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作文翻譯 » 色即是空用英語怎麼翻譯

色即是空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時間: 2021-12-12 13:36:55

❶ 色既是空 ,空既是色。 用英文正確翻譯,應該怎麼翻譯

不清楚去英文網查

❷ 色即是空的「色」是什麼意思;誰能說一個呢

s;.;哉 找到一個好心人幫我解答H

❸ 色即是空翻譯成梵文怎麼寫

空、在梵文里叫做 Sunyata(音譯舜若多),事實上, Sunyata 一語,不能簡稱為『空』,而應稱為『空性』。ta在此是一個接尾詞,Sunya是一個語根。當然我們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這句話里的『空』,原文並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與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區別了。ta的意思有性質、實在、形態等義。空與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義的,這特別是在龍樹的思想里。單講『空』(Sunya),梵文里本也有虛無、非有等義,但同時也可解做空寂、空凈等義。就境界說,空寂並非『虛無』,空凈也不是『非有』的。講到『空性』,Sunyata這問題就更大了。『空性』這句話,在龍樹的中觀論里,原是指緣起性的實義而言。緣起,是一切事物的存在原則,任何一事物的組成,都不可能脫出這個原則。這就是說: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有一種互相依待的關系。這種關系,佛教的術語便把它叫緣起。從這種緣起法則來觀察宇宙間一切事物,我們就可發現,原來所有存在的東西,沒有一件是可以單獨自立的,所有能夠感覺的或者不能感覺的,它只要是存在的,它便必需要依賴一種條件,始可以存在。甚至於耶蘇所講的神,他是最絕對,而獨一無二,自有自成的了,然而他還是要藉創造萬物,乃至他的獨生子耶蘇的關系,才可以顯示他的存在。龍樹基於這種對一切事物相依相待關系的觀察,於是乃提出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的一種否定實在本質的主張。這種主張的術語,就叫做『緣起性空』。簡言之,就是『空性』。空性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質言,而不是指一切事物的現象言。從現象言,這個術語,就叫做色。色,在古代的翻譯家,是取其有『變壞、質礙、顯形』等義,因此把它來迻譯這個字。那時,大概沒有『物質』或『現象』這兩個字眼,要不然像鳩摩羅什這樣的大翻譯家,不會不懂得採用的。即使不採用,也會懂得拿它來當一種注腳的。我們現在這些讀書人,養成了一種懶得查根問底的習性,加上一向有『好讀書,不求甚解』的雅士式的傳統觀念,於是乎,那些翻譯家們的一片苦心,也就給我們這些後世子孫糟蹋了!

❹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我還沒能理解,誰幫我翻譯一下。

什麼意思呢,色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僅是物質世界,從廣義上來說也可以包括精神世界(受想行識)。「空」即虛無。為什麼說色即是空呢?中觀學說裡面認為,色為因緣所聚而得,離了因緣,即無色,所以說「色」無自性。例如一個人,父精母血,情慾沖動,這些都是因,生了孩子以後,食物喂養,知識社會熏陶,種種經歷,鑄成性格,這些都是因,有了這許多因,才成了一個人。離開了這些因,也就無這個人。根據佛教的邏輯(因明),因緣所成,說明了這個人無自性,這就是所謂的空。其他所有的物質和精神,也都是因緣所聚,所以色即是空。所以中觀裡面講的空,並非絕對的虛無,不是「頑空」。色即是空,並不表明色是虛無,而是表明色的本性是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和「色不異

❺ 玄奘是把什麼翻譯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原文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義理。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簡單的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由因果產生,空是事物的本質,任何事物都是從無到有。

❻ 求 色即是空1,中文翻譯過的。謝謝啦

迅雷嗅探,種子搜索器

❼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用英文怎麼說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color is empty,empty is color,Yes,來,不要怕!跟我念,一二三....起,one for all,all for one,beat your wife and have some fun,beat your wife and have some fun,凍逼帥,佛摟密,波耶波羅密,波多野結衣,阿彌陀佛跟我讀,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麥當勞,肯德基,貧僧法號叫福喜,you can you up no bb,you can you up no bb!處處聞啼鳥,why are you so diao,康你七娃 思密達,巴嘎牙路 康巴哇,席八 歐巴 么么噠,再來一次一二三,all for one,one for all,beat your wife delay no more(丟雷樓謀),beat your wife delay no more(丟雷樓謀),beat your wife delay no more(丟雷樓謀)!

