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幾乎是聾的用英語怎麼翻譯
⑴ 聾 用英語怎麼寫
聾
deaf形容詞
deafness名詞
接
接受receive
接上connect
要看你接字用哪裡
糟糕
口語裡面說damn it
簡單點的bad,sad等
牽
牽引lead
吹
blow
草莓
strawberry
星期五
friday
⑵ 大學英語第四冊精讀課文翻譯(上海外文教育出版社)求課文翻譯,泛讀課文翻譯,請發到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Unit 1
個大學男孩,不清楚賺錢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被一份許諾輕松賺大錢的廣告吸引了。男孩們很快就明白,如果事情看起來好得不像真的,那多半確實不是真的。
輕輕鬆鬆賺大錢
約翰?G?哈貝爾
「你們該看看這個,」我向我們的兩個讀大學的兒子建議道。「你們若想避免因為老是向人討錢而有失尊嚴的話,這興許是一種辦法。」我將掛在我們門把手上的、裝在一個塑料袋裡的幾本雜志拿給他們。塑料袋上印著一條信息說,需要招聘人投遞這樣的袋子,這活兒既輕松又賺錢。(「輕輕鬆鬆賺大錢!」)
「我不在乎失不失尊嚴,」大兒子回答說。
「我可以忍受,」他的弟弟附和道。
「看到你們倆伸手討錢討慣了一點也不感到尷尬的樣子,真使我痛心,」我說。
孩子們說他們可以考慮考慮投遞雜志的事。我聽了很高興,便離城出差去了。午夜時分,我已遠離家門,在一家旅館的房間里舒舒服服住了下來。電話鈴響了,是妻子打來的。她想知道我這一天過得可好。
「好極了!」我興高采烈地說。「你過得怎麼樣?」我問道。
「棒極了!」她大聲挖苦道。「真棒!而且這還僅僅是個開始。又一輛卡車剛在門前停下。」
「又一輛卡車?」
「今晚第三輛了。第一輛運來了四千份蒙哥馬利-沃德百貨公司的廣告;第二輛運來四千份西爾斯-羅伯克百貨公司的廣告。我不知道這一輛裝的啥,但我肯定又是四千份什麼的。既然這事是你促成的,我想你或許想了解事情的進展。」
我之所以受到指責,事情原來是這樣:由於發生了一起報業工人罷工,通常夾在星期日報紙里的廣告插頁,必須派人直接投送出去。公司答應給我們的孩子六百美金,任務是將這些廣告插頁在星期天早晨之前投遞到四千戶人家去。
「不費吹灰之力!」我們上大學的大兒子嚷道。
「六百塊!」他的弟弟應聲道,「我們兩個鍾點就能幹完!」
「西爾斯和沃德的廣告通常都是報紙那麼大的四頁,」妻子告訴我說,「現在我們門廊上堆著三萬二千頁廣告。就在我們說話的當兒,兩個大個子正各抱著一大捆廣告走過來。這么多廣告,我們可怎麼辦?」
「你讓孩子們快乾,」我指示說。「他們都是大學生了。他們自己的事得由他們自己去做。」
第二天中午,我回到旅館,看到一份緊急留言,要我馬上給妻子回電話。她的聲音高得很不自然,而且有些顫抖。家裡又運到了好幾卡車的廣告插頁。「有百貨公司的,廉價商店的,雜貨店的,食品店的,汽車行的,等等。有些像整本雜志那麼厚。我們這里有數十萬頁,說不定是幾百萬頁的廣告!我們家整個房子從東牆到西牆,從南牆到北牆統統堆滿了廣告,一堆又一堆,比你大兒子還要高。現在只剩下一點點空間,剛夠一個人走進去,從十一種插頁中各取一份,卷在一起,套上橡皮筋,再塞進一隻塑料袋內。我們的塑料袋足夠供應全美所有的外賣餐廳!」她越講聲音越響,幾乎震耳欲聾。「這么多的廣告必須在星期日早晨七點以前統統送出去。」
「嗯,你最好讓孩子們盡快地捆紮裝袋,等會兒我再跟你談。我有個午餐約會。」
我餐後回來,妻子又打來一隻緊急電話。
