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❶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理論 現代閱讀理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閱讀是人類獲得知識和信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英語學習者要掌握作為第二語言的英語的完整的系統知識,閱讀是最重要的有效途徑。中小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在聽說讀寫全面訓練的基礎上,要「側重培養閱讀能力」。《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應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得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搭局力。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是在自下而上模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閱讀教學重視詞彙知識和語法的講解和傳授,輕視語用能力的培養,過分拘泥於字、詞、句知識的教學,而忽略了語篇層次的教學。課堂上過分強調教材及教師的權威,忽視學習者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學了十幾年英語仍然不能夠有效地閱讀外文書,很多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教學大綱的要求相差甚遠。現代閱讀理論對找出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對策,幫助學生有效地提高閱讀能力大有裨益。
二、三種閱讀模式理論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閱讀理解過程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並且提出了一些較為正式的閱讀過程模式。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下三種閱讀模式理論。
1自下而上模式(Down-up Model)
高夫(Gou小)於1972年提出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用以描述從看到文字元號到理解文字意義為止的整個閱讀過程。該模式強調把材料作為信息輸入,閱讀者從字母和單詞的辨認開始,不斷進行信息組合,完成閱讀活動;但是忽略了一系列影響閱讀過程的語境因素,把閱讀過程當作一種純粹的語言知識的應用活動。
2自上而下模式(Up-down Model)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Goodman(1967)和Smith(1971)提出了一個心理語言學的閱讀模式,稱為「自上而下模式」。該理論強調高層次閱讀過程對低層次閱讀過程的絕對指導作用。上世紀80年代後期,這一模式受到相互作用模式的挑戰。
3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Approach)
1977年,美國人工智慧專家魯梅哈特(D.E.Rumelhart)發表了「Towards all Interactive Modal of Reading」一文。這種閱讀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強調閱讀理解既是語言文字的處理過程,又是閱讀者已有背景知識的運用和處理過程。
此外,圖式閱讀理論(schema Theory)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圖式理論這一心理學的概念是由魯梅哈特等人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圖式是人頭腦中存在的知識單位,是人們已有的各種知識的總和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認知格局和模式,是對過去體驗和反應的一種能動的結合。閱讀理解實質上就是閱讀者利用自己的圖式對閱讀材料進行的一種積極思維過程,是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被激活的背景知識與閱讀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圖式理論從認知的角度去探究閱讀過程的本質,從根本上改變了把閱讀教學視為單純的認詞釋義的傳統模式,對閱讀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閱讀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結合上述閱讀理論,反思目前的教學現狀,高中英語教師茄枝岩在閱讀教學中須將知識教學與篇顫御章結構、文化背景的教學融合在一起,並開展閱讀技巧、閱讀策略等方面的指導,用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加強詞彙教學,提高詞彙教學和詞彙學習效率
