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真實閱讀開題報告

英語真實閱讀開題報告

發布時間: 2023-08-26 03:53:36

⑴ 英語專業開題報告

英語專業開題報告範例

想學好一篇英語專業的論文,需要先寫好開題報告,那麼英語專業開題報告該怎麼寫呢?下面給大家提供一份英語專業開題報告,一起來看看吧!

英語專業開題報告範例

1、選題意義和背景。

1.1選題背景:

(一)對當前英語學習現象的考問

(二)理論學習的熏陶

1.2選題意義:

1.2.1理論意義

本研究從現象學的角度定義「學習狀態」,學習狀態是一種意識,這種狀態是整體的、自上而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是不斷的發展變化的,他們的語言意識品質是逐漸地養成。每一階段的教育都要有意識的形成,而每一個意識的形成都需要有可以接納它的內在前提。中學生在中學六年的英語學習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為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提供內在前提,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態的變化。通過對此的研究,我們能夠明確教師的「教」就是使得學生逐步地形成他們的英語語言意識品質,養成其英語素養。這樣的一種理論理解,帶有根本性的變革的意義。

教育歸根到底是「一種意識品質的養成」,意識是最原初的形態,它是人的覺察狀態,蘊含著「知、情、意、行」最初始的合而未分的胚芽。一旦教育使學生具有了某種意識,它就會像種子擁有的生命基因那樣作用於學生的心靈,在一個個與之相合的具體情境之中一次次地生根發芽,舒枝展葉,它外顯於人的形狀、姿態就是素養的體現,就是意識品質養成的結果。

由此可見,英語課堂不再是英語知識的傳遞而是英語語言意識品質的養成。英語課堂不是單。純的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而是英語素養的養成。這種理論依據的尋找在方法論上也是一種新的探索,它不僅豐富了英語教育的研究,而月為中學英語教學設計提供了經過論證的建議,同時也為現存的教育實踐活動提供理論借鑒與支撐。

1.2.2實踐意義

首先,本研究筆者致力於尋求英語教學的理論依據,從分析學生的語言學習狀態入手,明確中學英語教學的基點。然後再分析語言是什麼,明確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意義和作為一門中學課程的意義,形成對中學英語教學內涵實質的理解。

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就是使得學生養成他們的英語素養:語言意識品質。這一理解不僅豐富了當前的英語教育理論和英語教學研究,同時也能夠為教育實踐者提供理論借鑒。

其次,本研究通過對中學生入學初的英語學習狀態和高三畢業時的學習狀態的把握形成對中學英語教學的理解。教師要做到就是在六年的教學中,讓學生從最開始的狀態達到高三畢業時應有的狀態,這也就明確了中學英語教學就是要形成學生的英語語言素養。在此基礎上,呈現的課例體現著學生從最初擁有的英語學習狀態到高三畢業時的英語學習狀態的自然的、整體的過渡。這些能夠為中學英語教與學提供更有效的具有借鑒意義的具體措施。

並且本研究對我自身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也具有較強的訓練意義,對以後投入中學英語教育有很大的實踐和理論指導意義,讓我能夠自信、有理、有據地從事中學英語教學。

再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需要有一個根本的追求,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其提供一個明確的解答:英語課堂不是英語知識的傳遞而是英語語言意識品質的養成。這樣的一種理解,可以使得我們英語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不至於陷入「語言工具論之爭一」和「題海戰術」之中。

對英語教的依據的明確,使得教師的教學是直接拿著英語本身去感染學生,學生擁有的是英語語言本身,而不是單詞的累積、語法的機械記憶等等。學生養成的是英語素養,而不是解英語題的技巧或是聽說讀寫的技能。

作為英語教師,我們可以在中學六年的日常教學實踐中實現學生英語語言意識品質的養成。讓學生真正學懂英語,讓英語學習不再成為一種負擔,讓英語本身的語言力量去感染他們。並且使得他們對使用英語這門語言來理解和表達所思所想充滿熱切的願望,對英語及其蘊含的文化充滿著新奇。這也是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也是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表現。

2、論文綜述/研究基礎。

(一)關於「學習狀態」的研究在對學生學習狀態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梳理時,筆者發現國內外的關於學習狀態的研究主要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展開的。國外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在提到learning state時,更多的指的是遠程學習中的學習狀態,與國內所指的學生課堂或者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狀態是迥然不同的。在查閱到的相關文獻中,學習狀態多指的是在課堂或是課堂之外的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狀態。

(二)關於中學生英語學習的研究在中國知網中,輸入「中學生英語習得」這一關鍵詞共檢索出5篇文章,其中一篇《略論語法翻譯法在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的積極意義》從我國英語教學的具體情況談起,談及了中學英語學習的特點,認為在《新課程標准》背景下,語法翻譯教學法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中並沒有涉及中學生語言習得的內容,僅論述了語法翻譯法這一教學方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意義。剩餘的四篇中的兩篇文章《課堂教學環境下如何創設語境培養中學生英語習得的能力》和《善用朗讀,促進中學生英語習得》探討的是如何通過創設語境和善用朗讀這些具體的英語教學方法來促進學生語言的習得。

他們只是從微觀的視角來闡述具體的英語教學方法,並未對學生英語習得做整體的分析。《語言遷移對英語語法習得的影響》這篇碩士論文以影響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因素-語言遷移中的一可加工理論為切入點,通過實證調查的方式探討了這一理論對中學生英語語法習得的影響。

最後一篇《論語意與形式兼顧理論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作者選取國內外二語習得和外語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課堂教學中兼顧語義與形式的教學模式,探討這種教學模式在中國中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能性,討論若干可操作的教學方法與步驟。認為語意與形式兼顧教學結合了純語言形式教學和純交際教學的優點,有利於提高學習者語言的流利性和准確性。

(三)關於中學英語教學的研究對此研究的關注,只是想了解當前的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是依據什麼來設計教學促進學生英語語言意識品質的養成。

3、參考文獻。

著作類:

[1]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林中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在通向語言的途中[M].北京:商務印刷館。1997.

[3]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l.北京:商務印刷館。2001.

[4]帕默爾著。李榮譯。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5]劉永富。胡塞爾現象學·海德格爾本是學引論一從所知學的角度重新解解讀胡塞爾與海德格爾[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

[6]塗紀亮。現代歐洲大陸語言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7]洪堡特。論人類語一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8]胡塞爾著,倪良康譯。邏輯研究[M].海:上海譯文出版社。第2卷。第一部分。

[9]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下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10]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下卷[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11]伽達默爾著夏鎮平,宋建平譯。哲學解釋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期刊類:

[1]蔡嘩,閻輝。關於藝術類專業學生學習狀態的調查[J].藝術教育。2005.3:16一17.

[2]陳水生。不同生源類型高職生學習狀態的調查與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6. 6:36一37.

[3]陳迎明,賀志軍。當前培養大學生學習狀態的思考與建議[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4]高波。「追蝴蝶」一兒童學習狀態之願景[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4:23一26.

[5]高常營,金延。工具還是存在-伽達默爾語言觀探析[J].唐都學刊。2003(4)

[6]葛明。中學生英語學習策略水平及其與英語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2):41-453.

[7]韓曉玲,陳忠華。解讀洪堡特關於語言本質和語言「世界觀」問題的哲學思想[J].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第1期。

[8]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語言研究[J].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9]康靜涵從學生的學習狀態看教師的教學效果-兼評王文麗《五彩池》課堂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02.第10期。P8.

4、論文提綱。

緒論

一、研究緣起

(一)對當前英語學習現象的考問

(二)理論學習的熏陶

二、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目的二

(二)研究意義

三、理論界定

(一)學習狀態

(二)語言學習狀態

(三)英語作為中學課程意味著什麼

四、文獻綜述

(一)關於「學習狀態」的研究

(二)關於中學生英語學習的研究

(三)關於中學英語教學的研究

五、研究設計與論證

(一)研究設計與論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中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態一中學英語教學的基點

一、中學生入學前的語言學習狀態

二、中學生畢業時應該有的英語素養

第二章英語是什麼?

一、語言是什麼?

