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國家怎麼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⑴ 「一帶一路」用英語怎麼說
「一帶一路」的英文表達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詳細解釋如下:
一、「一帶一路」的起源與意義
「一帶一路」是中國政府提出的重大倡議,旨在加強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與基礎設施建設。該倡議源自古代絲綢之路,寓意著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構建一條連接亞歐非大陸乃至更廣闊地區的經濟合作之路。
二、英語翻譯及表達習慣
在英文中,「一帶一路」被普遍翻譯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這種翻譯方式直接且准確地傳達了原意的核心,即這是一個關於構建經濟帶的計劃或倡議。在英語國家中,這樣的表達易於理解和接受。
三、國際化背景下的「一帶一路」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國際間廣泛認可的重大合作項目。它不僅促進了參與國家間的經濟合作,還加強了文化交流,推動了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這一英語表達在國際場合中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顯示出其強大的國際影響力與號召力。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在英語中的表達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這一翻譯准確傳達了倡議的核心內容,並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⑵ 我國街道名稱的英譯
淺談我國街道名稱的英譯
我國街道名稱如何英譯?這似乎是一個多餘的問題。君不見,自從有了用中英兩種語言文字開展中外交流以來,我國街道名稱以英文的面目出現已經相當頻繁;改革開放以來,中英文對照的名片(當然印有英譯的地址)簡直數不勝數。
然而,我國街道名稱的英譯,其五花八門的程度,也是人所共見的。讓我們從我國街道名稱英譯的現狀、外國人對我國街道名稱的英譯、外國人對其本國街道名稱的英譯、我國街道名稱英譯的趨向以及如何使我國街道名稱的英譯統一、規范起來等五個問題,研究一下對我國街道名稱的英譯。
(1)我國街道名稱英譯的現狀
我國街道名稱的英譯方法,目前大體上有三大類:一是「漢語拼音法」,二是「音意結合法」,三是「全盤意譯法」。
所謂「漢語拼音法」,就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已通過的中國專有名詞的翻譯採用漢語拼音方案那樣,用漢語拼音方案來處理我國街道名稱的英譯。例如:「亮馬河南路」英譯為 Liangmahe Nanlu ,「 東直門外大街 」英譯為Dongmenwai Dajie,「北十九道街」英譯為 Beishijiu Jie,「沙面大街」英譯為 Shamian Dajie,等等。有的還將每一個漢字單獨譯為一個詞,如:「光華路」譯為 Guang Hua Lu.
所謂「音意結合法」,是指將專名部分作音譯處理,通名部分作意譯處理。這是比較流行的譯法。象將「城中路」譯為 Chengzhong Road, 「 民主街 」譯成 Minzhu Street這樣的例子,已是眾所周知,不必多舉了。
問題是, 事情並沒有這么簡單。我們的祖宗,在「路」、「街」之前,還設有「大、干、正」,還有「東、西、南、北」,還有「上、中、下」,還有「前、後、內、外」,還有「支、橫、新、舊」,還有「一、二、三、四……」等等,不一而足。有的則稱「路」為「道」。
有人腔彎返將「大道」、「大街」,一時譯為main Road ,main Street,一時統譯為 Avenue,或譯為法式的 Boulevard,有時則視「大」如不見,乾脆譯為 Road 和 Street了事。如「沙面大街」只譯為Shamian Street.
至於對「東、西、南、北、中」的處理,則呈「三足鼎立」之勢,把這些方位詞分別放在前、中、後的位置上,如:同一條「天寧南路」就有 South Tianning Road,Tianning South Road 和 Tianning Road South,分別都有來自外國或香港地區的出處依據。然而,已經逐漸有了將「東、西、南、北、中」並入專名部分去鬧手的傾向,如:將「解放中路」譯為Jiefangzhong Road.
