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文單詞 » 禪宗佛教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禪宗佛教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

發布時間: 2021-01-15 12:21:55

① 禪宗是佛教哪個分支

知道>宗教> 問題頁
【待解決】
禪宗是佛教哪個分支地區基礎來自哪個國家? 0分
匿名 17:38
【回答】
你好,專禪屬宗是佛教大乘佛教的分支,起源於印度,印度的第一位祖師是佛陀的親傳弟子迦葉(讀JIASHE4).中國的禪宗是由菩提達摩在梁武帝時期傳入中國,菩提達摩在印度是禪宗第28祖師,在中國是禪宗初祖。禪宗的特點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就是說修禪宗需要很高的悟性。
foyizhai 17:52
查看"宗教"分類更多問題
搜索答案|我要提問|我要回答
網頁網路文庫圖片空間
更多>>
foyizhai的知道|退出
網路>知道> 問題頁
版式:極簡 |炫彩
01-02 18:02

② 佛教禪宗的宗旨是什麼

佛教禪宗以「無念」為宗旨。就是不起一個妄想雜念,不被一切外部境界所動而起心動念,以達到徹見「真如自性」的目的。
一、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對禪宗宗旨的開示:
1、「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凈,此是以無相為體。」;
2、「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3、「雲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二、印光大師對禪宗的開示:「至如禪宗,若單提向上,則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凈土。此真諦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若確論修持,則一法不廢,不作務即不食,何況念佛求生凈土。此俗諦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顯性具也。必欲棄俗諦而言真諦,則非真諦也。如棄四大五蘊而覓心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也。若即俗諦以明真諦,乃實真諦也。」(《印光法師增廣文鈔》卷一《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三、禪宗的修行是以「禪定」為方法。這里所說的「禪定」並不是人們認為的盤腿打坐,六祖對禪定的解釋是;「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四、補充說明:禪宗的特點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初祖為迦葉尊者。《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言:「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於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即付囑於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
參考資料:《六祖壇經》、《印光法師增廣文鈔》、《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③ 佛教禪宗六組分別是哪些

菩提達摩(?~536)

菩提達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從廣州登陸,到中國傳播佛教。達摩渡長江入北魏境,先游歷了洛陽,後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個石洞裡面壁靜修,時間長達九年。他依據大乘派教義,融匯中國精神,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被尊為初祖。在眾多求教者中,達摩選擇將衣缽傳給了慧可。東魏天平三年(536年)達摩圓寂,葬於熊耳山,立塔於定林寺。

慧可(487—593)

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國禪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榮陽縣)。他少為儒生時,博覽群書,通達老莊易學。出家以後,精研三藏內典。年約四十歲時,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陽)游化,即禮他為師。慧可從達摩學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達摩寂後,他即在黃河近邊一帶韜光晦跡;但因早年已名馳京畿,許多道俗前訪問道,請為師范,他隨時為眾開示心要,因而道譽甚廣。

禪宗三祖僧璨(?-606)
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禪僧
三祖僧璨大師者,不知何許人也。初以白衣謁二祖,既受度傳法,隱於舒州之皖公山。屬後周武帝破滅佛法,祖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至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傳法道信。後適羅浮山,優游二載,卻還舊址。逾月士民奔趨,大設檀供。祖為四眾廣宣心要訖,於法會大樹下合掌立終。即隋煬帝大業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謚鑒智禪師、覺寂之塔。出家前曾得風疾,後雖治癒,然頭發脫落殆盡,未能復元。故舒州人稱其為赤頭璨。著有《信心銘》傳

四祖道信( 580-651 )
俗姓司馬,河內(治所在河南沁陽)人,少年出家,以僧璨為師,隋大業十三年( 617 )領徒眾抵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後至蘄州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破頭山(後改名雙峰山)大弘達摩禪法,並創立自家門風。曾多次力辭唐王朝的召請,安居山中傳法三十餘年,門徒達五百餘人。付法於弘忍,開東山法門,另有金陵牛頭禪法融一系旁出於道信門下。達摩一系的禪法傳至道信,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禪法的思想也有相當的發展,達摩所籍之教為《楞伽》的心性說,同時融入了《般若》的離言掃相,但達摩未對此作理論上的論證,道信則進一步從理論上對般若與楞伽的結合作了論述和發揮,他提出的隨心自在,無礙縱橫,成為中國禪宗修行生活的基本態度。

