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語篇模式與中國閱讀
『壹』 英語閱讀態度詞彙【語篇的詞彙銜接手段對中職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摘 要: 英語語篇的詞彙銜接手段分為兩大類。文章從復現關系和同現關系兩方面分析詞彙銜接手段在英語語篇中的作用,指出詞彙銜接手段在語篇中除起到銜接緊湊、連貫流暢的組篇功能外,還具有修辭功能,對高職英語閱讀教學很有啟示。
關鍵詞: 英語語篇 詞彙銜接手段 中職英語閱讀教學
1.引言
銜接是語篇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實現語篇連貫性的重要手段。正是這種重要性,引起了眾多語言學家的研究興趣。在Halliday&Hasan看來,銜接可分為5大類:照應、替代、省略、連接詞及詞彙銜接(Halliday&Hasan,1976,2001:4)。詞彙銜接手段歷來為廣大話語分析研究者重視,被認為是語篇銜接的重要手段之一。侯儀(Hoey,1991)進一步認為語篇中詞彙銜接手段比任何其他手段更為重要,對語篇結構的研究,首先應該是對語篇詞彙銜接盯亮團手段的研究,語篇作者想傳遞的信息及信息傳遞的方式都能通過詞彙銜接手段得到實現。本文主要基於Halliday的詞彙銜接理論分析了詞彙銜接手段的語篇功能及其對高職英語閱凱橘讀教學的啟示。
2.詞彙銜接
詞彙銜接是指通過詞彙選擇在篇章中建立一個貫穿篇章的鏈條,從而建立起篇章的連續性。Halliday和Hasan(1976)把詞彙銜接關系分為兩類:復現關系(reiteration)和同現關系(collocation)。詞彙的復現關系指某詞以重復、同義詞、近義詞、上下義詞、概括詞或其他形式重復出現在語篇中,語篇中的句子通過這種復現關系達到了相互銜接。詞彙的同現關系指的是詞彙共同出現的傾向性(co-occurrence tendency),包括反義關系、互補關系等(黃國文,1988:122-126)。
2.1復現關系
2.1.1重復
詞彙銜接中直接的方式是具有同樣語義同一形式的詞彙在同一語篇中反復出現。一定情景中詞彙重復的運用不僅可以起到篇章紐帶的作用,還可以有效地突出主題,表達強烈的感情意義。
(1)I loved her madly!I met her and lived every day on her tenderness, her beauty,her virtue,and her love.
例(1)選自《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三冊(上海交通大學出鍵告版社)中Was It a Dream.這兩句話中her一詞重復使用六次,復現不僅達到了連貫語氣的作用,還有力地表達了作者對妻子的無限眷戀之情及喪妻的悲傷之情。
2.1.2同義詞、近義詞復現
同義詞和近義詞指具有同樣意義或相近意義的不同詞項之間的接應關系。英語以同義詞的豐富多彩聞名。在語篇中,同義詞和近義詞彼此呼應,對語篇起銜接作用。China has gone from a fashion black hole to an instry hub,quickly becoming the center of multibillion-dollar manufacturing and international retail activity.在這例中,hub和center構成近義詞復現。
2.1.3上下義詞復現
上下義關系的主要意義為「內包」,即意義概括的詞內包意義更為確定的詞。前者為「上坐標詞」(super ordinate),後者為下義詞(hyponym),兩個下義詞之間為「共下義詞」(co-hyponym)的關系。人們可以利用這種語義關系使一些詞語相互替代或共同出現,實現語篇深層結構上的連貫。如furniture是chair,desk,table,sofa等的上義詞;sheep,wolf,tiger,loin是animal的下義詞。如To proce smarter flies, the researchers present the insects with a choice of orange or pineapple jelly to eat.中,insects是flies的上義詞,避免了詞語的重復使用。
2.1.4概括詞復現
詞語重復使用過多常給人以詞彙貧乏、蒼白之感。為避免這種情況,在語篇中遇到有關人物、事情或地點時,可用一些泛指上述概念的詞語替代,如stuff,people,man,woman,thing,place等,增強語篇的銜接力。如:Mabel told me with evident pride that she passed the exam again.The happy event will take place in August again.句中的「event」為廣義泛指詞,和前句的「passed the exam」的具體概念前後呼應,銜接語篇。
2.2同現關系
同現關系指詞彙在語篇中共同出現的傾向性(co-occurrence tendency)。在語篇中,圍繞著一定的話題,一定的詞就往往同時出現,而其他一些詞就不大可能出現或根本不會出現。詞彙的同現關系包括反義關系、互補關系、局部—整體關系、序列關系等。
2.2.1反義關系
反義關系指詞項之間意義相反、相對或相矛盾關系,表示不同程度性質的詞,具體來說,指語義可分等有程度差別的詞類關系,兩極之間體現對立的層次性。詞彙之間的反義關系能促進語篇的銜接,達到語義貫通的目的。如:Knowledge makes humble, ignorance makes proud.文中有「knowledge」和「ignorance」,「humble」和「proud」兩對反義詞。反義關系的功能是在兩個詞項之間可以期待一種意義有區別的對比關系,促使語篇銜接,語義貫通。
2.2.2互補關系
只有兩個對立項組成,就是非彼即此或非此即彼,因而對一個詞項的否定就意味著對另一詞項的肯定,雙方形成對立統一體。互補詞與反義詞有明顯的區別,反義詞的兩極之間可插進表示不同程度性質的詞語,體現層次可分性(grad ability);互補詞在意義上是互相排斥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man-woman,boy-girl,single-married,dead-alive即屬此類。如:Why does this little boy always wriggle?Girls never wriggle.「boy」和「girl」形成互補同現,語義鮮明,加強了語篇的連貫性。
『貳』 求稍微新穎一些的英語教學論文題目,只要題目,內容我自己能寫!
1、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的新探索
2、對初中英語教學方法的反思(英文)
