxyribonucleoside triphospahte 脫氧核糖核三磷酸
deoxyribose 去(脫)氧核糖
dicarboxylic acid 二羧酸
digoxigenin 洋地黃毒
diploid 二倍體
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去(脫)氧核糖核酸
DNA binding domain DNA結合性結構域
DNA fingerprinting DNA指紋圖譜
DNA helicase DNA解螺旋?
DNA kinase DNA激?
DNA ligase DNA連接?
DNA polymer DNA聚合物
DNA polymerase DNA聚合?
double helix 雙螺旋
double-strand 雙鏈
E
electroporation 電穿孔
endonuclease 內切核酸?
enhancer 增強子
enterokinase 腸激?
episome 游離基因
ethidium bromide 溴乙錠
eukaryotic 真核生物的
euploid 整倍體
exonuclease 外切核酸?
expressed-sequence tags 表達的序列標記片段
extron 外含子
F
F factor F因子
FAD (flavine adenine dinucleotide) 黃素腺嘌呤二(雙)核酸
feedback control 反饋控制
feedback inhibition 反饋抑制
feedback mechanism 反饋機制
first filial (F1) generation 第一子代
FISH (fluores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熒光原位雜交
forward mutation 正向突變
F-pilus F纖毛
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功能性互補作用
fusion protein 融合蛋白
G
gel electrophoresis 凝膠電泳
gene 基因
gene cloning 基因克隆
gene conversion 基因轉變
gene plication 基因復制
gene flow 基因流動
gene gun 基因槍
gene interaction 基因相互作用
gene locus 基因位點
gene mutation 基因突變
gene regulation 基因調節
gene segregation 基因分離
gene therapy 基因治療
geneome 基因組 / 染色體組
genetic map 基因圖
genetic modified foods (GM foods) 基因食物
genetics 遺傳學
genetypic ratio 基因型比 / 基因型比值
genome 基因組 / 染色體組
genomic library 基因組文庫
genotype 基因型
giant chromosome 巨染色體
globulin 球蛋白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6-磷酸葡萄糖脫氫?
GP (glycerate phosphate) 磷酸甘油酸脂
GTP (guanine triphosphate) 鳥三磷酸
guanine 鳥嘌呤
H
haploid 單倍體
haploid generation 單倍世代
heredity 遺傳
heterochromatin 異染色質
Hfr strain 高頻重組菌株
holoenzyme 全?
homologous 同源的
housekeeping gene 家務基因
hybridization 雜交
I
immunoglobulin 免疫球蛋白
in vitro 在體外 / 在試管內
in vivio 在體內
independent assortment 獨立分配
inced mutation 誘發性突變
inction 誘導
initiation codon 起始密碼子
inosine 次黃
insert 插入片段
insertional inactivation 插入失活
interference 干擾
intergenic 基因間的
interphase 間期
intragenic 基因內的
intron 內含子
inversion 倒位
isocaudarner 同尾酸
isoschizomer 同切點?
J
K
kanamycin 卡那毒素
klenow fragment 克列諾夫片段
L
lac operon 乳糖操縱子
ligase 連接?
ligation 連接作用
light band 明帶
linker 連接體
liposome 脂質體
locus 位點
M
map distance 圖距離
map unit 圖距單位
mature transcript 成熟轉錄物
metaphase 中期
methylase 甲基化?
methylation 甲基化作用
microarray 微列
microinjection 微注射
missense mutation 錯差突變
molecular genetics 分子遺傳學
monoploid 單倍體
monosome 單染色體
messenger RNA (mRNA) 信使RNA
multiple alleles 復(多)等位基因
mutagen 誘變劑
mutagenesis 誘變
mutant 突變體
mutant gene 突變基因
mutant strain 突變株
mutation 突變
mutation rate 突變率
muton 突變子
N
NA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煙醯胺腺嘌呤二核酸
NADP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煙醯胺腺嘌呤二核酸磷酸
nicking activity 切割活性
nonsense codon 無意義密碼子
nonsense mutation 無意義突變
Northern blot Northern印跡法
nuclear DNA 核DNA
nuclear gene 核基因
nuclease 核酸?
nucleic acid 核酸
nucleoside 核
nucleoside triphosphate 核三磷酸
nucleotidase 核酸?
nucleotide 核酸
nucleotide sequence 核酸序列
O
oligonucleotide 寡核酸
one gene one polypeptide hypothesis 一個基因一種?學說
operon 操縱子
oxidative decarboxylation 氧化脫羧作用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作用
P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聚合?鏈反應
peptide ?
peptide bond ?鍵
phagemids 噬菌粒
phosphorylation 磷酸化作用
physical map 物理圖譜
plasmid 質粒
point mutation 點突變
poly(A) tail poly(A)尾
polymerase 聚合?
polyploid 多倍體
positional cloning 位置性無性繁殖系化
primary transcript 初級轉錄物
primer 引物
probe 探針
prokaryotic 原核的
promoter 啟動子
protease 蛋白?
purine 嘌呤
pyrimidine 嘧啶
Q
R
random segregation 隨機分離
RAPD (rapid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快速擴增多態DNA
reading frame 閱讀碼框
recessive gene 隱性基因
recombinant 重組體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重組DNA技術
recombination 重組
regulator (gene) 調控基因
replica 復制物 / 印模
replica plating 復制平皿(板)培養法
replication 復制
replication origin 復制起點
reporter gene 報道基因
repression 阻遏
repressor 阻遏物
repressor gene 阻遏基因
resistance strain 抗葯性菌株
restriction 限製作用
restriction enzyme 限制性內切?
