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比較優勢英語閱讀

比較優勢英語閱讀

發布時間: 2023-09-01 13:37:23

① 2,請用英語描述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國際貿易理論試圖解釋為什麼有國際貿易,以及作為一個國家應當如何對待國際貿易。

目錄

1概述

2古典派

▪ 重商主義

▪ 重農學派

▪ 絕對優勢

▪ 比較優勢

▪ 保護貿易

▪ 相互需求

3新古典派

▪ 要素稟賦

▪ 里昂惕夫

4全新派

5新興派

6當代變化

7著作

8國際貿易專業自考

▪ 專業概述

▪ 培養目標

1概述編輯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古典、新古典、新貿易理論以及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四大階段。

古典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以完全競爭市場等假設為前提,強調貿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釋了產業間貿易。

二戰後,以全球貿易的新態勢為契機,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從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技術進步等角度解釋了新的貿易現象。

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則以專業化分工來解釋貿易,力圖將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統一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框架之內。
2古典派編輯
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產生於18世紀中葉,是在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古典貿易理論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說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重商主義
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出現了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國際貿易觀點,也稱貿易差額論(晚期重商主義),其核心是追求貿易順差,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托馬斯·孟(Thomas Mun)。重商主義認為,財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銀,金銀的多少是衡量一國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獲得金銀的主要渠道就是國際貿易。通過獎出限入求得順差,使金銀流入,國家就會富裕。
重農學派
17世紀下半期,在法國出現了反對重商主義,主張經濟自由和重視農業的思想,形成了重農學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創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農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張自由經濟,包括自由貿易,他們認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貿易)是保證市場均衡和物價穩定的重要機制。
絕對優勢
18世紀末,重商主義的貿易觀點受到古典經濟學派的挑戰,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生產分工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斯密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於各國商品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源於自然稟賦和後天的生產條件。

亞當·斯密認為在國際分工中,每個國家應該專門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並用其中一部分交換其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進分工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獲得最大利益。
比較優勢
鑒於絕對優勢理論的局限性,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繼承和發展了斯密的理論。

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不限於絕對成本差異,即使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中勞動生產率都處於全面優勢或全面劣勢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該國就可以通過生產勞動生產率差異較小的產品參加國際貿易,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比較優勢理論遵循「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認為國家間技術水平的相對差異產生了比較成本的差異,構成國際貿易的原因,並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模式。
保護貿易
1841年,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提出基於國家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理論,指出保護制度要與國家工業的發展程度相適應,又稱幼稚產業保護論。

與重商主義不同的是,他從保護生產力的高度把貿易和國家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形成以國家主義為基調的貿易保護理論,在實施貿易保護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觀實際。
相互需求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只論證了建立在各國專業化生產前提下的互利貿易基礎和利益所在,沒有說明總的貿易利益如何在貿易雙方進行分配。

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從相互需求角度出發,確定了國際間商品交換的價格問題,以解釋兩國間貿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相互需求理論實質上是指由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值的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完善和補充。

該理論用兩國商品交換比例的上下限解釋雙方獲利的范圍; 用貿易條件說明在利益的分配中雙方各占的比例; 用相互需求強度來解釋貿易條件的變動。
3新古典派編輯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古典經濟學逐漸形成,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對國際貿易進行分析的新古典貿易理論也隨之產生。
要素稟賦
1919年,瑞典經濟學家埃利·赫克歇爾(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觀點,指出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必備的兩個條件。

1930年代,這一論點被他的學生伯爾蒂爾·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實論證,其代表作《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因而這一理論又稱為H-O理論。

與古典貿易模型的單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較優勢為貿易基礎並有所發展,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要素框架下分析產品的生產成本,用總體均衡的方法探討國際貿易與要素變動的相互影響。