弘忍(601—674)

弘忍,俗姓周,湖北黃梅人,生於隋仁壽元年(601)。七歲時,從四祖道信(580—651)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為僧。他在道信門下,日間從事勞動,夜間靜坐習禪。道信常以禪宗頓漸宗旨考驗他,他觸事解悟,盡得道信的禪法。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傳衣給他。同年九月道信圓寂,由他繼承法席,後世稱他為禪宗第五祖。因為四方來學的人日多,便在雙峰山的東面馮茂山另建道場,名東山寺,時稱他的禪學為東山法門。

六祖慧能
惠能(638~713),唐代僧人。中國佛教禪宗六祖。一作慧能。俗姓盧,范陽(今北京大興)人。幼隨父流放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父亡隨母移居南海,艱辛貧困,以賣柴為生。24歲時,得人資助,北上參學。唐龍朔元年(661)在黃梅謁見禪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隨從作務,劈柴踏碓八個多月。其時弘忍年事已高,急於傳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時神秀呈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以為未見本性,未傳衣法。惠能口誦一偈,題於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見此,喚惠能到堂內為其講《金剛經》,並傳以頓教衣缽,命即南歸。

惠能南歸廣東後,於儀鳳元年(676)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據《瘞發塔記》載,當印宗法師在該寺講《涅盤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即於正月十五日為他落發,二月初八受具足戒,因而有瘞發塔的遺跡。

惠能說法,「以定慧為本」,又曰「先立無念為宗」。所謂無念,就是雖有見聞覺知,而常空寂之意。關於「頓悟」。他的解釋是:自心從本已來空寂者,是頓悟。即心無所住是頓悟;今於頓中立其漸者,即如登幾層之台,要藉階漸,終不向漸中而立漸義。又說: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共說,為邪見故。他還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定偈語,不但扼要地說明了禪宗源於般若,而且為禪宗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於後來各派禪師們的建立門庭,影響極大。