二、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意義

三、英語作為一門中學課程對學生的意義

(一)英語作為中學課程意味著英語語言的使用

(二)英語作為中學課程意味著一種世界觀的養成

(三)英語作為中學課程意味著一種異域文化的熏陶

第三章中學英語教什麼?

一、中學英語學習現狀分析及其原因

(一)聽說讀寫技能技巧訓練下的中學英語教學

(二)「工具論至上」理念下的中學英語教學

(三)「像母語一樣學習英語」理念下的中學英語教學

二、中學英語教學的內涵實質

第四章課例呈現中學生英語學習狀態和索養的養成

一 、「讓There be深深的存在學生的腦海中」-語法課應該這樣上

二、直接讀懂英文文本一英語閱讀課的內涵實質

(一)特殊的友誼

(二)英語的歷史

5、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我的研究設計主要是怎樣根據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狀態設計研究序列使中學英語教學得到整體體現。論證它有完整覆蓋和代表性,並體現學科性質特點和英語學習的特點;論證它可以養成學生的英語語言意識品質;論證它是教的依據。 本文的研究在一般意義上也會採用文獻分析的研究方法來獲取本研究的學術動態,通過訪談法跟觀察法來獲取研究中關於中學生母語語言狀態和英語語言學習狀態的最真實的研究資料。但我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將採用以下的方法:

1理論研究

本研究主要從現象學的理論視野出發,確定「學習狀態、語言學習狀態」的內涵實質。學習狀態其實就是一種意識狀態,它具有意識所有的特點。它是教的起點,也是一切教育進行的基點。那語言學習狀態就是一種語言運用的意識狀態,英語教學的實質就是養成學生的英語語言意識品質。英語學習是學生在習得母語的條件下進行的,而目_母語是一直參與其中的。因此要研究中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狀態,必須首先明確其母語語言的學習狀態。這樣,我就很容易的形成了中學生一入學時的英語學習狀態。我的研究也就以此開始,進而通過高考復盤和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解讀,把握中學生在高只畢業後應有的英語學習狀態。這樣我就對中學生一開始的英語學習狀態和高三畢業後應有的英語學習狀態有整體的、系統的理解。在通過對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和作為一門中學課程的意義的理解,明確了中學英語教學的根本。那麼作為一名老師,我要做的就是設計教學設計使得學生能在六年的中學學習中逐步的養成這種英語語言的意識品質,這種理論研究使得我確定了我要研究的對象的內涵實質。

2敘事研究

通過理論研究,理論上我己經明確了要研究的對象的內涵實質。學習狀態實質上就是一種意識狀態,是學生擁有英語語言意識品質的內在前提。它既不獨立在學習活動之外,也不需要臨時構造,它總是伴隨在學習活動之中,從未超出。這種意識狀態是通過「意義」來體現的。因此,凡是在我的研究中涉及到「意義」的,我都將通過描述性的語言來呈現。意義是用語言描述出來的,不能用概念來達到。並且這種描述是不帶任何先入之見的、僅以直觀為依據Zz,直觀的、具體的呈現其「意義」.這也是現象學作為描述性的科學的最主要的特點。本研究將採用描述性的語言來呈現內涵實質。

3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本研究中採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理論研究確定了本研究的內涵實質,敘事研究用描述性的語言呈現本研究的內涵實質。明確中學英語教學的根本就是養成學生的英語語言意識品質,即英語素養。在此基礎上,設計我的教使得學生逐步的養成他們的英語語言意識品質。設計教的依舊是中學英語教學的內涵實質和不同階段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態。行動研究就是在實踐之中做。教育是實踐的,實踐是具體的,具體的是有內容的。實踐只以自身為目的。我的教學設計要具體的進行實踐,實踐就是我的教使得學生養成他們的英語語言意識品質。拘泥於自身和現實的條件,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不可能將每一個教學設計都能具體的得到實踐。因此,我會選擇其中的一些節點課進行實踐,然而這些節點課不是盲月的選擇的,是依據學生不同的語言學習狀態、新課程標准以及英語學習本身的性質特點和中學生英語學習特點等要素選取的,這些節點課都是代表性比較強的課,能夠從其中看到我想要展示的學生語一言學習狀態的一個逐步發展變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整體的、自然的,體現著英語語言學習的特點,朝向英語木身,用英語木身去感染學生,最終養成學生的英語語言意識品質。

6、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一)聽說讀寫技能技巧訓練下的中學英語教學,從課堂實錄來看,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指一導學生進行句型的操練。雖然採取了各種不同的活動方式,但是其本質都是在進行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句型的操練。而未對直接引語是什麼或是間接引語是什麼進行解釋說明。

(二)「工具論至上」理念下的中學英語教學,把英語一概而論為工具,不當語言的使用的教學違背了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特性。這種教學形式下的英語不是作為一門語言,而是成為了一種使用工具。工具論下的英語教學只看到了英語作為一門外語的特性,卻忽視了其本身作為一門語言的特性。這樣的教學方式下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英語學習只注重聽、說,讀、寫的訓練或語言、詞彙和語法規則的傳授卻對語言文化的背景不甚了解。

(三)「像母語一樣學習英語」理念下的中學英語教學,中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不是自然習得的,是在教師的教之下慢慢的學習的。因此,「像母語一樣學習英語」雖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在中學課堂中是不可取的。

上述所說的三種方式都未能很好的體現出英語是另外一個民族的母語這樣的一種特性,同時也忽略了中學生英語學習的特質以及中學英語學科的內涵性質特點。因此,要把握中學英語教學的內涵實質,必須既要注意到它的語言特性,又要注意到它的外語特性。

7、預期的結果。

一、分析出中學生入學初的英語學習狀態和高三畢業時的應該有的學習狀態,形成了對中學生最初的英語語言學習狀態和高三畢業時應該養成的英語語言素養的理解。

二、通過對語言脈絡的梳理,找回語言的本體論地位。語言是存在的表達,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亦是存在的表達。只不過不是我們民族存在的表達,它是英語民族存在的表達。英語作為一門中學課程,有其特殊的意義。

三、學習英語就是學習另外一個民族如何使用它們的母語,中學英語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會使用英語這種存在的表達,通過六年的中學英語教學逐步的養成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態和英語語言素養。

8、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2015.05-2015.06 英語發展史資料查詢

2015.07-2016.02 中小學英語理論教學建模

2016.02-2016.06 提交論文初稿

2016.07-2016.08 確定論文終稿

2016.08-2016.09 論文答辯

;

