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報刊閱讀專題論文
『壹』 求一篇閱讀英語報刊的好處的論文,摘要和參考的文獻的寫下,謝謝,麻煩各位了
5678
『貳』 求一篇「閱讀英語報刊有什麼好處」論文的提綱
摘要] 初中畢業生的英語寫作與我們的培養目標相差遠。雖然師生在英語寫作這方面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效卻甚微。新課程的實施,為這一難題提供了解決的途徑和方法。本文主要介紹如何利用新課程這一堅實平台,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關鍵詞] 新課程,課程改革,寫作水平
一、問題的提出:初中畢業生的寫作現狀令人擔憂
近兩年來,我市(泉州市)初中英語中考題增加了書面表達,筆者認為這對於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邁出了很重要的一步。書面表達是一種能反映學生表達、傳遞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語言交流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語言測試手段。它對學生素質的提高、素質教育的推進,必將產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但這對畢業班的師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新的挑戰。近兩年來師生在書面表達即英語寫作這方面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效卻甚微。形成了「學生見書面表達就怕,教師批改書面表達就頭痛」的現象。這一現象在去年(2002)的中考書面表達題中也得到同樣的體現。去年的中考題是:一幅不算太復雜的學校平面圖。如果學生在審題的時候能找到一個立足點並能熟悉地運用there be 句型和一些方位介詞,筆者認為拿一個及格的分數應該不成問題。而考試的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有非常多的學生這題得1-2分,不少平常實力不錯的學生只得4-5分,能夠得7-8分的可能算是「佳作」了。這一現狀與我們的培養目標相差甚遠,它既給高中英語銜接教學帶來許多實際困難,也給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帶來重重壓力,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初中英語教師的高度重視。
二、問題的分析
為什麼書面表達對初三年的學生來說如此難呢?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三點:
⑴在新課程實施之前,中學教育(特別是農村中學)基本上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過分注重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而忽視學生對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應試教育注重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得高分,而忽視對學生的觀察,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應試教育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中活動時間和空間不能得到合法保障。學生在這樣的學生環境下連最基本的「說話」的自由都被剝奪了,更不要談什麼綜合語言能力的運用了。⑵中學英語教育重視筆頭訓練,忽視口頭操練,重筆試,輕口試,(甚至有的學校到現在還沒有把口試列為評價標准),口語基礎普遍薄弱,這也是學生寫作能力不能提高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試想一下,一個連話都說不好的人,怎麼可能要求他寫出好的文章呢?(3)教師在初一,初二年普遍忽視對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到了初三年後,只有靠「臨時抱佛腳」。這嚴重違背了寫作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循序漸進的規律。
三、問題解決的契機
新一輪課程改革:它以人為本,關注個體發展,以情為重,貫徹素質教育。它注重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以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展為目的。教育部頒發的《國家英語課程標准》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精神。它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平台。這種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當然也就包括寫作能力。
四、問題解決的途徑
筆者前二年擔任初三年的英語教學工作,也曾為「書面表達」焦頭爛額。雖說有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書面表達)消得人憔悴」的決心,但問題終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本學年擔任初一年的教學工作,有幸參加初一年的課程改革。在堅持以口語為切入點的同時,我特別注意加強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堅持點滴積累,循序漸進。我驚喜地發現:經過堅持不懈地練筆,到初一年下學期結束前,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同學就能寫出語句通順,結構完整的作文來。這基本上已達到了初三年優秀學生的寫作水平。下面我就談談具體的做法,希望各位同行能提出寶貴意見。
1、堅持以口語(聽和說)為基礎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必須以口語為基礎,這點我們可以從兒童學習母語得到啟示。語言心理學研究的成果告訴我們,初學語言者開始階段,一般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輸入並通過內部語言系統進行理解,吸收和加工,進而轉化為一定程度的外部語言,通常第一性口頭語言的比重要超過第二性的書面語言,進而逐步增加書面語言的輸入。「聽說領先,讀寫跟上」這是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必須遵循的規律,我們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時候更不能違背這一規律,布里頓(Britton,1970)指出:「學習口語的句型結構和表達方式往往是他們學習寫作的基礎。」塔天(Tough,1977)不僅強調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重要聯系,並且指出「教師必須在教授寫作的同時,幫助學生提高和豐富其口頭表達的技能,因為口頭形式往往包含了大量近似書面語的結構和措詞。」實際上,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寫作水平也較高。教師可以採用課前三分鍾的值日生報告、課堂的情景交際、課外的English corner及英語辯論等多種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進行筆頭訓練之前,可以先進行口頭作文,這樣可以降低寫作的難度,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
2、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地練習。古人雲:「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寫作是「細活」,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長,只有堅持不懈,勤奮練筆,才有可能「水到渠成」。對於初一年的學生,我們可以從連詞成句、造句、閱讀文章後回答問題、填表格、看圖寫作、改寫或縮寫課文、根據所提供的詞彙復述課文、模仿寫作等多種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3、充分利用課程資源
⑴教科書是我們最主要的課程資源,它從初一年第七單元起,就開始向我們提供訓練寫作的機會。這些訓練對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必須指導學生認真完成。對於學生的習作,我們應該及時批改,及時講評。我還經常把學生優美的、創造性的語句,用波浪線劃出來,並加上鼓勵性的評語。最後,可別忘了成果展示:我經常把學生的優秀習作張貼在牆報或學習園地上。期中或期末之前,我還會把學生的優秀作品匯編成冊,人手一本。這對於學生來說,也許是最好的禮物和最難忘記的情感體驗。
⑵鼓勵學生經常上圖書館借課外讀物(如簡易英文讀本),報刊雜志,指導他們定期收看廣播電視節目等。我還和他們一起征訂了《中學生英語周報》、《英語畫刊》、《中學生英語》等輔助學習材料,並把這些材料放在班級的圖書櫃里,學生在課外時間可以隨時翻閱。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古人說的「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就是這道理。