根據交際法的觀點,教師要教給學生相當數量的認知詞彙(recognition vocabMary)和應用詞彙(proction vocabulary)以保證學生能夠參加交際活動。要教給學生多少詞彙,新課程標准作了明確的規定。這兒談到的recognition vocabulary實際上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理解詞彙,proction vocabulary就是我們所說的掌握詞彙。分清要求,區別對待,有利於教師在詞彙教學上避免盲目性,加強針對性,既要學好基本詞彙以保證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也要學到認知詞彙以保證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和交際活動的需要。
2認知閱讀策略的重要性,開展閱讀策略教學
閱讀策略指閱讀者為了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問題而採取的某種手段或方法。《英語課程標准》對閱讀策略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例如,能進行獨立閱讀,有選擇、有效地使用參考資源。此外還提出了「能根據閱讀目的和文段的不同,調整閱讀速度和方法」等基本要求。大量研究表明,運用閱讀策略有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開展閱讀策略教學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在閱讀過程中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和要求,採取不同的閱讀策略應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具體到概括的順序進行閱讀。常見的閱讀策略有:
(1)略讀(Skimming Reading)
略讀又稱大意閱讀,就是迅速閱讀以獲取全文的大意,對全文有個總的印象。略讀時,只需要讀一些選擇的句子,以了解文章大意。也可以讀斜體詞、劃線詞、文章的標題或副標題、釋義等,無須讀每個句子。
(2)跳讀(Scanning Reading)
跳讀是另一種快速閱讀方法。我們通常採用瀏覽的方式以求迅速地查找出某一具體的細節或信息,如時間、日期、號碼、人名、事件等。為達到理想的瀏覽效果,我們事先應十分清楚自己所想要查找的是什麼或哪些東西,在瀏覽過程中,我們應把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這些搜尋目標上,不受無關內容的干擾。
(3)細讀(Careful Reading)
細讀由稱研讀(Study Reading),其主要目的是把握文章的細節。為了透徹領會文章的主旨,必須弄清有助於發展或論證中心思想的重要事實或細節。這些事實或細節能使我們更深刻地領會中心思想。它們可能證明一個論點或者表明各種觀點之間的關系。
(4)評讀(Critical Reading)
評讀要求我們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觀念對文章的思想內容以及寫作技巧進行分析和評估。它實際上也是閱讀者的一種再創造的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
所謂閱讀技巧,也就是在理解和鑒賞某一閱讀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Barter(1968)認為,閱讀技巧主要有五種:(1)理解字面的意義;(2)能對材料要旨進行重新組織;(3)推理能力;(4)評價;(5)欣賞。在這些閱讀技巧的培養中,開展某些需要創造性思維的閱讀活動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的培養尤為重要。如用英、美人的邏輯思維方式進行閱讀和思考,進行推測,猜測大意,總結文章中心主旨,進行改寫、重述,選擇概括性或細節性閱讀,寫讀書日誌等。提高閱讀速度則是以上深層閱讀技巧和方法的基礎和保證。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利用略讀和跳讀等閱讀策略,進行閱讀速度的訓練。
4加強閱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重視學生文化背景 知識的積累
文化背景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對信息的接受和對文章的理解。有的學生對英語知識掌握得很好,有時卻仍然看不懂文章。Alpteken(1993)認為英語學習中對英語文化掌握得越充分扎實,就越有利於學生把握英語語言技能。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英語課程標准》明確了「把文化意識的培養作為中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要求,充分肯定了文化教學在中學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從而積累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非常必要和重要。實際教學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充分認識交際文化和文化差異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
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僅是教會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文化與人類社會活動的語言發展密不可分。同時,文化和語言有時相互聯系,離開特定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存在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一種自然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及多層次背景有相當的了解,是成功習得這種語言的必要條件。