❽ 請問色即是空中演員So-won Ham翻譯成中文是什麼

韓秀媛
http://www.cinespot.com/filmpeopleimages/hamsowon.jpg
生 日: 5/19/1976
身 高: 173cm
體 重: 51kg

❾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用英文怎麼說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color is empty,empty is color,Yes,來,不要怕!跟我念,一二三....起,one for all,all for one,beat your wife and have some fun,beat your wife and have some fun,凍逼帥,佛摟密,波耶波羅密,波多野結衣,阿彌陀佛跟我讀,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麥當勞,肯德基,貧僧法號叫福喜,you can you up no bb,you can you up no bb!處處聞啼鳥,why are you so diao,康你七娃 思密達,巴嘎牙路 康巴哇,席八 歐巴 么么噠,再來一次一二三,all for one,one for all,beat your wife delay no more(丟雷樓謀),beat your wife delay no more(丟雷樓謀),beat your wife delay no more(丟雷樓謀)!

❿ 佛語中的「色即是空」,現代語言如何翻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節錄自『佛法是救世之光』)

印順導師

「色(受、想、行、識,此下以色為代表,總說五蘊)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義?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應先理解,「色」與「空」所代表的意義。「色」等是我們所觸對的世界,物理(生理)、心理現象的世界。被稱為「自己」的身心組合,認識到的境界,就是「色」等,這就是當前的現實。然而,這是眾生的現實;如老是這樣,將永遠的迷惑,永遠的苦厄,永遠不自在的活著,不自在的死去。這是佛法所確認的人生大問題。學佛法,是要在這當前的現實(五蘊)中,如實覺照而得大解脫(度一切苦厄)。無論是小乘、大乘,有宗、空宗,都以為修證,是有超越常情的體驗的。究竟的體驗內容,是一般的心識所不能意解與想像的;也不是一般語言文字所能表示的。這是什麼都不是,連「不是」也說不上的。對一般人來說,這是怎麼也說不明白的。佛陀說法,不是為了說明這個,而只是就眾生的當前現實身心,指示引導,使學者在修持的過程中,離卻顛倒、錯亂,而趣向、臨入這一如實的境地。在離卻顛倒、錯亂的修持中,佛是常以「無常」、「無我」、「寂滅」(三法印);「空」、「無相」、「無作」(三三昧);「厭」、「離」、「滅」、「舍」等來教導的。在修持中,以脫落常情迷執而實現出來,所以在無以名之,強為立名的情況下,就稱之為「空」,「空性」(也稱無相、無作、不生滅等)。古人說:「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如以空為空,那早就誤會了。空,可說是符號,表示那眾生所無法思議的,而可經空無我的觀照,而如實體現的境地。這樣,當前的現實(五蘊,可能的體驗)空,在我們的意解中,對立起來。世間學者看來,這是現實與理想,現象與本體,形而下與形而上。在佛教中,相與性,事與理,也都在理論中對立起來。如病眼的見虛空有華,明眼的見虛空明凈:將空花與明凈,對立起來而說同說異,雖是免不了的(眾生就是喜歡這一套),而其實是不必要的。