3、英語語篇模式與中國學生的英語閱讀
4、建構主義理論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5、試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基礎英語任務型教學中的應用
6、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7、江漢油田廣華中學高中英語自主學習教學實驗研究
8、高中英語整合型課程模式探析
9、布達佩斯國際中學中匈學生英語閱讀模式的比較
10、整體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11、高考英語完型填空應試對策與英語教學
12、中學英語學習策略應用現狀及相應對策
13、高中英語課堂合作學習模式研究(英文)
14、合作性學習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與研究
15、高中生英語學習策略調查與分析
以上十五個英語教學論文題目由學術堂整理提供。
『叄』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理論 現代閱讀理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閱讀是人類獲得知識和信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英語學習者要掌握作為第二語言的英語的完整的系統知識,閱讀是最重要的有效途徑。中小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在聽說讀寫全面訓練的基礎上,要「側重培養閱讀能力」。《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應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得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搭局力。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是在自下而上模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閱讀教學重視詞彙知識和語法的講解和傳授,輕視語用能力的培養,過分拘泥於字、詞、句知識的教學,而忽略了語篇層次的教學。課堂上過分強調教材及教師的權威,忽視學習者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學了十幾年英語仍然不能夠有效地閱讀外文書,很多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教學大綱的要求相差甚遠。現代閱讀理論對找出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對策,幫助學生有效地提高閱讀能力大有裨益。
二、三種閱讀模式理論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閱讀理解過程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並且提出了一些較為正式的閱讀過程模式。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下三種閱讀模式理論。
1自下而上模式(Down-up Model)
高夫(Gou小)於1972年提出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用以描述從看到文字元號到理解文字意義為止的整個閱讀過程。該模式強調把材料作為信息輸入,閱讀者從字母和單詞的辨認開始,不斷進行信息組合,完成閱讀活動;但是忽略了一系列影響閱讀過程的語境因素,把閱讀過程當作一種純粹的語言知識的應用活動。
2自上而下模式(Up-down Model)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Goodman(1967)和Smith(1971)提出了一個心理語言學的閱讀模式,稱為「自上而下模式」。該理論強調高層次閱讀過程對低層次閱讀過程的絕對指導作用。上世紀80年代後期,這一模式受到相互作用模式的挑戰。
3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Approach)
1977年,美國人工智慧專家魯梅哈特(D.E.Rumelhart)發表了「Towards all Interactive Modal of Reading」一文。這種閱讀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強調閱讀理解既是語言文字的處理過程,又是閱讀者已有背景知識的運用和處理過程。
此外,圖式閱讀理論(schema Theory)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圖式理論這一心理學的概念是由魯梅哈特等人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圖式是人頭腦中存在的知識單位,是人們已有的各種知識的總和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認知格局和模式,是對過去體驗和反應的一種能動的結合。閱讀理解實質上就是閱讀者利用自己的圖式對閱讀材料進行的一種積極思維過程,是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被激活的背景知識與閱讀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圖式理論從認知的角度去探究閱讀過程的本質,從根本上改變了把閱讀教學視為單純的認詞釋義的傳統模式,對閱讀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閱讀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結合上述閱讀理論,反思目前的教學現狀,高中英語教師茄枝岩在閱讀教學中須將知識教學與篇顫御章結構、文化背景的教學融合在一起,並開展閱讀技巧、閱讀策略等方面的指導,用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加強詞彙教學,提高詞彙教學和詞彙學習效率
