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英語怎麼翻譯
Ⅰ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誰的翻譯版本比較好
最近,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英文著作《中國哲學簡史》,又有趙復三翻譯的新譯本問世。《簡史》本來是根據馮友蘭先生1947年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的講稿整理出版(1948年)的英文著作,1985年
由塗友光教授譯成中文出版。
反過來,將英文《簡史》譯成中文,可說是又一次轉換。不過,這次轉換是回到中國哲學的母語,同翻譯西方哲學家的著作有不同。這里有一個語言定位的問題。所謂"定位",就是將英文所表達的意思恢復到中國哲學原來的語言,找到它原來的位子。這里有兩重任務。一是將《簡史》中引用過的原文一一找出來,寫進中譯本,恢復中國哲學的"原語言"。這一點,塗譯本已經完成,而且完成得很好。趙譯本也是這樣做的,只有個別地方未能"還原"。二是將馮先生對原文的英文解釋譯成中文。因為馮先生是用現代語言將原文譯成英文的,其中當然有馮先生對原文的"解釋"。這個"解釋"一方面要忠實於原文,另一方面又代表了馮先生對中國哲學的"解釋"。除了馮先生用自己的話講述中國哲學史的內容之外,他對原文的"解釋"也構成《簡史》的重要內容。對於這些解釋,塗譯本在有的地方進行了翻譯,但在大部分地方未做翻譯。趙譯本的最大特點是,將馮先生對原文的英文解釋譯成了中文(在個別地方,也有未譯的情況,如在引用後期墨家《經下》對"辯無勝"的批判的原文之後,無解釋文字,而塗譯本倒有詳細解釋)。由於譯者英語水平很高,翻譯文字很優美,且通俗易懂,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原文,同時也能更好地了解馮先生在解釋中所表達的觀點。從全書內容看,趙譯本比塗譯本增加了近四分之一的文字,這些增加的文字,主要是對所引原文的解釋。這既是趙譯本的特點,也是它的優點。縱觀全書,塗譯本語言簡練,文字明快,概念清楚,觀點明確;趙譯本內容豐富,語言流暢,論證嚴密,分析透徹。
趙譯本除了配印70多幅中國哲學家人物畫像的插圖,提高其可讀性與欣賞性之外,還增補了德克·布德教授為馮友蘭兩卷本《中國哲學史》的英文縮寫本所作的"編者引言"。從這篇"引言"可以看出,《簡史》與縮寫本之間有某種內在聯系,甚至在章節安排上都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我們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這兩個本子是完全相同的。此外,在"引言"中講到"新儒學"的時候,作者指出,"這場哲學運動在西方稱為『新儒家'。"(《引言》P5)這似乎有澄清一個事實的意思。記得在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就誰最早提出"新儒家"的問題有過一場小小的爭論。除了這篇《引言》之外,趙譯本還在譯文中將"新儒家"譯為"更新的儒家",以示馮先生並不認為自己提出"新儒家"。這固然有澄清事實的作用,但是,馮先生似乎並不在意是誰提出"新儒家"這個問題。倒是對道學(即理學)中朱熹與陸、王的稱謂上,趙譯本按照原著的名稱,將朱熹派譯為"主張柏拉圖理念的理學"(The School of Platonic ideas),而將陸、王派譯作"宇宙心學"(The School of Universal Mind)。(塗譯本譯作"理學"與"心學",但在小注中有說明)按照全書的脈絡,這一譯法確實體現了作者對朱熹和陸、王學說主要特徵的解釋。在正文中,馮先生隨時都將朱熹學說與柏拉圖的"理念論"進行比較,說明二者有相通之處。對於陸、王心學,則與中國的佛學(不是"佛學在中國")特別是禪宗學說聯系起來論述,認為佛學提出"宇宙的心"是對中國哲學的一大"貢獻",而陸、王心學正是這一學說的繼續發展。這樣,題目和內容就完全扣緊了,也凸顯了朱熹和陸、王兩派學說的特點。