現實的「色」(蘊)等,可能實證的「空」(相、空性等),如尋根究柢的說起來,這是一切佛法所共的。以不同的名詞來表示(約義不同,在說明上就有多少差別),那就是「虛妄」與「如實」,「生死」與「涅盤」,「世間」與「涅盤」,「有為」與「無為」,「緣起」與「寂滅」。如從「能」邊說,那就是「無明」與「般若」,「無明」與「菩提」了。「空性」,聖者們的體證,是有淺深的;而為一切聖者所共證,是沒有差別的。所以經上說:八地菩薩智證無分別性,是二乘所共的(『華嚴經』)。二乘若智若斷,就是菩薩無生法忍(『般若經』)。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法華經』)。就現實「五蘊」而體證「空相」中,表現為大乘菩薩的,不只是「照見五蘊皆空」,而是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去證入的。「色即是空」與「空即是色」,在修持上是觀法,是趣入「空相」的方便。在說明上,這是與二乘的差別所在。這是事實,是佛教界的事實。被稱為小乘的聖者,觀「五蘊」而證入「空寂」,意境是「超越」的,是超越於生死的。因而自然的傾向於離五蘊而入空,離世間而證涅盤。從而作體系的理論說明,那就生死與涅盤各別,形成兩項不同的內容。基於這種意解,而形成聖者們的風格,不免離世心切,而流露出「遺世獨存」、「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這在佛教中,可說是聖之清者了!而另一分證入的聖者,覺得迷悟雖不可同日而語,而迷者現前的五蘊,聖者現證的空相,決不是對立物。觀五蘊而證入空相,空相是不離五蘊,而可說就是五蘊的;就是五蘊的實相,五蘊的本性。如明眼人所見的明凈虛空一樣,與病眼所見的,決不是對立物,而實是病眼所見的,那個空花亂墜的虛空的真相。沒有離五蘊的空,也就沒有離空的五蘊了。這一類的聖者,就是被稱菩薩的。依蘊而契入空相,意境是「內在」的。真理是不離一切而存在。基於這一特質,自然傾向於即俗而真。由此而發為理論的說明,那就「世間即涅盤」,「生死即解脫」,「色即是空」,「無明實性即菩提」了。基於這種特質,而表現為菩薩的風格,那就「即世而出世」;「不離世間而同入法界」;「不著生死,不住涅盤」;「不離世間」,「不舍眾生」,而流露出「涅而不緇」的精神了。

根源於眾生的當前事實--「色」(蘊等,)而趣入「空相」,是佛法的根本問題。意境上、理論上、風格上,雖表現為「超越」的「離世」,或「內在」的「即世」--二類。菩薩的特質,雖為「即俗而真」,「即色是空」,不離乎世俗,甚至以貪、瞋、痴、慢為方便。然在修證的過程中,大乘還是「照見五蘊皆空」,還是證入「諸法空相」,「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因為五蘊是眾生當前的事實,熟悉不過的生死現實。所求所向所趣證的目標,當然不是五蘊。修證的主要目標,正是即「色」觀「空」而契入「空相」。在沒有契入「空相」以前,也說不上即色即空的妙悟。所以觀「空」而契入「空相」,就是轉迷為悟轉凡為聖的關捩所在。『般若經』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唯識宗所傳:根本智證真如,是泯絕眾相的。聖者的現證,突破生死關的根本一著,就在這裏。『密嚴經』說:「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不同於世俗所見的諸行(五蘊)如幻,是要透過這根本一著--證悟真空,而後逐漸達到的。所以根本智(般若)證真,方便(後得智)達俗,方便是般若的妙用,是般若成就以後所引發的。論理,方便不異般若,即般若的妙用。五蘊是即空的五蘊,蘊空不二。而事實上,印度聖者的修證,卻是面對現實;盡管即色即空,而所悟的正在「空相」(根本智證一關,並不說菩薩修證,齊此而止)。這與部分學者,高談理論的玄妙,清談娓娓,悅耳動聽,是有點不同的。