restriction mapping 限制性內切?圖譜
retrovirus 反轉錄病毒
reverse transcription 反轉錄作用
RFLP (restrict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限制性斷片長度多態現象
ribonucleotide 核糖核酸
ribose 核糖
ribosomal RNA (rRNA) 核糖體RNA
ribosome 核糖體
RNA (ribonucleic acid) 核糖核酸
RNA polymerase I RNA聚合?I
RNA polymerase II RNA聚合?II
RNA polymerase III RNA聚合?III
R-plasmid R質粒 / 抗葯性質粒
S
second filial (F2) generation 第二子代
self-ligation 自我連接作用
shuttle vectors 穿梭載體
sigma factor σ因子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單核酸多態性
single-stranded DNA 單鏈DNA
sister chromatid 姊妹染色單體
sister chromosome 姊妹染色體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定點誘變
somatic cell 體細胞
Southern blot Southern印跡法
splice 拼接
star activity 星號活性
stationary phase 靜止生長期
sticky end 黏性末端
stop codon 終止密碼子
structural gene 結構基因
supernatant 上層清液
supressor 抑制基因
T
telophase 末期
template 模板
terminator 終止子
tetracycline 四環素
thymine 胸腺嘧啶
tissue culture 組織培養
transcription 轉錄作用
transfer RNA (tRNA) 轉移RNA
transformation 轉化作用
transgene 轉基因
translation 翻譯 / 平移
transmembrane 跨膜
triplet 三聯體
triplet code 三聯體密碼
triploid 三倍體
U
V
vector 載體
W
Western blot Western印跡法
❹ 克隆是什麽
1.在分子水平,克隆一般指DNA克隆(也叫分子克隆)。含義是將某一特定DNA片斷通過重組DNA技術插入到一個載體(如質粒和病毒等)中,然後在宿主細胞中進行自我復制所得到的大量完全相同的該DNA片斷的「群體」。
2.在細胞水平,克隆實質由一個單一的共同祖先細胞分裂所形成的一個細胞群體。其中每個細胞的基因都相同。比如,使一個細胞在體外的培養液中分裂若干代所形成的一個遺傳背景完全相同的細胞集體即為一個細胞克隆。又如,在脊椎動物體內,當有外源物(如細菌或病毒)侵入時,會通過免疫反應產生特異的識別抗體。產生某一特定抗體的所有漿細胞都是由一個B細胞分裂而成,這樣的一個漿細胞群體也是一個細胞克隆。細胞克隆是一種低級的生殖方式-無性繁殖,即不經過兩性結合,子代和親代具有相同的遺傳性。生物進化的層次越低,越有可能採取這種繁殖方式。
3.在個體水平,克隆是指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兩個或更多的個體組成的一個群體。比如,兩個同卵雙胞胎即為一個克隆!因為他(她)們來自同一個卵細胞,所以遺傳背景完全一樣。按此定義,「多利」並不能說成是一個克隆!因為「多利」只是孤單的一個。只有當那些英國胚胎學家能將兩個以上完全相同的細胞核移植到兩個以上完全相同的去核卵細胞中,得到兩個以上遺傳背景完全相同的「多利」時才能用克隆這個詞來描述。所以在那篇發表於1997年2月出版在《Nature》雜志上的轟動性論文中,作者並沒有把「多利」說成是一個克隆。
另外,克隆也可以做動詞用,意思是指獲得以上所言DNA、細胞或個體群體的過程。
二、克隆技術
1.DNA克隆
現在進行DNA克隆的方法多種多樣,其基本過程如下圖所示(未按比例)
可見,這樣得到的DNA可以應用於生物學研究的很多方面,包括對特異DNA的鹼基順序的分析和處理,以及生物技術工業中有價值蛋白質的大量生產等等。
2.生物個體的克隆
(1)植物個體的克隆
在20世紀50年代,植物學家用胡蘿卜為模型材料,研究了分化的植物細胞中遺傳物質是否丟失問題,他們驚奇地發現,從一個單一已經高度分化的胡蘿卜細胞
可以發育形成一棵完整的植株!由此,他們認為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從一棵胡蘿卜中的兩個以上的體細胞發育而成的胡蘿卜群體的遺傳背景完全一樣,故為一個克隆。如此的植物的克隆過程是一個完全的無性繁殖過程!
(2)動物個體的克隆
① 「多利」的誕生
1997年2月27日英國愛丁堡羅斯林(Roslin)研究所的伊恩·維爾莫特科學研究小組向世界宣布,世界上第一頭克隆綿羊「多利」(Dolly)誕生,這一消息立刻轟動了全世界。
「多莉」的產生與三隻母羊有關。一隻是懷孕三個月的芬蘭多塞特母綿羊,兩只是蘇格蘭黑面母綿羊。芬蘭多塞特母綿羊提供了全套遺傳信息,即提供了細胞核(稱之為供體);一隻蘇格蘭黑面母綿羊提供無細胞核的卵細胞;另一隻蘇格蘭黑面母綿羊提供羊胚胎的發育環境——子宮,是「多莉」羊的「生」母。其整個克隆過程簡述如下:
從芬蘭多塞特母綿羊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細胞,將其放入低濃度的營養培養液中,細胞逐漸停止了分裂,此細胞稱之為供體細胞;給一頭蘇格蘭黑面母綿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取出未受精的卵細胞,並立即將其細胞核除去,留下一個無核的卵細胞,此細胞稱之為受體細胞;利用電脈沖的方法,使供體細胞和受體細胞發生融合,最後形成了融合細胞,由於電脈沖還可以產生類似於自然受精過程中的一系列反應,使融合細胞也能象受精卵一樣進行細胞分裂、分化,從而形成胚胎細胞;將胚胎細胞轉移到另一隻蘇格蘭黑面母綿羊的子宮內,胚胎細胞進一步分化和發育,最後形成一隻小綿羊。出生的「多莉」小綿羊與多塞特母綿羊具有完全相同的外貌。