開元二年(713),惠能卒於新州國恩寺。韶、廣二州門人,迎惠能遺體至曹溪南華寺供奉至今。

④ 請問「禪宗」准確的英文翻譯是什麼

禪宗網路內容來自於: 禪宗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用參究方法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亦稱「佛心宗」。相傳為菩提達摩(南朝宋末人)創立,下傳慧可、僧璨(can)、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時稱「南能北秀」。北宗主張「佛塵看凈」的漸修,數傳後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真正創立者,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佛學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後世禪宗流入禪語機鋒、呈口舌之辯,違反了禪宗的本意。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於中華氣功學的理論和方法有巨大貢獻。 1. 史略 禪宗佛教傳入中國後,禪學或修禪思想一直獲得廣泛的流傳,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曾譯出多種禪經,禪學成為相當重要的流派。相傳菩提達摩於六朝齊﹑梁間從印度渡海東來,梁普通(520~526)前後到洛陽弘揚禪法,因其禪法不為當時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觀,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從達摩 6年,達摩授以《楞伽經》4卷。後隱居於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東北),傳法於僧璨。僧璨受法後又隱於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後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傳法,嘗勸道俗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可見其除依《欏伽經》外,還以《般若經》為依據。後住湖北黃梅雙峰山(一名破頭山)30多年,主張「坐禪守一」,並傳法於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牛頭山傳牛頭禪。弘忍得法後即至雙峰山東馮茂山(一作馮墓山)另建道場,名東山寺,時稱其禪學為「東山法門」。其「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的作風,開中國佛教特有的禪風,對後來禪宗發展影響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詵等。相傳弘忍為選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時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佛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認為「未見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可,並秘密傳以衣法,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後南歸,隱居15年,繼至曹溪住寶林寺。後應請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並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40餘人。法海集其言行為《六祖壇經》,是為南宗。神秀於弘忍寂後至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弘禪,20餘年中門人雲集,是為北宗。神會先後在南陽﹑洛陽大弘禪法,南宗遂成禪宗正統,慧能宗風獨尊於天下。神秀北宗則門庭寂寞,傳不數代即衰亡。2. 流傳 禪宗禪宗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摩宗;也因自稱得佛心印,又稱為佛心宗。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用參究方法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相傳為菩提達摩(南朝宋末人)創立,達摩於北魏末活動於洛陽,倡二入四行之修禪原則,以《楞伽經》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為再傳。璨弟子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東山法門 ,為禪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為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為三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眾,以惠能為六祖。時稱"南能北秀"。北宗主張"佛塵看凈"的漸修,數傳後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真正創立者,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佛學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後世禪宗流入禪語機鋒、呈口舌之辯,違反了禪宗的本意。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於中華氣功學的理論和方法有巨大貢獻。相傳南北二宗之爭,始自五祖弘忍選嗣法弟子。神秀作偈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忍以為未見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忍以為得其禪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認可其嗣法地位。