(2)加強課文閱讀教學中跨文化信息的輸入
要提高英語閱讀水平,就必須重視跨文化信息的輸入。教學過程要堅持介紹文章作者生平、故事和事件文化歷史背景及其他相關文化背景知識,解釋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理解困難的句子。這些努力會對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感受文化差異,消除閱讀障礙有很大的幫助。另外,我們現在的高中英語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有關西方文化的內容,教這些課文就是一種直接跨文化知識的傳授,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聯系,補充一些與課文相關而課文沒有提及到的知識,甚至可以與母語文化中相關內容進行比較,使學生對同一個主題文化有更全面、系統的認識。
(3)重視文化差異背景下台理邏輯思維的訓練
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在進行閱讀英語文章時,常常會不知不覺將本民族的文化或習慣套用或強加到所學語言當中,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可能認識一篇文章中所有的詞語,也能夠分析文章的篇章結構,但是就是不解其意,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對西方國家文化的理解。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抓住一些典型閱讀材料進行分析,使學生適應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環境,培養正確的邏輯思維,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4)在閱讀教學中發掘詞彙文化意向和文化涵義
詞彙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足夠的詞彙量是成功閱讀的前提。詞彙的「量」固然重要,但對詞彙的「質」的要求不可忽視。漢英兩種語言有各自不同的語用功能和語義結構,閱讀中對一個詞僅憑字面理解產生的偏差可能會導致對文章某一個事實或現象的誤解。讓學生熟悉那些和漢語相應詞彙有不同文化內涵或外延的英語詞彙,這對於閱讀理解層次的提高大有好處。
5擴大閱讀量,進行課外閱讀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僅靠課堂上的45分鍾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還得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其中比較好的方式就是閱讀英文報紙。英文報紙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作用有:(1)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習慣;(2)培養學生英語審美能力;(3)培養學生對詞語的知覺;(4)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了確保課外閱讀的效果,可以要求學生閱讀後寫讀書筆記,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檢查。
總之,高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養成每天閱讀英語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閱讀策略、技巧、方法,參照不同文化背景和語境中語言的運用,在潛移默化中,你會感覺到你的英語閱讀能力在逐漸地提高。
(責任編輯劉永慶)
❷ 國內外研究現狀怎麼寫
寫作思路:目前已經有了哪些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是如何實施的;它們的研究方向和深度;取得了什麼成果;還有哪些問題有待解決等等。
研究現狀是開題報告的關鍵部分,對開題報告的層次和水平起決定性作用,也是英語論文「文獻綜述」的基礎。撰寫研究現狀之前,需要查閱與論文選題有關的國內外文獻,以便了解國內外在該選題上的研究現狀。
一種是要注意不要將研究現狀寫為事物自身發展的現狀。例如,要寫出股指期貨研究的當前狀態,您應該寫出哪些專著或論文,哪些作者以及您有什麼看法,而不要寫出什麼時候進行股指期貨本身,什麼類型的交易,以及它們如何演變。
二是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三是不要寫得太少。如果只寫一小段文字,則意味著您沒有閱讀太多材料。
第四,如果沒有與畢業論文選題直接相關的文獻,則選擇一些更接近畢業論文選題的內容來撰寫。
❸ 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一、 選題的依據、意義和理論或實際應用方面的價值:
(一)選題的依據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當代的非裔美國女作家、文學批評家,藍登書屋出版公司的我、普林斯頓大學人文學科教授。在過去四十年中,莫里森已經創作出版了《最藍的眼睛》、《所羅門之歌》、《寵兒》等為代表的長篇小說十部和大量的文學評論文章。莫里森的小說具有濃郁的黑人文化特質,主題思想深刻復雜,人物形象豐富立體,敘事話語凝重而不失活潑。這些小說闡釋了一個個穿梭於歷史與現實、真實與魔幻之間的黑人故事。這些故事既塑造了一個個可憐、可悲的人物形象,也勾勒了一幅幅悲涼、悲壯的美國黑人生活畫卷。由於文學創作領域的傑出貢獻,莫里森先後榮獲了美國小說類圖書獎(1978)、普利策文學獎和肯尼迪獎(1988)、諾貝爾文學獎(1993)、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傑出貢獻獎(1996)和美國國家人文獎章(2000)等。