⑵ 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一、 選題的依據、意義和理論或實際應用方面的價值:
(一)選題的依據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當代的非裔美國女作家、文學批評家,藍登書屋出版公司的我、普林斯頓大學人文學科教授。在過去四十年中,莫里森已經創作出版了《最藍的眼睛》、《所羅門之歌》、《寵兒》等為代表的長篇小說十部和大量的文學評論文章。莫里森的小說具有濃郁的黑人文化特質,主題思想深刻復雜,人物形象豐富立體,敘事話語凝重而不失活潑。這些小說闡釋了一個個穿梭於歷史與現實、真實與魔幻之間的黑人故事。這些故事既塑造了一個個可憐、可悲的人物形象,也勾勒了一幅幅悲涼、悲壯的美國黑人生活畫卷。由於文學創作領域的傑出貢獻,莫里森先後榮獲了美國小說類圖書獎(1978)、普利策文學獎和肯尼迪獎(1988)、諾貝爾文學獎(1993)、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傑出貢獻獎(1996)和美國國家人文獎章(2000)等。
本課題借用列斐伏爾空間理論框架解讀莫里森的小說《愛》。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並非理論猜想、空間話語、或者抽象模式,而將抽象思考與日常生活體驗、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相結合,囊括「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空間表徵」(representation of space)及表徵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 三環節,同時強調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及辯證關系,以此闡釋社會空間的社會生產。 列氏的空間概念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拒絕區分物理空間與社會空間,空間在他看來,幾乎都是社會空間,因此,空間就等於社會空間。其二:空間主要包含相互間關系,空間不再是靜態存在,而動態體現社會現實,展現精神和社會關聯。
《愛》是莫里森於2003年10月發表的又一部力作,被評論界譽為「從痴迷、奴役到解放的優美史詩」,是她的寫作巔峰。莫里森小說創作的基本主題之一是愛。新作《愛》中講述了一個黑人家族在民權運動中的興衰演變。莫里森遵循一貫的寓「政治」於藝術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小范圍的大故事。小說以「愛」的異化為線索,涉及到種族、性別、家庭、遺棄、恐懼等,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民權運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狀況。
其依據:一方面,《愛》的空間社會性更加突出,體現著虛擬世界的各種復雜社會關系。小說《愛》沒有孤立刻畫某一人物或事件,人物和事件總是被置於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空間關系之中,其中種族意識形態、種族主義話語是空間分擾做談隔的密碼,空間關系突出體現種族現實。小說的種族空間政治潛藏於情感表文本之下。
另一方面,美國後資本主義時期,種族對立不再那麼嚴格,而階級對立日益明顯,性別對立則一如既往。《愛》反映了美國最近種族空間秩序的發展和演變,「絲鎮」的空間歷史演變體現文本化的美國空間歷史,通過分析美國黑人以空間為媒介和工具,以空間佔有以及空間秩序的修改為目標的種族出路探尋,從黑人的個體及族群空間體驗中,探索莫里森的空間緩碰政治書寫。
(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從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來看,莫里森的研究已經成為熱點,而基於空間視角的研究還很少,尤其目前空間研究呈多樣化發展態勢,空間是一個很好解讀莫里森這類經典作家的方向。
本研究主要從故事空間著手分析,小說《愛》中虛構世界的空間關系比莫里森前幾部小說更體現種族現實。從莫里森的寫作生涯來看,《愛》也可以理解為作者人文關懷的一個階段性總結。前幾部作品所反映的結構社會空間的各種因素在《愛》中被糅合在一起,各種力量相互交織、共同構建社會空間的本質。從空間角度觀察種族問題,能更加切實了解、加深認識種族現實,以其能以更加切實有效的方式解決種族問題。空間與身份、空間與種族之間的關聯在小說《愛》中有十分重要的體現。莫里森闡明了種族、性別及階級意識形態的空間結構動力作用,為弱勢群體變革空間胡茄秩序提供了理論支持。因此,從空間角度觀察種族問題,能加深認識種族現實,以其能以更加切實有效的方式解決種族問題。 此外,虛構世界中的各種空間改造之成敗得失引導我們持續思考莫里森為解決種族問題而進行的各種探索。
創新點:
傳統的非裔文學批評常常注重語言、敘事和聲音等非裔主體構建策略,本研究認為:空間也是非裔民眾構建主體的重要媒介和策略,空間與身份、空間與種族之間的關聯值得重視。從空間這一本時代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來研究莫里森的著作,一方面可以為理解作品提供不同視角;另一方面,可以從空間解讀中反觀人類切實的空間實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時代人類的生存狀態與互動機制中的一個側面。文明的發展帶給人類全新的空間體驗,空間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這些體驗,而文學空間問題研究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一)理論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1)理論的國外研究現狀
法國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Henry Lefebvre)出版的《空間的生產》,開創了通往空間性三元辯證法的道路,即空間實踐、空間表徵與表徵空間,即堅持思考空間的每一種方式,無論是物質的、精神的,還是社會的,都應同時被看作既是真實又是想像的、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實在的又是隱喻的,同時強調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及辯證關系,以此闡釋社會空間的社會生產。
愛德華•索亞(Edward W. Soja)在繼承列斐伏爾的空間基礎上提出了的「第三空間」概念。索亞強調,在第三空間里一切都匯聚在一起,既是生活空間又是想像空間,它是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的本體論前提,因此第三空間將永遠保持開放的姿態,向新的可能性和去往新天地的種種旅程。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在《空間、知識、權利》中強調空間的重要性:「空間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礎。空間也是任何權利運作的基礎。」此後福柯又提出了最有名的理論和概念是「空間、權利與知識之間的關系」和「異托邦」,即異質空間」。
目前,「空間轉向」催生了空間研究熱潮。當下空間研究形式多樣、角度多重、術語繁多,看似龐雜繁復,卻有著相似的本質,即空間表意研究。
(2)理論的國內研究現狀
謝納在《空間生產與文化表徵》書中以空間生產論為理論基礎分析中國現代小說,研究文學在文化表徵實踐過程中如何運用表現、再現、想像、隱喻、象徵等表徵方式對空問進行意義的編碼重組,揭示現代性空間重組的文化政治內涵及其社會歷史意義。
包亞明在《空間文化與都市研究》中指出空間的歷史性和社會性在中國城市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引導我們思考社會、歷史和空間的共時性及其復雜的相互依賴關系在都市化進程中的影響。
王笛《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通過分析各階層民眾公共生活空間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闡述了下層民眾是怎樣一步步喪失了他們的生產空間和文化傳統,又怎樣拿起「弱者的武器」為自己的命運而抗爭的。
此外,國內還有一些「空間書寫」和「空間隱喻」方面的研究成果,總體的空間研究呈多樣化發展態勢。
(二)莫里森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莫里森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起步期,20世紀70年代對莫里森的研究剛剛展開,也就是莫里森第一部小說《最藍的眼睛》面世5年後,有了第一篇較系統的研究論文《莫里森的小說: 對受挫情感的研究》( The Novels o f Toni Morrison :Studies in Thwarted Senstivity ),分析了《最藍的眼睛》和《秀拉》兩部作品中兩位女主角「受挫的情感」。(2)升溫期,20世紀80年代末很多黑人美國文學、黑人女性文學專著也都著力探討莫里森小說,1985年還出現了第一部莫里森研究專著:《莫里森的世界:文學批評探索》。此後,莫里森的研究數量和批評視角呈逐年增長態勢。(3)繁榮期,20世紀90年代以來,莫里森研究逐漸走向繁榮。隨著莫里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的作品更被譯成多種語言出版發行,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關注與認同,此後,對莫里森的研究和評論呈逐漸增多和加深的趨勢。
縱觀莫里森的研究視角主要聚焦以下幾個方面:
1、女性主義與黑人女性主義
1977年芭芭拉•史密斯發表了《走向黑人女性主義批評》分析了《秀拉》中的黑人女同性戀元素,探討了小說中黑人女性的經歷和女性之間的友誼問題。
2、黑人文學傳統與非洲淵源
特魯迪爾•哈里斯(Trudier Harris)的《虛構與民間傳說:托尼•莫里森的小說》(Fiction and Folklore: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1991).希金斯(Therese E. Higgins)的《篤信、宇宙論與民間傳說:托尼•莫里森小說中的非洲影響》等。(Religiosity,Cosmology and Folklore:the African Influence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探討了從非洲文化、歷史、奴隸制、黑人音樂等角度影響著莫里森小說的創作。
3、心理分析
布蘭奇(Eleanor Branch)的《穿過俄狄浦斯之謎:所羅門之歌>中奶娃的自我追尋》(《Trough the Maze of the Oedipal : Milkman』s Search for Self in Song of Solomon》)運用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以及拉康的鏡像理論、自我發展理論等進行了對美國黑人和個人家庭世界的相關解讀。
4、生態批評
因為莫里森小說中的自然總是與宗教、種族主義等文化背景緊密聯系。勒庖(Lauren Lepow)的《失樂園與復樂園:托尼•莫里森柏油娃>中的二元對立與伊甸園神話》。就從自然與宗教角度探討了美國黑人的力量與墮落、自然與傷痛的彌合等問題。
5、比較研究