其核心內容為:在兩國技術水平相等的前提下,產生比較成本的差異有兩個原因:一是兩國間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產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國應該集中生產並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以換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樣的貿易模式使參與國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紀40年代,保羅·薩繆爾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數學方式演繹了H-O模型,指出國際貿易對各國收入差距的影響,將必然使不同國家間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均等化,這也稱為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謝爾—俄林—薩繆爾森模型)。

這一定理潛在地認為,在沒有要素跨國流動的條件下,僅通過商品的自由貿易也能實現世界范圍內生產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和這一理論相關的還有另外兩個基本定理。

國際貿易對本國生產要素收益的長期影響,由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歸納為: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充裕要素)的報酬提高;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稀缺要素)的報酬降低;不論這些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

羅勃津斯基定理認為,在兩種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對價格固定不變,一種生產要素增長會減少另一種商品產量。表明要素稟賦的變化決定著資源配置的變化。

這些定理均對H-O理論進行了重要拓展。
里昂惕夫
按照H-O理論,美國是一個資本豐裕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其對外貿易結構應該是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20世紀50年代初,美籍蘇聯經濟學家裡昂惕夫(Leontief)根據H-O理論,用美國1947年200個行業的統計數據對其進出口貿易結構進行驗證時,結果卻得出了與H-O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這一難題稱為里昂惕夫悖論。

里昂惕夫悖論雖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觀點,但它對原有國際分工和貿易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引發了對國際貿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動了二戰後新的國際貿易理論的誕生。
4全新派編輯
二戰後,國際貿易的產品結構和地理結構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

同類產品之間以及發達工業國之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產業領先地位不斷轉移,跨國公司內部化和對外直接投資興起,這與傳統比較優勢理論認為的貿易只會發生在勞動生產率或資源稟賦不同的國家間的經典理論是相悖的。

古典與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都假定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這與當代國際貿易的現實也不相吻合,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

新生產要素理論

新生產要素理論賦予了生產要素除了土地、勞動和資本以外更豐富的內涵,認為它還包括自然資源、技術、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信息、管理等新型生產要素,從新要素的角度說明國際貿易的基礎和貿易格局的變化。

1、自然資源理論

1959年,美國學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資源的稀缺解釋里昂惕夫悖論的觀點,認為美國進口自然資源的開發或提煉是耗費大量資本的,會使進口替代產品中的資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資源的影響,美國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進口就會小於其出口。

2、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以基辛(D. B. Keesing)、凱南(P. B. Kenen)、舒爾茨(T. W. Schultz)為代表,對H-O理論作了進一步擴展,將人力資本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引入。

通過對勞動力進行投資,提高其素質和技能,進而提升勞動生產率。

人力資本充裕的國家在貿易結構和流向上,往往趨於出口人力資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產品。

3、研究與開發學說

格魯伯(W. Gruber)、維農(R. Vernon)認為研究與開發也是一種生產要素,一個國家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和該種產品中的研究與開發要素密集度之間存在著很高的正相關關系。

各國研究與開發能力的大小,可以改變它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進而改變國際貿易格局。

4、信息要素

信息雖然是一種無形資源,但它能夠創造價值。現代信息技術對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強,對信息的利用狀況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從而改變一國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地位。

偏好相似理論

1961年林德(S. B. Linder)在《論貿易和轉變》一書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論,第一次從需求方面尋找貿易的原因。

他認為,要素稟賦學說只適用於解釋初級產品貿易,工業品雙向貿易的發生是由相互重疊的需求決定的。

偏好相似理論的基本觀點有:

產品出口的可能性決定於它的國內需求; 兩國的貿易流向、流量取決於兩國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結構越相似則貿易量越大; 平均收入水平是影響需求結構的最主要因素。

動態貿易理論

動態貿易理論主要從動態角度分析國際貿易產生與發展的原因。

1、技術差距理論

技術差距理論又稱創新與模仿理論,M·V·波斯納(Michael V. Posner)和胡弗鮑爾(G. G. Hufbauer)將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側重從技術進步、創新、傳播的角度分析國際分工的基礎,擴展了資源稟賦論中要素的范圍。