「你午餐吃得不錯吧?」她用悅耳的聲音問道。我吃的牛排好極了,但這次我學乖了,還是不說為妙。
「糟透了,」我報告說。「一種什麼酸溜溜的魚,我想大概是鰻鱺吧。」
「不錯嘛。你的大學生兒子已經雇了他們的弟弟妹妹和兩三個鄰居的小孩幫忙,工錢一人五塊,建起了流水作業線。用外交術語來說,事情『有進展』。」
「這確實令人鼓舞。」
「不,並非如此,」她糾正說。「相反,非常叫人泄氣。他們幹了好幾個小時了。裝好的塑料袋,一直堆到天花板,但一切努力收效很小。這些廣告宣傳品簡直就像是不停地自行生產出來一樣!」
「還有一件事,」她接著說,「你那上大學的兒子必須明白,威脅雇員,說要揍他們,是不可能使他們賣力的。」
我跟大兒子一通上話,便咆哮道,「你如果再威脅那些孩子,我就對你不客氣了!白痴!你應該給獎金,對裝袋最多的工人每小時獎勵一塊。」
「可那要減少我們的利潤啦,」他提醒道。
「那些孩子不幫你按時將所有的廣告投送出去,你就什麼利潤也得不到。如果他們不幹,你們倆就得親手搬走所有的廣告。而在把它們搬掉之前,你們吃不成,也睡不成。」
電話里出現了短暫的沉默,他在思考。接著,他說,「爸爸,你剛才使我深受啟迪,令我恍然大悟。」
「那就干吧!」
「是,閣下!」
到第二天傍晚,我妻子就有許多事報告了。獎金計劃行之有效,可後來有人對能否兌現表示懷疑,提出把錢拿出來給大家看看。接著工人隊伍里的一位活動家聲稱,老闆每人拿幾百塊錢,工人們決沒有理由滿足於每人五塊外加一點點競爭性的獎金。勞工組織人宣布,所有工人的工資都應該達到每小時五塊錢!在老闆答應之前,他們不再幹活兒,一分鍾也不幹。
罷工持續了不到兩小時。通過調解,雙方達成協議,每小時兩塊。漸漸地,大堆的廣告開始減少。
結果,全部工作比最後限期星期日早晨七點提前三個小時完成。等我回到家裡,孩子們已經結了賬。勞務支出150元,汽油費 40元,還有40元買禮品——幾盒糖果,送給樂於助人的鄰居,他們主動開出自家的車幫助投遞,還有一打玫瑰送給他們的母親。除去以上開支,他們每人得到185元——大約相當於他們所乾的91小時的最低工資的三分之二。雖然如此,可正如一個兒子所說,那還是「足夠」他們花一陣子,使他們「避免那種有失尊嚴的事。」
幾個星期過去了,一切都很好。後來,一個星期六的上午,我們兩個小兒子的奇怪舉動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們不停地將一個又一個的紙箱從房屋四處的角落裡搬出,經過前門,送到人行道邊。我以為他們的媽媽在指揮他們清除破爛,好讓垃圾車運走呢。正在這時,我聽到他們在議論經濟問題。
「喲,我們會賺許多錢呢!」
「我們要發財啦!」
經查問發現,他們正在把我們的全部圖書「出售或出租」。
「不成!不成!」我叫道。「不能把我們的書賣了!」
「哎唷,爸,我們以為你用不著它們了呢!」
「書永遠不會'用'不著的,」我盡力解釋道。
「你肯定用不著了。你都看過了,再也不用了。沒有錯。既然不用,還不如賣點錢。我們想避免那種有失尊嚴的事,不再伸手向你要……」
Unit 2
有什麼是我們能從鹿身上學到的嗎?在1973-1974年的「能源危機」期間,本文作者正住在明尼蘇達北部,能夠觀察當冬天來臨時,鹿如何生存。他從鹿儲存能量的方法上得到的經驗也能夠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鹿和能量循環
阿倫?N?莫恩
有些人說,愛情驅使世界運轉;另一些並不那麼羅曼蒂克而更為注重實際的人則說,不是愛情,而是金錢。但真實情況是,能量驅使世界運轉。能量是生態系統的貨幣,只有當食物轉變為能量,能量再用來獲取更多的食物以供生長、繁殖和生存,生命才成為可能。所有生命都維系在這一循環上。