以後北宗主拂塵看凈之漸修;南宗主張頓悟而即身成佛。認為舍離文字,直探心源,聞言當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才是修禪正途。其禪法可概言為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發慧。惠能弟子中最負盛名的是南嶽懷讓(677~744)與青原行思( ?~740 )。另有神會居洛陽菏澤寺,創荷澤宗,被尊為七祖。門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懷讓住南嶽衡山,創南嶽系。青原住江西吉安,創青原系。懷讓弟子道一(709~788)尊稱馬祖。其門下懷海影響最大,稱洪州禪。懷海弟子有黃檗希運,溈山靈佑。希運門人義玄( ?~867 )在河北鎮州創臨濟宗。靈佑與其弟子仰山慧寂(814~890)創溈仰宗。行思門下石頭希遷(700~790)一系數傳至洞山良價 ,再傳至曹山本寂,師徒共創曹洞宗。希遷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數傳至義存(822~908),其門下師備之再傳文益(885~958)創法眼宗,住金陵清涼寺;師備同門文偃(?~949)住韶州雲門山,創雲門宗。晚唐至五代,禪宗發展極盛。兩宋之後,儒道釋三教合流,禪宗風格略變。大量「公案」 、「誦古」文字著述問世。宋代 ,臨濟宗中又分出方會( 992~1049 )所創之楊岐宗和慧南( 1002~1069 )所創之黃龍宗。元明之後,禪凈合流形勢大成,禪宗衰微。禪宗禪宗流入朝鮮始於神秀門下之新羅僧信行(704~779),所傳為北宗禪。馬祖門下之道義則將南宗禪帶到朝鮮( 820 )。越南禪宗最早為天喜禪派,為從僧璨受禪法之毗尼多流支( ?~594 )所創。南宋時,日僧榮西在天台山受法,禪宗臨濟黃龍派隨傳入日本;南宋末中國僧人東渡日本又傳去楊岐禪法。13世紀初日僧道元又將曹洞禪法帶至日本。稍晚從百丈懷海受禪法之無言通創無言通禪派;後更有黃龍系(一說雲門系)的草堂禪派(11世紀)和臨濟系的竹林禪派(13世紀末)等。 17世紀,福建黃檗山萬福寺隱元隆琦應邀赴日弘法,設壇傳授禪戒,成為日本與曹洞、臨濟並列的黃檗宗,至今不衰。韓國禪宗素有『九山禪門』之稱,其開宗立派者大多於唐代時來華習禪,歸國後大演教化,久之門庭繁茂,蔚成宗派。此九派之成立如下:(一)新羅善德王時(我國唐太宗時),法朗來唐,師事四祖道信,遂傳其法於海東。惠恭王之時,神行來唐,參謁志空,得證心印,返國後於丹城斷俗寺弘傳北宗禪;神行之下,經遵范、惠隱,至智侁之時,受景文王之皈依,開創曦陽山派。(二)宣德王五年(784),雞林道義來唐,受傳於馬祖門下之西堂智藏及百丈懷海,習南頓之旨,在唐三十七年,歸國後傳法弘化,門下頗盛,立迦智山派。(三)與道義同時游學於唐之洪陟,嗣法西堂,歸國後棲止南嶽,於興德王三年(828)創建實相寺,大振宗風,門下多達千餘人,是為實相山派。(四)與道義同時期來唐者另有真鑒慧沼,受馬祖門下之滄州神鑒印可,歸國後創建雙溪寺;神武王元年(839),寂忍惠哲亦來唐習西堂之法,返國後於武州桐里山大安寺弘法度眾。慧沼、惠哲所傳之法系即稱桐里山派。(五)文聖王七年(845),無染亦來唐得寶徹之心印,歸國後大弘禪法,得憲安王、景文王之皈依,創立聖住山派。 (六)興德王六年,通曉梵日亦來唐,從馬祖之門人鹽官齊安習禪,得其印可,返國後於天台山中開闍崛山派。梵日之門人朗空亦來唐,參學於青原行思系統下之石霜慶諸座下,歸國後住於南山實際寺闡揚禪旨;此乃青原之法統最早傳至韓國者。(七)雙峰道允來唐,受傳於馬祖之門人南泉普願,得其心法,與梵日同年歸國弘化;其後道允之門人澄觀折中亦來唐,參謁普願,歸國後住師子山興寧禪院。道允與折中之法統即稱為師子山派。(八)景文王之時,了悟順之來唐,參學於仰山慧寂座下,歸國後住於瑞雲寺弘布禪法;憲德王十六年(824),圓鑒玄昱來唐,就章敬懷暉受馬祖之禪,歸國後備受閔哀、神武、文聖、憲安四王之禮遇,其法嗣審希創立鳳林寺,開鳳林山一派。 (九)於新羅朝末期,慶猷、迥微相繼來唐,得雲居道膺之心要,歸國後大力弘布,此即曹洞禪初傳於海東者。至高麗朝,更有利嚴、麗嚴、慶甫、兢讓、璨幽等諸師繼之宣演玄旨。其中,利嚴曾來唐依止於道膺座下,得其心傳,歸國後太祖以師禮事之,後於海洲構建須彌山廣照寺,是為須彌山派之始。以上九山總稱曹溪宗。由於太祖之崇佛,及其後之定宗、光宗、文宗、宣宗、神宗等之相繼護持,禪宗遂得隆盛一時;然至忠烈王以後,國勢漸弱,禪風亦隨之衰頹不振。禪宗日本禪宗之流傳,始於孝德天皇白雉四年(653)道昭之入唐求法。天平八年(732),我國之道璇東渡日本,弘傳北宗禪;嵯峨天皇在位時,派遣專使招請義空赴日弘傳南宗禪,開日本禪宗之風。文治三年(1187),明庵榮西來宋,師事虛庵懷敞,將黃龍一脈之法傳入日本,開日本臨濟宗之端。貞應二年(1223),永平道元來宋,得天童如凈之印可返日,為日本曹洞宗之祖。其門下之徹通義價、寒岩義尹嘗兩度來宋,歸國後大弘法道,其後別開寒岩派(亦稱法皇派)。嘉禎元年(1235),圓爾辨圓來宋,至徑山參謁無准師范,得傳心印,歸國後於京都創建東福寺,弘法布化。寬元四年(1246),我國之蘭溪道隆東渡日本,為建長寺初祖,關東禪風因之大振。文永四年(1267),南浦紹明來宋,得虛堂智愚之法而歸。文永六年,我國之大休正念赴日,住建長、圓覺等寺,頗受朝野之歸崇。其後我國又有一山一寧、西澗子曇、東里弘會、遠溪祖雄、靈山道隱等諸師相繼東赴日本弘傳大法,各揭禪風,大振法道,蔚成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之盛況,包括千光派(榮西)、道元派(道元)、聖一派(圓爾)、法燈派(覺心)、大覺派(道隆)、兀庵派(普寧)、大休派(正念)、法海派(靜照)、無學派(祖元)、一山派(一山一寧)、大應派(南浦紹明)、西澗派(西澗子曇)、鏡堂派(鏡堂覺圓)、佛慧派(靈山道隱)、東明派(東明慧日)、清拙派(清拙正澄)、明極派(明極楚俊)、愚中派(愚中周及)、竺仙派(竺仙梵仙)、別傳派(別傳明胤)、古先派(古先印元)、大拙派(大拙祖能)、中岩派(中岩圓月)、東陵派(東陵永玙)。其中,除道元、東明、東陵三流屬曹洞禪,其餘二十一流均屬臨濟禪。又二十一流中,榮西一派(千光派)傳承黃龍之法脈,其他皆繼燃楊岐之法燈。另於承應三年(1654),我國之隱元隆琦亦東渡日本,開黃檗一宗,迄今猶與臨濟、曹洞成鼎足之勢。3. 經典 該宗所依經典,先是《楞伽經》,後為《金剛經》,《六祖壇經》是其代表作。4. 理論 禪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要依據是達摩的「二入」﹑「四行」學說。「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憑借經教的啟示,深信眾生同一真如本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蓋,不能顯露,所以要令其舍妄歸真,修一種心如牆壁堅定不移的觀法,掃盪一切差別相,與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無為。