技術差距指一國以技術創新和控制技術外流而形成的一種動態貿易格局,會對各國要素稟賦的比率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貿易格局的變動。

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雷蒙德·弗農(Raymond Vernon)將市場營銷學中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與技術進步結合起來闡述國際貿易的形成和發展。1966年他在《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指出,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與產品生命周期有密切關系。

這一產品生產的國家轉移理論,假設國家間信息傳遞受到一定的限制、生產函數可變以及各國的消費結構不同,指出產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對生產要素的需要是不同的,而不同國傢具有的生產要素富饒程度決定了該國的產品生產階段和出口狀況。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將比較優勢論與資源稟賦論動態化,很好地解釋了戰後一些國家從某些產品的出口國變為進口國的現象。

3、「技術外溢」與「干中學」學說

這種觀點將技術作為內生變數,羅默提出的「干中學」式的技術進步,大部分是從技術外溢中獲得的,即從貿易或其他經濟行為中自然輸入了技術。

經克魯格曼(Krugman)論證,若引進國將外溢國的技術用於比較優勢產業,則對兩國均有利;反之對兩國均不利。

假設國內技術外溢的速度高於國際技術外溢,國家原先的領先產業有加速發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較優勢會增強。技術的傳播使各國的差異不斷擴大,強調了技術變動對國際貿易的動態影響。

4、動態比較優勢理論

林毅夫等提出,一個國家的產業和技術結構從根本上取決於國內要素稟賦,其升級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

資本存量的變化對一國要素稟賦的影響最大。

資本存量的增加來自於積累,積累取決於儲蓄傾向和經濟剩餘的規模。

制度性決定的儲蓄傾向是固定的,因而影響資本存量的關鍵是經濟剩餘的規模。

如果一國的產業和技術結構能夠充分利用其資源稟賦的優勢,則其生產成本就較低,競爭能力就較強,進而創造更多的經濟剩餘,積累量也就越大。

因此,通過發揮比較優勢能夠較快地實現資源結構的升級,從而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又稱差異化產品理論,以不完全競爭市場和規模經濟為前提,從動態角度出發考慮需求情況,更符合實際。由於產業內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80年代以來許多經濟學家陸續建立模型對這一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

1、新張伯倫模型

在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克魯格曼(Krugman)的模型具有開創性作用,他將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提出的將差異產品和內部規模經濟考慮在內的壟斷競爭模型推廣到開放條件下,創立了「新張伯倫模型」。

模型證明了當市場結構從完全競爭變為不完全競爭,達到規模報酬遞增階段的時候,即使兩國間沒有技術和要素稟賦差異,產品水平差異性和規模經濟也可推動國際貿易,增加兩國的福利。

2、蘭卡斯特模型

這一基於簡單的水平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模型,以產品特性和消費者偏好的唯一占優選擇性為基礎解釋兩國貿易。

蘭卡斯特(Lancaster)認為,在具有相同特點的經濟體之間,如果不存在貿易壁壘和運輸成本,在規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費偏好差異的影響下,兩個經濟體間仍能進行產業內分工和貿易。

3、新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新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基於垂直產品差異,弗爾維(Falvey)等人通過對H-O模型假設前提的調整,將產品差異與勞動和資本等要素的不同組合之間建立一種聯系,但仍用要素稟賦來預測貿易,因而又稱為「新要素比例學說」。

這一理論認為,資本相對充裕的國家出口同種產品中資本密集的高質量品種,勞動力相對充裕的國家則出口勞動密集的低質量品種,由此形成的產業內貿易實質上還是垂直分工的結果,在對傳統貿易理論的最小偏離下,同時解釋了產業間和產業內的貿易模式。

4、布蘭德—克魯格曼模型

為解釋標准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現象,布蘭德(Brander)和克魯格曼構造了一個「相互傾銷模型」(差別壟斷模型)。