佛法不是假設的推理,是有事實,有經驗,而後才有理論的,名為「從證出教」。教化,使人信解而同樣的趣入於修證,於是而有「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空」等說明;才有中觀者,瑜伽者的理論說明。這是佛法的修證事實。在修持經驗中,有似是而非的,或將到而未到的境地。世間也有類似的情形。因此,再從這二點,略為論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法的修證問題。「空」所代表的,是甚深的體驗內容,這不是文字語言的理論領域!佛法有什麼可說呢!然而,佛有善巧方便,就眾生現實身心,開示,誘導,使人類揭開現實的誑假相--「色」(代表現實身心),而直入於自證的境地--「空」。在這方法論的立場上,「色」為什麼是虛妄,是假相,是空?為什麼這樣的觀照,能趣向、契入「真如」、「空相」,就都是可以論說的了。這譬如「陽明山」自身,本無所謂東西南北,而從我們自己的立場來看,通過世俗共認的名相假立,就有東西南北可說。而且(雖然是假立的)可憑此東西南北的方向,前進而達到目的。修證的方法問題,成為理論問題。解與行相應,從可說可分別,而能導向離言無分別,是佛法的大方便,這不是侈談不立文字者所知的。

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說,佛教界是有多種解說的,這是適應人類不同的思想方式所引起。雖不妨說有差異,有淺深,但都有引導趣向修證的方便妙用(這才是佛法)。這裏,試略舉中觀者(大乘空宗),唯識者(大乘有宗)的解說:以中觀者的正觀來說,人類面對的現實界(色)等五蘊,雖有極強烈的真實感,然在中道的正觀中,一切是因緣所生,在種種關系條件下的綜和活動;如尋求究竟的真實,那是不可得的。這不但世俗公認的「假有」(復合體),如房屋,樹林,沒有離因緣的自體可得。就是一般所成立的「實有」,也還是一樣(在這點上,與「實有自性者」進行辨證)。佛每舉喻來說,如「陽焰」--水氣在陽光下上升,遠遠望去,形成波動的一池清水。不但口渴的鹿,會奔向前去(所以又稱為「鹿愛」),人也會誤認為水的。在沙漠中,也常有遠望見水,等到走上前去,卻一無所有的經驗。看起來,是千真萬確的,其實並不如我們所見聞覺知的,這就是「如幻」、「如化」、「如陽焰」......的「緣起無自性」的正觀。1「境」,如花的紅色,那種鮮艷動人的色彩,是多麼動人而具誘惑性?然而,這就是紅色嗎?有被稱為「色盲」的人,並不能見到紅色。在人類中,這是少數,當然被看作病態不正常了。然在畜生界,牛、豬等所見,多數不如人類所見的紅色,難道畜生界,多數是病態不正常嗎?決不是的。在畜生的立場,難道不可以說,人為紅色所誘惑而迷戀,是神經病嗎?在現代的物理學中,顏色是什麼,姑且不論。在眾生界的不同認識中,這是要以生理機構(眼)的組合,及光線等而決定其色相的。色、聲、香、味、觸--感覺到的物理世界,被解說為外在的世界,不但復合的假有,沒有自體可得。即使小到極微--原子、電子,總之最小的物體,都不能離因緣而存在。如沒有通過特定的生理組織(根),與習以成性的心理關系,我們是不可能規定其體(特性)用,而稱之為什麼的。2心「識」,不但心與心所,是「相應」的復雜的綜和活動,還要有根與境為緣。如根損壞了,境相不現前,那心識就不可能現前。一念心識的內容,受著以前習以成性的絕大影響。所以就是這一念的心識,也沒有自性可得。3「根」,以前五根--眼、耳、鼻、舌、身來說,沒有可以獨存而營為其作用的。如眼根有能見的作用,但如大量失血,有關的神經受傷(還有入定等),眼就會不起作用。進一步說,眼根是什麼?眼只是肉團,肉團內的凈色(近於視神經末稍),而這都是復合體如分析、推求到最細的一點,那任何一點,都不能獨立而有能見的作用:那眼的自性是什麼呢?所以現實世界的一切,一切只是因緣關系的存在;在因緣關系的特定情形下,形成時空中的存在。