根據交際法的觀點,教師要教給學生相當數量的認知詞彙(recognition vocabMary)和應用詞彙(proction vocabulary)以保證學生能夠參加交際活動。要教給學生多少詞彙,新課程標准作了明確的規定。這兒談到的recognition vocabulary實際上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理解詞彙,proction vocabulary就是我們所說的掌握詞彙。分清要求,區別對待,有利於教師在詞彙教學上避免盲目性,加強針對性,既要學好基本詞彙以保證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也要學到認知詞彙以保證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和交際活動的需要。
2認知閱讀策略的重要性,開展閱讀策略教學
閱讀策略指閱讀者為了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問題而採取的某種手段或方法。《英語課程標准》對閱讀策略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例如,能進行獨立閱讀,有選擇、有效地使用參考資源。此外還提出了「能根據閱讀目的和文段的不同,調整閱讀速度和方法」等基本要求。大量研究表明,運用閱讀策略有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開展閱讀策略教學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在閱讀過程中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和要求,採取不同的閱讀策略應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具體到概括的順序進行閱讀。常見的閱讀策略有:
(1)略讀(Skimming Reading)
略讀又稱大意閱讀,就是迅速閱讀以獲取全文的大意,對全文有個總的印象。略讀時,只需要讀一些選擇的句子,以了解文章大意。也可以讀斜體詞、劃線詞、文章的標題或副標題、釋義等,無須讀每個句子。
(2)跳讀(Scanning Reading)
跳讀是另一種快速閱讀方法。我們通常採用瀏覽的方式以求迅速地查找出某一具體的細節或信息,如時間、日期、號碼、人名、事件等。為達到理想的瀏覽效果,我們事先應十分清楚自己所想要查找的是什麼或哪些東西,在瀏覽過程中,我們應把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這些搜尋目標上,不受無關內容的干擾。
(3)細讀(Careful Reading)
細讀由稱研讀(Study Reading),其主要目的是把握文章的細節。為了透徹領會文章的主旨,必須弄清有助於發展或論證中心思想的重要事實或細節。這些事實或細節能使我們更深刻地領會中心思想。它們可能證明一個論點或者表明各種觀點之間的關系。
(4)評讀(Critical Reading)
評讀要求我們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觀念對文章的思想內容以及寫作技巧進行分析和評估。它實際上也是閱讀者的一種再創造的思維過程。
3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
所謂閱讀技巧,也就是在理解和鑒賞某一閱讀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Barter(1968)認為,閱讀技巧主要有五種:(1)理解字面的意義;(2)能對材料要旨進行重新組織;(3)推理能力;(4)評價;(5)欣賞。在這些閱讀技巧的培養中,開展某些需要創造性思維的閱讀活動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的培養尤為重要。如用英、美人的邏輯思維方式進行閱讀和思考,進行推測,猜測大意,總結文章中心主旨,進行改寫、重述,選擇概括性或細節性閱讀,寫讀書日誌等。提高閱讀速度則是以上深層閱讀技巧和方法的基礎和保證。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利用略讀和跳讀等閱讀策略,進行閱讀速度的訓練。
4加強閱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重視學生文化背景 知識的積累
文化背景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對信息的接受和對文章的理解。有的學生對英語知識掌握得很好,有時卻仍然看不懂文章。Alpteken(1993)認為英語學習中對英語文化掌握得越充分扎實,就越有利於學生把握英語語言技能。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英語課程標准》明確了「把文化意識的培養作為中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要求,充分肯定了文化教學在中學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從而積累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非常必要和重要。實際教學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充分認識交際文化和文化差異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
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僅是教會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文化與人類社會活動的語言發展密不可分。同時,文化和語言有時相互聯系,離開特定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存在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一種自然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及多層次背景有相當的了解,是成功習得這種語言的必要條件。
(2)加強課文閱讀教學中跨文化信息的輸入