模型指出各國開展貿易的原因只在於壟斷或寡頭壟斷企業的市場銷售戰略,國際貿易的結構既不受要素稟賦、產品成本差別的限制,也不受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差異產品追求的限制。

此模型表明,貿易是擴大競爭的一種方式,不完全競爭的企業可以通過貿易向別國的國內市場傾銷以擴大銷售,即使存在運輸成本,也會存在雙向貿易,並由兩國間需求彈性的預期差異決定貿易量。

這就為兩國相互傾銷的行為提供了解釋途徑。

5、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模型

與新H-O模型所不同的是,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模型以寡頭壟斷市場假定為前提。弗爾維研究認為,一個產業包括依質量高低排列的一個「產品鏈」,即垂直差異性產品。

弗爾維(Falvey)和凱克斯基(H. Kierzkowski)建立的F-K模型表明,在完全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與完全沒有這類貿易之間有許多過渡類型,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程度與特性依賴於要素稟賦、技術和收入分配情況對不同國家的相對影響。

費萊姆(Flamand)和赫爾普曼(Helpman)
建立的費—赫模型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假設有兩國均生產某種產品,生產效率不同,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國際分工以產品差異性的形式體現,一國生產高質量的
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另一國相反,決定產品質量的是勞動投入,這里指「人力資本」。如果兩國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不吻合,就可能發生產業內貿易。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的這一理論,從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這一微觀角度解釋國際貿易,彌補了比較優勢理論在有關問題論述中的不足。

波特認為,一國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與行業的競爭優勢,一國興衰的根本原因在於它能否在國際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

而競爭優勢的形成有賴於主導產業具有優勢,關鍵在於能否提高勞動生產率,其源泉就是國家是否具有適宜的創新機制和充分的創新能力。

波特提出的「國家競爭優勢四基本因素、兩輔助因素模型」中,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政府、機遇都是國家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

波特根據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鑽石模型,說明了各個因素間如何相互促進或阻礙一個國家競爭優勢的形成。

從發展階段來看,一個國家優勢產業的發展可分為四個不同階段,即生產要素推動階段、投資推動階段、創新推動階段,財富推動階段。

該理論對當今世界的經濟和貿易格局進行了理論上的歸納總結。
5新興派編輯
新興古典經濟學是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興的經濟學流派.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依託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新框架,將貿易的起因歸結為分工帶來的專業化經濟與交易費用兩難沖突相互作
用的結果,從而對貿易的原因給出了新的解釋思路,使貿易理論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規模報酬遞增,是一種內生動態優勢模型,是貿易理論和貿易政策統一的
模型,是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統一的模型,能夠整合各種貿易理論,是貿易理論的新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超邊際分析法將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經濟思想形式化,將消費者和生產者合二為一,發展成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該理論使研究對象由給定經濟組織結構下的最優資源配置問題,轉向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力圖將外生的比較利益因素引入到基於規模報酬遞增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貿易理論模型中,把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統一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框架之內。

此理論的內生分工和專業化新興古典貿易模型(Sachs, Yang and Zhang,1999)表明,隨著交易效率從一個很低的水平增加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均衡的國際和國內分工水平從兩國都完全自給自足增加到兩國均完全分工,在轉型階段,兩種類型的二元結構可能出現。

經濟發展、貿易和市場結構變化等現象都是勞動分工演進過程的不同側面,貿易在交易效率的改進過程中產生並從國內貿易發展到國際貿易,兩者之間有一個內在一致的核心。
6當代變化編輯

代國際貿易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產業內貿易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迅速增長。所謂產業內貿易(intra-instiry
trade)是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解釋的產業間貿易(inter-instry
trade)相對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同一產業內的產品之間的貿易,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既進口又出口同一類產品。