(3)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我們的時代已經進入了網路時代,利用網路查找資料快捷方便;同時,學生還可以在網上發電子郵件或電子賀卡。在發E-mail的過程中,學生為了更好地表達思想,不斷的修改,使之更清楚、更有意義。在E-mail的寫作交流中,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可得到很大的提高。
4、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英語課程標准》強調:聽,說,讀,寫訓練的內容和形式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學生的交際行為,貼近有目的綜合運用語言的活動。所以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時,我們必須遵循「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的原則。例如,在學完第三單元後,我布置給學生的作業是:製作一張有關自己個人資料的小卡片。我沒有嚴格限定格式,學生的習作真是五花八門:有的學生在完成卡片之後,還不忘show一下自己的繪畫功底,在卡片旁邊畫了一個可愛的Carton;有的同學把Polly也帶上,並捎上這樣一句話:I』m a lovely boy, don』t forgot me! 有的同學用電腦進行製作,並把自己的照片也掃描進去,有的還是孩提時代的呢,看了真令人忍俊不禁。而這些卻正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啊!事實證明,貼近學生生活的寫作題材,有利於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的學習態度。
5、要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
在學生的書面表達中,我們發現最具代表性的錯誤就是中文式的英語。這除了學生口語基礎不過關,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由於母語習慣定勢對外語學習有很大的負遷移作用。為什麼正常兒童能很快掌握一門語言?因為他用那種語言進行思維活動,從咿呀學語開始,一直就用那種語言進行思維活動的練習和實踐。原蘇聯外語教學心理學家別亞科耶夫指出心理語言學的根本原則:掌握外語的過程,就是學慣用外語來思維,也即掌握用外語來形成和表達思想的手段和能力的過程。那麼在教學的過程中,怎樣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呢?
⑴課堂上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用英語來進行交流與溝通。
⑵經常性地給學生作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的介紹,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異。
⑶有意識地記住一些固定用法,經常性地做些漢譯英的練習,注重一句多譯,這對於提高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大有幫助。
在這里,也許馬克思關於學習外語的忠告對所有英語學習者都是很有啟發的:
When a person is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he must not always be translating everything into his own language.He must be able to use the foreign language forgetting all about his own.
五,應該注意的事項
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聽、說、讀、寫這四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承,密不可分的,決不可以因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而忽視了對學生其它能力的培養。總的說來,在起始年段,聽、說、讀的比重比寫的比重要更大。
2、不可以因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佔用他們大量的時間,以至影響他們的全面發展。培根曾這樣說:「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邏輯和修辭使人擅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段名言告訴我們:任何一門學科都是構成學生基本素質的一部分;任何一門學科對一位學生來說都不是全部。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要跳出英語學科的局限。既要為具有英語特長的學生的全面發展考慮,也要為不具備英語特長的學生的全面發展考慮。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平台上,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叄』 求一篇「閱讀英語報刊有什麼好處」論文,要英文的!! 題目為:advantages of reading English newspaper
Structure Feature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of English Newspaper Headlines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 newspaper is one of the major media for us to get inform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Nowadays English newspaper is very popular and read all over Chine. However, many people still hav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English newspaper headlines even for some English majors. This is because English newspaper headlines have their own special features, culture backgrounds and different from the daily English we used in many aspects. This paper will then focus on the lexical, structure feature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of English newspaper headlines, which can help u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when we are reading newspapers.
Key words: Newspaper headline, Lexical features, Structure features, Rhetorical devices.
『肆』 怎樣有效閱讀英語報刊
親愛的同學你好,我是中國快速閱讀協會會員,很高興為你解答。
本人專注於速讀記憶能力研究8年以上,同時有幸成為快速閱讀協會會員。對於如何增強記憶力和快速閱讀效率,速讀記憶力專家普遍認為,只要通過訓練,通過學習,、閱讀能力、記憶力是可以成倍提高的,下面給你說一些關於閱讀能力、記憶力的經驗:
1、快速閱讀的技巧就是一眼看上去,能夠閱讀多個字,看到一堆字就知道文字的意思,不用去過多思考,習慣性的看上去就直接理解文字大意。所以速度就上去了。同時,學習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2、快速閱讀的技巧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主要是復習課本的效率,讀的速度快,相同的時間可以重復讀好幾遍,自然記住的就快了。但是,快速閱讀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習慣,很多人以為學習了理論知識,就能夠領悟到快速閱讀的方法,其實不是的。快速閱讀既然是一種方法,那麼首先要懂得方法,其次,快速閱讀還是一種習慣,那麼既然是習慣,就需要練習,只有勤加練習,才有可能提高。所以,建議平時要多刻意的在實戰的時候多訓練自己的速度。
3、快速閱讀主要針對考試或者學習的人,能夠提高記憶力和學習效率。我孩子高考和後來的公務員考試都是用《精英特快速閱讀》來訓練速讀的,《精英特》是快速閱讀加快速記憶,她以前的閱讀速度在300字,記憶力不行,在2008年的時候就學習精英特,高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市因為學習速讀。包括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也是因為這個,大大提高復習效率。
4、如果是正在考試或者正在忙著備考的學生,我建議學習一下《精英特》,《精英特速讀》也是我們協會認可的。希望你早日進步!