一年以後,另一組科學家報道了將小鼠卵丘細胞(圍繞在卵母細胞外周的高度分化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母細胞中得到20多隻發育完全的小鼠。如呆「多利」因為只有一隻,還不夠叫做克隆羊的話,這些小鼠
就是名副其實的克隆鼠了。
② 通過細胞核移植克隆小鼠的基本過程
在本實驗中,卵丘細胞是經如下過程得到的:通過連續幾次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使雌鼠誘導成高產卵量狀態。然後從雌鼠輸卵管中收集卵丘細胞與卵母細胞的復合體。經透明質酸處理使卵丘細胞散開。選擇直徑為10-12微米的卵丘細胞用作細胞核供體(前期實驗表明,若用直徑更小或更大的卵丘細胞的細胞核,經過細胞核移植的卵母細胞很少發育到8細胞期)。所選擇的卵丘細胞保持在一定的溶液環境中,在3小時內進行細胞核移植(與此不同的是,在獲得「多利」時用作細胞核供體的乳腺細胞先在培養液中傳代了3-6次)
卵母細胞(一般處於減數分裂中期 II )通過與上面描述類似的方法,從不同種的雌鼠中收集。在顯微鏡下小心地用直徑大約7微米的細管取出卵母細胞的細胞核,盡量不取出細胞質。同樣小心取出卵丘細胞的細胞核,也盡量去除所帶的細胞質(通過使取出的細胞核在玻璃管中往復運動數次,以去除所帶的少量的細胞質)。在細胞核被取出後5分鍾之內,直接注射到已經去除了細胞核的卵母細胞中。進行了細胞核移植的卵母細胞先放在一種特製的溶液中1-6小時,然後加入二價的鍶離子(Sr2+)和細胞分裂抑素B。前者使卵母細胞激活,後者抑制極體的形成和染色體的排除。再取出處理過的卵母細胞,放在沒有鍶和細胞分裂抑素B的特製的溶液中使細胞分裂形成胚胎。
不同階段的胚胎(從2細胞期到胚泡期)被分別植入幾天前與已經結扎雄鼠交配過的假孕母鼠的輸卵管或子宮中發育。發育完全的胎兒鼠在大約19天後通過手術取出。
目前胚胎細胞核移植克隆的動物有小鼠、兔、山羊、綿羊、豬、牛和猴子等。在中國,除猴子以外,其他克隆動物都有,也能連續核移植克隆山羊,該技術比胚胎分割技術更進一步,將克隆出更多的動物。因胚胎分割次數越多,每份細胞越少,發育成的個體的能力越差。體細胞核移植克隆的動物只有一個,就是「多利」羊。
三、克隆技術的福音
1. 克隆技術與遺傳育種
在農業方面,人們利用「克隆」技術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蟲害的優質高產品種,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在這方面我國已邁入世界最先進的前列。
2. 克隆技術與瀕危生物保護
克隆技術對保護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來講是一個福音,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這也是克隆技術最有價值的地方之一。
3. 克隆技術與醫學
在當代,醫生幾乎能在所有人類器官和組織上施行移植手術。但就科學技術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應仍是最為頭痛的事。排斥反應的原因是組織不配型導致相容性差。如果把「克隆人」的器官提供給「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則絕對沒有排斥反應之慮,因為二者基因相配,組織也相配。問題是,利用「克隆人」作為器官供體合不合乎人道?是否合法?經濟是否合算?
克隆技術還可用來大量繁殖有價值的基因,例如,在醫學方面,人們正是通過「克隆」技術生產出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長高的生長激素和能抗多種病毒感染的干撓素,等等。
克隆是英語單詞clone的音譯,clone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桿插和嫁接。
如今,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組成的種群。克隆也可以理解為復制、拷貝,就是從原型中產生出同樣的復製品,它的外表及遺傳基因與原型完全相同。
1997年2月,綿羊「多利」誕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關注,這頭由英國生物學家通過克隆技術培育的克隆綿羊,意味著人類可以利用動物身上的一個體細胞,產生出與這個動物完全相同的生命體,打破了千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什麼東西可以科隆?
應該說有生命的都可以克隆。
現在已經克隆什麼?
蛙:1962年,未成功。
鯉魚:1963年,中國科學家童第周早在1963年就通過將一隻雄性鯉魚的遺傳物質注入雌性鯉魚的卵中從而成功克隆了一隻雌性鯉魚,比多利羊的克隆早了33年。但由於相關論文是發表在一本中文科學期刊,並沒有翻譯成英文,所以並不為國際上所知曉。(源自:PBS)
古代神話里孫悟空用自己的汗毛變成無數個小孫悟空的離奇故事,表達了人類對復制自身的幻想。1938 年,德國科學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動物克隆的思想,1996年,體細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後,克隆迅速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人們不禁疑問:我們會不會跟在羊的後面?這種疑問讓所有人惶惑不安。然而,反對克隆的喧囂聲沒有抵過科學家的執著追求,伴隨著牛、鼠、豬乃至猴這種與人類生物特徵最為相近的靈長類動物陸續被克隆成功,人們已經相信,總有一天,科學家會用人類的一個細胞復制出與提供細胞者一模一樣的人來,克隆人已經不是科幻小說里的夢想,而是呼之欲出的現實。目前,已有三個國外組織正式宣布他們將進行克隆人的實驗,美國肯塔基大學的扎沃斯教授正在與一位名叫安提諾利的義大利專家合作,計劃在兩年內克隆出一個人來。
由於克隆人可能帶來復雜的後果,一些生物技術發達的國家,現在大都對此採取明令禁止或者嚴加限制的態度。柯林頓說:「通過這種技術來復制人類,是危險的,應該被杜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洪國藩也明確表示反對進行克隆人的研究,而主張把克隆技術和克隆人區別開來。
克隆人,真的如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樣可怕嗎?