本課題借用列斐伏爾空間理論框架解讀莫里森的小說《愛》。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並非理論猜想、空間話語、或者抽象模式,而將抽象思考與日常生活體驗、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相結合,囊括「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空間表徵」(representation of space)及表徵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 三環節,同時強調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及辯證關系,以此闡釋社會空間的社會生產。 列氏的空間概念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拒絕區分物理空間與社會空間,空間在他看來,幾乎都是社會空間,因此,空間就等於社會空間。其二:空間主要包含相互間關系,空間不再是靜態存在,而動態體現社會現實,展現精神和社會關聯。
《愛》是莫里森於2003年10月發表的又一部力作,被評論界譽為「從痴迷、奴役到解放的優美史詩」,是她的寫作巔峰。莫里森小說創作的基本主題之一是愛。新作《愛》中講述了一個黑人家族在民權運動中的興衰演變。莫里森遵循一貫的寓「政治」於藝術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小范圍的大故事。小說以「愛」的異化為線索,涉及到種族、性別、家庭、遺棄、恐懼等,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民權運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狀況。
其依據:一方面,《愛》的空間社會性更加突出,體現著虛擬世界的各種復雜社會關系。小說《愛》沒有孤立刻畫某一人物或事件,人物和事件總是被置於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空間關系之中,其中種族意識形態、種族主義話語是空間分擾做談隔的密碼,空間關系突出體現種族現實。小說的種族空間政治潛藏於情感表文本之下。
另一方面,美國後資本主義時期,種族對立不再那麼嚴格,而階級對立日益明顯,性別對立則一如既往。《愛》反映了美國最近種族空間秩序的發展和演變,「絲鎮」的空間歷史演變體現文本化的美國空間歷史,通過分析美國黑人以空間為媒介和工具,以空間佔有以及空間秩序的修改為目標的種族出路探尋,從黑人的個體及族群空間體驗中,探索莫里森的空間緩碰政治書寫。
(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從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來看,莫里森的研究已經成為熱點,而基於空間視角的研究還很少,尤其目前空間研究呈多樣化發展態勢,空間是一個很好解讀莫里森這類經典作家的方向。
本研究主要從故事空間著手分析,小說《愛》中虛構世界的空間關系比莫里森前幾部小說更體現種族現實。從莫里森的寫作生涯來看,《愛》也可以理解為作者人文關懷的一個階段性總結。前幾部作品所反映的結構社會空間的各種因素在《愛》中被糅合在一起,各種力量相互交織、共同構建社會空間的本質。從空間角度觀察種族問題,能更加切實了解、加深認識種族現實,以其能以更加切實有效的方式解決種族問題。空間與身份、空間與種族之間的關聯在小說《愛》中有十分重要的體現。莫里森闡明了種族、性別及階級意識形態的空間結構動力作用,為弱勢群體變革空間胡茄秩序提供了理論支持。因此,從空間角度觀察種族問題,能加深認識種族現實,以其能以更加切實有效的方式解決種族問題。 此外,虛構世界中的各種空間改造之成敗得失引導我們持續思考莫里森為解決種族問題而進行的各種探索。
創新點:
傳統的非裔文學批評常常注重語言、敘事和聲音等非裔主體構建策略,本研究認為:空間也是非裔民眾構建主體的重要媒介和策略,空間與身份、空間與種族之間的關聯值得重視。從空間這一本時代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來研究莫里森的著作,一方面可以為理解作品提供不同視角;另一方面,可以從空間解讀中反觀人類切實的空間實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時代人類的生存狀態與互動機制中的一個側面。文明的發展帶給人類全新的空間體驗,空間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這些體驗,而文學空間問題研究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一)理論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1)理論的國外研究現狀
法國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Henry Lefebvre)出版的《空間的生產》,開創了通往空間性三元辯證法的道路,即空間實踐、空間表徵與表徵空間,即堅持思考空間的每一種方式,無論是物質的、精神的,還是社會的,都應同時被看作既是真實又是想像的、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實在的又是隱喻的,同時強調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及辯證關系,以此闡釋社會空間的社會生產。
