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孩子一起學英語怎麼翻譯
A. 把雪孩子翻譯成俄語
雪孩子 俄文:Снег Дети。
B. 冰雪大世界英語簡介
哈爾濱的冰雪大世界 翻譯為 The Harbin Ice and Snow World.
可以翻譯為 The World of Ice and Snow
C. 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與兒童文學的關系初探
談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林
��兒童文學是文學大系中的分支,小學語文教學是教育大系統中的分支,兩者似乎分屬不同的學科。但是,兩者卻又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因為他們有相同的服務對象——學生和兒童,相似的功能——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課程改革以後,兒童文學作品作為課文大量進入教材,如果教師還是用以前的教學方式去處理這樣的教材,難免會捉襟見肘、力不從心。事實上,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聯系還遠不僅止於教材。本文擬從三個方面簡單梳理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兒童文學作品:作為教學內容
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這一點,在民國時期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就得到了充分體現,「兒童文學化」一度成為小學國語教材的主流。1932年民國教育部頒布的《小學國語課程標准》在「目標」的第三點即提出「欣賞相當的兒童文學,以擴充想像,啟發思想,涵養感情,並增長閱讀兒童文學的興趣」。同時,小學語文教育的改革又推動了兒童文學創作,語文教育家、兒童文學家葉聖陶1932年編寫《開明小學國語課本》時,創作了大量的兒童文學,他說:「小學生既是兒童,他們的語文課本必得是兒童文學,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樂於閱讀,從而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智慧。當時我編寫這一部國語課本,就是這樣想的。」
在本次課程改革中,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也佔有比較高的地位。例如,《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對各學段的閱讀都提出了具體建議。第一學段(1~2年級),學生的閱讀文類被明確指定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這意味著兒童文學至少在小學低年段已成為學生閱讀的主要內容。在「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部分,也有多項涉及兒童文學作品。根據課程標准編制的實驗教材,兒童文學作品成為低年級課文的主體。僅以人教版低年級課標實驗教材為例,課文為兒童文學作品的:一年級上冊有15篇,佔全部課文的75%;一年級下冊有25篇,佔全部課文的73%;二年級上冊有20篇,佔全部課文的58%;二年級下冊有17篇,佔全部課文的53%。這個統計尚不包括拼音部分的兒歌和「語文園地」中的閱讀短文。與之同時,市場上出現的大量「選本」、「讀本」,兒童文學作品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分量。
除了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外,還有很多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沒能進入教材,但它們同樣值得學生閱讀,如圖畫書、兒童詩、少年小說。但是,由於教師普遍比較缺乏兒童文學素養,不知道推薦哪些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給學生閱讀,或者只知道推薦成人文學的經典名著給學生閱讀,這些都可能挫傷學生的閱讀興趣。兒童文學的經典作品絕不只有《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有很多經典作品,同樣經過時間和小讀者的雙重篩選,例如《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親愛的漢修先生》、《夏洛的網》、《小王子》等。除了兒童文學課文,一些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也可以進入語文教學領域,近年來在國內日益興起的「班級讀書會」就是很好的方式。它通過選書—閱讀—講座—拓展活動等環節,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激發學生持續的閱讀興趣。
二、兒童文學閱讀:作為教學方式
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文學一般是作為閱讀材料使用。但是,面對兒童文學的課文,教師應該有一些策略方式的調整,否則很難發揮這類課文的文學審美功能。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文學教育,一般來講,有這樣一些兒童文學教學的基本策略:① 保持閱讀過程的新鮮感和完整性;② 分析性閱讀不一定適應所有的文本;③ 將閱讀過程處畫為探索和發現的過程;④ 鼓勵學生提問題,而不是問問題和等待待定的答案;⑤ 注意調動學生的閱讀期待,鼓勵猜測、想像和假定;⑥ 避免課堂教學過分干擾學生的欣賞樂趣;⑦ 提供更多可選擇的閱讀文本;⑧ 與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⑨ 關注學生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效率;⑩ 運用有實際效果的教學手段,設計不同深度的活動;�B11�在實踐中,調整並尋找新策略。這些閱讀的基本策略在課內外都適用。