希望我的回答幫助到你。
『伍』 如何培養學生的英文報刊閱讀能力
當今的英語教學,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能用英語進行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種交流.說得通俗點,就是能「聽得懂,看得懂」.但在現實中,要做到這一點,卻絕非易事.就拿讀英文報紙來說吧,作為大眾傳媒的一部分,報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可我們的學生,在背了大量的單詞,學了不少的語法結構後,卻尷尬地發現,他們依然讀不了一份報紙.尤其是一些剛赴海外的留學生,他們急需從報紙上獲取大量的信息,卻也不能倖免地陷入了相同的困境.他們往往抱怨說,報紙上的詞彙與他們從課本上學的不一樣.其實,所謂的「不一樣」,我想大概就是指一些英語非正式表達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俚語」吧,它們往往大量地充斥在報紙雜志中,而我們的學生,又恰恰不熟悉這方面的內容.如在國外的一份報紙上,我曾讀到這樣的一篇文章,它的標題是「Quitting the rat race can be fatal.」乍一看,似乎沒有疑難生詞,但是如果你不知道 the rat race 這個俚語,你也一定不知題目所雲.其實,在英語俚語中 the rat race用來形容節奏很快、競爭激烈的都市生活.該文提到,現在有很多人,厭倦了繁忙的都市生活,渴望回歸鄉村,過上安靜的生活.但其實在鄉村生活中,由於它的貧困和醫療設施的缺乏,它的死亡率要比城市高出6個百分點,因而這種生活可能是致命的、危險的.再來看另一篇文章「Cutting?--edge technology saves pup」 在英語俚語中,如果我們說 It』s on the cutting edge.意思是它處於先鋒地位,很先進.所以這個題目的意思是「先進的技術救了這條小狗的命.」而在題為「Protester says homeless crisis is on cards」的文章中,俚語 on cards 意為可能的,可能發生.文章呼籲關注那些越來越多的無家可歸的人群,投資公共住房建設項目,以避免這場可能發生的危機.類似這樣的俚語大量地出現在報紙中,構成了學生理解上的障礙.因此,讓學生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英語俚語,是提高他們閱讀英文報紙能力的一大關鍵.作為老師,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時,應當經常穿插、介紹一些英語常用俚語,讓他們及時了解這些生活化的語言,同時,我們也應該鼓勵學生多讀報,自己進行搜集整理.這樣做既能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快速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讀報能力.實踐證明這確實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和人的身體部位有關的常用俚語.have /get one』s finger on the pulse 意為知道、了解正在發生的一切,消息靈通,掌握脈搏.如:If you want to know what』s happening in the cmpany, ask Mark. He』s got his finger on the pulse and can tell you whatever you want to know.如果你想知道公司的情況,就去問馬克.他是消息靈通人士,能告訴你任何想知道的事情. have/with one』s fingers in the till意為在工作的地方偷錢.如:He was caught with his fingers in the till and dismissed. 他在工作的地方偷錢被查獲,就被解僱了.而 have a finger in the pie 指對正在進行的事插一手;多管閑事.如:She is annoying. She likes to have a finger in every pie.她真討厭,喜歡什麼事都插一手.此外,keep one』s finger crossed兩指交叉以祈求好運或不倒霉.如 We must just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 that the weather will stay fine for our picnic tomorrow. 我們得為明天的野餐祈求天氣保持晴朗.off the top of one』s head 指不加考慮、沒有準備;脫口而出或一時沖動地.如「Which student do you like best?」「Off the top of my head, I』d say it is Susan.」 「你最喜歡哪個學生?」「我沒有仔細想過,但要我立即回答的話我會說是蘇珊.」 put one』s heads together 意思是集中智慧,集思廣益.如:If only we would put our heads together we might find a way out of difficulties. 只要我們集中智慧,就能找到擺脫困難的方法.而 head honcho意為boss,指老闆.have/put one』s nose out of joint 意為使……嫉妒;使……失寵、失望.如:Mary invited everyone to the party except for Bill. His nose is really out of joint. 瑪麗邀請了所有的人來參加晚會,唯獨沒有叫上比爾,他真的非常失望.pay through the nose 意為被敲竹杠,付出過高的代價.如 There was a shortage of oil; if you found some for sale, you had to pay through the nose. 汽油短缺,如果有賣的,你也得出高價.而如果用 nosey 來形容某人,意為這人好打聽別人的事情,多管閑事.如:My friend always asks me about my personal life. She shouldn』t be so nosey. 我的一個朋友總是問我一些私人問題,她不該這樣愛打聽別人的事情.give sb. the cold shoulder 意為對某人冷淡,不予理睬.如:I had an argument with my neighbour. Now, when I see him, he gives me the cold shoulder.我和那位鄰居有過爭吵,現在我看到他時,他不跟我講話了.而 rub shoulders with…意為與……有來往.如:A person in my position rubs shoulders with all kinds of people. 處在我這個位置上的人要於各式各樣的人交往.a pat on the back 意為稱贊,鼓勵.如:The boss was very pleased with the report. He gave everyone a pat on the back for it. 老闆對報告非常滿意,為此他表揚了每個人.而talk about sb. behind sb.』s back 意為在人背後說他壞話.如「My colleage is very friendly to me to my face, but when I am not around, he talks about me behind my back.」我同事當面對我非常友好,但當我不在時他卻說我的壞話.形容某人不斷惹你生氣,令人討厭時,你可以說 He gets under my skin.如:My colleague always gets to work late and he always leaves early. But he tells the boss that he works very hard. He really gets under my skin.我的同事上班總是遲到早退,可他卻跟老闆說他工作很努力,他真的讓我非常討厭.類似的表達還有 He』s a pain in the neck. 如:My neighbour always plays loud music late at night. He』s a pain in the neck.我的鄰居總是在深夜大聲播放音樂,他真的讓人非常生氣.She has a heart of gold. 她有一顆金子般的心,意為心地善良,慷慨大方,富有同情心,類似的表達還有 Her blood』s worth bottling.如:She is always willing to help us whenever we are in trouble. She has a heart of gold. Her blood』s worth bottling.無論什麼時候我們有困難,她總是樂意幫助我們,她真的是太好心腸了,她有一顆金字般的心.