要提高英語閱讀水平,就必須重視跨文化信息的輸入。教學過程要堅持介紹文章作者生平、故事和事件文化歷史背景及其他相關文化背景知識,解釋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理解困難的句子。這些努力會對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感受文化差異,消除閱讀障礙有很大的幫助。另外,我們現在的高中英語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有關西方文化的內容,教這些課文就是一種直接跨文化知識的傳授,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聯系,補充一些與課文相關而課文沒有提及到的知識,甚至可以與母語文化中相關內容進行比較,使學生對同一個主題文化有更全面、系統的認識。
(3)重視文化差異背景下台理邏輯思維的訓練
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在進行閱讀英語文章時,常常會不知不覺將本民族的文化或習慣套用或強加到所學語言當中,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可能認識一篇文章中所有的詞語,也能夠分析文章的篇章結構,但是就是不解其意,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對西方國家文化的理解。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抓住一些典型閱讀材料進行分析,使學生適應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環境,培養正確的邏輯思維,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4)在閱讀教學中發掘詞彙文化意向和文化涵義
詞彙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足夠的詞彙量是成功閱讀的前提。詞彙的「量」固然重要,但對詞彙的「質」的要求不可忽視。漢英兩種語言有各自不同的語用功能和語義結構,閱讀中對一個詞僅憑字面理解產生的偏差可能會導致對文章某一個事實或現象的誤解。讓學生熟悉那些和漢語相應詞彙有不同文化內涵或外延的英語詞彙,這對於閱讀理解層次的提高大有好處。
5擴大閱讀量,進行課外閱讀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僅靠課堂上的45分鍾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還得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其中比較好的方式就是閱讀英文報紙。英文報紙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作用有:(1)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習慣;(2)培養學生英語審美能力;(3)培養學生對詞語的知覺;(4)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了確保課外閱讀的效果,可以要求學生閱讀後寫讀書筆記,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檢查。
總之,高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養成每天閱讀英語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閱讀策略、技巧、方法,參照不同文化背景和語境中語言的運用,在潛移默化中,你會感覺到你的英語閱讀能力在逐漸地提高。
(責任編輯劉永慶)
『肆』 淺談外語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啟示
淺談外語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啟示
本文主要介紹和分析了外語閱讀教學中的三種模式,並結合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踐, 闡釋了互動式模式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的啟示。
一、閱讀模式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的興起,閱讀理論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先後出現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及互動式閱讀模式。這些模式試圖描述閱讀過程中閱讀者處理信息時伴隨的心理變化過程。
自下而上閱讀模式把閱讀過程看成一個直線形的被動的解碼過程,即讀者通過對字母、單詞、短語及句子之間銜接的識別,重新構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這是一種知識性閱讀,閱讀只依賴閱讀材料本身所呈現的信息,其注意力放在識別和辨認課文中的詞、句和語法等表層結構和意義特徵上。
自上而下閱讀模式注重語篇和語義的理解。這種閱讀模式強調讀者已有知識在閱讀中的作用,認為有效的閱讀在於用語篇信息中盡可能少的線索作出准確的判斷,閱讀不是被動地接受文本信息,而是讀者積極利用已有的語義知識、背景知識、語境知識等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猜測、驗證、修正、繼續推斷等。
交互性閱讀模式,認為閱讀不是單純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過程,而是兩者相互作用的處理過程。閱讀過程是運用多種信息和知識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過程,意義不僅來於文本,而且來於讀者對文本的解讀,是文本的表層結構和讀者對文本涉及話題背景知識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結果。這一理解過程是非線性的,是雙向、主動的加工、處理信息的互動過程,是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這種閱讀模式不僅要求讀者對文本的意義進行解釋和推理,還要求讀者結合文本字面的詞語、句型結構,以及語言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確認假設,強化聯系,建立理解。
二、理論背景