「色」等五蘊,或眼等十八界等,佛說是「因緣所生法」。經上說:「空相應緣起」。依中觀者說,這是沒有自性的,與空相應的緣起法。依因緣而有,所以沒有孤立的獨存(一)性。依因緣而起滅變異,所以沒有永恆的不變異(常)性,非一(也就不是異),非常(也就不是斷)的因緣有,是非實有(也就非實無)性的。這樣的因緣生法,從沒有自性說,名為空,是勝義空,順於勝義的(現證的勝義,是不能安立的),雖然空無自性,而緣起法相,卻在因緣關系下顯現。這是「唯名唯表唯假施設」的世俗有。古人簡略的稱為:「畢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畢竟空」。如幻、化、陽焰一樣,說是真實的嗎,深求起來,卻沒有一些真實性可得。說沒有嗎,卻是可見可聞,分明顯現。在世間施設中,因果分明,絲毫不亂。所以空而不礙因緣有,有而不礙自性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進一步說,正因為是因緣有的,所以是性空的;如不是因緣有,也就不是性空了。反之,因為一切性空,所以才依因緣而有;如不是性空,是實有自性的,那就是實有性,是一是常,也不會待因緣而有了。這樣,不但依因緣而顯示性空,也就依空義而能成立一切法。這樣的因緣有與無自性空,相依相成,相即而無礙。如有而不是空的,就是執(實)有;空而不能有的,就是撥無因果現實的邪空。遠離這樣的二邊妄執,空有無礙,才是中道的正觀。然而,在眾生--人類的心目中,一切是那樣的真實!呈現於人類心目中的真實性(自性),是錯亂的。為這樣的錯亂相所誑惑,因而起種種執,生種種煩惱,造種種業,受種種苦,生死流轉而無法解脫。唯有依因緣的觀照中,深求自性有不可得(「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廓破實在性的錯亂妄執,現證「絕諸戲論」的「畢竟空」--一切法空性,而得生死的解脫(「度一切苦厄」)。在信解聞思時,就以即色即空的空有無礙為正見,所以「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不厭生死,不樂涅盤,成就大乘菩薩的正道。

繼中觀者而興起的唯識者,從因緣生法來顯示空義;說一切法空而重視因果;以空勝解,成立不著生死,不住涅盤的大乘道,都與中觀者相同。在印度佛教中,這二大流,始終保持了釋迦佛法的根本立場--緣起中道論(非形而上學)的立場。但由於傳承而來的思想方式的不同,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解說,與中觀者不合。唯識者解「空」為二:一、實無自性的妄所執性--遍計所執性,是空的,空是沒有自體的意思。二、實有自體的真實理性--圓成實性,這是從修空而顯的;從空所顯,所以稱之為空,其實是「空所顯性」,空性是有的。解「有」也分為二:一、妄所執性的「假有」,但由名相假立所顯,這就是遍計所執性。二、緣生性的「自相有」--依他起性,對勝義圓成實性說,這是世俗有,非實有的。對遍計所執性的「假相安立」說,這是「自相安立」的,是有的,而且可稱為勝義有的。遍計所執的有(無體隨情假),是空的;依他起性的有(有體施設假),是不空的,非有不可的。如說是空,那就是惡取空了。就在這點上,形成了「空有之爭」。

