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很好奇英語和漢語,最開始是怎麼互通的
綜述:英語和漢語最早的互通一定是發生在口頭語言上的,也就是說最早的「翻譯家」多半是不識字的邊境居民。
把每一句話,按照大體相近的意思,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然後傳達給旁人,這是最最初級的翻譯,也會是最早的翻譯,都是從拿一本小冊子,把日常交流常用的詞句一點一點記下來開始的。

最早的英語書面翻譯其實與今天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之處。
只不過那些翻譯家不具備我們今天更加唾手可得的經驗資料罷了。
他們需要一邊翻譯,一邊記錄,一邊再創作,有時候會像是在玩數獨游戲。
最早的英語翻譯究竟如何,也許用嚴復的《天演論》對照一下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就可以初見規模了。
B. 英語單詞怎麼翻譯
1、純音譯
如加拿大(Canada)、阿司匹林(aspirin)、坦克(tank)、咖啡(coffee)、傑克(Jack)等。由於現代漢語雙音節占絕對優勢,所以這種譯介方式一般不適用於多音節詞語。如羅曼蒂克(romantic)就被浪漫替代。德謨克拉西(democracy)被民主替代。
純音譯指的是用漢語的語音直接記錄英語詞語的語音形式。對外語原詞的直接模仿是漢語吸收外來詞最簡捷的方式,其特點是詞中的每個音節或漢字都沒有獨立意義,只是記音符號,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義。純音譯外來詞大多是專有名詞、人名、國名、術語等詞語。
2、半音譯半意譯
顧名思義,就是說這種外來詞一半用音譯,一半用意譯。這種方式主要用來對復合詞的漢化。可以根據音譯與意譯位置的先後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前音譯後意譯,如迷你裙(miniskirt)、華爾街(wallstreet)、社會主義(socialism)等。
另一類是前意譯後音譯,如新奧爾良(New-Oleans).水上芭蕾(water-ballet)。意譯部分通常在這兩類詞中處於中心語素,即語義重心在意譯部分上。
3、音譯加類別
指的是單音節或多音節部分後附加漢語當中表示類別的語素。如啤酒(beer)、吉普車(jeep)等。這類詞中往往表示類別的語素被當做中心語素,音譯部分則為修飾性語素。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注釋法,就是添加有意義的偏旁,以表示外來詞的類乎祥別,從而達到望形生義的效果。如檸檬(lemon)添加了木字旁以表示這種事物是一種植物,鈾(Urannium)加了金字旁以表示這是一種金屬。
4、音意兼顧
在對外來詞的漢化中,最能體現漢語魅力的方式就是音意兼顧碧肆。這種譯介方式是在語音貼近的前提下,同時挑選意義也相似的語素以產生一個新詞。
如舒膚佳(safeguard)、基因(gene)、媒體(midia)、邏輯(logic)等。這類詞巧妙地將語音與意義融為一體,發揮出漢語表意的優勢。這樣產生的外來詞更受歡迎。
5、意譯詞
也被稱為仿譯或者借譯。這種方式不考慮語音形式,只考慮外來詞的意義,用相對應的漢語直接表達出來。如黑板(blackboard)、代溝(generation-gap)、星球大戰(star-war)、蜜月(honeymoon)。這類外來詞幾乎看不出外來成分,儼然就是漢語中本來就有的詞語。

6、借形
字母詞指的是漢語中帶外文字母(主要是拉丁字母)或完全用外文字母表達的詞。漢語中的字母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全字母形式,如 ISO(國際標准化組織)、DNA(脫氧核糖核酸)、歲慧搏CPU(中央處理裝置)等。
二類是字母與漢字結合成詞的形式,如 IT 產業(信息技術產業)、IP 電話(網路電話)、C 語言(一種高級編程語言)等;第三類是字母與數字混合形式,如 3D(三維)、MP3(以晶元貯存數字信息並可以聲音形式播放的電子設備)、WINDOWS8(微軟公司開發電腦操作系統)等。
C. 英語翻譯有什麼技巧
對於零基礎而言,個人建議不要直接拿著中英文就開始翻譯,你會抓專狂的。建議可以找個英語屬基礎好的小夥伴一起練習,沒有的話,可以選擇阿西吧外教網哦,每天花25分鍾時間跟著外教學習。
想學習地道的英語知識,建議可以跟著老師學習,點擊藍字領取免費外教課:【https://www.acadsoc.com】課均不到20元,每天都能跟著老師學習英語技巧。
英語翻譯,需要積累一定量的詞彙和語法知識,阿西吧外教網,採用外教一對一授課,一節課25分鍾,每天都能跟著外教一對一學習。價格也很劃算,課均不到20元,就能擁有自己的專屬外教,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不知道如何選擇英語機構,可以網路咨詢「阿西吧vivi老師」;
如果想下載免費英語資源,可以網路搜索「阿西吧官網論壇」。