交互模式與圖式理論緊密相關。現代圖式論認為圖式是指儲存在人的記憶里的知識結構(Adams and Collins),這個結構有不同的等級,較為抽象的知識處於較高層次,而比較具體的知識位於下層,當下層圖式被具體化時,高一級的圖式便被激活。閱讀理解是讀者頭腦中的圖式和文本信息交互作用的過程,當讀者將記憶中的圖式與文本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聯系起來並使之相匹配時,就能理解語言材料的內容。互動式模式既重視運用圖式知識進行預測、推斷高層次知識,又強調低層次的迅速解碼能力,在實際閱讀過程中兩種能力可以互為補充。根據圖式理論,閱讀的最有效的模式就是互動式模式———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式的結合。“交互性”閱讀模式有以下主要特點:(一)閱讀是多種認知技能並用的一種動態的活動過程。這種閱讀過程強調自然、真實、互動的學習體驗。(二)強調閱讀技能培養的綜合性。閱讀作為語言和信息的主要輸入來源,需要利用聽、說、寫等綜合技能交流思想、意見和信息,“交互性”閱讀過程必須是語言整體性的運用過程。(三)閱讀能力只能通過閱讀行為本身才能得到提高。強調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學習的觀念。
交互性閱讀模式不是某種一成不變的模式,它是一種處於不斷發展和更新中的閱讀理論,它吸收了兩個模型的優勢,具有更高的包容性、嚴密性和條理性。它使閱讀過程由單向走向雙向,使閱讀教學理論由單一走向綜合,已經成為閱讀研究的主流。
三、閱讀模式對外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根據交互模式理論基礎,在閱讀教學的三個步驟——預讀( pre-reading)、閱讀(while-reading)和後讀 (post-reading)中運用互動式模式有如下啟示:
(一)提高語言知識水平,構建完好的語言信息符號系統。Goodman認為,讀者在閱讀時,要憑借三個語言信息符號系統:表音、詞音和符號;句法結構、語言結構和語法;語義或意義構成方面的因素。閱讀教學中,要激活有關的圖式,學習者首先必須具備相當的語言知識。如果語言知識欠缺就會造成“自下而上”的閱讀方式受阻,也就談不上“相互作用”和“雙向交流”閱讀活動了。只有達到一定的語言水平,學習者才能與文本發生意義上的聯系。Clarke 和Silberstein曾提出語言頂標 (language ceiling)概念,認為語言頂標較低的讀者理解文本的能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William 提出,學習者必須能同時增加自己看到就懂的詞彙即:主動詞彙(active vocabulary),增強自己對文本中常見句型和修辭方式進行識別的能力,否則,再好的閱讀策略和技巧都不起作用。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習者建立豐富的語言圖式( linguistic schema),即努力提高學生識別詞彙、習語以及語法結構的能力。
(二)累積各種圖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閱讀不是一個單純吸收信息的消極過程,而是讀者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 結合文字信息進行理解的積極過程。因此,影響讀者閱讀能力的重要因素除語言知識外,還有非語言知識(或非視覺信息),即內容圖式。互動式閱讀過程離不開圖式知識,外語學習者累積的各種知識越多,自然越有利於獲取新的知識。圖式分為三種類型: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結構圖式。一般來講,我國英語教學注重學生的語言圖式,而對內容圖式與結構圖式重視不夠。因此,閱讀教師應在通過語篇分析,幫助學生積累結構圖式的同時,向學習者介紹與文本內容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以便在學習者的頭腦中建立豐富的非語言知識,幫助他們減少閱讀障礙, 促使自上而下閱讀渠道的暢通。
(三)培養良好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語言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習者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自己的.特點,創造性地培養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良好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非常重要,外語教師有必要幫助培養學習者的諸如預測、快讀、詞義猜測等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去除指讀、有聲朗讀、唇讀和默讀、回讀等不良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
(四)增強積極參與意識,主動與作者進行雙向交流。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是積極的參與者,始終進行著對文本的信息加工和意義推測。為了使語言交際取得成功,作者往往使用各種手段,力求向讀者表明自己的意圖,以求得到讀者對篇章信息進行正確的推理。例如,一篇好文章的作者會通過標題、 段落中心句、 篇章的開頭和結尾等位置進行最大限度的明示,以期讀者做出對該文章中心大意的最大限度的推理。預測、 快讀、 猜測詞義等閱讀技能與策略都需要讀者的積極參與,以及與作者進行雙向交流。
四、結論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實例向學生展示正確的閱讀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主動地建立互動式閱讀方式,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促進作用。最後,需要指出的是,互動式閱讀模式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它會受到課堂教學時間和學生語言水平的限制,所以如果採用分級的教學方法,把層次不同的學生,編在不同的班裡,就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Adams,M.J. and A. Collins.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reading [A].In R. O. Freedle (Ed.).Norwood, N. J. Ablex,1979.