差不多眾所周知,野生動物得以年復一年地生存下去,主要依靠在夏秋生長旺季盡量多吃,通常將多餘的部分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然後到了冬天食物稀少的艱難時期,就用這些儲備的脂肪來維持生命。然而,很可能鮮為人知的是,即使有儲備的脂肪,野生動物在冬天消耗的能量比夏天要少。
一個很好的例證是白尾鹿。與大多數野生動物一樣,鹿在營養豐富、食物充足的夏秋兩季,繁殖、生長並儲存脂肪。一隻成熟健壯的母鹿,在十一月份懷胎,五月底或六月初生下兩只幼鹿,這時,它必須尋找食物以獲得必要的能量,這不僅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且也是為了給幼鹿生產乳汁。產乳的最佳期也正是植物生長茂盛之時。這個時機選擇得很好,因為乳汁生產是一個消耗能量的過程——它需要大量的食物,除非該地區具有豐富的食物資源,否則無法滿足這種消耗。
夏季一天天過去,幼鹿日漸生長,它們變得較少依賴母鹿的乳汁,而更加依靠生長中的植物為其食物來源。雄性成鹿在夏天生長鹿角並養肥身體。在秋天,雄鹿和雌鹿都繼續進食高質量食物,貯存體內脂肪,以備過冬。至於雌鹿和幼鹿,由於大量的能量用於產奶或生長,脂肪的積累速度不如完全成熟的雄鹿快。脂肪儲備如同銀行里的存款,供冬天食物來源不足時和有時由於雪深難以獲得時,支取使用。
隨著秋去冬來,還會發生其他變化: 幼鹿失去皮毛上的斑紋,所有鹿身上的毛長厚,顏色變深。毛皮的變化通常持續到9月。到 11月或12月天氣變冷時,毛長得最厚。
此外,大自然還為鹿提供進一步的保護以幫助它們度過冬天——體內生理機能作相應調節,放慢新陳代謝,亦即生理活動的速度,從而降低能量的消耗。鹿變得有點動作遲緩、嗜睡。它們的心率減慢。冬眠的動物保存能量的習性勝過鹿。雖然鹿不冬眠,但他們隨季節改變新陳代謝節奏的習性則是一樣的。夏秋間,食物充裕的時候,鹿消耗較多的能量並儲存脂肪。在冬天食物匱乏時,它們則消耗較少的能量並使用儲存的脂肪。
1973-1974年間,第一次出現「能源危機」的時候,我正與家人住在明尼蘇達州北部一處鹿群過冬地方的邊緣地帶。我們住在一個小屋裡,觀察鹿的生活習性,觀察它們是如何隨著冬季來臨從夏秋的活動頻繁狀態而變得少動的,而到春暖雪融時,他們的活動又是如何增多起來的。
當時廣播電台常告誡我們:「沒有必要不開車,」「多穿衣服好保暖,並請調低鍋爐上的恆溫器。」這些話聽起來既有趣又逗笑。因為與此同時,我們一直注視著鹿減少活動,長出越冬的厚毛,並減緩新陳代謝。幾千年來,他們一貫如此。鹿減少生存所需的能耗以增加越冬生存的機會,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是合情合理的。
當然,對鹿來講,並非每個冬天都處於危難之中。如果冬天雪下得少,存活率和次年春天的繁殖力就高。但如果雪積得深,天氣連續數周寒冷,鹿活動起來就得花費較多的能量,覓食會更難,這時它們就得更多地依賴其脂肪儲備度過寒冬。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太久,有些鹿就要死亡,只有體型最大最壯的,才有可能存活。對於像鹿這樣四處自由奔走的野生動物來說,這是一條根本的生存規律。
的確,生命——還有死亡——周而復始,循環不已。當動物死亡的時候,他們的屍體轉化為能量,變成食物,供其他生命形式使用。
如此循環,永不止息。
Unit 3
你能證明地球是圓的嗎?來試試看吧!你將依靠你自己的智力還是不得不引用專家的觀點呢?