這些現象的出現對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提出了挑戰。佔世界貿易額相當大比重的一部分貿易並不是因為比較成本的差異或者
資源稟賦的差異而發生的。為了解釋這些國際貿易的新現象,以克魯格曼、雷蒙德·弗農等為代表的大批經濟學家提出了各種新的學說。這些學說與傳統國際貿易理
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我們把這些學說稱為新國際貿易理論。

② 相對優勢和絕對優勢用英語解釋並舉例

Absolute advantage (絕對優勢):the comparison among procers of a good according to their proctivity 依據生產者的產量在一種商品的生產者之間所作的比較

Comparative advantage (相對優勢、比較優勢):the comparison among procers of a good according to their opportunity cost 依據生產者的機會成本在一種商品的生產者之間所做的比較。

舉例:

絕對優勢是指某一生產方生產某種產品的效率比另一生產方高。比如,A生產一輛汽車需要2天,B生產同樣的一輛汽車需要3天,則A的生產效率比B高。

相對優勢指的是某一生產方生產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要低於另一方。比如同樣的,A生產一輛汽車需要2天,B生產同樣的一輛汽車需要3天,但是B用3天時間可以生產5輛自行車,而A用2天時間可以生產10輛同樣的自行車。

這樣看來,如果A不生產汽車的話,他可以生產10輛自行車,換言之,他生產1輛汽車的機會成本是10輛自行車;而B如果不生產汽車的話,他可以生產5輛自行車,換言之,他生產1輛汽車的機會成本只有5輛自行車。

所以在這個例子中,A擁有生產汽車的絕對優勢,因為他的生產效率高;而B擁有生產汽車的相對優勢,因為他的機會成本低。

(2)比較優勢英語閱讀擴展閱讀:

贏得相對優勢 ,必須首先解決以下幾個戰略問題:

(1)主業必須清晰:主業是企業投資的骨架,主業與管理層素質有密切的對應關系。國際投資者很注重企業的主業是否清晰,他們認為,如果主業不清晰,其管理層就會是一個萬金油式的大雜燴,將資金交給這樣的管理層感到不放心。綜觀全球500強企業,主業都很清晰。

如寶潔公司憑一瓶化妝品,1997年營業額達358億美元,位居第64 位;可口可樂公司憑一瓶水,1997年營業額達189億美元,位居第201位;麥當勞公司一個漢堡包加薯條,1997年營業額達114億美元,位居第 397位。這些企業幾十年一貫制,盯住主業,創出一條路子,得到豐厚利潤。因此,作為企業,切忌盲目搞多元化經營、跨行業發展。

(2)把握關鍵價值鏈:企業從要素投入、產出到資金回籠,形成由多環節組成的價值鏈。這些價值鏈環節的增值作用並非同等重要,總是能從中找出起主要增值作用的環節,這即是關鍵價值鏈。作為企業,應著力於把主要增值環節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其他環節盡可能通過市場解決。

由於生產經營的業務類型不同,關鍵價值鏈的分布區間也不同。一般情況下,對於低值易耗品類生產企業來說,營銷環節是主要增值環節,買方跟著賣方的感覺走,成功的企業往往把精力集中在營銷網路的建設和品牌宣傳上。

對於資金密集型產品、高檔耐用消費品生產企業來說,其關鍵環節往往在技術開發上,憑產品真實的功能、檔次和品牌內涵吸引顧客。在買賣雙方關繫上,與前一種情況恰好相反,表現為買方是主動方,賣方是被動方,賣方跟著買方的意願走。因此,產品的宣傳主要是通過用戶的滯後宣傳,而非通過媒體的超前宣傳實現。

(3)技術引進與合作的選擇:從廣義上說,任何企業都有個技術引進與合作選擇的問題。這是因為,任何企業都不能誇口說,自己方方面面都始終領先。作為企業,應該堅持如下判斷,即企業外的專家總是多於企業內,最高水平的專家總是存在於企業外的。