愛德華•索亞(Edward W. Soja)在繼承列斐伏爾的空間基礎上提出了的「第三空間」概念。索亞強調,在第三空間里一切都匯聚在一起,既是生活空間又是想像空間,它是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的本體論前提,因此第三空間將永遠保持開放的姿態,向新的可能性和去往新天地的種種旅程。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在《空間、知識、權利》中強調空間的重要性:「空間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礎。空間也是任何權利運作的基礎。」此後福柯又提出了最有名的理論和概念是「空間、權利與知識之間的關系」和「異托邦」,即異質空間」。
目前,「空間轉向」催生了空間研究熱潮。當下空間研究形式多樣、角度多重、術語繁多,看似龐雜繁復,卻有著相似的本質,即空間表意研究。
(2)理論的國內研究現狀
謝納在《空間生產與文化表徵》書中以空間生產論為理論基礎分析中國現代小說,研究文學在文化表徵實踐過程中如何運用表現、再現、想像、隱喻、象徵等表徵方式對空問進行意義的編碼重組,揭示現代性空間重組的文化政治內涵及其社會歷史意義。
包亞明在《空間文化與都市研究》中指出空間的歷史性和社會性在中國城市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引導我們思考社會、歷史和空間的共時性及其復雜的相互依賴關系在都市化進程中的影響。
王笛《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通過分析各階層民眾公共生活空間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闡述了下層民眾是怎樣一步步喪失了他們的生產空間和文化傳統,又怎樣拿起「弱者的武器」為自己的命運而抗爭的。
此外,國內還有一些「空間書寫」和「空間隱喻」方面的研究成果,總體的空間研究呈多樣化發展態勢。
(二)莫里森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莫里森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起步期,20世紀70年代對莫里森的研究剛剛展開,也就是莫里森第一部小說《最藍的眼睛》面世5年後,有了第一篇較系統的研究論文《莫里森的小說: 對受挫情感的研究》( The Novels o f Toni Morrison :Studies in Thwarted Senstivity ),分析了《最藍的眼睛》和《秀拉》兩部作品中兩位女主角「受挫的情感」。(2)升溫期,20世紀80年代末很多黑人美國文學、黑人女性文學專著也都著力探討莫里森小說,1985年還出現了第一部莫里森研究專著:《莫里森的世界:文學批評探索》。此後,莫里森的研究數量和批評視角呈逐年增長態勢。(3)繁榮期,20世紀90年代以來,莫里森研究逐漸走向繁榮。隨著莫里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的作品更被譯成多種語言出版發行,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關注與認同,此後,對莫里森的研究和評論呈逐漸增多和加深的趨勢。
縱觀莫里森的研究視角主要聚焦以下幾個方面:
1、女性主義與黑人女性主義
1977年芭芭拉•史密斯發表了《走向黑人女性主義批評》分析了《秀拉》中的黑人女同性戀元素,探討了小說中黑人女性的經歷和女性之間的友誼問題。
2、黑人文學傳統與非洲淵源
特魯迪爾•哈里斯(Trudier Harris)的《虛構與民間傳說:托尼•莫里森的小說》(Fiction and Folklore: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1991).希金斯(Therese E. Higgins)的《篤信、宇宙論與民間傳說:托尼•莫里森小說中的非洲影響》等。(Religiosity,Cosmology and Folklore:the African Influence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探討了從非洲文化、歷史、奴隸制、黑人音樂等角度影響著莫里森小說的創作。
3、心理分析
布蘭奇(Eleanor Branch)的《穿過俄狄浦斯之謎:所羅門之歌>中奶娃的自我追尋》(《Trough the Maze of the Oedipal : Milkman』s Search for Self in Song of Solomon》)運用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以及拉康的鏡像理論、自我發展理論等進行了對美國黑人和個人家庭世界的相關解讀。
4、生態批評
因為莫里森小說中的自然總是與宗教、種族主義等文化背景緊密聯系。勒庖(Lauren Lepow)的《失樂園與復樂園:托尼•莫里森柏油娃>中的二元對立與伊甸園神話》。就從自然與宗教角度探討了美國黑人的力量與墮落、自然與傷痛的彌合等問題。
5、比較研究
將莫里森與其他黑人作家、女性作家或其他經典作家進行比較的研究不少。如威廉姆斯(Lisa Williams)的《托尼•莫里森和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中作為局外人的藝術家》(《The Artist as Outsider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and Virginia Woolf》)、麥克(Patricia Mckee)的《生產美國種族:亨利•詹姆斯、威廉•福克納以及托尼•莫里森》(《Procting American Race : Henry James, William Faulkner, Toni Morrison 》)等。
6、專著、工具書等