我們為什麼相信地球是圓的?
喬治?奧韋爾
記得在什麼地方——我想是在《聖女貞德》序言中——肖伯納評論說,今天我們比在中世紀時更加輕信,更加迷信。而作為現代輕信的例證,他舉出地圓說這一廣為傳播的信念。肖伯納說,普通人舉不出一條理由來說明為什麼相信地球是圓的。他全盤接受這一理論,只是因為這一理論中有一種迎合20世紀心態的東西。
當然,肖伯納是誇大其詞了,但他說的也確實有些道理,這一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因為它會幫助人們看清現代知識的真實情況。我們究竟為什麼會相信地球是圓的呢?我說的不是數千位天文學家、地理學家之類的人,他們可以用觀察到的事實或用理論上的根據來證實這一點,我指的是如同你我之輩的報紙的普通讀者。
至於「地平說」,我相信我能夠加以駁斥。如果你在天氣晴朗的日子站立海邊,你可以看到船桅和煙囪沿著地平線移動而不見船體本身。只有假設地球表面呈曲線狀,這一現象才能得到解釋。但不能由此推斷地球是球形的。設想另一個稱做「地球卵形說」的理論吧,這一學說聲稱地球形如蛋狀。對此,我能說什麼加以反駁呢?
面對「地球卵形說」者,我能打的第一張牌是,可以根據太陽和月亮來類推。「地球卵形說」者立即回敬道,我無法根據自己的觀察得知那些天體是球形的。我只能得知他們是圓的,而它們完全可能呈扁平的圓盤狀。我對此無言以答。此外,他還會說,我憑什麼理由認為地球一定與太陽和月亮的形狀相同?對此,我同樣無法解答。
我的第二張牌是地球的影子: 月食期間,地球投在月亮上的影子看上去呈圓形物體狀。但「地球卵形說」者馬上要問,我怎麼知道月食是由地球的影子造成的呢?回答是,我並不知道,我只是照搬報刊文章和科普小冊子上的說法而已。
小小交鋒受挫,於是我打出一張王牌「Q」: 專家的看法。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長總該是權威了,他告訴我說地球是圓的。「地球卵形說」者用他的「K」牌壓倒我的「Q」牌。天文台台長的話我檢驗過沒有?再說,我知道怎麼個檢驗法嗎?這時候,我打出我的「愛司」。是的,我確實知道一個檢驗方法。天文學家能預報月食,這一點表明他們關於太陽系的看法是非常可信的。因此,令我高興的是,我接受他們關於地球形狀的論斷是有道理的。
如果「地球卵形說」者反駁道——我以為他反駁得有理——認為太陽繞地球轉的古代埃及人也能預言月食,那我的「愛司」牌便立刻化為烏有。我只剩下一張牌: 航海。人們可以揚帆繞地球航行而到達他們的目的地,其航程的計算,就是以地球是球形的假定為依據的。我相信這一下可以徹底擊敗「地球卵形說」者了。不過即便如此,他還可能有某種回擊的辦法。
由此可見,我認為地球是圓的,其根據是相當不牢靠的。然而這卻是一點極其基本的知識。在別的大多數問題上,我只得更早地依賴專家的理論,且更少有辦法檢驗他的結論了。我們的知識,其絕大部分都停留在這一水平上。它不是依靠推理或實驗,而是依賴權威。可是,不這樣,又有什麼別的法子呢?知識的范圍如此廣博,一旦越出其專業范圍,專家也會變成一無所知。對大多數人來說,如果要他們證明地球是圓的話,就連我上面概述的這些相當無力的論據,他們也不願提供出來。他們一開始就會說: 誰都知道地球是圓的。要是再加追問,就會生氣了。在某種程度上講,肖伯納是說對了,如今是一個輕信的時代。究其緣由,部分在於,我們現今必須掌握的知識實在太多了。