形容忙得不可開交,我們可以用 I』m run off my feet.忙得腳不沾地或 I』ve got my hands full.忙得不能在再做別的事 來表達.如:I have so much to do today. I am run off my feet. 我今天有這么多的事情要做,我忙得腳都快不沾地了.或:I』m sorry I can』t help you just now, I』ve got my hands full. 很抱歉眼下我不能幫你,我手頭工作正忙.此外,have / get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 意為非常緊張,焦慮.如:Tomorrow I will have a job interview. Every time I think about it, I get 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明天我將有工作面試,每次一想到它,我就會非常緊張.而如果想要說出內心擔憂之事,一吐為快,我們可以用get...off ones chest 來表達.如:I know he is worrying you. You should tell him. You should get it off your chest. Don't bottle it up.我知道他讓你很生氣,你應該告訴他,別憋在心裡.tear one』s hair out意為雙手扯自己的頭發(表示焦急,悲傷,憤怒,絕望).如: Yesterday my computer crashed three times and I lost my work. I was tearing my hair out.昨天我的電腦死機了三次,我因此丟失了文件,我當時真的太絕望了.It was a real eye-opener. 意為這是一件令人瞠目驚奇、大開眼界的事.如:I knew he was strong, but it was a real eye-opener to me when I saw him lift the table. 我知道他很強壯,但當我看到他拿起那張桌子時,真令我大開眼界.讀了以上內容,你是否對此感興趣呢?如果有的話,不妨多搜集一些這樣的俚語,相信對提高你的讀報能力一定大有幫助.
『陸』 閱讀英文報刊的好處 中英對照
可以增加詞彙量,閱讀英文報紙的印象也很深刻的46很不錯的,另一種是加快閱讀速度,學習一些有用的短語,俚語
『柒』 英文報刊教學對閱讀能力的提高有何意義
英語報刊閱讀對提高英語語言綜合能力的意義:英語報刊的豐富內容和反映時代特徵的新詞決定了它比其他材料更加具有促進語言學習和擴充社會科技與人文知識的價值。在報刊閱讀中發現豐富的學習資料,提高聽力、閱讀理解、語言交際及寫作等語言綜合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一、英語語言學習與英語報刊閱讀的關系
當今世界,英語被廣泛使用,已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其普及性體現在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學術、信息交流等各個領域。「全世界有45個國家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全球1/3的人講英語,75%的電視節目是英語節目,在聯合國各種場合中使用的語言95%以英語為工作語言,互聯網上的信息80%也是用英語傳播的。」可見,英語的地位和作用在目前和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沒有任何其他語言可以代替。我國今天的高校大學生是明天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生力軍,畢業後將要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21世紀取得卓越的成績,而是否具備良好的英語運用能力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一門外語,同時可以學到特定國家的社會、歷史、文化與傳統。我國英語教學(不論是大學英語教學還是專業英語教學)要幫助學生轉變「為語言而學語言」的觀念,讓他們通過學習外語來培育國際視野,了解外國特別是英美國家的社會與文化,增強跨文化交流意識。因此,英語教學中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在聽、說、讀、寫等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中滲透文化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2)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英語報刊閱讀在提高學生語言的綜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范圍方面具有其他教材不可相比的優勢,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提高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正是基於英語報刊閱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國家教委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明確把理解英語報刊的能力列作評定各級英語閱讀水平的重要標准,二級要求能閱讀難度相當於Reader』s Digest(《讀者文摘》)的英語淺顯材料,四級要求能讀懂難度相當於美國Newsweek(《新聞周刊》)的國際新聞報道,六級要求能讀懂難度相當於美國的Times(《時代周刊》)或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的社論和政論文;八級要求能讀懂一般英美報刊雜志上的社論和書評(《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9)
二、英語報刊的特點
英語報刊閱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由其特有的優勢所決定的。首先報刊是新聞媒介手段,其信息新而快、多而廣、隨著語言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而報刊語言最能迅速及時地反映這些變化。其次,英文報刊所涉及的內容廣泛而豐富,從政治、經濟、外交到科技、文化、教育等無所不有,而且文體形式不盡相同。這些優勢決定了英語報刊較高的實用價值。
(一)內容豐富全面
英語報刊內容廣泛,刊登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社會、人物、教育、體育等有關社會文化方方面面的新聞,其豐富多彩的新聞內容是內容相對單一的英語書籍所不能相提並論的。除內容外,英語報刊還大量使用新詞和簡短詞及縮略詞,能夠最快地反映英語語言詞彙的發展和變化。英語報刊的修辭也十分活躍,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雙關、借代和仿擬等。可見,英語報刊涉及到了文體學、詞彙學、修辭學等方面的知識,綜合性強,是了解當代西方社會的文化特點、英語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及風俗習慣的最直接的途徑。
(二)編寫時新創新
英語報刊及時報道了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及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充當了時代潮流的喉舌,提供了有關各行各業的最新消息。報刊在提供最新消息的同時也傳播了相關的新詞、新的表達方法,由於這些新詞和新的表達方法是伴隨著特定的社會環境而產生的,具有明顯的時代性特色,易於被讀者普遍理解和接受。如,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E-mail(電子郵件)、E-commerce(電子商務)、cyberspace(網路空間)、cybernaut(網路用戶)等新詞都是通過英語報刊傳播後為公眾所熟悉接受的。可見,報刊英語是最有創新性和濃厚時代生活特色的語言。
(三)價值實用有效
英語報刊的豐富內容和反映時代特徵的新詞決定了它比其他材料更加具有促進語言學習和擴充社會科技與人文知識的價值。英語報刊不僅是學習現代英語和提高英語運用准確性、流利性和得體性不可或缺的實用材料,更是培養21 世紀復合型英語人才的有效教材。
三、英語報刊閱讀對提高英語語言綜合能力的意義
通過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習慣的觀察,筆者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只埋頭於課本,背單詞、做練習,認為只要把課本學好就可以,對課外閱讀,尤其是英語報刊閱讀,幾乎沒有什麼概念。而結果往往是學習的效果不理想,在實際的運用中聽不懂,說不出,說話寫文章錯誤百出。