實際上,人們不能接受克隆人實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阻礙。千百年來,人類一直遵循著有性繁殖方式,而克隆人卻是實驗室里的產物,是在人為操縱下製造出來的生命。尤其在西方,「拋棄了上帝,拆離了亞當與夏娃」的克隆,更是遭到了許多宗教組織的反對。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的關系也有悖於傳統的由血緣確定親緣的倫理方式。所有這些,都使得克隆人無法在人類傳統倫理道德里找到合適的安身之地。但是,正如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所言:「克隆人出現的倫理問題應該正視,但沒有理由因此而反對科技的進步」。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告訴我們,科技帶動人們的觀念更新是歷史的進步,而以陳舊的觀念來束縛科技發展,則是僵化。歷史上輸血技術、器官移植等,都曾經帶來極大的倫理爭論,而當首位試管嬰兒於1978年出生時,更是掀起了軒然大波,但現在,人們已經能夠正確地對待這一切了。這表明,在科技發展面前不斷更新的思想觀念並沒有給人類帶來災難,相反地,它造福了人類。就克隆技術而言,「治療性克隆」將會在生產移植器官和攻克疾病等方面獲得突破,給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比如,當你的女兒需要骨髓移植而沒有人能為她提供;當你不幸失去5歲的孩子而無法擺脫痛苦;當你想養育自己的孩子又無法生育……也許你就能夠體會到克隆的巨大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治療性克隆的研究和完整克隆人的實驗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治療性克隆所指向的終點就是完整克隆人的出現,如果加以正確的利用,它們都可以而且應該為人類社會帶來福音。
科學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但是,某項科技進步是否真正有益於人類,關鍵在於人類如何對待和應用它,而不能因為暫時不合情理就因噎廢食。克隆技術確實可能和原子能技術一樣,既能造福人類,也可禍害無窮。但「技術恐懼」的實質,是對錯誤運用技術的恐懼,而不是對技術本身的恐懼。目前,世界各國對克隆人的態度多有「曖昧」,英國去年以超過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通過了允許克隆人類早期胚胎的法案,而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也逐漸聽到了要求放鬆對治療性克隆限制的聲音。可以說,哪一個國家首先掌握了克隆人的技術,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擁有了優勢和主動,而起步晚的國家可能因此而遭受現在還無法預測的損失。如同當年美國首先掌握了原子能技術,雖然這項技術從一開始便展現著它罪惡的一面,但後來各國又不得不加緊這方面的研究和實驗。單從這個角度上講,對克隆人實驗採取簡單否定的態度也是值得探討的。
至於人們擔憂克隆技術一旦成熟,會有用心不良者克隆出千百個「希特勒」,或者克隆出另一個名人來混淆視聽,則是對克隆的誤解。克隆人被復制的只是遺傳特徵,而受後天環境里諸多因素影響的思維、性格等社會屬性不可能完全一樣,即克隆技術無論怎樣發展,也只能克隆人的肉體,而不能克隆人的靈魂,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有著年齡上的差距。因此,所謂克隆人並不是人的完全復制,歷史人物不會復生,現實人物也不必擔心多出一個「自我」來。
綿羊:1996年,多利(Dolly)
獼猴:2000年1月,Tetra,雌性
豬:2000年3月,5隻蘇格蘭PPL小豬;8月,Xena,雌性
牛:2001年,Alpha和Beta,雄性
貓:2001年底,CopyCat(CC),雌性
鼠:2002年
兔:2003年3-4月分別在法國和朝鮮獨立地實現;
騾:2003年5月,愛達荷Gem,雄性;6月,猶他先鋒,雄性
鹿:2003年,Dewey
馬:2003年,Prometea,雌性
狗:2005年,韓國首爾大學實驗隊,史納比
盡管克隆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目前克隆的成功率還是相當低的: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員經歷了276次失敗的嘗試;70隻小牛的出生則是在9000次嘗試後才獲得成功,並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時就死了;Prometea也是花費了328次嘗試才成功出生。而對於某些物種,例如貓和猩猩,目前還沒有成功克隆的報道。而狗的克隆實驗,也是經過數百次反覆試驗再得來的成果。
多利出生後的年齡檢測表明其出生的時候就上了年紀。她6歲的時候就得了一般老年時才得的關節炎。這樣的衰老被認為是端粒的磨損造成的。端粒是染色體位於末端的。隨著細胞分裂,端粒在復制過程中不斷磨損,這通常認為是衰老的一個原因。然而,研究人員在克隆成功牛後卻發現它們實際上更年輕。分析它們的端粒表明它們不僅是回到了出生的長度,而且比一般出生時候的端粒更長。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比一般的牛有更長的壽命,但是由於過度生長,它們中的很多都過早夭折了。研究人員相信相關的研究最終可以用來改變人類的壽命。
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
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有關專家針對一些科學狂人在美國秘密克隆人的做法指出——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存在著極大的爭議和難以解決的一系列法律等問題。
我國多家媒體近日轉載了國外媒體報道的一條驚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組織操縱的科學狂人,正在美國內華達州大漠深處進行著一項克隆人的秘密實驗。他們根據英國科學家創造世界第一隻克隆羊「多利」的同樣原理,從一個今年2月份夭折的10個月大的美國女嬰身上提取細胞製造克隆人。據稱,「如果進展順利的話,世界上第一個克隆人將於明年年底誕生。」
消息披露後,克隆技術及其帶來的倫理學問題再一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如果這一消息屬實的話,應當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確地評價和思考這個問題,記者為此走訪了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法律和社會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沈銘賢研究員。
沈教授說:自1997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後,國外不斷有人在名利的驅使下,提出並試圖從事克隆人的研究。盡管各國政府明令禁止,但與克隆人有關的報道近兩年來不止一次見諸報端。但是,這次速度這么快,又與邪教組織有關聯,確實令人感到震驚。
痛失愛女的父母,希望通過克隆技術使女兒復活,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學家藉此進行克隆人的實驗,就值得討論了。沈教授認為:即使撇開邪教不談,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克隆人」這一個體而言,他會生活在「我是一個死去的人的復製品」 這樣一個陰影中,這對他的心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按照生命倫理學的觀點,科學技術要從長遠利益出發,造福整個人類。它必須遵循「行善、不傷害、自主和公正」這四項國際公認的倫理原則。「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經過了200多次的失敗,出現過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為復雜,無疑會遇到更多的失敗,如果製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壽的人,將是對人權的一種侵犯。