[2]Clarke,M.A.& S.Silberstein.To ward a Realization of Psycholinguistic Principles in the ESL Reading Class[J]. Language Learning,1977,(1).
[3]Goodman, K. S.“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s Guessing Game”[A].In H. Singer & R.Ruddell (eds.).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C].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76.
[4]Williams, R.Top ten principles for teaching reading [J].ELT Journal,1986,(6).
[5]束定芳,庄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
『伍』 傳統的英語閱讀模式和新的閱讀模式的對比
1、傳統的英語閱讀模式僅僅注重詞彙與語法的學習,而運用較廣的篇章教學模式過於強調篇章的結構分析,容易忽略語言知識的傳授,這些都不符合綜合英語閱讀的規律和目標。
2、新的入閱讀模式是綜合式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既注重通篇理解能力又重視語言難點的掌握,並以訓練學生的綜合語言技能為側重點,從而使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積極有效地進行閱讀學習。
『陸』 高中英語教資面試中的語篇教學和閱讀課設計有什麼不同
一、類型不同
語篇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此教學法主要表現在對文章的背景知識、篇章知識、字詞句知識和推理等方面的教學。語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主題和大意,然後在把握篇章整體結構和意義的基礎上對難點進行講解。
閱讀課設計,屬於教學設計的范疇。要注意閱讀模式的合理運用。面試試講中可以說讓同桌合作復述材料的內容並上台展示,將閱讀與聽說結合起來。
二、教學過程不同
語篇教學屬於試講中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課型。教學步驟要體現通過閱讀,進一步學習句型、語法、文章結構和相關的話題內容,並在讀的基礎上,開展寫作方面的訓練。
閱讀課設計一般使用問題、圖片、視頻,引入閱讀的話題。可以在閱讀前解決一些生詞,和語法,以便更好進行閱讀的活動。
三、側重點不同
語篇課微觀分析法側重於詞彙、語法等,指的是識別詞義、句法結構以及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本質上又不同於傳統的逐詞逐句分析的閱讀教學法。
宏觀分析包括人物性格、故事情節、中心思想、寫作技巧等,涉及面比較廣,要求學生具備豐富的背景知識。兩種研究方法相互融合於英語泛讀教學中,便是閱讀教學中的「語篇教學法"。
閱讀課設計:高中英語閱讀課文具有題材廣泛、語言知識豐富等特徵,是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渠道。所以閱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應該是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學習,來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學會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舉例來說:在學生初次接觸閱讀課文時,應該採用自上而下閱讀模式,不失時機地培養他們的快速閱讀習慣、快速閱讀理解能力。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主要如下:
1、引入題材。可採用設疑懸念、直觀導入、故事導入等引入方式。
2、進行快閱。可向學生介紹組讀法、察讀法、瀏讀法、略讀法、跳讀法等快速閱讀方法。
3、檢測理解。可採用問答題、判斷題、選擇題、做筆記、填圖表等檢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