將莫里森與其他黑人作家、女性作家或其他經典作家進行比較的研究不少。如威廉姆斯(Lisa Williams)的《托尼•莫里森和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中作為局外人的藝術家》(《The Artist as Outsider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and Virginia Woolf》)、麥克(Patricia Mckee)的《生產美國種族:亨利•詹姆斯、威廉•福克納以及托尼•莫里森》(《Procting American Race : Henry James, William Faulkner, Toni Morrison 》)等。
6、專著、工具書等
《托尼•莫里森網路全書》(The Toni Morrison Encyclopedia)、《托尼•莫里森參考書目》(Toni Morrison: A Bibliography)及《托尼•莫里森世界:小說人物及地方指南》(The World of Toni Morrison:A Guide to Characters and Places in Her Novels)及《托尼•莫里森訪談錄》(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
綜上,國外莫里森研究已經成為顯學,評論界對莫里森作品的整體評價和詮釋一直處於多樣化的發展變化之中,其研究視角、方法和切入點都在向豐富多元化發展。
國內莫里森研究:
國內莫里森研究晚於國外,中國對莫里森的譯介始於20世紀80年代,杜志卿在2005年發表了《國內托尼•莫里森譯介述評》,詳細梳理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莫里森譯介情況。在莫里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柏油孩子》、《爵士樂》、《天堂》等中譯本相繼出版後, 90年代初,國內莫里森研究才逐漸呈升溫狀態。但研究對象多集中在《寵兒》、《最藍的眼睛》、《所羅門之歌》上,對莫里森的近作的相關成果更少。21世紀開始,莫里森研究已經成為熱點。通過查閱CNKI等國內中文核心期刊,期刊論文達到6000多篇,還有十幾部專著。國內的主要研究狀況如下:
目前國內出版了十幾部對莫里森研究的專著,其中王守仁、吳新雲發表了《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與二十世紀美國黑人文學》在美國族裔問題的背景下,研究了基於種族、性別問題下的作品與文化的關系。唐紅梅發表的《種族、性別與身份認同——美國黑人女作家艾麗絲•沃克托尼•莫里森小說創作研究》將兩位極具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進行對比分析,論述了作品中人物身份認同的困境與身份構建的努力嘗試。章汝雯的《托妮•莫里森研究》則系統的分析了《所羅門之歌》、《寵兒》、《秀拉》和《愛》幾部小說的主題,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視角。
以莫里森研究作為博士論文的有20多篇,且目前正呈逐漸上升趨勢,其中曾梅的《沖突的思考,融合的啟示:托妮•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從種族主義為出發點,探討了莫里森這類經典作家在藝術創作中思想、情感的表達和定位。
國內與國外研究成果的接軌較晚,研究現象相對集中,發展、創新不夠。
(三)對《愛》的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在外文網上搜索及網路上查找,很多期刊都對這部小說進行了評論,總結如下:
《芝加哥太陽報》( Chicago Sun-Times)評論被商業作家一再浪漫化的「愛」的主題,在托尼•莫里森筆下剝離了層層偽裝,讓人感到切膚之痛。
亞馬遜網站(Amazon.com)肯定了托尼•莫里森的作家地位,稱在世作家裡,小說開篇寫得最值得回味的,除了加西亞•馬爾克斯,就是托尼•莫里森。
《觀察家》( Observers)評論莫里森「當她開口講話,整個美國都洗耳恭聽」。她是奧巴馬、希拉里、厄普代克、拜厄特的文學偶像。
《新聞周刊》(News Week)評論這本小說像一顆緻密的星辰,它驚心動魄,又洗練完美,堪稱莫里森巔峰時期的成熟之作。
《ELLE》(美國版)稱莫里森筆下斑斕世界,豐富的語言,表現人類痛苦、渴望與失落的質感十足的場景,令《愛》充滿魅力。
美國總統 奧巴馬稱她優雅、智慧,是引人矚目的作家,也是引人矚目的女人。
美國前第一夫人 凱瑟琳•布希稱「她的每一部小說里,愛都是那麼艱難、復雜而濃烈,猶如一條深邃湍急的河」 。
托尼•莫里森本人接受訪談時稱我寫這本書,是想讓人回憶那種「不顧一切『全副身心,沒有任何負擔地去愛一個人」的感覺。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稱愛是一部深刻的小說。莫里森像一個生動的畫家描繪人的情緒,通過一個個精美的隱喻,將舒適開放的風格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另外,亞馬遜網上書評人E.Brooke Gilbert對該書的風格、主題、人物刻畫、敘事方法以及文本內容也多有贊譽。
(2)國內研究現狀:
○1 女性主義和黑人女性主義的解讀:
唐紅梅在《論托尼•莫里森愛>中的歷史反思與黑人女性主體意識》通過分析小說的敘述聲音,指出只有建構積極的黑人女性形象,黑人女性主體意識才得以表達。
馮麗芬在碩士論文《托尼•莫里森小說愛>中黑人女性的主體性建構》中繼續關注在父權制和種族主義下的黑人女性的成長和黑人女性主體性的建構。
李秀清在《女性主體的淪喪與回歸——評莫里森的小說愛>》中從黑人內部問題入手, 表明威脅女性主體意識的根源是種族內部的階級與性別壓迫及女性主體意識的喪失。
○2 從生態批評角度解讀
趙莉,崔楠的《種族性別和諧——愛>中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從種族和兩性沖突二元制思維模式下女人和自然的關系、生態女性主義意識等視角解讀莫里森的政治思想: 以促進種族、性別和自然的全方面和諧發展,讓愛起到作用,從根本上改變女性的生活狀態。
○3 從敘事學角度解讀:
成思明的《論托妮•莫里森《愛》的敘事技巧》主要從小說多重敘述視角和碎片化的時空機制分析了《愛》中後民權時代的黑人的思想變化。
○4 從性別研究解讀
夏鴻猷在碩士論文《對托妮•莫里森《愛》的社會性別研究》中通過探討黑人社區里不平等的兩性關系,闡述莫里森為重建和諧的男女關系所做出的努力。
蘇婷婷,杜志卿的《無法走出過去的陰影——托妮•莫里森筆下的比爾•科西》通過分析一位心靈扭曲的黑人男性形象說明黑人只有重新審視歷史,勇於面對過去,才能克服「身份焦慮」,實現自我身份認同。
○5 從種族、階級方面解讀
肖臘梅《愛與政治——評莫里森的小說愛》將愛恨置於民權運動這個政治語境下,因而帶有濃厚的對種族、性別問題的思考意識。
王守仁 吳新雲的《對愛進行新的思考——評莫里森的小說愛》探討了一個重要問題是民權運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狀況。
○6 心理分析解讀
言捷智在碩士論文《論畸形的愛——托尼•莫里森 愛> 的心理解讀_》以心理學家弗洛姆和羅傑斯的理論為依據,探討了美國黑人在種族、階級壓迫下畸形之愛產生的原因及解決的方法。
阿衛星在《對莫里森小說愛>中愛的缺失的心理闡釋》中通過黑人女性之間失敗的友誼以及畸形的婚姻,展示了黑人女性在充斥著父權制和種族歧視的社會中的命運。
○7 倫理學解讀
王瑜在《托妮•莫里森愛>中的倫理解讀》中從道德倫理、家庭倫理和政治倫理三個共時的維度分析小說中人物的倫理觀。
○8 其他方面研究
翟文婧在《價值的載體與慾望的對象———托尼•莫里森小說 愛>中的女性身體》中將注意力放在主體性建立的物質基礎即人的肉體之上。在伊里加蕾理論的關注下,通過解讀靈魂和肉體的分離,揭示女性對自身身體控制的脆弱導致女性無法在淪為 「他者」 的身份中構建自身主體。
王玉括在《愛的魅力與困惑—托妮•莫里森的新作 愛>》中把母愛和自愛作為黑人社區改善男/女、個體/群體關系的建設性力量。
三、課題研究擬採取的方法:
1、文獻綜述法
文獻綜述研究法是指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需要,通過查閱文獻來獲得相關資料,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所要研究的問題,找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從中發現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本課題將利用學校圖書館、網路、雜志等搜集與本課題相關的材料,在充分佔有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找出充分的論據和理論基礎來論證觀點。
2、系統分析法
系統分析法是指反映客觀整體性的思維方式,要求從客觀世界(即研究對象)的整體與要素,整體與層次,整體與結構,整體與環境的辯證統一出發,揭示事物的整體關系與整體特徵。系統分析法運用到本課題研究中來,就是要把文本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理清文本內部的層次,發現每個層次之間的聯系,發揮其對主題論證的支持作用。
3、文本細讀法
文本細讀是語義學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重要方法和顯著特徵。其基本特徵是:以文本為中心;重視語境對語義分析的影響;強調文本的內部組織結構。通過文本細讀與理論探討相結合的方式,運用理論指導文本細度,文本細讀闡釋理論、發展理論,力圖做到文本與理論的有機結合。
四、課題研究中的主要難點以及解決的方法:
(一)主要難點
1、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理論難題
(1)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所運用的空間理論,屬於哲學范疇,使得文論理解起來難度加大。
(2)空間理論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原來一些術語的解釋有了新的闡述,在運用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誤區。另外,在理論與文本的結合方面,也有不易把握的因素。
2、相關資料的搜集較難
由於國外對於卡托妮•莫里森的《愛》的研究還沒有充分展開,相關研究資料的數量還很有限,尤其是國外的參考文獻,收集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二)解決的辦法
1、對於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理論難題解決的方法有:
(1)借鑒前人分析類似的文本時的思路,尋找靈感和線索多維度地進行分析。
(2)刻苦研讀空間理論,找出該理論在文本分析研究中的側重點。
(3)通過向導師請教,弄清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理論難點。
(4)向本學科中有造詣的專家、學者請教。
2、對資料搜集較難的問題,其解決辦法有:
(1)通過互聯網、報刊、書籍尋求資料。
(2)利用我校圖書館查找一些資料。
(3)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親自到北京圖書館查找一些資料。
(4)認真研讀文本,扎實掌握理論知識,在廣度有限的情況下,在深度上下功夫。
五、論文工作日程計劃:
(一)20XX年9月—20XX年11月:論文開題階段。
廣泛閱讀相關論文,完成調研報告,確定學位論文題目,完成開題報告。
(二)20XX年1月—20XX年3月:理論准備階段。
研讀列斐伏爾的相關理論,尋求該課題的理論支持,細化論文提綱,填充必要內容。
(三)20XX年4月—20XX年6月:資料收集階段。
通過上網際網路、本校圖書館等方式搜集相關數據資料,尋求該課題的佐證材料,為畢業論文的撰寫提供事實依據。
(四)20XX年7月—20XX年8月:材料分析和理論總結階段。
將文本及相關資料與理論相結合,探討不同的人物主體空間訴求和空間實踐的過程。確定詳細提綱。
(五)20XX年12月前:完成初稿階段。將相關理論重新梳理,認真修改理論與文本結合分析的不妥之處,完善論文的合理性。
(六)20XX年1月:校訂、修改論文。
(七)20XX年3月:定稿,准備答辯。