《托尼•莫里森網路全書》(The Toni Morrison Encyclopedia)、《托尼•莫里森參考書目》(Toni Morrison: A Bibliography)及《托尼•莫里森世界:小說人物及地方指南》(The World of Toni Morrison:A Guide to Characters and Places in Her Novels)及《托尼•莫里森訪談錄》(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
綜上,國外莫里森研究已經成為顯學,評論界對莫里森作品的整體評價和詮釋一直處於多樣化的發展變化之中,其研究視角、方法和切入點都在向豐富多元化發展。
國內莫里森研究:
國內莫里森研究晚於國外,中國對莫里森的譯介始於20世紀80年代,杜志卿在2005年發表了《國內托尼•莫里森譯介述評》,詳細梳理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莫里森譯介情況。在莫里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柏油孩子》、《爵士樂》、《天堂》等中譯本相繼出版後, 90年代初,國內莫里森研究才逐漸呈升溫狀態。但研究對象多集中在《寵兒》、《最藍的眼睛》、《所羅門之歌》上,對莫里森的近作的相關成果更少。21世紀開始,莫里森研究已經成為熱點。通過查閱CNKI等國內中文核心期刊,期刊論文達到6000多篇,還有十幾部專著。國內的主要研究狀況如下:
目前國內出版了十幾部對莫里森研究的專著,其中王守仁、吳新雲發表了《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與二十世紀美國黑人文學》在美國族裔問題的背景下,研究了基於種族、性別問題下的作品與文化的關系。唐紅梅發表的《種族、性別與身份認同——美國黑人女作家艾麗絲•沃克托尼•莫里森小說創作研究》將兩位極具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進行對比分析,論述了作品中人物身份認同的困境與身份構建的努力嘗試。章汝雯的《托妮•莫里森研究》則系統的分析了《所羅門之歌》、《寵兒》、《秀拉》和《愛》幾部小說的主題,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視角。
以莫里森研究作為博士論文的有20多篇,且目前正呈逐漸上升趨勢,其中曾梅的《沖突的思考,融合的啟示:托妮•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從種族主義為出發點,探討了莫里森這類經典作家在藝術創作中思想、情感的表達和定位。
國內與國外研究成果的接軌較晚,研究現象相對集中,發展、創新不夠。
(三)對《愛》的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在外文網上搜索及網路上查找,很多期刊都對這部小說進行了評論,總結如下:
《芝加哥太陽報》( Chicago Sun-Times)評論被商業作家一再浪漫化的「愛」的主題,在托尼•莫里森筆下剝離了層層偽裝,讓人感到切膚之痛。
亞馬遜網站(Amazon.com)肯定了托尼•莫里森的作家地位,稱在世作家裡,小說開篇寫得最值得回味的,除了加西亞•馬爾克斯,就是托尼•莫里森。
《觀察家》( Observers)評論莫里森「當她開口講話,整個美國都洗耳恭聽」。她是奧巴馬、希拉里、厄普代克、拜厄特的文學偶像。
《新聞周刊》(News Week)評論這本小說像一顆緻密的星辰,它驚心動魄,又洗練完美,堪稱莫里森巔峰時期的成熟之作。
《ELLE》(美國版)稱莫里森筆下斑斕世界,豐富的語言,表現人類痛苦、渴望與失落的質感十足的場景,令《愛》充滿魅力。
美國總統 奧巴馬稱她優雅、智慧,是引人矚目的作家,也是引人矚目的女人。
美國前第一夫人 凱瑟琳•布希稱「她的每一部小說里,愛都是那麼艱難、復雜而濃烈,猶如一條深邃湍急的河」 。
托尼•莫里森本人接受訪談時稱我寫這本書,是想讓人回憶那種「不顧一切『全副身心,沒有任何負擔地去愛一個人」的感覺。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稱愛是一部深刻的小說。莫里森像一個生動的畫家描繪人的情緒,通過一個個精美的隱喻,將舒適開放的風格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另外,亞馬遜網上書評人E.Brooke Gilbert對該書的風格、主題、人物刻畫、敘事方法以及文本內容也多有贊譽。
(2)國內研究現狀:
○1 女性主義和黑人女性主義的解讀:
唐紅梅在《論托尼•莫里森愛>中的歷史反思與黑人女性主體意識》通過分析小說的敘述聲音,指出只有建構積極的黑人女性形象,黑人女性主體意識才得以表達。
馮麗芬在碩士論文《托尼•莫里森小說愛>中黑人女性的主體性建構》中繼續關注在父權制和種族主義下的黑人女性的成長和黑人女性主體性的建構。
李秀清在《女性主體的淪喪與回歸——評莫里森的小說愛>》中從黑人內部問題入手, 表明威脅女性主體意識的根源是種族內部的階級與性別壓迫及女性主體意識的喪失。
○2 從生態批評角度解讀
趙莉,崔楠的《種族性別和諧——愛>中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從種族和兩性沖突二元制思維模式下女人和自然的關系、生態女性主義意識等視角解讀莫里森的政治思想: 以促進種族、性別和自然的全方面和諧發展,讓愛起到作用,從根本上改變女性的生活狀態。
○3 從敘事學角度解讀:
成思明的《論托妮•莫里森《愛》的敘事技巧》主要從小說多重敘述視角和碎片化的時空機制分析了《愛》中後民權時代的黑人的思想變化。
○4 從性別研究解讀
夏鴻猷在碩士論文《對托妮•莫里森《愛》的社會性別研究》中通過探討黑人社區里不平等的兩性關系,闡述莫里森為重建和諧的男女關系所做出的努力。
蘇婷婷,杜志卿的《無法走出過去的陰影——托妮•莫里森筆下的比爾•科西》通過分析一位心靈扭曲的黑人男性形象說明黑人只有重新審視歷史,勇於面對過去,才能克服「身份焦慮」,實現自我身份認同。