在哲學著作的翻譯中,對有關哲學術語、概念的翻譯是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問題。英語雖然講究明晰性,但有些術語、概念也有多義性,用英語表達中國哲學時,情況就更加復雜。在這個問題上,趙譯本下了一番功夫,既要考慮到英語本身的用法,又要考慮中國哲學的原意以及馮友蘭的有關解釋和用法,然後選出最好的表達方式。比如在名家關於"名"與"實"的關系問題上,趙譯本採用了"有點像西方語言中主詞(subject)和賓詞(predicate)的關系"(P73)。Predicate一詞,亦可譯作"謂詞",這是語言學的用法;但在邏輯學中,"主—賓"結構更符合西方邏輯語言的特徵。而馮友蘭正是從邏輯學的角度進行中西比較的。因此,在這里譯作"賓詞"無疑更恰當。又如老子學說中關於"無為"的意義,就很難翻譯。按照老子的原意以及馮友蘭的解釋,"無為"並不是什麼也不做,或完全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在《簡史》中討論老子的"政治學說"時,有一段話:"The ty of the sage ruler is not to do things,but rather to undo or not to do at all."(英文版P304,外文出版社,1991,北京)趙譯本譯作:"聖人治國,不是要忙於做事,而是要裁撤廢除過去本不應做的事情,以至『無為'。"(P89)這里,"不忙於做事"雲雲是符合"無為"的本來意義和馮友蘭的解釋的。
最後,我想指出的一點是,趙譯本在某些問題上,採用非常靈活的方法,對原文進行意譯而不是"硬譯"或"死譯",為的是更加符合中國哲學的精神意蘊以及馮友蘭的一貫思想。這也是有很大難度的。這方面最突出的表現是對《簡史》中有關情感與理性的關系問題的翻譯上,特別是對玄學即"新道家"有關這個問題的分析上。對於"新道家"的兩章即第十九、二十章的標題,英文是The Rationalists與The Sentimentalists,按照一般的譯法,可譯作"理性主義者"與"情感主義者",但趙譯本卻分別譯作"崇尚理性的玄學"與"豁達率性的風格"。這種譯法突出了玄學中兩種精神風貌的不同,而不是突出其壁壘分明的對立。這是很有意思的。就這兩章的實際內容而言,第十九章主要是討論向秀和郭象,馮先生確實將這兩位哲學家看作是"新道家"中"主張理性的流派的代表"(P189),如郭象提出"辯名析理"的主張,表現出對理性的崇尚;通過注《莊子》,"把莊子在思想上的暗示用具體透徹的語言表達出來"(P196),也表現出理性的特徵。但是他同時又指出,郭象也追求"無差別境界"(P195),追求"棄彼任我"即"率性任情"(P199)的生活方式,並指出這就是"新道家"共同追求的"風流"。而"風流"與英語中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很接近(同上)。在第二十章,馮先生以《楊朱篇》代表"率性任情"派的"極端形式"(P201),論述了一批人的思想。極端派以縱情恣欲為特徵,但是,也有很多人的動情,"不是個人得失,而是對人生或宇宙的某個方面的領悟和由此而來的感觸"(P204)。像王弼這樣的"新道家",就很難歸之於對立意義上的理性主義或情感主義。
這個問題在第二十四章論述"新理學"時繼續進行了討論。其中有一節,趙譯本譯作"陶冶性情的方法"(Method of Dealing with the Emotions)(P507),並在譯文中有"聖人有喜有怒,情順萬物;有情無私,廓然大公,對應自然,一無巧智"(the impersonnalness,impartiality,and action with spontaneity and without self-rationnalization)(P508)等相關文字,說明聖人是有情的,情和私是不同的,有情而無私,並不是不要情感或消滅情感。"陶冶性情"這個詞句,不僅符合中國哲學的習慣用法,而且符合中國哲學的真實含義。按照儒家哲學,情感是人人具有的,是"感於外而動於中"的。該章所討論的程顥是如此,其他"新儒家"也是如此。程顥的"情順萬事而無情",並不是真無情,只是"情順萬事"而無"私"罷了。這也是完全符合馮友蘭對程顥和儒家的看法。但是,在西方哲學和英語語境中,情感與理性確實是對立的。馮友蘭雖然是理性主義者,卻又是重視情感的。趙譯本的翻譯,表面看來,並不完全符合英文原文,但實際上更符合中國哲學包括馮友蘭哲學的精神。