⑶ 英語論文開題報告參考

英語論文開題報告範文參考

下面是一篇由我為衫帆您整理的英語論文的開題報告範文,雖然不畢態是特別好,但或數雹也反應了開題報告的格式和寫法,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1 Introction

The inten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possible advantages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s in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analysis.

Since early 20th century, translation studies graally broke away from the marginal status within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established itself as an empirical science. From then on,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kept coming out and each claims its legitimacy for existence. Among these schools is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

DTS approaches translation from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is viewed to be a social activity having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and for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dealt with beyond the linguistic realization and language comparison, and is incorporated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My attention was first directed to DTS by its peculiar characteristic of observation,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The subject is whatever happen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spectiv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or』s choice of strategies, brainstorming and the revision, to the final proct making appearance in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 method of DTS is basically descriptive. The prescriptive tendency and 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is abandoned.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noted down. With accumulated data, some underlying truths about translation will come out which will prove to be instructive not only for theoretical probe but also for applied translation practice. I will apply this descriptive method in the case study of this thesis.

A convenient tool has been set up to conct DTS. 「Norm」 is operative at every stage of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c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s well are skeletal structure of what constitute descriptive studies.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accounted for with the help of norm.

The case taken in this thesis is the Chinese classic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Two English versions translated respectively by Yang Hsien-yi and David Hawks are compared and observations are made in regard to their translation approaches.

In this regard, my observations are limited to several aspects, I hope in-depth observation and explanation will done in light of DTS.

2 Outline

2.1 Development and major concepts of DTS

In this part I will describe Holms』 basic map of D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ct. I will also discuss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such as pseudo-translation, multipl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ese, norm etc.

2.2 Methodolgy

I will in this part discuss the methodology of DTS before I apply the same to the case study in this thesis with emphasis to be placed on semiotic approach and the concept norm.

2.3 DTS in contrast to other theories

A contrast study will be concted here with the objective to find the difference of DTS from other theories such as equivalence theory and the Chinese Xin Da Ya criteria. Some advantage will possibly be shown in this study.

2.4 Case study

In this part, translat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also translated a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will be under investigation in light of DTS. Translation samples to be quoted here will be selected at random.

2.5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above elaboration of DTS and the case study, possible conclusion will be on the advantage of DTS in specific study of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n further research efforts will be made also.

(Note: While the topic will remain the same, the above arrangement of contents is subject to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附錄1- 引文範例

「It is therefore pointless to try to make TC more scientific than is sensible in view of its complex subject-matter and available methods. Translating is a mental, multi-factorial activity which cannot exhaustively be investigated within a linguistic framework ignoring the person of the translator.」(Wilss, 1982: 217)

「噢,這就是恐水病吧?你們貴族圈子怎麼流行起這種病來啦?真夠嗆的!費芬斯小姐,您喝點茶大概沒關系吧!」』(張南峰,1990:59-60)

附錄2- 參考文獻範例

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 Problems and Methods. Gunter Narr Verlag Tubingen,1982.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8.

Delabastita, Dirk. Translating Puns: A false Opposi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arget, 1991(3:2):137-152.

;