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語言輸入是非常重要的。在非英語環境下學習英語,閱讀有時甚至是唯一的輸入方式。Harmer(2000)認為好的閱讀材料為學生提供範例,有利於他們提高寫作能力,而且提供了學習詞彙、語法、遣詞造句的機會,並為主動用英語進行交際作了准備。
(一)英語報刊閱讀對聽力能力的培養
新聞廣播一直以來都是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聽力理解測試項目之一。而且近幾年大有使用報刊新聞來檢測學生理解新聞廣播的能力的趨勢,如:2001 年八級題中聽力部分的三條新聞全部選自報紙新聞,2002 年八級題中也有兩條報刊新聞。如:
The documents, which Russian gave the United Stateson Sunday, could be a particular interest because Kennedy』sassassin Lee Harvey Oswald lived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for several years before he retur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was arrested for killing the former President on November22nd 1963. (2001: News Item 2)
該例子是一句由49 個單片語成的包含多個從句和多層意思的復合句,「信息過載」加大了聽力理解的難度。報紙新聞中復雜的句型,繁雜的表達方式是學生們的主要聽力理解障礙,增加了學生理解新聞的難度。總結自身的聽新聞的經歷和輔導學生練習新聞聽力的教學經驗,筆者深信新聞聽力前熟悉與新聞相關的背景知識,收集與新聞報道相關的詞彙、概念、人名、地名、事件等能幫助新聞聽眾預測新聞內容及更好地理解新聞聽力材料。
『捌』 閱讀英語報刊的方法
1先審標題,2注意段落第一句話。3略讀4大概把握段意
『玖』 英語報刊閱讀教程怎麼樣
一、http://..com/question/45000147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其居民稱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島閃族的一支。約公元前11世紀,愛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紀,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首次稱該地區為「巴勒斯坦」,即希臘語「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約公元前1900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徙到迦南。據《聖經》所說,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便是猶太人的祖先。後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眾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後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於這一支系。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馬儀,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趕至半島,繁衍生息,他們便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後裔。2002年11月,阿拉法特在會見中國中東特使後,針對以色列外長內塔尼亞胡威脅要把他趕走,激動地對記者說:「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文化差異: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歷史上,東西方文化在這里頻繁交流,多種民族在這里匯聚。現在,中東的各民族仍然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聖城。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次流散。約公元前1025年第一個希伯來人國家——希伯來王國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國一分為二,北方稱以色列王國,南方稱猶大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滅以色列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滅猶大王國,兩國數萬臣民連同君主都被擄往戰勝國,史稱「失蹤的10個以色列部落」和「巴比倫之囚」。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再滅受波斯帝國支持的猶太國家,猶太人流散到南歐、地中海諸島、北非及中亞地區,這是第二次大流散。從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猶太人多次發動反對羅馬統治者的大起義,均遭失敗。公元135年,羅馬皇帝下令將耶路撒冷犁耕為田,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逐出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無幾。 從政治上講,中東地區沖突由阿以矛盾轉變為巴以矛盾。縱觀四次戰爭,基本上都是阿拉伯國家聯合一起同以色列作戰。再看今日之中東,巴以沖突真正成了中東問題的焦點、核心。在西岸街頭,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青年用石頭襲擊以色列的坦克和裝甲車,無異以卵擊石,是一場絕對不平等的戰爭。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官邸被圍困,守在一幢大樓里,並表示絕不屈服,寧願為巴事業獻身,其志可嘉;但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受此對待,則實屬罕見。在這些事件中,阿拉伯國家對巴方表示了很大的支持和同情,聲援者有之,財政支持者有之,但在戰場上則是巴方孤軍戰斗,持續進行戰斗的是巴人,死傷的是巴人,巴勒斯坦人成了這場沖突的主角。這是中東問題當前的一個明顯特點。 大國介入令人注目。早在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中東的戰略地位日顯重要。1882年,英國佔領了埃及,也就佔領了運河。之後,取得對巴勒斯坦的控制,是英國的戰略考慮,所以當流亡在外的猶太人決定重返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家園時,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於1917年11月2日致函猶太錫安組織領導人,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家園,「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這就是著名的「貝爾福宣言」。此後,大國對這一地區的介入有增無已。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時,美蘇都支持以色列。蘇聯之所以支持以,因為當時從蘇聯、東歐移居以的猶太人多,蘇認為以的社會進步於其周邊國家的社會。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時,美蘇支持埃及,反對英法以,因為一是正義的確在埃一方,二是不希望英法再重返其在本地區的傳統勢力范圍。 在以後的冷戰歲月里,美支持以色列,蘇支持阿拉伯一方,涇渭分明。一直到現在,美每年向以色列提供30億美元的軍援,在安理會上為以說話。冷戰時期美蘇兩霸爭奪,在中東各支持一方有其戰略利益考慮;冷戰後雖態勢已變,但美支持以色列以維護其在中東地區利益的做法未變。 二、http://my.jessupchina.org/group/BaYiChongTu/discuss/ 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主要矛盾沖突 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矛盾的實質是領土問題,雙方的領土爭端是在過去幾十年中陸續形成的。 