Unit 4
2001年9月11日,在美國發生了一系列自殺式的襲擊事件。外國的劫機者控制了四架美國的航空公司的飛機,兩架撞入世界貿易中心,第三架沖進五角大樓,而第四架據傳原本要襲擊另一政府目標,但顯然由於遭到乘客的反抗而墜毀於一片田地里。本文說的便是其中一位乘客的故事。
第93次航班:我所無法理解的事
莉茲?格里克 丹?澤加特
2001年9月9日是星期日,對我們三個人來說,是個美好的日子。埃米剛有11周大,我們極其喜歡她。她是我在兩年內經過連續三次流產後生下的,所以對我們更為珍貴。我的丈夫傑里米當時正考慮換個工作,已經面試過兩次,自己感覺進行得還順利。周日那天下雨,我們就在我們位於新澤西北部的自家屋內閑躺著。我們嬉笑著,照看著埃米,隨後就早早就寢了。
次日,9月10日,我們忙碌起來,傑里米將從紐瓦克飛往加利福尼亞出差。我將帶埃米北上去紐約州溫德姆我父母的家中。這樣,傑里米回來時可以去那裡接我們。
那天早晨,不知什麼原因,他特想要照料埃米。他給她餵奶、給她洗澡、給她穿衣。他把兩輛車的行李都裝好,把埃米在汽車座椅上安置妥當,並吻了吻她。而後當我們開車離開時他站到一邊揮手告別。
我到達溫德姆時,傑里米打來電話。他飛往舊金山的航班被取消了。他不打算搭乘下一班飛機在凌晨兩點到達目的地。「該死,」他說。「我想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夜,明天早點起身。」他將趕上第一班航班飛離紐瓦克。聯合航空公司的第93次航班。
星期二早晨我正在廚房裡設法打開一盒炸圈餅的盒蓋時,聽到父親在說什麼世貿中心的事。我向起居室的電視瞧去,看見屏幕上出現了從世貿中心大樓的銀色外牆上被熏黑的洞中竄出的大火。這時電話響了,父親對著話筒說道,「哦,感謝上帝,是你啊。」我跑進起居室,父親臉色蒼白地把話筒遞了過來。「是傑里米,」他說。
我奪過話筒,說道,「傑爾。」
「你好,」他說。「聽著,飛機上有幾個壞蛋。」
「什麼?」
「三個傢伙控制了飛機。他們頭上戴著紅色的束發帶,聲稱帶著一顆炸彈。」
我當即哭了。
「我愛你,」他說。
「我愛你,」我說。
「只往好處想」
我渾身顫抖,想要嘔吐,可同時我很清楚,我還是可以盡一切可能幫助傑里米的。
「我感到我是無法從這兒活著出去了,」他說。隨後他又說,「我可不想死。」接著他咒罵起來。
「你不會死的,」我對他說。「傑爾,心裡就裝著我和埃米吧,只往好處去想。」
「好,」他回答道。
「不要去想那些糟糕的事,」我說。
「你得答應我,你將來要高高興興地生活下去,」他說。「務必讓埃米知道我非常愛她。不論你將來作出什麼決定,我都支持你。」稍停片刻,傑里米又對我說,「一位乘客說他們正在用飛機撞擊世貿中心,這是真的嗎?」
我正站在起居室里看著電視上播放此事,心想:我是否該告訴他?