⑷ 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題 目:試論英漢語中含數字習語的翻譯策略
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
(一)選題的背景:
英語和漢語均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語言之一,它們在長期的發展中積淀了大量的習語,其中包括含數字的習語。數字習語是指含有基數詞和序數詞的習語,是習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語和漢語中,含數字的習語都占據了重要地位。隨著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各國間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也空前的多了起來,英漢習語研究領域也相應地出現了新的氣象。作為英漢習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含數字的習語也成了中外學者著力研究的對象之一。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對含數字習語的翻譯進行了大量而廣泛的探討與研究。
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含數字習語的研究相對較少,但對習語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的習語研究通常以L. P. Smith於1925年發表的《詞與習語》(Words and Idioms)一書作為開始。他探討了習語的來源與結構,根據習語的意象進行分類,並指出習語的基本特徵:習語的意義不是它組成詞的意義的總和。含輪手他指出:「習語的含義是不透明的,可以用來表達決心,憤怒,謾罵的內心情感,體現了英語詞彙在習語中的巧妙用處」 。 從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以結構主義理論為基礎,C. F. Hockett強調了語境在識別和解釋習語中的重要地位,解釋了習語的深層結構和語義特徵,使得習語的定義開始走向規范化。到了桐缺20世紀60年代,具有整體性、凝固性的習語受到Chomsky 生產語法理論的影響,其研究陷入了僵局,但始終沒有停止。直到以B. Fraser為代表的語言學家提出了習語固定性等級理論,承認習語的固定性,但認為習語仍具有轉換潛力 ,習語的研究再次得到了關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習語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語言學家們談嫌開始探討習語在交際活動中所起的作用,開辟了習語在交際環境里的功能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其中研究成果最為突出的是澳大利亞語言學家C. Fernando,她的代表作為《習語與習語特徵》(Idioms and Idiomaticity)。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從語言的文化背景角度來研究
習語的形成,Nida(1993)曾說過:「文化對習語、習語的意義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如果沒有認真地研究背景,就難以透徹理解習語的深刻含義」 。所以,要研究含數字的習語,首先要了解其數字的文化內涵。
在翻譯方面,研究成績最為卓著的應屬美國的翻譯理論家E. A. Nida和英國傑出的翻譯理論家Peter Newmark。20世紀60年代,E. A. Nida 出版了《翻譯的科學探討》和《翻譯理論與實踐》,把語言學理論引入翻譯研究,提出了「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的概念。在2003年出版的《語言與文化——翻譯中的語境》一書中,E. A. Nida從多學科角度研究翻譯。他指出:「要想成為優秀的翻譯者,僅僅會說兩種語言是不夠的,還要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 。1981年,Peter Newmark在第一部著作《翻譯問題探討》中,提出了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和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的新概念。1999年,在其論著的《論翻譯》一書中,他提出了全新概念的「翻譯關聯法」 。 翻譯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作,習語的翻譯更是翻譯中的難點。Mona Baker在《換言之:翻譯教程》(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中指出了一種語言中的習語與其所處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習語的翻譯難點在於,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習語翻譯,所引起的聯想是不同的。書中列出了其翻譯的難點:(a)沒有對等的習語。(b)有相似的習語,但使用的情景不同,兩個成語的內涵也不同。(c)譯出語中字面意義和含義同時有效,有雙重含義,而到了譯入語中只能選擇其一。也就是說,兩者並不是形式和內容都能做到對等。Mona Baker在本書中還指出了習語翻譯的策略:(a)使用意義對等、形式相似的習語。(b)使用意思相近但形式不同的習語。(c)使用釋譯。(d)略去不譯 。
2.國內研究現狀
在數字文化研究方面,劉明閣認為:「數字不獨屬於數字王國,還應用於成語或片語中,在不同民族、宗教、歷史、社會習俗等因素作用下,被賦予特殊的聯想意義,蒙上了神秘的文化色彩」 。他在《跨文化交際中漢英語言文化比較研究》一書中具體闡述了英漢語中的偏好數字以及漢英數字文化差異的成因。
包惠南在其所著的《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中,分析了數字「四」、「六」、「七」、「八」、「九」的文化內涵,特別提到了西方人對數字「十三」的忌諱,反映了東西文化中不同的數字觀念 。成昭偉在其所著的《英語語言文化導論》一書中對英語數字的表義功能和文化色彩進行了簡要剖析,對中西方的數字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李麗在「數字習語的文化根源」中重點研究英語數字的文化背景,對其中的「3」和「13」,「6」和「7」,「5」和單數崇拜進行了分析,並提出宗教文化,古希臘羅馬神話和文化思維方式影響了英語數字習語的形成 。
在含數字習語的翻譯方面,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對英漢語中含數字習語翻譯的研究呈蓬勃發展之勢。早在1989年,由鄧炎昌和劉潤清先生所著的《語言與文化》一書中對數字習語就有所提及 。劉明閣認為:「東西方語言文字、習語表達、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含有許多數字詞以及與數字有關的知識」 。在其2003年出版的《英語文化翻譯學教程》一書中,用一個章節的內容描寫了數字在習語中的應用和翻譯,並將它們按數字進行分類研究。此外,全國各級報刊相繼刊登了不少與此有關的研究文章。1998年,陳琳霞在「英漢數字習語互譯方法中」一文中提出了7中翻譯方法——對應直譯、不等值翻譯、習語套用法、誇張數字略譯法、譯特定含義、刪略重復詞義、採用引申義 。唐麗在2008年發表的「英漢數字習語翻譯策略初探」一文中探討了數字與習語的關系及其翻譯策略,提出了五種翻譯方法——等值譯法或直譯法、注釋法、借代法、意譯法、歸化譯法 。
(二)選題的意義:
1.理論意義:
習語是從語言中提煉出來的短語或短句,是語言的核心和精華。習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它與一個民族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經濟生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心理狀態、價值觀念等方面息息相關,能夠清楚地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研究英漢語中含數字習語的翻譯時,學者可以從中獲取大量的有關中西方數字文化的知識,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增強文化意識。其次,對英漢含數字習語互譯的研究有利於語言的發展,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此外,研究含數字習語的翻譯對英漢語的教學與學習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啟示作用。
2.實踐意義:
實踐證明,研究英漢語中含數字的習語有利於學者積累大量的習語詞彙,提高學者的語言應用能力,在不同的語境中能夠有效、得體、恰當地運用習語。在實際生活中,能夠正確表達習語,消除誤會,避免分歧。其次,有效地對其翻譯策略進行研究有利於促進學者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懂得將直譯、意譯、歸化、異化等的翻譯方法具體地應用於含數字習語的互譯中。在平時的學習中,能夠快速地辨別出文章中的習語及其含義,有助於正確翻譯全文。掌握含數字習語的翻譯策略,能夠提高學者的整體水平,不僅包括語言水平,還包括文化素養。由於目前對含數字習語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理論方面,實際應用方面還不是很多,所以,筆者應該更側重於實例研究,同時結合數字文化的理論知識,從兩方面對英漢語中含數字習語的翻譯策略進行分析和總結,從而提高學者的語言水平。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研究的基本內容
1.含數字習語的介紹
1.1.數與數字習語的關系
1.2.含數字習語的定義:回顧學者以往對含數字習語的研究,探討他們提出的定義
2.含數字習語的文化因素
2.1.中國數字的文化內涵
2.2.西方數字的文化內涵
2.3.英漢含數字習語的文化內涵差異分析
3.含數字習語的翻譯理論
3.1.含數字習語的直譯法
3.2.含數字習語的意譯法
4.含數字習語的具體翻譯策略
4.1.含數字的漢語習語的英譯探討
4.1.1.列舉一些含數字的漢語習語,根據不同的習語特徵運用不同的翻譯方法
4.2.含數字的英語習語的漢譯探討
4.2.2.列舉一些含數字的英語習語,根據不同的習語特徵運用不同的翻譯方法
5.結論
(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習語是文化的積淀,是語言的精華。整個學習語言的過程都離不開對習語的學習。要想真正掌握對英漢語中含數字習語的翻譯,首先就應該了解兩種語言中的數字文化內涵,包括數字的特點及其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譯者必須努力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敏感度。其次,譯者要跳出僅局限於了解數字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應該具體到在含數字習語中針對數字的文化根源和對比翻譯進行探討和研究,同時要注意語境對其翻譯的影響。此外,學者要多積累英漢含數字的習語,多度相關讀物,試著比較出英漢兩種語言語中含數字習語的表達差異,探討出可行的翻譯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與技術路線:
1.研究的方法
1)參考文獻法:對相關文獻等理論依據進行詳實地參考,為論文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2)比較與對照法:通過比較和對照,分析不同翻譯方法對含數字習語翻譯的優缺點。
3)理論思辨法:在現有理論基礎上,針對現狀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適合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框架。
4)調查法:調查不同的翻譯方法所得出的不同譯文對讀者的接受度和欣賞效果。
5)歸納法:通過一系列的實例分析概括總結英漢含數字習語的翻譯策略。
2. 技術路線
1)利用學校圖書館和網路資源,收集本課題研究的相關書籍、文獻資料。
2)對搜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分類、分析、對比、歸納,提出自己的理論框架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3)經常與導師聯系和交流,接受導師的幫助和指導。
四、研究的總體安排與進度:
日期 畢業論文各階段名稱 備注
20XX.10.8—20XX.11.30 搜集相關資料、選題並完成開題報告。
20XX.11.1—20XX.1.31 認真撰寫,完成論文初稿。
20XX.2.1.—20XX.3.30 完成論文二稿和三稿。開展中期檢查
20XX.4.1—20XX.4.30 完成論文修改與定稿,將論文裝訂成冊上交
20XX.5.1—20XX.5.23 審查驗收,評閱教師給出成績畢業論文答辯和成績評定(含優秀論文的評定)
五、主要參考文獻:
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Fernando, Chitra. Idioms and Idiomatic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cation Press, 2000.http://ke..com/view/1803112.htm(accessed November 14, 2011)
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cation Press, 2001.
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常潤芳,「英漢數字習語的文化根源及對比、翻譯探析」,《河南大學學報》,1(2008):155。
陳琳霞,「英漢數字習語互譯方法」,《浙江師大學報》,2(1998):66-69。
成昭偉,周麗紅,《英語語言文化導論》。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1。
李麗,王成,「英語數字習語的文化根源」,《西安歐亞學院學報》,4(2005):55-57。
劉明閣,《跨文化交際中漢英語言文化比較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
駱世平,《英語習語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唐麗,「英漢數字習語翻譯策略初探」,《南寧技術學院學報》,4(2008)88-90。
張鎮華,《英語習語的文化內涵及其語用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⑸ 英文論文開題報告寫作技巧