在進行戰略定位時,應把握以下幾點:一是目標定位取向,即瞄準本行業制高點,同時力求創新獨到;二是對象選擇注重互為依賴關系,如在垂直關系中尋找合作夥伴,以避免直接競爭;三是力求進行項目、環節細分,分別尋找合作夥伴,防止過度依賴於某一對象。

③ 與...相比的英文

與...相比的英文翻譯是 to.

compare的英式讀法是[kəm'peə(r)];美式讀法是[kəm'per]。

單詞於14世紀晚期進入英語,直接源自古法語的comperer;最初源自後期拉丁語的comparare,意為比較。

作動詞意思有比較;對比;比喻。作名詞意思有比較;對照。

相關例句:

1、Teachers are often compared to burning candles.

人們總是把老師比喻為燃燒的蠟燭。

2、Life is poetically compared to the morning dew.

在詩歌中,人生被比喻為朝露。

(3)比較優勢英語閱讀擴展閱讀:

一、單詞用法

v. (動詞)

1、compare的基本意思是「比較,對照」,主要用於比較事物的典型特徵及其價值,而不在於比較相同與不同。

2、compare用作及物動詞時接名詞或代詞作賓語,用作不及物動詞時,主動形式常具有被動意義。

3、compare接with或to可表示「與…相比」,接to還可用於比喻,意為「比作」。接with還可表示「比得上」,這種用法常出現在疑問句或否定句中,且常與can連用。

二、短語辨析

v. (動詞)

compare to, compare with

compare to和compare with都可作「與…比較」解,且在cannot compare結構中接with和to意思相同。其區別是:

1、compare with側重把兩個事物進行橫向比較,求其共同之處或不同之處,且多用於具體事物;compare to側重於把兩個事物歸納到同一范圍里去,以便突出其相同的屬性,且多用於抽象事物。

2、表示「比喻,比作」的意思時,只能用compare to;表示「比得上」時,只能用compare with。

④ 上海政法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有哪些專業

(一)專升本

1.法學專業 授予學位:法學學士

該專業是我院重點建設的主幹專業。

主要課程:法理學、民法專論、刑法專論、行政法學、商法概論、訴訟法專論、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外國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知識產權法、合同法、勞動法、環境資源法、犯罪學。

2.法學(知識產權方向)專業 授予學位:法學學士

培養具有「學歷文憑+資格證書(技能)」並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性、復合型法律人才。我院是上海成人高等教育中唯一開設該本科專業方向的高校,也是上海市知識產權局批準的「上海市專利管理工程師培訓基地」和上海市人事局批準的「專利管理工程師任職資格考試」指定報名點。加強自主創新、保護知識產權已成為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方針,該專業發展前景廣闊。符合條件者,可在學習期間參加該資格考試和培訓。

主要課程:法理學、民法專論、刑法專論、行政法學、商法概論、民事訴訟法專論、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商業秘密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知識產權的國家保護、無形資產評估、知識產權管理。

3.法學(企業法律顧問方向)專業 授予學位:法學學士

培養具有「學歷文憑+資格證書(技能)」並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性、復合型法律人才。我院是上海成人高等教育中唯一開設該本科專業方向的高校,也是上海市國資委、市經委同意並經市人事局批準的「全國企業法律顧問執業資格考試」的上海考試報名點。符合條件者,可在學習期間參加該資格考試和培訓。

主要課程:法理學、民法專論、刑法專論、行政法學、商法概論、經濟法概論、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知識產權法、合同法、勞動法、環境資源法、民事訴訟法專論、企業管理概論、企業法律顧問實務。

4.社會工作(社會工作師方向)專業 授予學位:法學學士

培養具有「學歷文憑+資格證書(技能)」並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性、復合型社會工作專門人才。我院是經市民政局、市人事局批準的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的上海考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符合條件者,可在學習期間參加國家「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考試(社會工作師資格)」和培訓。

主要課程:社會學概論、管理學基礎、社會工作概論、社會行政、社會政策、社會保險與福利、社會心理學、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法學概論、城市社會學、個案社會工作、團體社會工作、公共關系學、社區工作、社會統計學。