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把總面積為2·6萬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一分為二,14477平方公里劃給猶太人建以色列國,11655平方公里劃給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並將耶路撒冷暫定為「國際城市」,即歸屬未定。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英國宣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1950年改稱約旦)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時,阿拉伯聯盟發表聲明,宣布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這次戰爭史稱「巴勒斯坦戰爭」。 戰爭中,以色列吞並了劃歸給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強行佔領了西耶路撒冷。當時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佔領了劃歸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領土,包括東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與以後的幾次中東戰爭不同,英美兩國出於在阿拉伯世界的長遠戰略考慮,在巴勒斯坦戰爭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邊。倒是蘇聯為爭取這個新生的國家,對以色列給予了充分的支持。當時在蘇聯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僅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軍火,而且為以色列提供專用機場、建立空中走廊,為以色列訓練空軍和傘兵部隊。戰爭進行之時,幾名駐歐美國空軍猶太裔士兵冒著軍法審判的危險,偷了3架重型轟炸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機場裝滿炸彈後,起飛轟炸開羅和大馬士革。由於參戰的阿拉伯各國彼此之間心存疑忌、內部不和,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國王法魯克各打算盤,使得只有游擊隊實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戰斗持續到1949年。這次戰爭後,巴勒斯坦被分為三部分: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超過「分治決議」規定面積5700多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加沙地帶歸埃及管轄。近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成為難民。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同時還佔領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島、1600平方公里的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管轄的加沙地帶,又從約旦手中奪走了東耶路撒冷,並宣布整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1982年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又佔領了黎巴嫩南部一條10-15公里寬的狹長地帶。 根據1978年埃以達成的戴維營協議,以色列把西奈半島歸還了埃及。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蘭高地的一部分退還給敘利亞,但繼續佔領戈蘭高地其餘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並於1981年宣布將其並吞。 近幾年來,以色列在它所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以色列已建立200個定居點,猶太移民達10·4萬。以色列的猶太移民政策是謀求通過改變其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從約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國。 多年來,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聯合國242號和338號決議,在被佔領土上停止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撤出1967年其佔領的領土,以「土地換和平」。以色列卻認為,西奈半島歸還埃及後,它已完成履行聯合國決議的要求,現在只需要以「和平換和平」。 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佔領土上建立自己獨立的國家,以色列卻只顧同西岸和加沙地帶的代表討論「有限自治」問題。敘利亞要求以色列歸還戈蘭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卻一再表示堅持「寸土不讓」。 五次中東戰爭簡介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1949):又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凌晨,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1957):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以色列稱「西奈戰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和禁止以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又稱「六五戰爭」,阿拉伯國家稱「六月戰爭」,以色列稱「六天戰爭」。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晨,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突然襲擊。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1973年10月,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為武器(石油提價)引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9月):又稱黎巴嫩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佔領黎巴嫩的領土,襲擊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及其武裝力量,並與在黎的敘利亞軍隊交戰。 三、http://ke..com/view/201683.htm#2中東問題一般指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爭端,是自二次大戰結束以後延續至今時間最長的一個地區熱點問題。中東地區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戰略資源牽動著許多國家的利益。「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沖。該地區充滿傳奇但又多災多難。在這里,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本是有共同祖先的親兄弟;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聖地。二戰後,四次大規模中東戰爭都與該問題有關聯,並給地區民眾造成慘重損失和巨大創傷。中東和平進程綿延至今,但舉步艱難。人們盼望和平早日降臨,讓這對遠古時期曾是親兄弟的兩個民族重歸於好,共建美好家園。 