這是該宗的理論基礎。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屬於修行實踐部分。慧能繼承這一學說,在《六祖壇經》里主張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為「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凈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其禪法以定慧為本。定慧即「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從「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學微旨。禪宗的一切思想,皆從此義引申擴充而來。5. 發展和演變 中土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禪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兩家弘傳最盛。南嶽下數傳形成溈仰﹑臨濟兩宗﹔青原下數傳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世稱「五家」。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楊岐兩派。合稱「五家七宗」。溈仰宗。溈山靈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創立。其修行理論繼承和發揚道一﹑懷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認為萬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見性,即可成佛。臨濟宗。義玄創立。因義玄住鎮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臨濟院而得名。提出「三玄」(三種原則)﹑「三要」(三種要點)﹑「四料簡」(四種簡別)﹑「四照用」(四種方法)等接引學人。因其機鋒峭峻,別成一家。曹洞宗。洞山良價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創立。其教法「五位君臣」說,從理事﹑體用關繫上說明事理不二﹑體用無礙的道理。雲門宗。文偃創立。因文偃住韶州雲門山(在今廣東乳源縣北)光泰禪院而得名。其禪風被稱為雲門三句:「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常用「顧」﹑「鑒」﹑「咦」三種表示,接引學人,表現出「剛勁」的宗風。法眼宗。文益創立。南唐中主李璟賜謚其為「大法眼禪師」而得名。提出「理事不二,貴在圓融」和「不著他求,盡由心造」的主張。以「對病施葯,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概括其宗風。黃龍派。慧南創立。因其住黃龍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門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禪不假學,貴在息心」。中土禪宗二祖慧可大師楊岐派。創始人方會。因住楊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鄉市北)而得名。時人稱其兼百丈懷海﹑黃檗希運之長,得馬祖道一大機﹑大用,渾無圭角,宗風如龍。禪宗五派的思想,相差無幾,僅是門庭施設不同,接引學人方法有所區別,以致形成不同宗風。法眼宗文益在他所著《宗門十規論》中指出:「曹洞則敲唱為用,臨濟則互換為機,韶陽(指雲門──引者)則函蓋截流,溈仰則方圓默契」,指出四派不同之點。法眼宗的宗風則為「一切現成」。禪宗在五家七宗以後,禪風有所改變,有「頌古」﹑「評唱」等一類禪門偈頌行世。後有克勤作《碧岩集》,影響很大。從此禪宗機用變成逢場作戲。後克勤弟子大慧宗杲銷毀《碧岩集》刻版,想杜絕不明根本﹑專尚語言的禪病。但不久又有刻版重出,宗杲的預定目的未能達到。後來他提倡「看話頭禪」,將「敲門磚」給發心參禪者,深受士大夫們歡迎。這種佛儒合流傾向,影響到宋明理學的形成。宗杲又反對正覺所倡導的「默照禪」,稱之為「邪禪」,認為是不求妙語,只以默照。實際上看話頭禪應用慧能定慧等學中的「慧學」,默照禪應用其中的「定學」,兩家只是方法上的不同。這兩家禪學,自宋以後,經元明清三代,至今不絕。正值禪宗流弊嚴重,臨濟﹑曹洞互爭短長時,法眼宗延壽編《宗鏡錄》100卷,對各派宗旨分歧持調和態度,目的是扶衰救弊。但此書在100年後才刻版流通,不久又被增改,至明代才恢復舊觀。清雍正年間曾被推崇一時,但始終未在禪門中發揮應用。以後金元間有曹洞宗行秀,元有臨濟宗明本,明末清初有臨濟宗圓悟﹑曹洞宗元賢等宗師,繼續弘揚禪法,都未能挽回頹勢,並陸續出現三種情況﹕宋初,不斷有人提倡禪凈合一﹔為爭奪法統,臨濟宗後人歪曲雲門宗的傳承,把雲門﹑法眼兩宗歸屬於南嶽懷讓一系,而將青原行思一系說成只有曹洞一宗﹔清帝雍正撰寫《揀魔辨異錄》,以政治威力干涉禪宗內部糾紛,迫使被壓制的派系所屬各大禪寺,如杭州靈隱寺等,改換門庭。禪宗至此奄奄一息。清代中葉後凈土信仰普遍,禪宗已成強弩之末,不穿魯縞。近代以來的禪寺,實際都已成為禪凈合一的寺院。6. 影響 中土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仍延綿不絕。它在中國哲學思想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頤﹑朱熹﹑程頤﹑程顥﹑陸九淵﹑王守仁都從禪宗中汲取營養。禪宗思想也是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如譚嗣同﹑章太炎建立他們思想體系的淵源之一。對外傳播亦甚廣。8世紀,新羅僧信行入唐從神秀受法,將北宗禪傳至朝鮮。道義從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國傳入南宗禪,稱禪寂宗,後改稱曹溪宗,為朝鮮禪宗主流。12世紀末,日僧榮西入宋,受法於臨濟宗黃龍派虛庵懷敞,將此宗傳入日本,稱千光派。俊荷受楊岐派禪法,回國弘傳。南宋末年中國禪僧多人渡日,傳楊岐派禪法。13世紀初,日僧道元入宋,從洞山第十三代弟子天童如凈受法,將曹洞宗傳入日本。17世紀,福建黃檗山萬福寺隱元隆琦應邀赴日弘法,設壇傳授禪戒,成為與曹洞﹑臨濟並列的黃檗宗,至今不衰。