5.行政管理專業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培養法學與行政管理專業知識相結合的應用性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政治學理論、行政學原理、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行政組織學、國家公務員制度、管理學基礎、管理心理學、中國文化概論、公共政策、人力資源管理、現代行政領導學、法學概論、經濟法概論、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6.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培養面向社保系統、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社區管理服務部門以及勞動仲裁機構、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律師事務所等單位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工作的應用性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社會學概論、社會保障概論、社會心理學、管理學概論、勞動經濟學、勞動關系學、人力資源管理、社會統計學、西方經濟學、中外社會保障制度比較、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

7.英語專業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培養掌握英語與法律專業知識相結合、能適應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所急需的應用性緊缺人才。

主要課程:英語閱讀、英語口語、英語聽力、高級英語、英語語法、英語寫作基礎、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國家概況、語言學概論、英國文學概論、民商法概論、商務英語、法律英語。

8.工商管理專業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本專業培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既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又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基本本領,還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通曉管理(尤其是工商企業管理)、經濟、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適應在企事業單位等管理部門所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管理信息系統、會計學、市場營銷學、經濟法、人力資源管理、公司管理、現代物流管理、運營管理、項目管理、跨國公司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等、組織行為學。

9.經濟學專業 授予學位:經濟學學士

本專業培養具備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基礎,熟悉現代西方經濟學基本理論,掌握法學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知識面較寬,具有向經濟學、法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的能力,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機關、政策研究部門、大型跨國集團公司、涉外商務機構、戰略策劃咨詢公司及宏觀經濟分析預測機構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和經濟管理的高級復合型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資本論、西方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學說史、發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國際貿易、國際金融、中國經濟史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畢業實習等。

此外,在培養學生具有經濟學理論基礎,掌握經營管理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開設一些和經濟結合較緊密的法學課程(主要為跨學科選修課),例如經濟法、商法、證券與期貨法、保險法、金融法、財稅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國際貿易法、國際金融法、國際投資法、國際稅法等課程,培養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也具有一定的法學理論素養,具有一定的法律思維,從而使其具有比較優勢,增強就業能力和社會適應力。

(二)高中起點本科

1.法學專業 授予學位:法學學士

主要專業課程:法理學、憲法、法制史、刑法、民法、經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商法、知識產權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等。

2.行政管理專業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主要專業課程:管理學原理、法學概論、社會學概論、政治學原理、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行政學原理、行政組織學、政府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管理心理學、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

(三)專科

1.法律事務專業

主要專業課程:法理學、憲法、刑法、民法、經濟法、訴訟法、國際法等。

2.工商行政管理專業

主要專業課程:經濟學、財政學、會計學、管理學概論、企業管理、財務管理、物流管理、經濟法等。

3.公共事務管理專業

主要專業課程:管理學、行政學原理、社會工作概論、公共政策與公共事務管理、公共管理信息系統、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公共經濟學、公共關系學等。

熱點內容
突然想到英語怎麼說及英語單詞 發布:2025-01-11 21:06:09 瀏覽:248
夢想的長英語怎麼翻譯成英文 發布:2025-01-11 21:06:02 瀏覽:905
最近怎麼樣用英語作文怎 發布:2025-01-11 21:05:59 瀏覽:89
英語作文裡面分號怎麼用 發布:2025-01-11 21:04:24 瀏覽:831
我們該怎麼辦用英語寫作文 發布:2025-01-11 21:04:18 瀏覽:430
不喜歡數學英語怎麼辦 發布:2025-01-11 21:01:46 瀏覽:160
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1-11 20:58:43 瀏覽:132
他也喜歡看乒乓球比賽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1-11 20:57:09 瀏覽:697
怎麼提高工作效率的的英語作文 發布:2025-01-11 20:56:20 瀏覽:435
打了幾次電話的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1-11 20:55:40 瀏覽: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