人類基因的多樣性是人類進化的生物學基礎,而那些科學狂人要製造的所謂「不朽的生命」,實際上是同一基因的翻版,這就有可能減少基因的多樣性,不利於人類本身的進化。所以,無論從個體、整體,還是從社會進化、生命倫理角度看,都應該堅決反對克隆人的行為。
沈教授指出:現在科學界把克隆分為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兩種。前者是利用胚胎幹細胞克隆人體器官,供醫學研究、解決器官移植供體不足問題,這是國際科學界和倫理學界都支持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用於治療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這一界限。而對於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說的克隆人,由於它在總體上違背了生命倫理原則,所以,科學家的主流意見是堅決反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人類基因組倫理委員會和各國政府也都非常明確地表示,反對生殖性克隆。即使克隆人真的誕生了,我們還是要堅持這一基本立場。
現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沈教授指出:現在有些科學家提出,只要科學上有可能做到的,就應該去做。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點。如果技術上我們能製造出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的超級生命,難道也可以去製造嗎?一些科學狂人正是打著「科學自由」的旗號,去做一些危害人類的事。因此,我們要警惕現代科學技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另外,也不能把科學自由和倫理道德對立起來。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事實表明,倫理的規范和引導,並沒有束縛科學的發展,傾聽倫理的聲音,有利於科學更健康、順利地發展。
現在進行DNA克隆的方法多種多樣,其基本過程如下圖所示(未按比例)
可見,這樣得到的DNA可以應用於生物學研究的很多方面,包括對特異DNA的鹼基順序的分析和處理,以及生物技術工業中有價值蛋白質的大量生產等等。
2.生物個體的克隆
(1)植物個體的克隆
在20世紀50年代,植物學家用胡蘿卜為模型材料,研究了分化的植物細胞中遺傳物質是否丟失問題,他們驚奇地發現,從一個單一已經高度分化的胡蘿卜細胞
可以發育形成一棵完整的植株!由此,他們認為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從一棵胡蘿卜中的兩個以上的體細胞發育而成的胡蘿卜群體的遺傳背景完全一樣,故為一個克隆。如此的植物的克隆過程是一個完全的無性繁殖過程!
(2)動物個體的克隆
① 「多利」的誕生
1997年2月27日英國愛丁堡羅斯林(Roslin)研究所的伊恩·維爾莫特科學研究小組向世界宣布,世界上第一頭克隆綿羊「多利」(Dolly)誕生,這一消息立刻轟動了全世界。
「多莉」的產生與三隻母羊有關。一隻是懷孕三個月的芬蘭多塞特母綿羊,兩只是蘇格蘭黑面母綿羊。芬蘭多塞特母綿羊提供了全套遺傳信息,即提供了細胞核(稱之為供體);一隻蘇格蘭黑面母綿羊提供無細胞核的卵細胞;另一隻蘇格蘭黑面母綿羊提供羊胚胎的發育環境——子宮,是「多莉」羊的「生」母。其整個克隆過程簡述如下:
從芬蘭多塞特母綿羊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細胞,將其放入低濃度的營養培養液中,細胞逐漸停止了分裂,此細胞稱之為供體細胞;給一頭蘇格蘭黑面母綿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取出未受精的卵細胞,並立即將其細胞核除去,留下一個無核的卵細胞,此細胞稱之為受體細胞;利用電脈沖的方法,使供體細胞和受體細胞發生融合,最後形成了融合細胞,由於電脈沖還可以產生類似於自然受精過程中的一系列反應,使融合細胞也能象受精卵一樣進行細胞分裂、分化,從而形成胚胎細胞;將胚胎細胞轉移到另一隻蘇格蘭黑面母綿羊的子宮內,胚胎細胞進一步分化和發育,最後形成一隻小綿羊。出生的「多莉」小綿羊與多塞特母綿羊具有完全相同的外貌。
一年以後,另一組科學家報道了將小鼠卵丘細胞(圍繞在卵母細胞外周的高度分化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母細胞中得到20多隻發育完全的小鼠。如呆「多利」因為只有一隻,還不夠叫做克隆羊的話,這些小鼠
就是名副其實的克隆鼠了。
② 通過細胞核移植克隆小鼠的基本過程
在本實驗中,卵丘細胞是經如下過程得到的:通過連續幾次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使雌鼠誘導成高產卵量狀態。然後從雌鼠輸卵管中收集卵丘細胞與卵母細胞的復合體。經透明質酸處理使卵丘細胞散開。選擇直徑為10-12微米的卵丘細胞用作細胞核供體(前期實驗表明,若用直徑更小或更大的卵丘細胞的細胞核,經過細胞核移植的卵母細胞很少發育到8細胞期)。所選擇的卵丘細胞保持在一定的溶液環境中,在3小時內進行細胞核移植(與此不同的是,在獲得「多利」時用作細胞核供體的乳腺細胞先在培養液中傳代了3-6次)
卵母細胞(一般處於減數分裂中期 II )通過與上面描述類似的方法,從不同種的雌鼠中收集。在顯微鏡下小心地用直徑大約7微米的細管取出卵母細胞的細胞核,盡量不取出細胞質。同樣小心取出卵丘細胞的細胞核,也盡量去除所帶的細胞質(通過使取出的細胞核在玻璃管中往復運動數次,以去除所帶的少量的細胞質)。在細胞核被取出後5分鍾之內,直接注射到已經去除了細胞核的卵母細胞中。進行了細胞核移植的卵母細胞先放在一種特製的溶液中1-6小時,然後加入二價的鍶離子(Sr2+)和細胞分裂抑素B。前者使卵母細胞激活,後者抑制極體的形成和染色體的排除。再取出處理過的卵母細胞,放在沒有鍶和細胞分裂抑素B的特製的溶液中使細胞分裂形成胚胎。
不同階段的胚胎(從2細胞期到胚泡期)被分別植入幾天前與已經結扎雄鼠交配過的假孕母鼠的輸卵管或子宮中發育。發育完全的胎兒鼠在大約19天後通過手術取出。
目前胚胎細胞核移植克隆的動物有小鼠、兔、山羊、綿羊、豬、牛和猴子等。在中國,除猴子以外,其他克隆動物都有,也能連續核移植克隆山羊,該技術比胚胎分割技術更進一步,將克隆出更多的動物。因胚胎分割次數越多,每份細胞越少,發育成的個體的能力越差。體細胞核移植克隆的動物只有一個,就是「多利」羊。
三、克隆技術的福音
1. 克隆技術與遺傳育種
在農業方面,人們利用「克隆」技術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蟲害的優質高產品種,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在這方面我國已邁入世界最先進的前列。
2. 克隆技術與瀕危生物保護
克隆技術對保護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來講是一個福音,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這也是克隆技術最有價值的地方之一。
3. 克隆技術與醫學
在當代,醫生幾乎能在所有人類器官和組織上施行移植手術。但就科學技術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應仍是最為頭痛的事。排斥反應的原因是組織不配型導致相容性差。如果把「克隆人」的器官提供給「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則絕對沒有排斥反應之慮,因為二者基因相配,組織也相配。問題是,利用「克隆人」作為器官供體合不合乎人道?是否合法?經濟是否合算?