⑤ 佛教禪宗有那些佛經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⑥ 禪宗和佛教是什麼意思它們之間到底什麼關系

凈空法師---我們稱「宗」是指禪宗;稱「教」,是禪宗以外所有的這些派別都稱為教,叫「宗門教下」,簡稱為宗教,

諸位同修都知道,佛教決定不是宗教。中國古時候古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言語文字都非常簡潔,這是大家所欣賞的。我們稱佛教,古人說佛教兩個字意思大家都懂,「佛陀的教育」,都懂這個意思,絕對不會把它想作什麽宗教,古時候沒有宗教這個名詞。宗教這個名詞是外來的,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西方宗教傳到中國,明末清初,於是乎把佛教也列入宗教,這冤枉。佛教列入宗教,這個概念更晚,至多也不過兩百多年,清朝初年都沒有這個說法。可是佛門自己本身有宗教這個說法,但是跟我們現在宗教的定義不相同,我們稱「宗」是指禪宗;稱「教」,是禪宗以外所有的這些派別都稱為教,叫「宗門教下」,簡稱為宗教,是這個意思,跟我們現在這個宗教的界說完全不相同。為什麽佛門裡面要分宗門教下?他們教學的手段完全不相同,禪宗的教學不用教科書,沒有書本,沒有經本的。一開頭就教你坐禪,就教你明心見性,開悟之後再讀經,當然那個方法來得快,沒有開悟之前決定不可以接觸經本,這是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可是禪宗以外無論大乘小乘,無論哪一個宗派都有教科書,經典就是教科書,由淺而深按部就班的來學習,就如同學校上課一樣,從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逐漸向上提升,這個叫教下。所以宗門教下,是指教學方式不同而說的,這個要懂。

⑦ 我國的禪宗和印度的佛教之間區別在哪

兄所說的印度佛教是指當今的印度佛教或是過去釋迦牟尼佛所教的成佛之道?