○5 從種族、階級方面解讀
肖臘梅《愛與政治——評莫里森的小說愛》將愛恨置於民權運動這個政治語境下,因而帶有濃厚的對種族、性別問題的思考意識。
王守仁 吳新雲的《對愛進行新的思考——評莫里森的小說愛》探討了一個重要問題是民權運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狀況。
○6 心理分析解讀
言捷智在碩士論文《論畸形的愛——托尼•莫里森 愛> 的心理解讀_》以心理學家弗洛姆和羅傑斯的理論為依據,探討了美國黑人在種族、階級壓迫下畸形之愛產生的原因及解決的方法。
阿衛星在《對莫里森小說愛>中愛的缺失的心理闡釋》中通過黑人女性之間失敗的友誼以及畸形的婚姻,展示了黑人女性在充斥著父權制和種族歧視的社會中的命運。
○7 倫理學解讀
王瑜在《托妮•莫里森愛>中的倫理解讀》中從道德倫理、家庭倫理和政治倫理三個共時的維度分析小說中人物的倫理觀。
○8 其他方面研究
翟文婧在《價值的載體與慾望的對象———托尼•莫里森小說 愛>中的女性身體》中將注意力放在主體性建立的物質基礎即人的肉體之上。在伊里加蕾理論的關注下,通過解讀靈魂和肉體的分離,揭示女性對自身身體控制的脆弱導致女性無法在淪為 「他者」 的身份中構建自身主體。
王玉括在《愛的魅力與困惑—托妮•莫里森的新作 愛>》中把母愛和自愛作為黑人社區改善男/女、個體/群體關系的建設性力量。
三、課題研究擬採取的方法:
1、文獻綜述法
文獻綜述研究法是指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需要,通過查閱文獻來獲得相關資料,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所要研究的問題,找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從中發現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本課題將利用學校圖書館、網路、雜志等搜集與本課題相關的材料,在充分佔有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找出充分的論據和理論基礎來論證觀點。
2、系統分析法
系統分析法是指反映客觀整體性的思維方式,要求從客觀世界(即研究對象)的整體與要素,整體與層次,整體與結構,整體與環境的辯證統一出發,揭示事物的整體關系與整體特徵。系統分析法運用到本課題研究中來,就是要把文本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理清文本內部的層次,發現每個層次之間的聯系,發揮其對主題論證的支持作用。
3、文本細讀法
文本細讀是語義學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重要方法和顯著特徵。其基本特徵是:以文本為中心;重視語境對語義分析的影響;強調文本的內部組織結構。通過文本細讀與理論探討相結合的方式,運用理論指導文本細度,文本細讀闡釋理論、發展理論,力圖做到文本與理論的有機結合。
四、課題研究中的主要難點以及解決的方法:
(一)主要難點
1、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理論難題
(1)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所運用的空間理論,屬於哲學范疇,使得文論理解起來難度加大。
(2)空間理論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原來一些術語的解釋有了新的闡述,在運用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誤區。另外,在理論與文本的結合方面,也有不易把握的因素。
2、相關資料的搜集較難
由於國外對於卡托妮•莫里森的《愛》的研究還沒有充分展開,相關研究資料的數量還很有限,尤其是國外的參考文獻,收集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二)解決的辦法
1、對於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理論難題解決的方法有:
(1)借鑒前人分析類似的文本時的思路,尋找靈感和線索多維度地進行分析。
(2)刻苦研讀空間理論,找出該理論在文本分析研究中的側重點。
(3)通過向導師請教,弄清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理論難點。
(4)向本學科中有造詣的專家、學者請教。
2、對資料搜集較難的問題,其解決辦法有:
(1)通過互聯網、報刊、書籍尋求資料。
(2)利用我校圖書館查找一些資料。
(3)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親自到北京圖書館查找一些資料。
(4)認真研讀文本,扎實掌握理論知識,在廣度有限的情況下,在深度上下功夫。
五、論文工作日程計劃:
(一)20XX年9月—20XX年11月:論文開題階段。
廣泛閱讀相關論文,完成調研報告,確定學位論文題目,完成開題報告。
(二)20XX年1月—20XX年3月:理論准備階段。
研讀列斐伏爾的相關理論,尋求該課題的理論支持,細化論文提綱,填充必要內容。
(三)20XX年4月—20XX年6月:資料收集階段。
通過上網際網路、本校圖書館等方式搜集相關數據資料,尋求該課題的佐證材料,為畢業論文的撰寫提供事實依據。
(四)20XX年7月—20XX年8月:材料分析和理論總結階段。
將文本及相關資料與理論相結合,探討不同的人物主體空間訴求和空間實踐的過程。確定詳細提綱。
(五)20XX年12月前:完成初稿階段。將相關理論重新梳理,認真修改理論與文本結合分析的不妥之處,完善論文的合理性。
(六)20XX年1月:校訂、修改論文。
(七)20XX年3月:定稿,准備答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