二宗的解說不同,源於思想方式,而表現於空與有的含義不同。妄所執性是空的,這是彼此相同的。圓成實(空)性,中觀者也說是假名說,真勝義是不可安立的,是無所謂空不空,有不有的。但不可安立,與空義相順,所以不妨稱之為空。「空」,含有離執與顯理二義,所以是「即破而顯」的。唯識者以為:法性是無所謂空不空,有不有的,但不能說沒有(唯識者是以空為沒有的),那末「離執寄詮」,應該說是有了。但二宗的論諍焦點,還在依他起性--因緣生法的可空不可空。中觀者以為:因緣生法是有的,但這是如幻如化的有,是有錯亂性的,是似有而現為「實有」的。舉例(「以易解空喻難解空」)說:如「陽焰」的遠望如水,並非妄執,而是在因緣關系中,確有水相顯現的;這水相,不能說不是空的。一切因緣生法如色等五蘊,現為實有--「自性相」,並非妄執,而是引起妄執的,所以稱為「虛誑」。這樣的有,不能說不是空的。但說空,並非說什麼都沒有,而只是沒有「自性」,是不礙有相顯現的。這樣,就成立了「即有即空」的理論(為中國玄學化的佛教所應用)。唯識者以為:依他起是依相用而立法,因果是各各差別的。什麼樣的種子,就生什麼樣的現行,稱為「分別自性緣起」。這樣的有相顯現,有因果性,不能說是空的。二宗的主要差別,歸結到因緣生法的現有自相,可空或者不可空。唯識者以為:這是有而不是空的,所以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經文,解說為約遍計所執(的色等)性說,如於繩見蛇,這種蛇的意解,是空而沒自性有的。如約依他起性--因緣生法說,是不能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當然更不能約圓成實(空)性說,圓成實是無為不生滅法,怎麼可以相即呢!約依他起--色等,與圓成實空性,只能是「色不異(離義)空,空不異色」。正如『辨中邊論』所說:「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以表示性相--空(性)有的不相離異。所以切實的說:唯識者對於性相,空有(如色與空),長處在分別精嚴;而空有無礙的正觀,不能不讓中觀者一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只是理論的,而是修證的方法問題。般若的「照見五蘊皆空」,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無礙的正觀為方便,而契入「諸法空相」的。約方法說,是觀,是空觀--「未成就時名為空(三昧,唯識宗名加行無分別智)」。因空觀的修習深入,到契會實相--「成就時名為般若」(唯識宗又稱為根本無分別智)。論方法,是觀,雖依止起觀,修到止觀雙運,而觀不是止。等到成就功德,般若與禪定相應,定慧平等,而般若波羅密多,並不就是禪定波羅密多。說到觀,觀是尋思、抉擇。思擇一切法無自性空;或思擇名義無實而入唯識無義的正觀,般若是從觀的修習而引發的。中道正觀(無分別觀)與修止不同,與直下無分別而得的無分別定,也根本不同。與部份類似的定境,都不可同日而語,何況是幻境?更何況是咒力、葯力,所起身心的類似超常經驗呢!以葯力所引起的某種超常經驗,解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固然是不倫不類,專在學派的理論上表揚一下,對於「即色即空」的經義,也還有一段距離呢!

一、在教義上例如人生是苦、出世、一切皆空等觀念所產生的誤解。

二、在制度上如出家、吃素所產生的誤解。

三、因儀式如禮佛、拜懺,課誦所產生的誤解。

四、由佛教現象如信佛國家就會衰亡以及佛教不事生產等誤解。

對這些,導師都不厭其煩的加以解說,以消除一般人對佛教的誤解。

其他如「舍利子釋疑」、「須彌山與四大洲」對於這些問題都能以佛法的勝義諦和世俗諦的立場,在尊重現代科學知識而又能凸顯佛法的精神之下提出十分合理的觀點,值得讀者參考。
參考資料:http://www.yinshun.org/Enlightenment/1997/1997jun/1997jun7.htm

熱點內容
單詞電話英語怎麼讀 發布:2025-01-17 23:15:47 瀏覽:172
我喜歡田徑運動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1-17 23:14:52 瀏覽:443
對我們來說太小了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1-17 23:14:47 瀏覽:345
獅子喜歡吃什麼食物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1-17 23:10:24 瀏覽:102
英語怎麼學拼單詞 發布:2025-01-17 23:08:56 瀏覽:722
海關清單英語怎麼說及英文翻譯 發布:2025-01-17 23:08:08 瀏覽:423
喜歡科幻小說的原因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1-17 23:01:17 瀏覽:647
比中國少英語怎麼翻譯成英語翻譯 發布:2025-01-17 22:57:06 瀏覽:547
他對某人說謊用英語怎麼翻譯 發布:2025-01-17 22:53:39 瀏覽:47
微信消息有趣的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1-17 22:45:23 瀏覽:118