以上所說,只是我讀過趙譯本之後的一點初步想法,難免"掛一漏萬"。不能否認,書中也有個別瑕疵,如將"筮法"譯作"每兩株為一份"(P115),將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說成是"超越有限"。但是,"瑕不掩瑜",要而言之,趙譯本是繼塗譯本之後,具有補充和完善作用的又一個好譯本。
應該對你有幫助
(回答你的補充問題) 馮友蘭作為一位中國哲學家應邀在英語世界講中國哲學,這本身就有一個語言上的翻譯問題。西方哲學的語言講究確定性、明晰性,中國哲學的語言則缺乏明晰性。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中國哲學家"慣於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P10),其中有很多"暗示"和"提示"。這些形式所暗示的意義幾乎是"無限的",正因為如此,"才使它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語言的"障礙",造成翻譯上的困難,即"當它被譯成外文時,它由暗示變成一種明確的陳述;失去了提示的性質,就失去了原著的味道。"(P11)馮先生遇到兩種哲學語言,真正體會到了問題所在。在這種情況下,翻譯就變成一種解釋(P11)。這是馮先生用英語講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體會。馮先生正是依靠其深厚的哲學素養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解釋"與轉換,將中國哲學中具有無限魅力的豐富思想介紹給西方的。
Ⅱ 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用英語怎麼說
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的英文翻譯_網路翻譯
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Feng Youlan
全部釋義和例句試試人工翻譯
Ⅲ 英文翻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里的一句話
沒有中譯本可參照,隨便翻譯一下吧
第一個這樣做的是司馬遷(大約公元前145-86)的父親內司馬談(死於公元前?容?),前者則是中國第一個偉大王朝史《史記》的作者。
with him可以不翻。
《史記》是斷代史??開玩笑么朋友?二十四史裡面還真就《史記》不是斷代史。
Ⅳ 《中國哲學簡史》第十九章 引用的古文太難了,誰能翻譯翻譯么
馮友蘭本翻譯或者用文寫本
Ⅳ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哪個翻譯版本是被他看稿校訂了的,塗又光還是趙復三
塗又光是馮友蘭先生在清華大學時期的學生,並且馮先生口述的《中國哲學史新編》大部分由塗又光筆錄。讓塗又光翻譯《中國哲學簡史》是經過馮友蘭先生授權的,而且該書翻譯後是經過馮先生訂正的。
Ⅵ 請問誰看過馮蘭友的《中國哲學簡史》誰翻譯的好是趙還是塗矛盾中···
其實我想說我都沒看過
Ⅶ 夏說英文中國哲學簡史句讀第一季有聽過的嗎
freehand brushwork and autumn into my
Ⅷ 《中國哲學簡史》中有一句「『內聖外王』是說,政府領袖應當具有高尚的心靈。至於有這樣的心靈的人是否就
王者應該擁有聖心,但有聖心的人不一定會成為王者(主客觀因素影響),畢竟王版者只有一人。即權領袖擁有聖心可以造福更多人,但每一個擁有聖心的人能否成為領導者,這不重要。因為不可能會有太多的領導者,一個足夠。就像我們要求正被我們吃的這個蘋果完好無損,而每個完好無損的蘋果是否都能被我們吃到,這不重要。你不可能去嘗每一個蘋果,只要手中的這個完美,就夠了。
Ⅸ 《中國哲學簡史》TXT 馮友蘭著,趙復三翻譯
Ⅹ 大家有聽過喜馬拉雅的夏說英文中國哲學簡史句讀第二季嗎怎麼樣值得入手嗎
課程講的挺好,很詳細,對學習哲學很有幫助,夏說英文中國哲學簡史句讀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