論文開題報告基本要素

  • 標題

  • 開題摘要

  • 目錄

  • 介紹

  • 文獻綜述

  • 研究問題與假設

  • 方法論

  • 工作安排

  • 預期結果和結果的意義

  • 暫定論文章節大綱

  • 參考文獻列表

各部分撰寫內容

  • 標題

論文標題應該簡潔,且能讓讀者對論文所研究的主題一目瞭然。

  • 開題摘要

摘要是對論文提綱的總結,通常不超過1或2頁,摘要包含以下內容:

  1. 問題陳述

  2. 研究的基本原理

  3. 假設

  4. 建議使用的方法

  5. 預期的結果

  6. 研究的意義

  • 目錄

目錄應該列出所有帶有頁碼的標題和副標題, 副標題應縮進。

  • 介紹

這部分應該從宏觀的角度來解釋研究背景,縮小研究問題的范圍,適當列出相關的參考文獻。

  • 文獻綜述

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經閱讀過的相關文獻的總結摘要,而是必須對其進行批判性評論,並能夠將這些文獻與你提出的研究聯系起來。

  • 研究問題與假設

這部分應該告訴讀者你想在研究中發現什麼。在這部分明確地陳述你的研究問題和假設。在大多數情況下,主要研究問題應該足夠廣泛,而次要研究問題和假設則更具體,每個問題都應該側重於研究的某個方面。

⑹ 2022英語課題開題報告模板5篇

【 #報告# 導語】難忘的大學生活將要結束,學生們就要開始做畢業設計了,而做畢業設計之前要先寫好開題報告。以下是 整理的2022英語課題開題報告模板,歡迎閱讀!

1.2022英語課題開題報告模板


國家教委新頒布的《初中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提出: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使外語特別是英語日益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是對21世紀公民的基本要求。

詞是語言的基本材料,是語言的三要素之一。沒有足夠的單詞量就不能清楚的表達概念;不會靈活的運用單詞,就勢必影響思想的交流。然而有了良好的單詞識記方法就能有效的掌握大量的單詞,有了雄厚的單詞量作保證就能更好的閱讀、寫作、交際,就能達到充分發揮英語工具性的作用。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單詞記憶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環節。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現實的單詞學習及記憶情況卻不容樂觀,很多學生常常因為記不住單詞,或是記住的單詞很快遺忘,即使記住了一些單詞,也不會正確地運用它們。因而放棄了英語的學習。學生學習詞彙主要集中在反復朗讀、機械記憶層面,很少能夠上升到理解和運用層面。加之他們由於年齡小的特點,學習目的、動機往往不明確,只對課堂上有趣的教學內容和游戲感興趣,而對單詞和短語的讀寫規則、發音要領及用法未能充分認識,不善於學習和總結單詞的拼讀和拼寫規律。我們認為教會學生巧記英語單詞的方法是英語學習的關鍵,因此,特申請該課題的研究工作。

本課題所界定的「單明銷詞教學」是指初中英語單詞教學。此課題的研究旨在利用科學的單詞教與學的方法,從而克服過去教學中的孤立教單詞,講得過多,消化不良;反復記憶,失去興趣,邊學習邊遺忘的缺陷。同時還能使單詞的意義和用法的教學,單詞的讀音和拼寫的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英語單詞的讀音和書寫形式時,不感到雜亂,而感到有條理,有規律,從而能很好地調動初中生記憶英語單詞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並為學生進一步學好英語打下堅實的詞彙基礎。

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智力活動的能源和動力。初中英語趣、動、展教學法把激發學生興趣作為實施英語課堂教學的前提。初中生模仿能力強,有意注意時間短、好動。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生的無意注意,使其向有意注意轉化。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我們倡導以快樂和激趣為主的教學英語單詞識記形式。

學習英語的基礎是單詞,它是構成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學好英語的基礎和關鍵。因此單詞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它們,並教會學生如何把單詞運用到綜合實踐中。內容:本人在這次課題研究中主要針對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了解我校中學生目前英語單詞記憶的基本方法。

2.結合中學生學習特點,進行中學英語單詞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

3.提高中學生單詞拼讀能力的研究。

4.單詞教學活動設計及實施的評價。

收集單詞教學相關的文獻資料,並對文獻資料進行理論學習,同時進行比較,研究提高單詞教學效益的方法。具體方法如下:文獻分析法、行動研究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

教師必須鑽研教材,發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的教學方法設燃則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根據不同的教學活動製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20xx.9月---20xx.10月)

①選題、立項。

②制定課題方案,開題會議。

③資料文獻的准備、信息收集。

第二階段:研究階段(20xx.10月---20xx.11月中旬)

1.啟動課題研究,有計劃有步驟實施。

2.將學習的理論知識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探索提高學生單詞記憶效率的方法,發現問題,及時調整、總結。

第三階段:研究總結階段(20xx.11月下旬--20xx年12月初)

1.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總結。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3.進行研究結論的最終論證,組織專家鑒定。

4.做好課題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工作。

(1)課題研究報告。

(2)課題論文集,教案集,課件。

(皮槐棚3)學生問卷30份,階段總結1篇,結題報告1份。

2.2022英語課題開題報告模板


一、立題的背景

目前,農村學生對於英語學習有一定的厭倦情緒,如果在新課導入時不採取一些有效的方法來吸引學生,學生的興趣就會日益減退,也就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果教師總是用老式陳舊,單一乏味的方式來導入新課,導入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成功的導入依賴導入的多樣性和有效性。每天帶給學生點期盼,每天帶給學生點驚喜,每天帶給學生點不同,每天帶學生點啟迪。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參與,還可以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

二、立題的意義

我們一線教師是「高效課堂」的踐行者,我們必須與時俱進,立足新課程,運用新理念潛心研究課堂教學新方法、新模式,應從課堂教學第一步入手追求各個環節整體高效,我們的課題研究以「高效課堂」目標,以新課程理念為導向,引領我校英語老師探索有效課堂導入理論策略,設計高效導入,指導教學實踐,引領我校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

英語課堂教學的導入多種多樣,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課選擇使用不同的導入手段,其目的只有一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迪他們的心智,使學生重塑自信,覺得英語課好學、易學,產生興趣,減少焦慮,達到事半功倍。因此,我確立研究課題《初中英語課堂導入方法探究》。

關鍵詞:英語教學、英語課堂導入

1.英語教學

隨著社會的進步,英語已從一種工具變成了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尤其要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以讓學生積極參與為目的,在英語課堂的教學導入中更能體現這一宗旨。

2.課堂導入

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好的導入能為全節課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並能由此使教學內容進一步展開、發展、開拓,把課的進展不斷推向高 潮,產生良好、積極的「連鎖反應」。

課堂導入,一般是指課堂教學開始的3-5分鍾內,教師和學生所有教學活動的總稱。其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具體是指在進入新的教學內容前,教師為了轉移學生的注意中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採用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正式的學習狀態的教學行為。本課題研究以我縣統一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載體,以全校七至九年級所有班級為實驗班,本校英語組教師全部參研。

3.2022英語課題開題報告模板


一、研究目的

1.調查分析總結初中英語教學中一線教師常用的導入方法,製作調查表,對我校全體英語教師進行調查,形成匯總數據,得出教師常用的導入法。

2.分析比較常用的不同類型的各種導入方法特點、功能的異同,研究根據學生心理和教學內容合理選用行之有效導入方法的策略,並跟蹤在課堂實際教學中運用的效果,以及學生的評價。

3.借鑒校內外優秀導入案例,運用新理念、新方法和現代化技術手段,進行導入方案設計的自主創新實驗研究。

4.加強課堂導入的個案分析,注重研究和推介的靈活巧妙的新方法、新手段總結經驗,探索有效課堂導入策略,指導教學實踐,引領我校教師教師專業化發展。更好的服務於課堂,服務於學生。

二、研究內容

英語課堂教學的導入多種多樣,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課選擇使用不同的導入手段,其目的只有一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迪他們的心智,使學生重塑自信,覺得英語課好學、易學,產生興趣,減少焦慮,達到事半功倍。因此,本次主要研究:

1.英語聽說課導入方法探究(付寶琴)

2.英語閱讀課導入方法探究(顧相娥)

3.英語寫作課導入方法探究(徐瀟)

4.英語練習課導入方法探究(徐美琴)

5.英語復習課導入方法探究(駱雲寶)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1.實踐法

通過英語教學活動進行「小課題」的研究,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問卷調查法

調查我校英語教師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及想法,了解學生在不同英語課堂導入情況下的收效及存在的問題,共同討論解決。

3.文獻資料法

查閱、收集與本研究課題有關的國內外學者專著、論文和資料。通過上網搜索等方式查找有關導入設計及相關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們已經做的研究工作,明確研究課題的科學價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4.經驗總結法

對研究的經驗及結果進行反思梳理,歸納提升積累經驗,修改並確定下一步方案,通過不斷反思改進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步驟

(一)准備階段(20xx.1----20xx.3)

理論學習;召開相關人員會議,確立課題,申報課題;確立研究目標,制定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20xx.3----20xx.11)

開展相關的課堂導入方法的研究,收集實踐中的資料及數據;觀摩研討,總結摸索初中英語課堂導入方法;撰寫階段總結報告。

(三)總結階段(20xx.11—20xx.2)

整理檔案,進行分析;論證實驗的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總結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形成成果報告;通過開設研究課,撰寫論文以及編定優秀課例、案例集等形式推廣研究成果,根據反饋信息,修訂下一輪的課題研究。

五、研究可行性分析

1.國內的學者和教育家們對課堂導入很感興趣,並從多個方面撰文研究。他們認為,在新的教學內容開始時,吸引學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從而強調了導入的重要性。

2.課題組成員均為一線教師,其中有一位省級教學能手和兩位縣級教學能手,並且四位教師都是一級教師職稱,教學經驗豐富,能夠在充分聽評課調研的基礎上,通過調查與個案分析中學英語課堂導入所遵循的方法,及各種導入設計存在的問題,探究如何設計不同課型的導入,最後以研究報告、教學案例等形式形成最終成果。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一、成果主件:

《初中英語課堂導入方法探究》的結題報告

二、成果附件:

相關論文、教學設計、課堂PPT、教師調查表,學生調查卷、課堂實錄部分案例等。

通過研究,掌握基本的科學的課題研究方法、讓小課題研究成為一種習慣,

並積累一些實用高效的課堂導入方法方法,使我校英語老師的課堂導入水平能再上新台階,課堂氣氛將因導入而活躍。

4.2022英語課題開題報告模板


一、選題的主要理由,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選題理由:

面對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面對信息時代的初露端倪,WTO的加入,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新世紀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未來社會實際上是人才競爭的社會,教育是培養人才的聖地,必將愈來愈顯示其重要性和緊迫性。針對當前國際國內教育現狀,我們要「科教興國」,就必須對教育進行改革和創新,要改革和創新就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不斷學習和理解新的教學理念,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用人才。故選擇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演講實踐能力這一研究課題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新的英語課程標准強調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語感,獲得初步運用語言的能力,為正式交際打下基礎。新課程標准突出語言的實踐性特徵。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口語演講實踐能力具有很強的實效性,讓學生感到英語學了就能用,從而保持英語學習的興趣。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三)本課題研究現狀:

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演講實踐能力的研究作為單個研究點,業已引起部分英語教師的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有教師撰寫了一些研究論文,作為課題專項研究,我們課題組將以本校小學部為研究單位,立足於校本教學研究,結合本地區的學生學習實際情況,摸索出適合本校小學英語教學的口語實踐模式,實現《新課程標准》要求的以學生為中心、全面發展學生語言學習的綜合技能的目標,為學生的終身持續性發展提供良好基礎。

(四)本課題研究的根本內容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如何讓學生保持英語學習的興趣;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探索新型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英語教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英語教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2.研究如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嘗試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型」的教學方式。

3.研究如何從提高學生英語素養出發,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演講實踐能力,改進現有的教學模式。

(五)預期研究成果:

1、小學英語教育教學學生英語口語實踐能力銜接研究。2、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3、過程材料論文。

(六)本課題研究的步驟及時間安排,具體計劃如下: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20xx年1月--20xx年2月)

1、課題組織成員學習教育專家對培養小學生實踐能力的論述等,學習各學科新的課程標准,了解當前的教育形勢及要求。以明確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2、自編調查問卷,請本校科研室的老師審定。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1、分別對教師、學生、家長進行調查問卷。

2、收集、整理、統計、分析調查數據和材料。

3、撰寫調查報告。

4、學習理論,運用理論指導課題實驗。

5、以調查分析的結果為依據,研究教育對策開展課題實驗探索在學科教學中提高小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具體有效的方法。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撰寫教學經驗總結或論文。

2、收集、整理實驗數據,撰寫實驗報告。

3、總結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二、課題的成果形式

l、小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現狀的調查報告英語教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論文。

2、培養小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教學經驗總結或論文。

3、相關附件,如錄像、光碟、照片、實物等。

5.2022英語課題開題報告模板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小學英語教學也提出了新的挑戰。英語新課標要求教師積極探索並採取有效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便是其中的一種,許多老師都運用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由於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比如班額大成員的,經常顧此失彼,部分合作學習習慣不好,最終造成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英語新課標要求教師避免採取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提倡任務型教學途徑和小組合作學習。作為當代主流的「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學會如何與他人互相交流合作,例如學會模仿、傾聽、尊重等等,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

課題提出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性質和地位」中明確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會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口頭語言作為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際工具,擔負起個人社會交際的重任。因此,作為培養未來社會人才語言素質的小學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課題研究設計

研究目標與預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學生合作學習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並在實踐中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首先建立結構合理、互幫互助的合作小組,即科學合理的分組,包括固定分組和動態分組。再次,明確小組分工,培養獨立思考、認真傾聽、有序表達、積極參與與合作的習慣,接著,科學選擇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拓展創新任務,進行方式多樣的科學評價。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合作意識,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安排

第一階段:准備學習階段(20xx.12)

依據區教研室的評審意見,認真做好研究的起步工作:學習有利於本課題的研究理論資料,進行理論儲備,搜集學生信息,做出合理分組。並撰寫開題報告,突出可操作性。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xx.1—20xx.9)

這個階段的工作最為重要,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調查、研究、實踐,從而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為此,我將這個過程又分為四個小的階段。

(1)通過調查問卷,了解英語課堂教學評價,了解現存的問題,尋求可行性途徑。

(2)小組合作學習低效性研究: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研究,從智力、心裡、知識基礎、學習方法及教師因素等方面分析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低效的成因。

(3)根據實踐反思,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積極參與課堂合作學習並及時寫出「小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學習低效的現狀及成因」研究報告。

第三階段:經驗總結階段(20xx.10—20xx.11)

整理研究資料,深入了解師生經驗,進一步鞏固已有成果,形成經驗,並上升到理論高度,並將課題實施過程中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歸檔整理,於11月完成《小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研究》的課題結題報告。

前期准備工作:

依據區教研室的評審意見,認真做好研究的起步工作:對學生英語小組學習的現狀做出認真的分析研究,了解英語課堂教學評價,了解現存的問題,為課題的正式開展做好准備,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課題的實施方案,確定研究方向,並撰寫開題報告,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合作意識能力,突出時代和社會的要求。

熱點內容
他有一個小的鼻子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4-29 03:03:07 瀏覽:798
考查課怎麼翻譯成英語 發布:2025-04-29 03:03:06 瀏覽:728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4-29 03:00:34 瀏覽:74
怎麼通過看英語小說提高英語翻譯 發布:2025-04-29 02:51:48 瀏覽:561
夏天的早晨翻譯成英語怎麼寫 發布:2025-04-29 02:32:43 瀏覽:692
愛錢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4-29 02:25:17 瀏覽:294
我喜歡西瓜怎麼說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4-29 02:16:55 瀏覽:170
帽子單詞的英語怎麼讀 發布:2025-04-29 02:03:04 瀏覽:25
月和套餐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4-29 02:00:18 瀏覽:677
永遠的離開了他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4-29 01:51:16 瀏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