如果是前者,幾乎已經不復在了,過去印度性力派參雜進去佛教,演變成坦特羅佛教,實際上就是男女雙身法為核心的變質佛教,後來傳到西藏也早就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了,變成是西藏鬼神之教與坦特羅佛教結合成為今日的西藏佛教,實質上只是以男女雙身法為核心再融入祭祀鬼神儀式與崇拜鬼神的思想,本質離佛法遠矣遠矣。

如果是後者,那末學可以簡介一下:

真實的佛法--唯一佛乘、亦名如來乘、菩薩乘。而成佛必須依次圓滿人無我智、法無我智(以人無我智為基礎,所進修的唯識一切種智)才能成就佛地的智慧證境。

而中國禪宗始從達摩初祖開始傳起,而達摩祖師以楞伽經附矚二祖,以此經典以心印心,因此禪宗最初所證的內涵是包含開悟明心的人無我智--三賢位,以及通達五法、三自性、三無性、兩種無我等等的法無我智--初地以上。楞伽經為證:

楞伽經卷一: 雲何人無我?謂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無知業愛生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設顯示;...,種種身色,如幻術神咒,機發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
雲何法無我智?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陰界入離我我所;陰界入積聚,因業愛繩縛,展轉相緣生,無動搖;諸法亦爾,離自共相;不實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聖賢也;心意識五法,自性離故。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善法無我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初地菩薩無所有觀地相。

因此楞伽經所傳之法不只是三賢位的人無我智,也包含初地以上的法無我智。然而到了六祖的時候,因為六祖不識字,無法教授如此深的法無我智,因此僅以金剛經印心。而金剛經所說的內涵還攝屬在人無我智的范疇,因此禪宗在六祖以後就鮮少有初地法無我智的教導,禪宗公案所述,如趙州的六六三十六、雲門胡餅、永明不會、臨濟真人等等公案,所直指的雖然都是本心境界,然而幾乎都是人無我智,也就是入楞伽經提到的:

種種色身威儀進止,譬如死屍,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機運動;若能於此善知其相,是名人無我智。

還未涉及到更深細的法無我智,因此禪宗至六祖以後,所證的內涵大多數都是在三賢位,當然也有如克勤圓悟大師有教授唯識種智--法無我智,但是極少。

因此如果樓主問的是禪宗與真實佛教--成佛之道的區別的話,
末學這樣說:禪宗所傳的法同於釋迦如來所傳的成佛之法,然而禪宗從六祖以後,所證的內涵絕大多數都還在三賢位,因此我們可以說:

真實的佛教--成佛之法是包含禪宗的,而禪宗所證並不違背佛教,只是深淺廣狹的差別而已,因為禪宗開悟明心的境界就是人無我智,還必須繼續悟後起修,完成後得無分別智,才能邁入初地以後所要進修的法無我智;因為成佛之法必定要實證人無我智、法無我智。

⑧ 禪宗和佛教是不是一個意思

不是。
禪宗和佛教的關系——松樹和樹的關系。

⑨ 禪宗和佛教的區別

禪宗和佛教的本質區別是:禪宗是佛教「漢傳八宗」的一個宗派,是中國漢版傳佛教中影響權最大、傳播最廣、發展最成熟的一個宗派。即佛教包含了禪宗。


(9)禪宗佛教英語怎麼說及英文單詞擴展閱讀

禪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別傳。禪宗不是漢傳佛教,又不離漢傳佛教,是中國化後的教——即禪宗。《六祖壇經》《五燈會元》等是禪宗的佛經。 《百丈清規》是禪宗的律。

百丈禪師認為《瑜伽菩薩戒》和《瓔珞菩薩戒本》雖屬大乘,卻是佛陀根據印度情況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據風情、地理、人士風俗等,博採大小乘戒律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這就是《百丈清規》。

慧能傳承的禪宗,讓中國人知道佛教不從外來,如眾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從外得,信佛教不從外來。印度達摩西來傳的就是這個心印。

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傳承人。

熱點內容
我爸爸喜歡音樂的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4-12-23 15:11:03 瀏覽:119
喜歡討厭的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4-12-23 15:00:09 瀏覽:94
保持充電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4-12-23 14:58:36 瀏覽:770
您能的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4-12-23 14:58:34 瀏覽:940
比起梨我更喜歡蘋果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4-12-23 14:56:09 瀏覽:765
北師大版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4-12-23 14:56:06 瀏覽:584
想參觀我的新家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4-12-23 14:56:00 瀏覽:352
花很美我很喜歡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4-12-23 14:54:49 瀏覽:726
他們現在的英語怎麼翻譯成英文 發布:2024-12-23 14:47:17 瀏覽:648
我喜歡蔬菜用英語怎麼讀呢 發布:2024-12-23 14:39:49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