克隆技術還可用來大量繁殖有價值的基因,例如,在醫學方面,人們正是通過「克隆」技術生產出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長高的生長激素和能抗多種病毒感染的干撓素,等等。
❺ 克隆是什麼東東
克隆,是英文「clone」一詞的音譯,在台灣與港澳一般意譯為復制或轉殖,是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之後代的過程。
-{A|zh-cn:克隆;zh-hk:轉植;zh-mo:轉植;zh-tw:復制}-的英文『clone』源於希臘語的『klōn』(嫩枝)。在園藝學中,『clon』一詞一直沿用到20世紀。後來有時在詞尾加上『e』成為『clone』,以表明『o』的發音是長母音。近來隨著這個概念及單字在大眾生活中廣泛使用,拼法已經局限使用『clone』。該詞的中文譯名在中國大陸音譯為『-{克隆}-』,而在港台則多意譯為「轉殖」或『復制』。前者『-{克隆}-』如同的音譯『拷貝』,有不能望文生義的缺點;而後者『滾橋復制』雖能大概表達clone的意義,卻有不能精確並易生誤解之憾。
克隆通常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生殖方式或者自然的的無性生殖方式(如植物)。一個克隆就是一個多細胞生物在遺傳上與另外一種生物完全一樣。克隆可以是自然克隆,例如由無性生殖或是由於偶然的原因產生兩個遺傳上完全一樣的個體(就像同卵雙生一樣)。但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克隆是指通過有意識的設計來產生的完全一樣的復制。
在生物學上,克隆通常用在兩個方面:克隆一個基因或是克隆一個物種。克隆一個基因是指從一個個體中獲取一段基因(例如通過PCR的方法),然後將其插入另外一個個體(通常是通過載體),再加以研究或利用。克隆有時候是指成功地鑒定出某種-{A|zh-cn:表現型;zh-tw:顯性}-的基因。所以當某個生物學家說某某疾病的基因被成功地克隆了,就是說這個基因的位置和DNA序列被確定。而獲得該基因的拷貝則可以認為是鑒定此基因的副產品。
克隆一個生物體意味著創造一個與原先的生物體具有完全一樣的遺傳信息的新生物體。在現代生物學背大頃猛景下,這通常包括了體細胞核移植。在體細胞核移植中,卵母細胞核被除去,取而代之的是從被克隆生物體細胞中取出的細胞核,通常卵母細胞和它移入的細胞核均應來自同一物種。由於細胞核幾乎含有生命的全部遺傳信息,宿主卵母細胞將發育成為在遺傳上與核供體相同的生物體。線粒體DNA這里雖然沒有被移植,但相對來講線粒體DNA還是很少的,通常可以忽略其對生物體的影響。
克隆在園藝學上是指通過營養生殖產生的單一植株的後代。很多植物都是通過克隆這樣的無性生殖方式從單一植株獲得大量的子代個體。
什麼是克隆?
克隆是英語單詞clone的音譯,clone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桿插和嫁接。
如今,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組成的種群。克隆也可以理解為復制、拷貝,就是從原型中產生出同樣的復製品,它的外表及遺傳基因與原型完全相同。
中國克隆了什麼?
蛙:1952年,未成功。
鯉魚:1963年,中國科學家童第周早在1963年就通過將一隻雄性鯉魚的遺傳物質注入雌性鯉魚的卵中從而成功克隆了一隻雌性鯉魚,比多利羊的克隆早了33年。但由於相關論文是發表在一本中文科學期刊,並沒有翻譯成英文,所以並不為國際上所知曉。(源自:PBS)
古代神話里孫悟空用自己的汗毛變成無數個小孫悟空的離奇故事,表達了人類對復制自身的幻想。1938 年,德國科學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動物克隆的思想,1996年,體細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後,克隆迅速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人們不禁疑問:我們會不會跟在羊的後面?這種疑問讓所有人惶惑不安。然而,反對克隆的喧囂聲沒有抵過科學家的執著追求,伴隨著牛、鼠、豬乃至猴這種與人類生物特徵最為相近的靈長類動物陸續被克隆成功,人們已經相信,總有一天,科學家會用人類的一個細胞復制出與提供細胞者一模一樣的人來,克隆人已經不是科幻小說里的夢想,而是呼之欲出的現實。目前,已有三個國外組織正式宣布他們將進行克隆人的實驗,美國肯乎枯塔基大學的扎沃斯教授正在與一位名叫安提諾利的義大利專家合作,計劃在兩年內克隆出一個人來。
由於克隆人可能帶來復雜的後果,一些生物技術發達的國家,現在大都對此採取明令禁止或者嚴加限制的態度。柯林頓說:「通過這種技術來復制人類,是危險的,應該被杜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洪國藩也明確表示反對進行克隆人的研究,而主張把克隆技術和克隆人區別開來。
克隆人,真的如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樣可怕嗎?