而對「前、後、內、外」,「上、下」,「支、新」的處理,也是「各顯風騷」,「自樹一幟」,使人眼花繚亂。如「水西門外江東門新街」譯為 「 New Street,Jiangdong Gate ,Outside Shuixi Gate」,有的則將「外」譯為「Outer」。
談到「里、巷、弄」,似乎不大好弄。辭典和一些譯例表明,這三者均可譯成或Lane或Alley或Alleyway.在1981年出版的我國第一部《中國電話號碼簿》「安徽」一章中,同是合肥市的巷,有譯成Alley的,如「向陽一巷」譯為 Xiangyang Alley No.1,也有拼音化伍飢的,如「大眾巷」譯成Dazhong Xiang.在幅頁廣大,人口眾多的我國,與這三者表意相同的,還有「條」、「胡同」等等,意譯也同上,各顯「神通」。
所謂「全盤意譯法」,顧名思義,是徹底的意譯法。如:「五一路」譯為「May 1st Road」,「天壇路」譯為「Temple of Heaven Road」,「珠江路」譯為「 Pearl River Road」,甚至將「經四緯六路」譯為「Longitude 4 Latitude 6 Road」, 等等。這種方法,畢竟不多,茲不詳表。
(2)外國人對我國街道名稱的英譯
正當國人對街道名稱的英譯呈五花八門之勢,起「春秋戰國」之爭時,外國人對我國街道名稱的英譯卻悄悄地趨向於「漢語拼音」式的規范化。且不說是我們應了「人生識(英文)字糊塗始」這句話呢,抑或外國人畢竟是「旁觀者清」,還是實在一點看看英文老祖宗的後代和使用或流行英語的國家的人是怎樣翻譯我國的街道名稱吧。
此事不難。讓我們看一看外國駐華使領館地址的英譯,就應有所啟發。且看:英國駐華使館所在的「光華路」是Guang Hua Lu;
美國、新加坡駐華使館所在的「建國門外秀水北街」是Xiushui Bei Jie,Jian Guo Men Wai;
加拿大、馬來西亞、澳大利亞駐華使館所在的「東直門外大街」是Dongmenwai Dajie;
挪威駐華使館所在的「三里屯東一街」是Dongyi Jie , San Li Tun;
荷蘭駐華使館所在的「亮馬河南路」就是Liangmahe Nanlu;
羅馬尼亞駐華使館所在的「日壇路東二街」則乾脆為Ri Tan Lu Dong Er Jie;
有人可能懷疑這是中方編印使館地址時的譯文。我們可以看看外國駐華外交官的「原始譯作」:澳大利亞駐華使館簽證部1987年12月15日開具的一份證明書上「北京東直門外大街15號」的英譯是「15 Dongmenwai ,Beijing」。 其時並未將「大街」譯出,後來就補譯成Dajie, 故至今仍在其官員名片及簽證通知等文件上將「東直門外大街」譯為「Dongmenwai Dajie」。
日本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所在的「環市東路」在該國領事官的名片上的英文是 Huanshi Donglu.
(3)外國人對其本國街道名稱的英譯
外國人在處理本國街道名稱的英譯時,是如何進行的呢?
英語國家的街道名稱,本身就是英語, 沒有英譯的問題。
法文的街道單詞有Rue , Avenue和Boulevard 等,英譯時照用這幾個詞不誤,而沒有考慮要改成對應 的 Road或Street或什麼的。
馬來文中的街道稱Jalan,馬來西亞的街道名稱在英譯 時並沒有應否改譯為Road或Street的爭論。
義大利的街道稱Via, 義大利的街道名稱在英譯時理直氣壯地用Via,並沒有人說這是貽笑外人或貽誤外人。
德文的「街道」原寫成Straβe,考慮到英譯時英文打字機沒有倒數第二個字母那樣的字體,德國人寧願用兩個「S」代之而堅持用德式的街道單詞,寫成Strasse, 似乎並沒有人譏笑那是「德式洋徑濱英語」。
連我們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在街道名稱的英譯上也沒有我們那麼復雜,其街巷單詞,有借用漢字表示的「町」和「丁目」,讀如 MACHI 和CHOME,日本人英譯其街道名稱時,也毫不猶豫地「照用Machi和Chome可也」,並無研討是否要改譯成Road或Street和Lane或Alley.