「他們想要炸毀這架飛機呢,還是想用它去撞擊什麼東西?」他幾乎在對我大聲喊叫道。
「他們不會去撞世貿中心了,」我說。
「為什麼?」
「因為整個世貿中心都在燃燒了。」
他說約有30到35位乘客,都被驅趕到客艙的後部,但,不知怎的,卻無人看管他們。
「那麼駕駛員們的情況如何?」我問道。「你們之間聯絡過沒有?」
「沒有。那幾個傢伙就這么站了起來,喊叫著沖進了駕駛艙。後來就再也沒有聽到有關駕駛員們的情況。」
正在那時,我們從電視上看到一架飛機撞進了五角大樓。心想,上帝保佑那不是傑里米的飛機。
我把新發生的這次攻擊告 了傑里米,他再次咒罵起來。五角大樓一事可能使他受到極大震驚,使他認清他和待在客艙後面的其他乘客的命運完全掌握在他們自己的手中。「好,我這就去進行表決,」他說。「另外有三個身材和我一樣高大的人,我們打算去襲擊那個帶炸彈的傢伙。你看行嗎?」
「他們有槍嗎?」我問道。
「沒有,我沒有看到槍。我見到刀子。」他開玩笑說,「我這里還有早餐用的牛油刀呢。」停了一會兒,他說,「我想我可以制服那個帶炸彈的傢伙。你覺得那是一顆真的炸彈嗎?」
「我認為不是真的炸彈,那是在嚇唬你們。」
「行,我這就去干,」傑爾說。
「隱隱約約的尖叫聲」
「我覺得你必須去干,」我對他說。「你身強力壯,又勇敢,我愛你。」
「好,我這就把話筒擱下離開這兒,我會馬上回來再拿起它的,」傑爾說。我把話筒遞給父親,跑進盥洗室,在水池上嘔吐起來。
我父親把話筒放到耳邊,有兩三分鍾光景什麼都聽不到。而後他聽到隱隱約約的尖叫聲。他想,他們正幹上了。這必然會引起喧鬧。隔了約莫一分半鍾,又傳來一陣低沉的尖叫聲,就像人們坐過山車時發出的叫聲那樣。隨後便沉寂了下來。
我坐在起居室的長沙發上,渾身乏力。過了一會兒,我起身向廚房走去,幾乎與從相反方向走來的父親相撞。他想必剛掛上電話,他在哭泣。他擁抱了我。我瞧著他哭著,我有點麻木了。
「等一等,你是不是認為他死了?」我說。
他除了放聲大哭之外再也說不出話來。我大概重復問了五次之多。接著,當我終於明白過來之後,我癱倒在地上。
「尋找傑里米」
在接下的幾個月里,我花了大量時間尋覓傑里米。每當我痛楚萬分之際,我常聽到他在耳邊安慰我的聲音。我去了飛機墜毀的地方。我渴求了解第93次航班上發生的事情以及傑里米為何而身故。
如今我發現我已改變了看法。不是因為我不想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而恰恰是我相信我將永遠不可能真正理解911事件。是否有人出於某種原則性的問題向我們宣戰了?或是他們出於妒忌?或是他們想炫耀其強悍?是否我們這個國家的人越軌了,做得過分了,傷及了人家自古而來的情感?傑里米和我所熟悉的世界只不過是我們所居住的房子、幾處散步的地方、幾個朋友以及我們所熱愛的家人。如今一切全完了,但卻始終無人能真正弄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覺得傑里米一直認為他生來就肩負有崇高使命。我也並不認為傑里米乘坐上第93次航班是出於偶然。一位具有足夠挫敗恐怖行徑體能的旅客正好搭乘了那天被劫持的飛機中唯一一個可以有機會進行反擊劫機者的航班,這不僅僅是一種巧合。
傑里米去世時31歲,和我結婚了五年,和他的女兒相處了三個月都不到。可我認為我們是幸福的。他與我之間未留下任何未盡之言或未竟之事。他總是努力給埃米和我帶來我們所需的一切。有時,當我留神觀察和傾聽時,我仍然能感到他就在我的身邊,在我有生之年指引我向前。
Unit 5
醫生可以對病人撒謊嗎?醫生應該告訴病人他已經病入膏肓了嗎?這些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給出令人滿意的回答卻並不那麼簡單。
撒謊還是不撒謊——醫生的難題
西賽拉?博克
為了對病人有好處——為了加快病人康復或不讓病人知道死亡的來臨——醫生到底該不該撒謊?醫療行業與法律、政府及其他行業一樣,往往顯得對誠實與否的問題不那麼看重,要緊的倒是另外的一些事情,譬如,應設法避免可怕的消息造成的打擊,或是應考慮恪守保密的諾言,或是需要揭露腐敗行為或促進公眾利益等。
舉例說吧。一個46歲的男子,在與家人外出度假之前進行常規體格檢查,雖然他自我感覺良好,但醫生發現他患了某種癌症,6個月內就會死去。這時,醫生該怎麼對他講呢?是不是最好對他講實話?要是他問起檢查結果,醫生該不該否認他得了病?該不該將病情的嚴重性縮小到最低限度?該不該將真情至少隱瞞到他全家度假之後?