實際上,人們不能接受克隆人實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阻礙。千百年來,人類一直遵循著有性繁殖方式,而克隆人卻是實驗室里的產物,是在人為操縱下製造出來的生命。尤其在西方,「拋棄了上帝,拆離了亞當與夏娃」的克隆,更是遭到了許多宗教組織的反對。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的關系也有悖於傳統的由血緣確定親緣的倫理方式。所有這些,都使得克隆人無法在人類傳統倫理道德里找到合適的安身之地。但是,正如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所言:「克隆人出現的倫理問題應該正視,但沒有理由因此而反對科技的進步」。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告訴我們,科技帶動人們的觀念更新是歷史的進步,而以陳舊的觀念來束縛科技發展,則是僵化。歷史上輸血技術、器官移植等,都曾經帶來極大的倫理爭論,而當首位試管嬰兒於1978年出生時,更是掀起了軒然大波,但現在,人們已經能夠正確地對待這一切了。這表明,在科技發展面前不斷更新的思想觀念並沒有給人類帶來災難,相反地,它造福了人類。就克隆技術而言,「治療性克隆」將會在生產移植器官和攻克疾病等方面獲得突破,給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比如,當你的女兒需要骨髓移植而沒有人能為她提供;當你不幸失去5歲的孩子而無法擺脫痛苦;當你想養育自己的孩子又無法生育……也許你就能夠體會到克隆的巨大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治療性克隆的研究和完整克隆人的實驗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治療性克隆所指向的終點就是完整克隆人的出現,如果加以正確的利用,它們都可以而且應該為人類社會帶來福音。
科學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但是,某項科技進步是否真正有益於人類,關鍵在於人類如何對待和應用它,而不能因為暫時不合情理就因噎廢食。克隆技術確實可能和原子能技術一樣,既能造福人類,也可禍害無窮。但「技術恐懼」的實質,是對錯誤運用技術的恐懼,而不是對技術本身的恐懼。目前,世界各國對克隆人的態度多有「曖昧」,英國去年以超過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通過了允許克隆人類早期胚胎的法案,而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也逐漸聽到了要求放鬆對治療性克隆限制的聲音。可以說,哪一個國家首先掌握了克隆人的技術,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擁有了優勢和主動,而起步晚的國家可能因此而遭受現在還無法預測的損失。如同當年美國首先掌握了原子能技術,雖然這項技術從一開始便展現著它罪惡的一面,但後來各國又不得不加緊這方面的研究和實驗。單從這個角度上講,對克隆人實驗採取簡單否定的態度也是值得探討的。
至於人們擔憂克隆技術一旦成熟,會有用心不良者克隆出千百個「希特勒」,或者克隆出另一個名人來混淆視聽,則是對克隆的誤解。克隆人被復制的只是遺傳特徵,而受後天環境里諸多因素影響的思維、性格等社會屬性不可能完全一樣,即克隆技術無論怎樣發展,也只能克隆人的肉體,而不能克隆人的靈魂,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有著年齡上的差距。因此,所謂克隆人並不是人的完全復制,歷史人物不會復生,現實人物也不必擔心多出一個「自我」來。
所有克隆的物品及克隆時間
綿羊:1996年,多利(Dolly)
獼猴:2000年1月,Tetra,雌性
豬:2000年3月,5隻蘇格蘭PPL小豬;8月,Xena,雌性
牛:2001年,Alpha和Beta,雄性
貓:2001年底,CopyCat(CC),雌性
鼠:2002年
兔:2003年3-4月分別在法國和朝鮮獨立地實現;
騾:2003年5月,愛達荷Gem,雄性;6月,猶他先鋒,雄性
鹿:2003年,Dewey
馬:2003年,Prometea,雌性
狗:2005年,韓國首爾大學實驗隊,史努比(Snoopy)
豬:2005年8月8日,中國第一頭供體細胞克隆豬
盡管克隆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目前克隆的成功率還是相當低的: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員經歷了276次失敗的嘗試;70隻小牛的出生則是在9000次嘗試後才獲得成功,並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時就死了;Prometea也是花費了328次嘗試才成功出生。而對於某些物種,例如貓和猩猩,目前還沒有成功克隆的報道。而狗的克隆實驗,也是經過數百次反覆試驗再得來的成果。
多利出生後的年齡檢測表明其出生的時候就上了年紀。她6歲的時候就得了一般老年時才得的關節炎。這樣的衰老被認為是端粒的磨損造成的。端粒是染色體位於末端的。隨著細胞分裂,端粒在復制過程中不斷磨損,這通常認為是衰老的一個原因。然而,研究人員在克隆成功牛後卻發現它們實際上更年輕。分析它們的端粒表明它們不僅是回到了出生的長度,而且比一般出生時候的端粒更長。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比一般的牛有更長的壽命,但是由於過度生長,它們中的很多都過早夭折了。研究人員相信相關的研究最終可以用來改變人類的壽命。
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
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有關專家針對一些科學狂人在美國秘密克隆人的做法指出——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存在著極大的爭議和難以解決的一系列法律等問題。
我國多家媒體近日轉載了國外媒體報道的一條驚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組織操縱的科學狂人,正在美國內華達州大漠深處進行著一項克隆人的秘密實驗。他們根據英國科學家創造世界第一隻克隆羊「多利」的同樣原理,從一個今年2月份夭折的10個月大的美國女嬰身上提取細胞製造克隆人。據稱,「如果進展順利的話,世界上第一個克隆人將於明年年底誕生。」
消息披露後,克隆技術及其帶來的倫理學問題再一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如果這一消息屬實的話,應當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確地評價和思考這個問題,記者為此走訪了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法律和社會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沈銘賢研究員。
沈教授說:自1997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後,國外不斷有人在名利的驅使下,提出並試圖從事克隆人的研究。盡管各國政府明令禁止,但與克隆人有關的報道近兩年來不止一次見諸報端。但是,這次速度這么快,又與邪教組織有關聯,確實令人感到震驚。