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我們能深刻領悟上述策略,那麼,遇到兒童文學課文時,我們不妨把思路打開一些,根據兒童文學文體設計教學重點。例如,兒童詩的重點是感受節奏感、音韻美、意象以及詩人的情感;童話的重點是體會幻想的樂趣、故事的奇妙、童話人物的性格。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看電視》一課,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兒童詩,寫的是一家人看電視時互相謙讓的關愛之情,「親情」的思想一般教師都能抓住,但是,這篇課文如果只抓住「情」而不顧及「趣」,單純從思想上「提拔」學生,則未免有些偏頗。本篇課文的「趣」首先表現在我們一家人對不同電視節目的態度上,爸爸、明明聽不懂京劇,只好「打盹睡覺」,奶奶雖然看不懂足球,卻「和我們一盧拍手歡笑」。課文中的「趣」還表現在音韻的和諧上,因此,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音樂性和節奏感是必不可少的。課文中「趣」支撐了「情」的流動,教師的教學設計完全可以開放一些。例如,可以讓學生讀完詩後,用自己的話把課文轉述成一個故事,這樣一方面培養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訓練學生讀詩時在頭腦中形成詩歌畫面(或抒情詩中的意象)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在轉述成故事的過程中隱隱體會到詩歌分行排列的文體特徵。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你覺得這篇課文最有趣的是什麼?」而不要直接問:「你從課文中體會到了哪些道理?」或者是還可以問學生:「用一個簡單的詞語表達你讀了這首詩後的感受。」因為詩歌是抒情性最直接的文體,對讀者最強調的是感受。當然也可以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詞表達不同的感受,如快樂、有趣、溫暖、感動等。上述教學,教師當然不必給學生講兒童詩的特點,但應該圍繞這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再如,《雪孩子》一課,是一篇蘊涵思想性(舍己為人)、知識性(水的轉換)的優秀童話,教師一般也是從這兩個方面設計教學。但如果從童話角度解讀,這篇課文可以有另一番趣味。比如這篇童話的奇特幻想。幻想是童話的主要特徵,這篇課文除了小白兔一家是明顯的擬人外,對本不能動彈的雪孩子也賦予了「動」的能力。因此,雪孩子在篇末化成了白雲,同樣是為了迎合孩子美好的想像,作者的用心並不在告訴讀者水蒸發的知識,而是不願把悲傷(看孩子的「死」)留給孩子,如同被狼吃掉的小紅帽還能從狼肚子里跳出來一樣,這是作品藝術化的處理方式,如果教師使勁讓學生體會水循環的過程,則未免有些「捨本逐末」了。了解到這一點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體會童話的幻想上下功夫,逆向提問讓學生思考:「課文中的雪孩子如果不會動會怎麼樣呢?」有的學生可能回答他就不會和小白兔玩了,有的可能回答他就不能救小白兔了,從而讓孩子領悟到作者的匠心所在。也可以讓學生回答「你覺得課文有哪些奇妙之處」,或者「雪孩子都有哪些特點」,讓學生從大處著手,從雪孩子的身體、行動、心理等方面略帶拓展地思考。另外,由於篇幅的限制,課文刪掉了原來童話中的大量細節,如小白兔和雪孩子一起玩的細節,雪孩子變成雲飛到空中的細節,教師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通過想像先補充這兩個細節,再把原文讀給學生聽,也是增加童話教學趣味性的一種方式。
三、兒童文學理念:作為教學思路
兒童文學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在西方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歷史。綜觀中外兒童文學史,都有一個由「教育論」到「童心論」的轉變過程,即兒童文學由早期的道德訓誡工具逐步轉向後期的尊重兒童的獨特文化。兒童文學理念的轉向對小學語文教學至少有如下啟示:
1、語文教育要理解兒童、尊重兒童。小學生都是兒童,他們是有著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情感體驗方式的群體。歷史上存在著壓抑兒童天性、束縛兒童成長的教訓主義的兒童文學,都遭到了兒童的摒棄。優秀的兒童作家總能從容地把握兒童獨特的精神世界,在作品中充分展現。例如,林格倫的《長襪子皮皮》和《小飛人卡爾松》,出版之初曾在瑞典教育界引起一片嘩然,認為這是作家在「教唆」兒童干壞事。但是,這兩部作品由於展現了兒童「狂野的想像力」,因而受到兒童熱烈的喜愛。兒童文學作家的兒童觀經歷了「被『遮蔽』的兒童——被『發現』的兒童——被『尊重』的兒童」這樣幾個階段,語文教師也可以從這樣的變化中重新考慮自己的學生觀,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例如,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對課文的獨特感受和理解,在習作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表達出對事物的真實感受和不同見解。
2、語文教育要重視人文精神培養。兒童文學對兒童精神世界的影響是深廣而久遠的,如同法國文學史家波爾·阿扎爾所說:「兒童閱讀安徒生的美麗童話,並不只是度過愉快的時光,他們也從中自覺到做人的准則和為人必須承擔的重大責任。」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發揮兒童文學的人文功能,不能靠道德教化和思想提純,因為兒童文學是富於感性化表現的文學,它與兒童感性化的心理特點是相適應的。要發揮兒童文學的人文性功能,還須通過審美的途徑來達成,面對兒童文學類型的課文,教師要幫助學生「打開」心靈,在感受和感悟中豐富情感,奠定人性的基礎。
3、語文教育要充分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兒童文學史中有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有些並非專門為兒童寫的作品卻深受兒童喜愛,如《西遊記》、《格列佛游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大量專門為兒童寫的冠以「兒童文學」之名的作品卻無法進入兒童的閱讀視野。這一事實可以返現出:兒童有自己的閱讀興奮點和審美標准。當然,語文教學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順應學生的閱讀要求,但給予充分的尊重還是必要的。例如,有的教師在課文教學時,喜歡努力挖掘課文的思想內涵,努力補充幫助理解課文的知識材料。我以為,這既違背了語文教育的特點,也違背了兒童閱讀的特點。
研讀《語文課程標准》,可以發現小學語文教育所思考的問題,很多都和兒童文學界思考的問題「重疊」,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兩個學科面對的群體都是兒童。語文教師要實現專業成長,兒童文學素養是必備的。例如,我們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兒童故事集《做人的故事》,從中獲得的教育思想的啟迪,絲毫不亞於讀他的教育學名著。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通常也是兒童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他們對兒童行為的觀察、對兒童形象的塑造、對兒童心理的刻畫,往往比其他人更深刻、更全面。教師閱讀兒童文學,不但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閱讀,還能豐富自己的教學策略,更能調整自己的教學思想。(《福建教育》A版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