醫生們常常面臨這樣的非常緊迫的選擇。他們不時認為,為了病人自身的利益,撒謊很有必要,在他們看來,這種謊言與利己的謊言截然不同。
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醫生深信身患重病的人不想知道他們的真實病情,如果將真情相告,則有可能使他們完全失去希望,結果使他們恢復得更慢或惡化得更快,甚至會自尋短見。正如一位內科醫生寫道:「我們這個職業,傳統上恪守一條信條,那就是:'盡可能不造成傷害',這一信條勝過為講真話而講真話的美德」。
有了這樣一個指導原則,一些醫生可能漸漸習慣於採用他們認為對病人很可能有益而「無害」的騙人做法。他們可能開出無數帖安慰劑,說一些沒有事實根據的打氣的話,並歪曲嚴重的病情,對那些患有不治之症和瀕臨死亡的病人,則尤其如此。
然而,現在開始有人提出證據,說明這種欺騙旨在給病人帶來好處的說法是虛幻的。研究結果表明,與許多醫生的想法相反,絕大多數病人確實想知道真實情況,甚至是嚴重的病情。當他們了解到醫生沒有對他們講真話的時候,他們感到自己被玩弄了。我們還獲悉,將真實情況妥當地告訴病人,能幫助他們與病魔作斗爭,有助於他們更好地忍受疼痛,減少用葯,甚至在手術後更快地康復。
謊言不僅不能提供鼓吹「仁慈」欺騙的人們所希望的那種「幫助」,它還侵犯了病人的個人自由,使他們不能對有關自己健康的問題作出明達的選擇,包括要不要就醫這一首要的選擇。我們越來越意識到,病人發病期間,在不知病情或未被如實地告知病情的情況下,他們會遭到什麼樣的不幸。
特別是瀕臨死亡的病人——他們最易受騙也最會被人蒙在鼓裡——因此而不能作出臨終前的種種有關抉擇: 是否要住進醫院,或進行手術,在何處與何人度過所剩下的一點時間,以及如何處理完自己的事務而後與世長辭。
謊言也傷害說謊的人,損害他們的誠實,並最終損害他們的信譽。謊言還傷害他們的同事。由於病人懷疑有欺騙行為,許多對病人十分開誠布公的醫生的工作也因此受到影響。病人的不信任使醫療訴訟案增多,造成醫生避免風險的「防禦性診治」增多,而這些又進而有損於整個醫療事業。
劇烈的沖突正在出現。病人開始學會催問真實情況。根據病人應享有的權利的規定,醫生應將病情和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案通告病人。許多醫生盡可能向病人提供這些情況。然而,即使在對病人的權益考慮得最周到的醫院里,信奉「仁慈」欺騙的醫生們繼續他們傳統的古老做法。同事們也許不贊同,但避免公開表示反對。護士們對不得不日復一日地參與欺騙病人的做法也許深惡痛絕,但要抵制卻感到無能為力。
及時對這個問題進行公開辯論非常必要。不僅在醫療業,而且在其他行業,從業者不斷發現,自己常處於似乎不採用欺騙手段就無法避免嚴重後果的困難處境。但是公眾完全有理由對職業性欺騙保持警惕,因為這種做法特別容易變得根深蒂固,蔓延滋長,並損害信任。無論醫療界、法律界、政府機構還是社會科學界,都不應從「不知者,不為所害」這句老話中得到絲毫慰藉。
⑶ 用英語翻譯 幾乎,差不多: 聾的: 小時: 萬分感謝!
about ? ta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