歷史背景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 加沙地帶與猶太人定居點 [2]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3] 編輯本段 發展歷程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 以色列前總理沙龍 [4]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3] 編輯本段 沖突經歷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委任統治,同日,猶太復國主義 以色列國旗 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國。15日,阿盟國家軍隊進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戰爭正式開始。 第二次中東戰爭 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於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地面部隊也發動了進攻。 第四次中東戰爭 又稱十月戰爭,阿拉伯國家稱"齋月戰爭",以色列稱"贖罪日戰爭"或"十八天戰爭"。1973年10月,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被動局面,向以色列開戰。 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繼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巴解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架。 巴勒斯坦國旗 2008年巴以沖突大事記 1月17日,以色列關閉加沙口岸。1月23日,哈馬斯武裝等突破加沙與埃及的一處邊境口岸,數以千計的加沙人湧入埃及搶購生活必需品。2月3日,埃及安全部隊和哈馬斯武裝重新關閉邊境。 2月27日至3月3日,以色列在加沙發動「熱冬」攻勢,12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於沖突。 3月6日,西耶路撒冷一處猶太人機構遇襲,8名學生死亡。哈馬斯聲稱對襲擊負責。 6月19日,哈馬斯和巴勒斯坦其他派別與以色列達成為期6個月的停火協議。6月25日,5名哈馬斯武裝人員被炸死。 8月2日,以軍士兵朝試圖逃離加沙的希里斯家族(該家族與巴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聯系密切)成員開槍,打死4人,打傷20多人。 11月5日,以軍在加沙的一次行動造成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哈馬斯隨後恢復向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彈。 11月14日,以色列南部地區當天凌晨遭到至少16枚火箭彈襲擊,十幾人受傷。當天上午,以軍空襲加沙地帶,打死兩名巴武裝人員。 11月16日,以色列空襲加沙地帶東部,4名巴武裝 以色列空襲加沙 人員喪生。 11月27日,以色列軍隊在約旦河西岸地區逮捕23名巴勒斯坦人。巴官員說,以方當天在拉姆安拉、希伯倫、納布盧斯和圖勒凱爾姆等城市也發動大規模逮捕行動,其間有槍擊事件發生。 12月2日,以色列軍隊的坦克和推土機開進位於加沙地帶南部的拉法市,隨後以軍直升機發射一枚導彈,造成兩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多人受傷。 12月18日,哈馬斯與以色列為期6個月的停火協議到期。哈馬斯即日起宣布結束停火,並不再延續。從19日至26日,哈馬斯向以南部地區發射了200多枚火箭彈和迫擊炮彈。 12月24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下屬武裝派別卡桑旅發表聲明稱,5名卡桑旅武裝人員在「執行任務中」死亡,該組織隨後向以南部城市發射迫擊炮彈作為報復。 12月25日,以看守政府總理奧爾默特呼籲阻止哈馬斯襲擊以色列。以外長齊皮·利夫尼發誓要終結哈馬斯對加沙的控制。[5] 編輯本段 爭論焦點 耶路撒冷地位問題 耶路撒冷位於巴勒斯坦地區中部,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共同聖地。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耶路撒冷為國際化城市,由聯合國管理。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後,耶路撒冷被阿以雙方的停火線由北向南切割為東、西兩個部分,巴勒斯坦人居多數的東區被約旦(當時叫外約旦)佔領,猶太人為主體的西區被以佔領。1967年以佔領東耶路撒冷,1980年7月以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首都。 巴勒斯坦自20世紀60年代就宣稱耶路撒冷是巴領土的一部分,以必須全部放棄。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國,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 邊界劃分問題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81號決議,決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其中,「猶太國」占約1.49萬平方公里,「阿拉伯國」占約1.15萬平方公里。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但「阿拉伯國」因阿拉伯人拒絕分治決議沒有誕生。在隨後爆發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佔領了包括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等在內全部「阿拉伯國」領土。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第242號和第338號決議,要求以撤出所佔領土。長期以來,巴方堅持並決心將在1967年戰爭爆發前的邊界內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但以政府則堅持未來以巴邊界不能回到1967年戰爭前的狀態。 猶太人定居點問題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國家。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以開始在被佔領土上修建猶太人定居點。以內政部統計數據顯示,從1972年至2008年,約旦河西岸地區的猶太人定居點人口從1182人增加到了28.58萬人,東耶路撒冷定居點人口已達到將近20萬人。2005年8月,以曾在實施單邊行動計劃時,撤出位於加沙地帶的全部21個定居點和4個位於約旦河西岸北部的定居點。但在此後幾年中,以並沒有停止定居點建設。 長期以來,巴方堅持要求,以必須拆除全部定居點,而以方強調定居點建設是根據「自然增長」的需要。按照巴以1993年簽署的「奧斯陸協議」,以定居點擴建只能在人口「自然增長」的基礎上進行。 難民回歸問題 巴難民問題是歷次中東戰爭特別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產物。戰爭先後導致100多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據聯合國有關部門統計,巴難民已超過470萬人,除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外,這些難民主要分布在約旦、黎巴嫩、敘利亞。根據聯合國1948年通過的第194號決議,巴難民具有回歸權。但難民能否回歸、回歸多少將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東相關國家的民族構成、人口比重和社會安全等重大利益。因此,在巴以和談中,以方堅持巴難民就地安置,反對回歸。 水資源分配問題 巴勒斯坦地區60%以上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包括地表水、河流和地下水等可再生水資源總量估計為20億立方米。在數量上,以佔有和消耗全部水資源的80%,巴只能享用剩餘的20%。另外,巴以關於水資源分配還涉及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等問題。因此,以反對徹底同巴進行水資源再分配,主張共同管理水資源,以保證以水資源安全不受威脅。巴則堅持收回所有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水利設施的所有權,拒絕接受與以共同管理水資源。[6] 編輯本段 如何解決 中東問題多邊會談 中東問題多邊會談,指的是由阿以沖突各方、其他中東國家及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參加的多邊會談,其目的是在更大范圍內探討中東的地區性問題,為阿以之間的雙邊和談創造條件。 