在詞序方面, 不少外國人還堅持保留其本國文化固有的語序。如法國人、馬來西亞人、義大利人堅持通名前置法,即將Rue、Jalan、Via放在專名部分的前邊,日本人則保留通名後置法。然而,並沒有人因為他們不用Road和Street而說他們譯得不地道。
看來,這里有一個保留本族語言的文化傳統的問題。
(4)我國街道名稱英譯的趨向
街道名稱之所以要翻譯,是為了方便交流,再具體一點說,主要是方便依名尋街和通訊連系,而不是用於炫耀外文的研究和精通。
說到依名尋街, 外國人在北京要問「東直門外大街」 怎麼走, 我看用Dongmenwai Dajie要比Outer Dongmen Main Street 要立竿見影得多。 對Dongmenwai Dajie,不管你懂英語與否,無論士農工商,賣冰棍的,拉大車的,男女老少,都知其意。
這不是一種偷懶的作法,而是一種講求實效的方法。至於通訊聯系,郵遞員最有發言權。用「漢語拼音法」英譯的街道名稱,在小學學過漢語拼音,在中學繼續學普通話的郵遞員都能看懂,比那一街多譯的「音意結合法」容易多了,更不用說那種「全盤意譯法」了。
其實,我國街道名稱英譯已經有一種逐漸走向「漢語拼音化」的趨向了。早在1981年,我國出版第一部中英對照的《中國電話號碼簿》時,對街道名稱的英譯大體上可分兩大類:一類是「漢語拼音法」,另一類是「音意結合法」(包括極少量的「全盤意譯法」)。
當時在該書出現的省、直轄市、自治區共有29個( 台灣省除外,海南省未建 ),用「漢語拼音法」英譯街道名稱的省、市、 自治區有 16個,分別是北京、福建、甘肅、廣東、廣西、黑龍江、湖南、江西、吉林、遼寧、青海、山西、四川、天津、雲南和浙江,而出現在其他13個省、市、自治區的街道名稱則主要用「音意結合法」譯成英文。但是,其中也有兩法「交叉」的情況。如浙江部分紹興的街道名稱是用「音意結合法」翻譯,而江蘇部分徐州的街道名稱用「漢語拼音法」英譯。
(5)並非結論的結語
街道名稱的英譯,是不少人認為易而為之,卻又是不少人總覺得不盡人意的一項工作。僅靠某個權威人士出來講話,或光發表幾篇文章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當然,人們,特別是初涉譯壇的人,無疑可以從一些體會文章中得到啟迪,舉一反三地動手譯來。
我們應當注意「漢語拼音化」的趨向。在「路、街、巷」等容易找出對應的英語Road、Street、Lane之時,不妨意譯這些通名部分,而不妨把「前、後、左、右、上、中、下」等字歸到專名部分以「漢語拼音法」處之。如「工農北路」可以譯作Gongnongbei Road,因為,人們往往在實際應用中,漢語也會把「工農北路5號」略為「工農北5號」,而郵遞員也心知肚明。同樣,「中山一路」可譯成Zhongshanyi Road.
然而,如果要達到街道名稱英譯的統一、規范,推行「漢語拼音法」無疑是「快、好、省」的,英語老祖宗的後代,以英語為母語的外交官和外國友人,都這樣譯了,我們還怕什麼「不地道」!
之所以說「並非結論的結語」,是因為個人的意見不能作為使之規范的結論。誰可以作結論呢?各地的地名委員會可為之。
由地名委員會牽頭,翻譯組織,郵電、工商、文史等部門參與,廣泛討論研究定案,再經一定的法律程序,是可為的。一經確定,就應我印發街道名稱英中對照索引資料,象《香港街道地方指南》中的「街道索引表」那樣,既有中英索引,又有英中索引,豈不統一、規范?!
其實,採用漢語拼音方案拼寫中國地名,這已經是1977年第三屆聯合國地名標准化會議通過,成為國際標準的。這似乎已經是結論了!
⑶ 「一帶一路」的英文怎麼理解,「一帶一路」的英文
Belt and Road
一帶:絲綢之路經濟帶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例句:
If the "Belt and Road" are likened to the two wings of a soaring Asia, then connectivity is like their arteries and veins.
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只翅膀,那麼互聯互通就是兩只翅膀的血脈經絡。
(3)一路國家怎麼翻譯成英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
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獲得了廣泛認同。
區域合作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發展戰略對接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
中國深度融入世界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