D. 最初英文是怎麼被翻譯成中文的
最初的英文和中文是不通的,說英語的傳教士來到中國以後,慢慢的和中國人進行手勢等交流,然後才開始簡單的語言交流,時間長了就開始文字甚至文學上的交流,就像我們小時候學說話和認字一樣,是個漸進的過程
E. 漢語最先是怎麼翻譯成英語的是誰發明的
1. 十九世紀中葉,五口通商的結果使廣州成為中國人從實用角度開始學習英語的最早地方。當時在廣州出現了一本英語教科書,叫做《鬼話》(Devil's Talk)。其實,這部旨在教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課本不過是一種粗淺的、用漢語注音的英語詞彙入門書。例如:把today 注為「土地」,把man注為「曼」。1884年上海的點石齋石印了一本可以被稱之為最早的英語900句的會話書,書名叫《無師自通英語錄》。這部書突破了《鬼話》只以單詞為核心的編排方式,而代之以譯成漢語的英文句子為核心。當然,它仍採用漢語的字詞來標注英文的讀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 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美呢卻迫忒兒司阿兒則兒意因祭司不克」。另外,英文在上海更發展成了以通俗的、類似打油詩一樣壓韻的竹枝詞為載體的不乏趣味的「洋涇浜」英語,這就是所謂的「別琴」竹枝詞。「別琴」這兩個字原本是英文business(生意)的近似漢語讀音,後來英國人惡意地取笑這種不準確的讀音,於是就用pidgin這個發音相近的英文詞來表示胡編亂造的、不規范、不準確的英文。Pidgin English便成了「洋涇浜英語」的代稱。舉個例子博大家一笑:「清晨相見好貓迎(早上見面說good morning),好度油圖噓闊情(相互問候說how do you do);若不從中市歸市(squeeze,意思是敲詐),如何覓市叫先生(先生為Mr.)。」
2. 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在這一英語學習的「啟蒙期」,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特點是:(1)完全以字為中心,簡略之極;(2)完全以漢文化的生存實境來強迫英文就範。換句話說就是:「字本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中制夷」。只是,依照這樣的方法學出來的英文真難為了洋鬼子。
3. 1898年,一個名叫馬建中的人出版了一部影響巨大的著作——《馬氏文通》。這是國人寫的第一部漢語語法書,以歐洲語言的所謂「葛郎瑪」(grammar)來系統地解釋古漢語的文言文。「葛郎瑪」這樣一種總結語言規律的方法被馬建中拿來「以夷制中」,使國人茅塞頓開地感受到漢語文言文亦有語言「規律」可循。從英語習得史的角度看,進入這一以「句本位」為特徵的英語學習的「理解期」後,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一變而為強調「語法」,即注意力轉向到英文詞與詞之間的「構成關系」上,重視完整的句子,旨在理解英文的「意義結構」。對於「啟蒙期」而言,無疑這是一次英語學習方法上的革命。
F. 中文和英文是怎麼互通的
英語和漢語的互通最初主要發生在口頭交流上。在語言交流的初期階段,翻譯工作往往由那些不識字的邊境居民來承擔。這些翻譯者通過將一句話大致相近的意思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然後傳達給對方,實現了兩種語言之間的初步交流。這一過程雖然原始,卻是最早的翻譯形式。
最初的翻譯工作主要依靠記憶和簡單的詞彙替換。翻譯者們通過一本小冊子,記錄日常交流中常用的詞句,一點一點地積累,逐漸擴大了自己的詞彙量和表達能力。這些小冊子成為了早期翻譯者的重要工具,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和使用兩種語言。
隨著時間的推移,書面交流的需求逐漸增加,翻譯的方式也從單純的口頭傳達轉變為書面記錄。早期的翻譯者開始學習書寫,將口頭翻譯的內容轉化為書面文字,這標志著書面翻譯的初步形成。
在這一過程中,翻譯者的角色逐漸從簡單的口頭傳達者轉變為更加復雜的語言轉換者。他們不僅要掌握兩種語言的基本詞彙和語法結構,還需要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以便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更為精確和准確的轉換。
隨著翻譯技術的不斷進步,書面翻譯的形式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從最初的簡單詞彙替換,到後來的句子翻譯,再到如今的整篇文獻翻譯,翻譯工作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
現代翻譯技術的進步使得翻譯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確。翻譯軟體和機器翻譯工具的出現,使得翻譯工作變得更加便捷,但同時也要求翻譯者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以便在技術輔助下進行更為精細的翻譯工作。
盡管翻譯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翻譯者們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語言之間的差異,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技術手段的限制,都是翻譯工作中需要克服的難題。
G. 第一個翻譯英語的人是怎麼知道英語的意思的
是這樣的.
最初,中國人接觸到漢語,是通過來到中國的歐洲傳教士.
歐洲傳教士剛來,語言不通,於是他們就連比劃帶猜,跟中國人溝通,逐漸逐漸弄明白單詞的意思.
例如,先把名詞弄懂:貓、狗、雲……
再把動詞弄懂:走、跑……
最後把抽象的詞語弄懂:愛、恨……
逐漸地,漢語就能和英語互譯了.
望採納!!!
H. 英語最初是如何被翻譯成中文的
盲人摸象瞎子過河一樣,融入當地人地生活,用世界通用的語言肢體語言去交流,親自去體會每一個單詞的含義,凡是語言就存在著共同之處。久而久之,每個英語單詞就有確切的中文字與之對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