第一次中東問題多邊會談於1992年1月在莫斯科舉 中東會談 行。會談涉及包括軍控與安全、水資源利用、難民安置、經濟合作、環境保護等5個重要地區性問題,並分成5個相應的小組進行討論,協商在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就這些問題舉行多邊談判。中國代表團首次參加了中東和會。不過,敘利亞和黎巴嫩以雙邊會談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為由拒絕出席會議。巴勒斯坦代表團也因在代表權問題上同以色列發生爭執未能與會。 此後,中東多邊會談分組會議分別在不同的地點舉行多次。1996年以後,由於巴以和敘以和談中止,多邊會談也隨之中斷。 2000年2月,在俄羅斯和美國共同倡議下,中東問題多邊會談部長級會議在莫斯科恢復舉行。來自以色列、埃及、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突尼西亞、加拿大、挪威等國的外長以及巴勒斯坦、日本、歐盟、瑞士等國家和組織的高級代表出席了會議。敘黎再次拒絕與會。中國代表應邀出席了會議。 2000年9月底,巴以大規模流血沖突爆發。為了結束巴以流血沖突,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同年10月,中東問題多邊首腦會議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來自埃及、美國、巴勒斯坦、以色列、約旦等國首腦以及包括歐盟、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組織高級代表出席了會議。 沙姆沙伊赫多邊首腦會議在安全安排、恢復和平進程以及成立國際調查委員會調查巴以暴力沖突的起因等方面達成了協議。但除了成立調查委員會這一項外,協議其他部分並未得到執行。此後,盡管國際社會多次呼籲,中東問題多邊會談卻一直未能舉行。[7] 巴以簽署的主要協議 一、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又稱「奧斯陸協議」):1993年9月在華盛頓簽署。宣言規定,允許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傑里科地區先行自治,巴最終地位的談判在1999年5月4日前解決。 二、《開羅協議》:1994年5月4日在開羅正式簽署。這是關於實施加沙-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的最後協議。根據協議,以完成了從加沙和傑里科的撤軍。巴勒斯坦開始實行自治,成立自治政府。 三、《塔巴協議》:1995年8月在埃及塔巴草簽,9月28日在美國白宮正式簽署。這是一份關於擴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圍的協議。根據協議,以軍將從約旦河西岸包括希伯倫在內的7座主要城市撤出。 四、《希伯倫協議》:1997年1月17日,巴以正式簽署《希伯倫協議》,同日,以軍從該市80%的地區撤出,交由巴勒斯坦警察控制。 五、《懷伊協議》:1998年10月23日,巴以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懷伊種植園達成臨時和平協議。協議規定以將從約旦河西岸13%的土地上撤軍。 六、《沙姆沙伊赫備忘錄》:1999年9月5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簽署,是有關執行懷伊協議的新協議。雙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巴勒斯坦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2000年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 此後,由於巴以雙方在關鍵問題上分歧巨大,巴以在巴勒斯坦最終地位等問題上的談判未取得任何進展。[8] 四、http://www.globalissues.org/article/119/the-middle-east-conflict-a-brief-background 1800s To World War II Towards the end of the 1800s questions arose as to how the Jewish people could overcome increasing persecution and anti-Semitism in Europe. The biblical Promised Land led to a political movement, Zionism, to establish a Jewish homeland in Palestine, in the Middle East. From 1920 to 1947, the British Empire had a mandate over Palestine. At that time, Palestine included all of Israel and today』s Occupied Territories, of Gaza, West Bank, etc.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Jewish people immigrating to the 「Holy Land」 increased tensions in the region. European geopolitics in the earli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wider Middle East region contributed to a lot of instability overall. The British Empire, especially,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region. During World War I, in 1916, it convinced Arab leaders to revolt against the Ottoman Empire (which was allied with Germany). In return,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ould suppor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ependent Arab state in the region, including Palestine. Yet, in contradiction to this, and to also get support of Jewish people, in 1917, Lord Arthur Balfour, then British Foreign Minister, issued a declaration (the Balfour Declaration). This announced the British Empire』s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Jewish national home in Palestine.」 As a further complication, there was a deal between Imperial Britain and France to carve up the Arab provinces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divide control of the region. The spoils of war were to be shared. As with the 1885 Berlin Conference where Africa was carved up amongst the various European empires, parts of the Middle East were also to be carved up, which would require artificial borders, support of monarchies, dictators and other leaders that could be regarded as 「puppets」 or at least could be influenced by these external powers. Back to top Post World War II To 2000 After World War II, the newly formed United Nations (which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