痛失愛女的父母,希望通過克隆技術使女兒復活,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學家藉此進行克隆人的實驗,就值得討論了。沈教授認為:即使撇開邪教不談,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克隆人」這一個體而言,他會生活在「我是一個死去的人的復製品」 這樣一個陰影中,這對他的心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按照生命倫理學的觀點,科學技術要從長遠利益出發,造福整個人類。它必須遵循「行善、不傷害、自主和公正」這四項國際公認的倫理原則。「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經過了200多次的失敗,出現過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為復雜,無疑會遇到更多的失敗,如果製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壽的人,將是對人權的一種侵犯。
沈教授指出:現在科學界把克隆分為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兩種。前者是利用胚胎幹細胞克隆人體器官,供醫學研究、解決器官移植供體不足問題,這是國際科學界和倫理學界都支持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用於治療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這一界限。而對於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說的克隆人,由於它在總體上違背了生命倫理原則,所以,科學家的主流意見是堅決反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人類基因組倫理委員會和各國政府也都非常明確地表示,反對生殖性克隆。即使克隆人真的誕生了,我們還是要堅持這一基本立場。
現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沈教授指出:現在有些科學家提出,只要科學上有可能做到的,就應該去做。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點。如果技術上我們能製造出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的超級生命,難道也可以去製造嗎?一些科學狂人正是打著「科學自由」的旗號,去做一些危害人類的事。因此,我們要警惕現代科學技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另外,也不能把科學自由和倫理道德對立起來。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事實表明,倫理的規范和引導,並沒有束縛科學的發展,傾聽倫理的聲音,有利於科學更健康、順利地發展。
選自2000年11月8日《文匯報》文字
我們所說的生物技術的利和弊主要指的是克隆,其利和弊是
利:1) 克隆技術可解除那些不能成為母親的女性的痛苦。
2) 克隆實驗的實施促進了遺傳學的發展,為「製造」能移植於人體的動物器官開辟了前景。
3) 克隆技術也可用於檢測胎兒的遺傳缺陷。將受精卵克隆用於檢測各種遺傳疾病,克隆的胚胎與子宮中發育的胎兒遺傳特徵完全相同。
4) 克隆技術可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的損傷。成年人的神經組織沒有再生能力,但幹細胞可以修復神經系統損傷。
5) 在體外受精手術中,醫生常常需要將多個受精卵植入子宮,以從中篩選一個進入妊娠階段。但許多女性只能提供一個卵子用於受精。通過克隆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這個卵細胞可以克隆成為多個用於受精,從而大大提高妊娠成功率。
弊:1) 克隆將減少遺傳變異,通過克隆產生的個體具有同樣的遺傳基因,同樣的疾病敏感性,一種疾病就可以毀滅整個由克隆產生的群體。 可以設想,如果一個國家的牛群都是同一個克隆產物,一種並不嚴重的病毒就可能毀滅全國的畜牧業。
2) 克隆技術的使用將使人們傾向於大量繁殖現有種群中最有利用價值的個體,而不是按自然規律促進整個種群的優勝劣汰。從這個意義上說,克隆技術干擾了自然進化過程.
3) 克隆技術是一種昂貴的技術,需要大量的金錢和生物專業人士的參與,失敗率非常高。多莉就是277次實驗唯一的成果。雖然現在發展出了更先進的技術,成功率也只能達到2-3%。
4) 轉基因動物提高了疾病傳染的風險。例如,如果一頭生產葯物牛奶的牛感染了病毒,這種病毒就可能通過牛奶感染病人
5) 克隆技術應用於人體將導致對後代遺傳性狀的人工控制。克隆技術引起爭論的核心就是能否允許對發育初期的人類胚胎進行遺傳操作。這是很多倫理學家所不能接受的。
6) 克隆技術也可用來創造「超人」,或擁有健壯的體格卻智力低下的人。而且,如果克隆技術能夠在人類中有效運用,男性也就失去了遺傳上的意義。
7) 克隆技術對家庭關系帶來的影響也將是巨大的。一個由父親的DNA克隆生成的孩子可以看作父親的雙胞胎兄弟,只不過延遲了幾十年出生而已。很難設想,當一個人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另外一個人的完全復製品,他(或她)會有什麼感受?
所以說,科學技術有時就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沒弊,沒有標准答案!就看人們這樣利用了!
❻ 什麼是克隆技術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譯,在台灣與港澳一般意譯為復制或轉殖,是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織後代的過程。
科學家把人工遺傳操作動物繁殖的過程叫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含義是無性繁殖。克隆技術在現代生物學中被稱為「生物放大技術」。
克隆技術,是由同一個祖先細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純細胞系,該細胞系中每個細胞的基因彼此相同。克隆的英文「clone」源於希臘語的「klōn」(嫩枝)。
中文也有更加確切的詞表達克隆,「無性繁殖」、「無性系化」以及「純系化」。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組成的種群。
(6)同型生殖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擴展閱讀:
克隆技術的優勢:
1、克隆技術可解除那些不能成為母親的女性的痛苦。
2、克隆實驗的實施促進了遺傳學的發展,為「製造」能移植於人體的動物器官開辟了前景。
3、克隆技術也可用於檢測胎兒的遺傳缺陷。將受精卵克隆用於檢測各種遺傳疾病,克隆的胚胎與子宮中發育的胎兒遺傳特徵完全相同。
4、克隆技術可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的損傷。成年人的神經組織沒有再生能力,但幹細胞可以修復神經系統損傷。
5、在體外受精手術中,醫生常常需要將多個受精卵植入子宮,以從中篩選一個進入妊娠階段。但許多女性只能提供一個卵子用於受精。通過克隆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克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